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国文学研究杂志是由教育部主管,华中师范大学;华中师范大学文学院主办的一本CSSCI南大期刊。
外国文学研究杂志创刊于1978,发行周期为双月刊,杂志类别为文学类。
杂志介绍
外国文学研究杂志是由教育部主管,华中师范大学;华中师范大学文学院主办的一本CSSCI南大期刊。
外国文学研究杂志创刊于1978,发行周期为双月刊,杂志类别为文学类。
主管单位:教育部
主办单位:华中师范大学;华中师范大学文学院
国际刊号:1003-7519
国内刊号:42-1060/I
发行周期:双月刊
全年订价:¥208.00
关键词: 赵毅衡 导论 形式批评 文化批评 新批评 士林 短篇小说集 名学 居士 早年
赵毅衡先生是海外汉学研究界的知名学者。赵先生早年就读于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1983年就读于美国伯克利加州大学,1988年获博士学位。1988年至今,任职于英国伦敦大学东方学院终身聘讲席。他的主要中文著述有《远游的诗神》、《新批评》、《符号学导论》、《苦恼的叙述者》、《比较叙述学导论》、《必要的孤独:形式文化学论集》、《窥者之...
关键词: 虚构 文本 叙事话语 男权 叙事策略 印证 自身 批判 权威
男性霸权导致了西方女性早期书写的双重叙事,也使文本分裂为表层和深层两极。本文以《弗兰肯斯坦》为例,分析其中蕴含的双重意义:一方面,她们受到社会习俗和文本常规的推动,被迫以维系男权的表层叙事作文本伪装;另一方面,她们以深层的叙事话语对男性一统天下的局面进行隐义的批判。但双重书写却“不断复制出本欲加以改造的结构,展示权威...
关键词: 女性小说 传统 女性作家 反叛 男权 情节 有意识 背离 妥协
无论是题材选择还是情节设计,奥斯丁的小说都与18世纪女性小说家的“说教传统,,有着密切的联系。她对这一传统的继承,既是出于对女性作家在当时所处劣势地位的妥协,也是对生存及写作策略的主动选择。同时,奥斯丁对这一传统的不断背离也显示了她对男权统治有意识的反叛。
关键词: 王尔德 社会批评 庄子思想 文艺批评 知识阶层 认同 对话 无为 吸纳 清晰
19世纪后期王尔德对庄子思想的吸纳是一件值得注意的事情,它标志着庄子思想与西方知识阶层开始在精神深处进行对话。王尔德没有停留于对庄子思想的表面认同,而是心契于庄子“无为”思想这一神髓,将之运用于社会批评与文艺批评,成为一种新的思想准的。正是依循庄子对人类文明以及社会批评的思路,王尔德自己的价值判断才变得更加清晰坚定。
关键词: 王尔德 当代 形式分析 英国作家 文本 文化研究 呈现 个人生活 西方 人格
英国作家王尔德是西方评论界长期谈论的话题之一。在20世纪50年代,王尔德研究基本上承袭了早期研究的风格,注重王尔德的个人生活和人格,以及使他早殒的同性恋纠纷、诉讼、审判等佚事。60年代后,注重文本的形式分析等因素开始渗入王尔德研究;而80年代迄今,王尔德研究呈现出了一种文化研究形态和日益多元化的趋向。
关键词: 文学空间 博尔赫斯 重读 后现代 魅力 学术 热点 列斐伏尔 社会空间
空间理论是近年后现代学术中的一个热点,特别是爱德华·索雅的第三空间理论。第三空间可以比较于博尔赫斯的“阿莱夫”,具有芥子须弥的极大魅力。由此重读文学空间,则可更多读出列斐伏尔所谓的社会空间的生产和再生产。
关键词: 欲望 文学阐释 文本 文学批评 文学现象 文学作品 求真 秘密 探源
勒内·吉拉尔最早是从文学作品入手去论证他所提出的“模仿欲望”理论,在长达40年的研究中形成独特的文学批评解读方法。他的“模仿欲望”是文学阐释的基石,从而揭开神话的秘密;他的解读法的突出特点是透过虚构的表面求真探源,他的最大的贡献是发现“迫害文本”,梳理出迫害文本的四个范式。他的理论既可以解释文学现象,也可以考察文化现象...
