期刊在线咨询服务, 立即咨询
外国文学杂志

杂志介绍

外国文学杂志是由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主管,北京外国语大学主办的一本CSSCI南大期刊。

外国文学杂志创刊于1980,发行周期为双月刊,杂志类别为文学类。

  • 现代交往与感知模式的转换——论E.T.A.霍夫曼的小说《表哥的角窗》

    关键词: 交往模式  感知  幻想  空间  符号化  阐释  城市  文字  霍夫曼  

    本文尝试以19世纪初期德国从农业社会向工业社会过渡的转型期及现代意义上的城市逐渐形成为语境,探讨德国后期浪漫派作家E.T.A.霍夫曼的小说《表哥的角窗》对逐渐占主导地位的文字交往模式中感知、想象、阐释间的关系问题所做的反思。文字的普及导致了身体在交往中的缺失,城市空间的扩大导致了匿名化的加剧,感知体系经历进一步分化,压缩到了纯视...

  • 表哥的角窗

    关键词: 表哥  顽固疾病  双脚能力丧失  油画  

    我可怜的表哥遭遇了与著名的斯卡龙①一样的命运。同他一样,我表哥由于一场顽固的疾病完全丧失了使用双脚的能力,他不得已借助于一根支撑力非常强的拐杖,还有一个愁眉苦脸的、根据需要做护理的残废军人的那只有力的手臂,就这样,连滚带爬地从床上坐进铺满垫子的靠椅,再从靠椅返回床上。

  • 英国当代作家阿莉·史密斯

    关键词: 当代英国文学  叙事  实验小说  同性之恋  

    英国文坛新秀阿莉·史密斯自1995年发表处女作以来倍受瞩目,其作品已入围及荣获多项文学大奖。她的小说具有浓厚的实验性质却又引人入胜,以充满巧合与意外的情节、多变的视角、开放的结构、丰富的声音和文字游戏、对传统性别建构的突破、细腻的情感以及厚重的主题而著称。本文简要介绍了史密斯的生平与创作,对其几部重要作品就主题、叙事结构与技...

  • 《小说的时间性与现代性》

    关键词: 现代性  小说  时间  18世纪  文学形式  现代转型  西方文化  现代社会  

    17、18世纪,作为一种文学形式的小说的出现,与西方文化从前现代向现代转型直接关联。前现代社会作为一个以“总体”为特征的“神义论”世界,为人类提供了一个充盈着意义的家园;而当现代性的进步机器将先验家园倾轧成焦土瓦砾之后,孤独的现代人便不得不在“上帝疏离”的旷野中艰难地寻找栖居之所。

  • 快了

    关键词: 火车站  死神  中年男子  女警官  

    穿过金十字火车站大厅的时候,差点儿和死神撞了个正着。

  • 变质的现实主义——浅谈谷川俊太郎的诗

    关键词: 变质的现实主义  平面抒情  立体感觉  

    本文针对日本现代诗人谷川俊太郎的十二首汉译诗歌,对其进行了一次宏观上的扫描,笼统地勾画出了谷川作为诗人的大致轮廓。本文基本上围绕谷川诗歌的变化展开,并通过对个别诗篇的剖析来把握谷川诗歌变化的哲学和变质的现实主义特色,并强调了谷川诗歌文本在普遍意义上的存在价值和创造性。对于多元创作手法同时并进和创作了大量诗作的诗人,单是强...

  • 谷川俊太郎诗歌选译

    关键词: 谷川俊太郎  选译  诗歌  歌唱  

    歌唱 在妈妈肚子里 尽管是在羊水中游动 我已经在歌唱了

  • 卡莱尔主义,还是基督教社会主义?——从《奥尔顿·洛克》中的麦凯之死说起

    关键词: 金斯利  麦凯  卡莱尔主义  基督教社会主义  

    《奥尔顿·洛克》中有一个细节值得深究:麦凯于第33章中突然中风死去,而主人公洛克在此后还有一段漫长的道路要走。作为洛克的良师益友的麦凯过早地撒手人寰,这对洛克随后的精神成长有着什么样的意义?本文作者认为,麦凯的离去有助于埃莉诺顺利地全面影响洛克。更重要的是,麦凯之死还有一个象征作用:它标志着洛克乃至小说作者金斯利自己开始与...

