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在线咨询服务, 立即咨询
外国文学评论杂志

杂志介绍

外国文学评论杂志是由中国社会科学院主管,中国社会科学院外国文学研究所主办的一本CSSCI南大期刊。

外国文学评论杂志创刊于1987,发行周期为季刊,杂志类别为文学类。

  • 重审布鲁克斯的“反讽”批评

    关键词: 布鲁克斯  反讽  对比  悖论  混用  

    反讽是新批评派一个具有诗学结构意义的重要概念,布鲁克斯是诗歌反讽批评的实践者。本文重审布鲁克斯对反讽修辞的认识和批评实践,指出其反讽批评用得乖谬,究其反讽的本质是挖掘字词表层结构,是事实与事实的比对,此外,布鲁克斯还把反讽与悖论混用,对此众多批评家和反讽修辞学家亦多有微词。赵毅衡在这方面的介绍有一点小失误,新批评派的...

  • 痛苦·知识·责任——论《一位女士的画像》的结尾

    关键词: 伊莎贝尔  回归  痛苦  知识  责任  

    亨利·詹姆斯的小说《一位女士的画像》是其早期国际主题小说的代表作。在小说的结尾,视“自由”重于生命的女主人公伊莎贝尔甘愿放弃个人的自由与幸福,选择回归原先那桩不幸的婚姻。这个结局让很多读者和评论家失望和困惑。以往的国内外评论者多从社会、传记的角度对这个结尾进行解释,对伊莎贝尔的选择做出褒赞或贬抑的道德评判,而唯独缺少...

  • 内心的外化:毕肖普诗歌的“无意识”修辞

    关键词: 内心的外化  毕肖普诗歌  拉康式阅读  潜文本  

    美国诗人毕肖普对诗歌形式和意象的选择以及对语言反射性的充分运用,使得她的诗艺既保持了对经典的承续又显露出润洁的个性肌质。本文通过分析毕肖普诗作的“无意识”修辞,探索她将内在事物外放的留痕,以拉康式的阅读方式进入诗歌“欲望”的潜文本。

  • 跨越和超越中的活力——托姆·冈恩诗歌艺术初探

    关键词: 传统  创新  形式  跨越  

    作为20世纪中后叶重要而独特的、跨越英美两国的英语诗人,托姆·冈恩的诗歌在艺术形式、主题内容以及表现风格方面走出了英国诗歌一味追求本土主义的樊篱。在诗歌的艺术形式方面,他在坚持传统形式的同时积极吸收美国诗歌和现代主义诗歌的养分,并探索以传统诗歌形式抒写反传统的内容。在诗歌的主题内容方面,他深受存在主义哲学的影响,思考人...

  • 略论玄学侦探小说的基本特征——评保罗·奥斯特的《纽约三部曲》

    关键词: 传统侦探小说  玄学侦探小说  

    美国作家保罗·奥斯特的《纽约三部曲》是一部玄学侦探小说集,它在人物塑造、情节安排和叙述模式方面,与传统侦探小说有着很大的差别。本文拟结合奥斯特的这部作品,阐述玄学侦探小说的基本特征。

  • “记忆窃贼”和见证叙事的公共意义

    关键词: 见证叙述  见证的真实性  历史灾难  历史记忆  

    没有见证和认同,也就没有现今人们对德国纳粹屠杀犹太人的那种特有的历史灾难记忆。正因为如此,维克米斯基事件才引起广泛注意,也引发了对大屠杀记忆真实性、感染力和公共意义的讨论。本文通过对维克米斯基事件的细节分析,就历史灾难见证叙述提出了一些基本的问题。其中包括,如何确定见证的真实性?见证提供的是怎样的知识?为什么要坚持公...

  • “萨柯-樊塞蒂事件”:文化语境与文学遗产

    关键词: 文化语境  20世纪美国文学  左翼文学  

    本文从两个方面讨论萨柯-樊塞蒂事件与美国文学的关系:首先对事件的生成环境进行文化解析,指出文学青年的参与过程是一个再教育的过程,事件影响了美国文学的走向,造就出新一代作家;其次讨论萨-樊事件留下的文学遗产,归纳并简要分析直接以萨-樊事件为题材的文学作品,说明这一事件在几代美国作家心中都留下了深深的创伤。

  • 19世纪美国圣地游记文学与东方叙事

    关键词: 圣地  19世纪  游记文学  

    美国圣地游记文学可以追溯到19世纪上半叶开始的美国人对圣地的狂热,由此产生的大量纪实文学构成了一个内容十分庞杂的文类。这些以纪实为主要特征的游记文学大多是美国人在奥托曼巴勒斯坦游历的记述,也是美国人在19世纪关于近东的文学想象。本文以圣地游记文学切入“美国与中东”这一主题,解释美国深层文化对阿拉伯文化的持续误读,寻找持续...