关键词: 主人公 人物身份 后殖民理论 追寻 福克纳 牺牲品 小说 抵制 自身
后殖民理论,尤其是霍米·巴巴的后殖民理论,反对民族与身份上的本质主义,推崇“混杂性”概念,并将其作为抵制殖民主义话语的一种策略。本文通过对福克纳的《八月之光》中的人物身份问题所做的剖析,指出小说主人公克瑞斯默司的不明身份固然是社会建制(奴隶制)和文化传统(种族歧视)强加于自身的,但是身处困境之中的主人公却无法像后殖民理论...
关键词: 诗性语言 小说文本 叙述语言 诗歌 小说创作 小说语言 有意识 诗意性 抽象
斯坦贝克对音乐的爱好以及他深厚的诗歌素养使他在自己的小说创作中有意识地追求语言的诗性特征。他的诗性语言主要体现在小说题目的隐喻性、人物口语的形象哲理性和叙述语言的诗意性等方面。它们对于表达作品的宏大主题、丰富小说文本的肌质功不可没。但在以《烈焰》为代表的某些小说中,斯坦贝克对诗性语言的追求达到了极端,结果使小说语言显...
关键词: 畸人 主题 文本 美国小说 叙述 文化阐释 观照 方法论 争论
“性”在美国小说家舍伍德·安德森的代表作《小城畸人》中,历来是批评界争论不休的话题。本文聚焦于作品“性主题”的两性形象和两性关系模式、以及“爱观”的分析。进而对其进行文化层面的阐释。在方法论上,本文运用了现代叙述学方法,不仅在文本的故事层面观照“性主题”的呈现,而且从文本的叙述层面分析其“性主题”的深层文化内涵。
关键词: 话语 黑人 陌生化 小说 莫里森 词化 建设性 自我否定 希望
本文认为《最蓝的眼睛》是由三种不同的话语构成的:黑人群体的自我否定话语、黑人群体的建设性话语以及美国社会的种族主义话语。文章从小说中反复出现的过度词化、陌生化、前台化、排印、重复、排比等手法着手,分析了这三种话语在文本中的形成过程,并指出莫里森通过这三种话语实现了她的创作意图:自我否定话语揭示了黑人民族的自卑自恶心理...
关键词: 后现代主义小说 并置 叙述 叙事结构 描写 写作手法 宗教机构 非正义 悖论
美国后现代主义小说家威廉·加迪斯在他的小说《木匠的哥特式古屋》中运用悖论式的矛盾、并置、非连续性、随意性等后现代主义不确定性写作手法有效地揭示出美国社会中政府、宗教机构、大公司和媒体为发横财相互渗透的状况,描写了一个无理性、非正义、充满混乱的美国后现代社会。加迪斯成功地把小说中整个不确定的叙事结构变成了对战后美国社会...
关键词: 小说 梅勒 文化语境 期待视野 读者 文章 魅力 普适性 适时性 预见性
本文通过对梅勒《裸者与死者》发表时及发表后的文化语境的思考,发现其受读者青睐的主要原因在于小说具有适时性、预见性及普适性这三方面内涵。文章指出,这三方面的内涵不仅在小说出版时,甚至在今日都与读者的‘‘期待视野”相吻合,从而使小说具有经久不衰的魅力。
关键词: 生态文学 当代 生存本能 艾特玛托夫 救赎 泛神论 独特 末世论 生态伦理 意识
文章通过对当代俄语生态文学的文本分析,阐释了其中与生态末世论紧密相连的弥赛亚意识。作者追踪了阿斯塔菲耶夫、拉斯普京与艾特玛托夫为危机中的人类求索救赎之路的独特历程与殊途同归的指向——从泛神论的起点到基督复活的终点、从信仰抵达理性的漫漫途程,探讨将弥赛亚作为一种道德理想的普适性及其深刻用意,即重建以人类集体生存本能、集...