  • 文学介入与知识分子的角色扮演 萨特《什么是文学?》的一种解读

    关键词: 萨特  文学介入  政治介入  作家  知识分子  

    萨特的《什么是文学?》是存在主义文论中的重要文本,但长期以来对此文本均有不同程度的误读。本文认为,此文本中的关键词“介入”既是一个哲学概念,又是一个政治学概念,两种概念的丰富含义交织在一起,共同在文学领域中寻找着栖身之地。与此同时,“介入”的含混又延伸至“实践文学”之中,造成了“实践文学”与政治介入的纠缠不清。而之所以会出...

  • 澳大利亚土著文学创作中的政治

    关键词: 澳大利亚文学  土著英语文学  政治倾向  

    20世纪下半叶勃然兴起的土著英语文学是缤纷的澳大利亚文学大花园中一朵绚丽的奇葩,为当代澳大利亚文学增添了别样的色彩:它把一个古老而陌生的民族通过他们自己的手笔展现在世人面前。纵观澳大利亚土著文学创作,笔者发现,它的一个突出特点,在于其鲜明的政治倾向。具体表现在三个方面:对白人殖民的斗争、对土著传统文化的坚守以及对话语权的争...

  • 小说的虚构性和模仿

    关键词: 虚构性  模仿  契约  精神论  意图  

    最近许多人都在强调要重视文学作品的文本,但大多分析具体作品,很少对文本理论进行思考。本文就小说的虚构性和模仿提出一些理论问题和看法。通过评述对小说虚构性的不同看法,重点说明小说是一种模仿契约,其深层隐含着人际关系和意识形态,隐含着政治和认知方式,也隐含着社会某个方面(只能是某个方面)的缩影。

  • 后殖民、后殖民之后的维多利亚文学研究——论后殖民文学研究范式的嬗变

    关键词: 维多利亚文学  后殖民  斯皮瓦克范式  跨文化转换  

    20世纪80年代,杰姆逊提出第三世界本土文学民族寓言论;斯皮瓦克和萨义德等提出宗主国文学再现与帝国主义关联论。以全球、政治、二元对立范式诠释宗主国和殖民地文学。21世纪初,先有安尼娜·鲁恩巴等学者重估后殖民思想、学术价值,批判西方全球化新自由主义。继之有伊琳·奥康纳和普丽娅·乔西以维多利亚文学研究为基点,批判斯皮瓦克、萨义德主导的...

  • 《奥斯威辛之后》

    关键词: 奥斯威辛  南京大屠杀  战争记忆  现实政治  犹太人  跨文化  悲愤  

    在中国,犹太人的问题并没有进入多数人的视野,这自然有跨文化的原因。然而面对自己民族所经历的南京大屠杀及战争记忆,我们的所做所思又是多么有限。人们尽可以面对尘封的往事抒写悲愤,在现实政治的角逐中快意恩仇,然而喧哗过后,冷漠依旧、仇恨依旧——或许这恰恰源于思想的怯懦。

  • 辨析解构关键词:“延异”与“寓言”

    关键词: 延异  寓言  差别  无止境的符号过程  

    本文通过辨析解构主义的关键词,表明德里达与德曼是从索绪尔那里借来“差别”,从皮尔士那里借来“无止境的符号过程”,将两者加以糅合,才形成“延异”和“寓言”这两个重要概念的。在借鉴的过程中,既有偏差,又有误用,恰恰是这些偏差与误用演变成了解构主义最激进的一面,同时也为它自己埋下了症结的根源。

  • 限定、保留与平衡——歌德教育思想的再解读

    关键词: 文化记忆  人与世界  偶然性  自我限定  文化传统  保留  

    本文试图从文化记忆出发,重新解读歌德反映在其长篇小说《威廉·麦斯特的学习时代》和自传《诗与真》中的教育思想,确切地说,是解读他的教育思想中一直以来不大为人们所重视的一面,即人面对世界时应持的自我限定态度和对文化传统的维护和保留态度。这种追求平衡的教育思想的核心是人与世界的关系,具有整体性特征;其目的在于,以静对动,构建一个能...

  • 隐蔽的结构——布迪厄对《情感教育》的阅读

    关键词: 布迪厄  福楼拜  海德格乐  艺术  文学场  祛魅  生存方式  

    本文以布迪厄对福楼拜《情感教育》的阅读为例分析指出,布氏的文学场理论一方面揭示了小说产生的复杂社会历史条件,将艺术作品视为场域之内不同权力相互竞争的产物;另一方面它却无力解释艺术家独特风格的形成机制,从而割裂了艺术与人类生存的关系。由此反观海德格尔,后者把艺术思索为人类本真的生存方式的艺术观,从而把艺术与真理和生存问题联结...

