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本文从《红死魔化装舞会》中最为表层的仪式现象——化装舞会——入手,分析其在维多利亚时代初期的基本文化面相及相应的社会仪式功能,通过考察坡在小说中对莎士比亚戏剧《暴风雨》的“昭然”借用,突出仪式属性对于情节建构的核心价值。在此基础上,本文尝试在文学发生学意义上重点考察1839年由埃格林顿伯爵策划的露天化装舞会大赛,并兼顾1842年维多利亚女王在白金汉宫隆重推出的大型化装舞会,分析两者与1832年辉格党改革主张直至1842年宪章运动中期英国阶级现状的历史关联,以及该关联如何将封建贵族阶层眼中的所谓“红死魔”翻转为历史演进的必然推动力。
外国文学评论杂志要求:
{1}注释主要用于对文章篇名、作者及文内某一特定内容作必要的解释或说明。篇名、作者注置于当页地脚;对文内有关特定内容的注释可夹在文内(加圆括号),也可排在当页地脚或文末。
{2}本刊审稿周期为1个月,逾期未收到用稿通知者,可自行处理。
{3}文章题目应简明确切地表述文章的内容,一般不超过20个字。
{4}参考文献是作者在论文中所参考的图书报刊等资料的引文,文中序号用数字加方括号后附所处页码、以上标格式标注,如[1]54。
{5}所有英文人名、地名应有规范译名,并在第一次出现时用括号标注原名。
注:因版权方要求,不能公开全文,如需全文,请咨询杂志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