关键词: 苏联文学 当代 人类性 世界文学 作家 世界性 简论 人类思维 审美形式 价值判断
在全球化语境的今天,审美观念的人类性与审美形式的多元化成为“世界文学”的重要因素。当代苏联文学中的一批优秀作家于20世纪下半期在文学中确立了全人类思维倾向,追求多元化的艺术表现形式,具有价值判断与审美判断上“世界性”,体现了先进的审美潮流和发展方向。
关键词: 讲故事 文学 个案分析 本质联系 心理障碍
《一千零一夜》中有讲故事治疗精神疾病的故事,也有因梦而患心理障碍的病例故事。这些病例故事提供了文学与医学有本质联系的生动个案,表明了文学在治疗精神疾病方面的特殊功效。
关键词: 库切 小说 笔调 写实主义 对文 文学 马克斯 文明冲突 矛盾
亨廷顿的“文明冲突理论”深刻地揭示了不同文明、不同文化、不同种族之间矛盾、斗争和隔阂的深层次原因。南非著名写实主义作家约翰·马克斯韦尔·库切的小说《耻》用生动的笔调刻画了后种族隔离时期的白人与黑人、文化与社会、政治与文明的冲突,从而形成了对文明冲突理论的呼应,也对文化战争论提出了发人深省的警示。
关键词: 叶公超 广泛 诗学观 文学观 诗论 现代派 重要贡献 大师 传播
叶公超对英国现代派大师T.S.艾略特在中国的传播与接受做出了重要贡献,他不仅第一个在中国介绍艾氏的诗与诗论,而且还开启了我国的艾略特研究之风。他对艾略特的深刻分析和论述,表明中国学者对艾略特的理解的深入与准确;叶公超在论著中广泛征引艾略特以佐证自己的文学观,表明他对艾略特诗学观点的接受与认同。
关键词: 山水诗人 诗人 诗歌 唐朝 内心感受 情怀 政治理想 人生哲学 存在 自然
我国唐朝山水诗人、画家和英国湖畔派诗人皆以山水自然为创作素材,借以表现其政治理想、忧民情怀和人生哲学。但由于各自时代背景和中西文化传统的不同,两者又存在差异。唐朝山水艺术在关注山水时,诗人与自然融为一体,而湖畔派诗人在徜徉山水时更注重主体的内心感受。
关键词: 西方文学 当代 客体化 他者 沉默 暴力 图像时代 目光 主体化 本体
近代以来的西方文化是一种以视觉为中心的文化。在此文化中,医学凝视与文学凝视携手共进,在人的主体化一客体化过程中起了关键性作用。凝视行为将目光的暴力加之于他者身上,使之成为主体化与客体化的一个粘合区。正是以视觉为中心的文化催生出当代以图像为中心的文化,从而展开了一个世界图像的时代。在20世纪世界图像时代中,技术手段、人的...
关键词: 唯美主义 为艺术而艺术 典型 意蕴 沉思 审美现代性 趣味 真理 内在矛盾 感性
唯美主义艺术精神高扬“为艺术而艺术”的旗帜,切断艺术与真理、道德的联系,趣味第一,感性至上,使现代人对生命的沉思返归身体层面,充分体现了审美现代性的内在意蕴,也深刻揭示出其内在矛盾。唯美主义艺术作品中所塑造的分裂的现代人形象成为现代人的典型。
关键词: 生态批评 梭罗 散文 文学作品 著作 四部 自然观 审美对象 传播
在生态批评崛起,世人对梭罗及其著作给予更多关注的背景下,本文从审美对象、象征意义、自然之子、科学观察和环境保护等几方面评析梭罗《瓦尔登湖》等四部散文著作中的自然观。梭罗的著作既是文学作品,又是传播绿色观念的教科书。
关键词: 司各特 浪漫主义 细读 作家 描写 民族性 文章 自然 建构 苏格兰
文章通过细读英国浪漫主义作家华特·司各特对于苏格兰风景的描写,辨认和分析“风景”如何体现出苏格兰的民族性,以及司各特如何把浪漫主义的自然之爱转变成一种文化民族主义的表达形式。
关键词: 母题 贝娄 当代作家 恪守 斯威夫特 文学批判 反理性 批判理性 人性