  • 《现代市民史诗——十九世纪德语小说研究》

    关键词: 小说研究  市民社会  十九世纪  德语  史诗  博士生导师  工业化进程  北京大学  

    北京大学德语系博士生导师谷裕博士的论著《现代市民史诗——十九世纪德语小说研究》以阐释学为基本视角,结合新近的互文与文化学理论,从德语小说起源入手,系统梳理了19世纪德语小说的发展脉络。此论著以现代德语国家的工业化进程、市民社会的形成为基本历史

  • 历史与文化记忆

    关键词: 文化记忆  历史意识  北京外国语大学  中国社会科学院  学术研讨会  文学研究所  芝加哥大学  北京大学  

    2007年4月26日,北京外国语大学外国文学研究所主办的“历史与文化记忆”学术研讨会在北外召开。来自中国社会科学院、北京大学、清华大学、中国传媒大学、北京第二外国语大学、美国芝加哥大学和北京外国语大学的学者及师生,围绕记忆与历史意识之间的复杂关系做了深入讨论。与会者分别以大屠杀、战争记忆、神话、建筑艺术,以及记忆的创伤与忘却为...

  • 霸权文化体制下的献祭与救赎——论《弗农·上帝·利特尔》的艺术特色

    关键词: 霸权体制  献祭  救赎  

    本文认为,《弗农·上帝·利特尔》是一部关于当代人类社会献祭与救赎的福柯式心理寓言。作品通过对物欲化的成人世界依靠寻找替罪羊来洗刷自身罪责的可怕图景的展示,批判了非“黑”即“白”的二元对立霸权法则对于人类生命中的“灰色”的迫害,从而在献祭与救赎的矛盾之间彰显出独特的审美魅力。

  • “文化感知理论与研究模型研讨会”

    关键词: 文化感知  模型  北京外国语大学  四川外语学院  上海外国语大学  天津外国语学院  文化比较研究  湖南师范大学  

    2007年3月24至25日,由四川外语学院德语系、中外文化比较研究中心与北京外国语大学外国文学研究所共同主办的“文化感知理论与研究模型研讨会”在四川外语学院召开。来自北京大学、北京外国语大学、复旦大学、上海外国语大学、天津外国语学院、湖南师范大学、

  • 小说的空间美——“看”《到灯塔去》

    关键词: 吴尔夫  到灯塔去  绘画  空间美  联觉  意象  

    小说一向被认为是时间艺术,与绘画和雕刻所建构的空间艺术不同。文学作品无论是史诗、戏剧或者小说,其情节的发生、发展和终结,其人物的经历或成长,都是一个时间流程,有鲜明的时间性。但是以文字符号为载体的文学作品既有时间叙述也有空间叙述,而文字符号在读者心中引发的联想和意象像绘画中的色、光、影、形一样,同样可以营造空间意识和空间美...

  • 《西方文论讲稿》座谈纪要

    关键词: 西方文论  讲稿  纪要  西方马克思主义  后结构主义  外国语学院  社会文化背景  后现代性  

    最近几年,赵一凡研究员在国内高校试讲《西方文论讲稿》。这部《讲稿》针对文科博士生,设计为一幅20世纪西方文论的全景图:它不仅介绍现象学、结构/后结构主义、西方马克思主义这三大文论派别,更从思想史的高度,抓住从现代性到后现代性这一发展主脉,贯通说明20世纪西方文论的社会文化背景。解放军外国语学院(洛外)英语系的部分青年教师及博士...

  • “桥社”表现主义

    关键词: 表现主义画家  联合会  施密特  革新派  艺术  

    德累斯顿德国表现主义画家联合会(1905--1913)又称“桥社”。1905年,基希纳、黑克尔、施密特.罗特卢夫等画家在德累斯顿创立了“桥社”。采用“桥”这个名词,是借喻联系一切革新派,减少彼此隔阂。“桥社”创立之初,他们并不是为了艺术上的共同发展,

  • Selected Abstracts

  • “桥社”表现主义作品选

  • “桥社”表现主义作品选

免责声明

若用户需要出版服务,请联系出版商,地址:北京市海淀区西三环北路19号,邮编:10008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