  • 论拉尔夫·埃利森的黑人美学思想——从埃利森与欧文·豪的文学论战谈起

    关键词: 艺术美学  意识形态  

    在20世纪60年代,发生在黑人小说家拉尔夫·埃利森与批评家欧文·豪之间的文学论战,是美国黑人文学发展史上的一个重要事件,争论的实质就是关于黑人文学创作的艺术美学与意识形态孰轻孰重的问题。埃利森回应欧文·豪的两篇文章集中体现了他的文学主张,同时凸显了他的美学思想对美国黑人文学的转向所起的重要作用。

  • 特奥格尼斯的“印章”——古风诗歌与智慧的传达

    关键词: 诗歌表演  智慧  会饮  

    现存归于麦加拉的特奥格尼斯(Theognis of Megara,约公元前六世纪)名下的《特奥格尼斯诗集》由一个重要的“印章”比喻开启。这个比喻的表面喻义在于证明和维护诗人对其诗句的所有权。本文从《诗集》所从属的古风希腊诗歌的特性出发,对特奥格尼斯的“印章”如何蕴含古风诗人传达“智慧”的特殊方式作思想史的考察。透过其表面喻义的解读,本...

  • 论历史剧《托马斯·莫尔爵士》的审查

    关键词: 戏剧审查  

    历史剧《托马斯·莫尔爵士》的手稿因包含莎士比亚的手迹而名闻天下,本文讨论埃德蒙·蒂尔尼对该剧的审查,从历史的可表演性这一角度切入,通过历史文本和戏剧文本的比较研究,论文探讨伊丽莎白时期审查官的角色定位以及戏剧审查与国家意识形态之间的微妙关系。作者认为,《托马斯·莫尔爵士》的审查表明伊丽莎白时期的审查官既是国家机器的一部...

  • 《忽必烈汗》对性角色及诗人身份的重构

    关键词: 忽必烈汗  双性同体  性别冲突  诗人身份  

    柯尔律治不仅是“双性同体”文艺思想的提出者,同时也是该思想的实践者。在他的《忽必烈汗》中,充满着对所处时代性角色状态的关切和对诗人自我身份的焦虑,而诗歌中流露出的“双性同体”思想不仅是柯尔律治借以解决性别冲突的手段,也是他尝试消解身份焦虑、强化个人诗学话语权的表征。

  • 隐蔽的联袂演出——《包法利夫人》二线人物创作探微

    关键词: 福楼拜  二线人物  

    本文通过对福楼拜《包法利夫人》的文本细读,分析福楼拜在作品二线人物构思和写作上的创作艺术。指出通过人物身份的设计、人物对故事情节的作用、人物写作手法的选择等方面,福楼拜描绘出了“外省风俗”的众生相。小说中的二线人物不是因情节设置需要而任意添加而成,他们之间的相互联系构成了包法利夫妇无法挣脱的社会背景,并控制着故事的发...

  • 重温“文学典律之争”

    关键词: 文学  美国教育改革  大学校园  核心课程  多元文化  美国学  话题  

    自“文化研究”在美国学界成为热门话题以来,我们曾多次介绍美国大学校园中围绕着“文学典律”问题而引发的论争。最近,典律之争的话题似乎又有放大的趋势,而与以往有所不同的是,这一波的讨论显然带有对过去作一全面检讨和反思的意思。但需要指出的是,学界对这一问题的反思,当然是着眼于如何继续前进。过去的偏激今后无疑会得到某些纠正,...

  • 晚期的德里达

    关键词: 德里达  晚期  六七十年代  论著  著述  

    德里达去世已经三年多了,在“作者真的死了”的情况下,重新审视他的论著会不会产生新的意义?事实上,德里达的晚期著述,特别是最后15到20年的论著并不广为人知,也没有被很好地消化。这一方面是因为德里达写得太多,接受了太多采访,让即便是专治其思想的人也很难深入他浩繁的著述;另一方面,仍有很多人还在跟他六七十年代的论著较劲,这些...

  • 多丽丝·莱辛:超越女权

    关键词: 莱辛  女权  诺贝尔文学奖  女作家  获奖者  

    去年10月,88岁的英国女作家多丽丝·莱辛获得诺贝尔文学奖,成为诺奖历史上最年长的得主,也是第11位女性获奖者。

  • 性之后?——当前酷儿理论研究状况

    关键词: 酷儿理论  女性主义  90年代  80年代  社会理论  边缘群体  

    上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酷儿理论(queer theory)作为继女性主义之后一种新兴文化社会理论曾一度横扫欧美思想界。这种极富颠覆性的理论通过挑战男性/女性的传统两分结构,试图重新界定什么是“正常”,什么是“性别”,什么是“性”。因为对于“权利”的重视,对于各种弱势边缘群体的正当性的强调,这一理论的影响超越了一般的性别研究。不...

  • 中国外国文学学会英语文学研究分会成立

    关键词: 英语文学教学  中国社科院  文学研究  外国文学  学会  外国语学院  北京大学  美国哈佛大学  

    2007年12月15—16日,“中国外国文学学会英语文学研究分会成立会议暨第一届全国英语文学论坛”在北京大学外国语学院举行。在会议上,北京大学外国语学院院长程朝翔教授、中国社科院外文所副所长陆建德教授、南京大学外国语学院院长王守仁教授、美国哈佛大学英语系系主任James Engell教授、台湾大学文学院前任院长、外文系/戏剧系特聘教授彭镜...

  • 编后记

免责声明

若用户需要出版服务,请联系出版商,地址:北京建国门内大街5号,邮编:1007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