文章通过探讨英国18世纪小说家乔纳森·斯威夫特的小说《格列佛游记》和美国当代作家索尔.贝娄的小说《赛姆勒先生的行星》中的反社会人性母题,揭示出反理性话语在文学中的表征。同时,文章还指出,文学表征中的反理性话语始终如一地恪守了独特的文学批判精神:批判理性的张狂,反思理性内在的否定逻辑。
关键词: 中国现代随笔 现代知识者 译介 言说方式 创作方法 审美趣味 繁荣 实践 知识背景 丰富
外国随笔对中国现代随笔的发展和繁荣产生过巨大的影响。本文通过发掘大量丰富翔实的史料,力图再现现代知识者引进和译介外国随笔的宏观图景,并在此基础上,探索和研究外国随笔理论和作品的创作方法、言说方式、美学特征,及其对中国现代知识者的知识背景、人格气质、审美趣味等所构成的重要而深远的影响。
关键词: 文学理论 比较文学 文艺理论 理论批评 文化研究 终结 形式 国际研讨会 代表 中心
由清华大学外语系和比较文学与文化研究中心联合发起并主办的“批评探索:理论的终结?”国际研讨会于2004年6月12日至14日在北京举行。参加协办本次研讨会的单位有国际文学理论学会、美国芝加哥大学《批评探索》(Critical Inquiry)杂志以及中国中外文艺理论学会。出席研讨会的60多位正式代表分别来自欧洲、北美、南美、澳洲的十个国家以及中国内...
关键词: 圣经 经学 神学 学院 学者 国家 华裔 香港中文大学 中国 台湾省 美国
首届国际华裔圣经学术会议由华裔圣经研究会(ECBC)和香港中文大学崇基学院神学组联合主办,于2004年5月25至28日在香港中文大学隆重召开。与会学者70余人,分别来自新加坡、马来西亚、香港、台湾、中国内地、美国和欧洲等国家和地区,其中20多人在全体会议和分组会议上宣读了论文。
关键词: 比较文学 萨义德 学者 思想家 教授 纽约 美国 首先 德教
2003年9月24日,美国著名的理论家和思想家、卓越的学者爱德华。萨义德,在与白血病和胰腺癌进行了长期搏斗后,终于在纽约去世,享年67岁。萨义德教授逝世后,他所任教的纽约哥伦比亚大学(从1963年起他就在这所大学从事英语和比较文学的教研工作),首先公布了他逝世的消息。
关键词: 当代文学 国际学术研讨会 香港大学 文化 南京大学 学者 美国 名学 知行 中山大学
由南京大学英语系、香港大学英文系和美国《疆界2》杂志编辑部联合主办的“当代文学文化国际学术研讨会”于2004年5月27-29日在南京大学知行楼报告厅隆重举行。来自香港大学、清华大学、中山大学和东道主南京大学等著名学府,以及美国十多所大学的40余名学者、代表参加了此次国际学术研讨会。
关键词: 东方美学 札记 空白 中国美学研究 审美文化 现代意义 西方美学 逻辑 决定 传播
美学传播到中国已有近百年的历史。百年来,西方美学的逻辑言路一直决定着中国美学研究的视阈,特别是我们对东方审美文化的研究则更近乎于一片空白。在世界走向一体化的今天,邱紫华教授的新著《东方美学史》(商务印书馆2003年版)的出版改变了这种状况,并对当前的美学研究具有多方面的意义。
关键词: 华中师范大学 外国语学院 学科建设 中国 专业教师 科研人员
华中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下设四个系,即英语系、俄语系、日语系、公共外语系;两个研究所和两个研究中心,即英美文学与比较文学研究所,外国语言学与应用语言学研究所,翻译研究中心和大学英语教学及测试研究中心。专业教师和科研人员140多人。目前有一个博士点和三个硕士点;中外语言比较博士点(挂靠华中师范大学国家文科基地“汉语语言与教...
若用户需要出版服务,请联系出版商,地址:武汉华中师范大学文学院,邮编:43007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