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在线咨询服务, 立即咨询
外国语文杂志

杂志介绍

外国语文杂志是由重庆市教育委员会主管,四川外国语大学主办的一本北大期刊。

外国语文杂志创刊于1980,发行周期为双月刊,杂志类别为文化类。

  • “伦理转向”与修辞叙事伦理

    关键词: 伦理转向  叙事伦理  修辞叙事理论  

    西方20世纪80年代人文研究领域内有两个引入注目的“转向”,即“叙事转向”和“伦理转向”,作为二者的结合,“叙事伦理”发展出了多种多样的研究方法。本文揭示“伦理转向”的深层历史及文化原因,以及当前西方(尤其是美国)叙事伦理研究的主要特征,同时以伊迪丝·沃顿的《罗马风寒》为蓝本,提出从修辞叙事理论的角度研究叙事伦理的基本模...

  • 中国中外文艺理论学会叙事学分会第二届叙事学国际会议暨第四届全国叙事学研讨会会讯

  • 文学与历史的互动——威廉·福克纳斯诺普斯三部曲的新历史主义解读

    关键词: 新历史主义  斯诺普斯三部曲  建构  

    新历史主义文学评论强调文学与历史之间的互动关系,认为有预见的文学文本能够参与历史的发展与建构。福克纳的斯诺普斯三部曲——《村子》、《小镇》、《大宅》层层深入地剖析了南方没落的传统贵族、唯利是图的新兴贵族、具有民主意识的上层知识分子以及具有激进思想的下层人士,预示了未来南方的发展趋势,可以说,参与了美国南方历史的发展与...

  • 自我放逐中的艺术家:詹姆斯·乔伊斯与斯蒂芬·德迪勒斯

    关键词: 自我放逐  精神自由  艺术  

    青年詹姆斯·乔伊斯与《青年艺术家的肖像》中的斯蒂芬·德迪勒斯诸多的相似之处使我们不难看出斯蒂芬的原型就是乔伊斯本人,对这一青年艺术家的刻画便是乔伊斯早期生活和艺术追求的写照。从生活环境、社会氛围、艺术视野、宗教观念等方面阐述乔伊斯与斯蒂芬的契合。这些方面又可以归结为一点:二人有着一个共同的生活状态,即自我放逐。两者无论...

  • 《榆树下的欲望》中关联涵义的诠释

    关键词: 关联涵义  神话原型  清教文化  弗洛伊德学说  

    《榆树下的欲望》是美国剧作家尤金·奥尼尔的一部代表性悲剧,其蕴涵的与主题相关联的思想内容极其丰富。详细探讨了该剧的人物神话原型踪迹、清教文化指涉以及弗洛伊德学说的渗透等三方面的关联涵义特征。

  • 从现实与时间看纳博科夫的小说创作

    关键词: 纳博科夫  现实  时间  小说创作  

    纳博科夫现实观的演变和其独特的时间观导致了他小说创作独特的一面。纳博科夫抨击了极权社会对于人性的异化和摧毁。事实上,纳博科夫的作品流露出了一种对人类历史和命运关注的艺术之美。

  • 打开心灵之锁的金钥匙——表现理论:从莎士比亚到华兹华斯

    关键词: 心灵之锁  表现理论  莎士比亚  华兹华斯  

    从表面上看,华兹华斯只是顺应了历史潮流的发展,做了一个很好的疏浚工,承当朝之华靡文风,新古典主义的压抑感和窒息感,工业发展兴旺,旅游业兴起,传记文学得到偏爱,十八世纪哲学对心灵的同步探索等因素,发现自我表达的汲汲所需,莎士比亚并非直接为华氏表现理论指点迷津之人,相关著述对莎华二位关系也未曾做过深入阐发。但是,细心考察...

  • 莎士比亚传奇剧的主题辨析

    关键词: 莎士比亚  传奇剧  主题  

    莎士比亚传奇剧的主题是人文主义思想,但不是教条式的人文主义内涵,而是融基督教文化的神秘性、超越性与世俗人本主义于一体的新兴人文主义观,它所强调的仍然是人的主体性与自由意志。莎士比亚传奇剧中所体现的人文主义内涵,其实是当时英国人文主义本质的审美观照。

  • 2008莎士比亚学术研讨会:多重视域中的莎士比亚会议会讯

  • 国家政权与社会表演——从社会表演学看莎士比亚的《李尔王》

    关键词: 社会表演意识的缺失  政治仪式  角色转换  中性定义  

    国家政权与社会表演历来就有非常紧密的关系,恰如手之掌背。400多年前的莎士比亚虽然没有从理论上明确地提出他有关国家政权的社会表演思想,但是却从他的著名作品《李尔王》及李尔等人的悲惨命运及国家政权的最后分崩离析告诫世人:社会表演对于国家政权具有何等重要的意义。从社会表演意识的缺失、政治仪式、角色转换、社会表演的中性定义等...

  • 文本的历史性和历史的文本性——莎学研究的新历史主义视角

    关键词: 莎学研究  新历史主义  历史剧  历史与文本  

    莎士比亚的历史剧是名副其实的“国王剧”,在他的剧中所体现的文学是一种社会实践,所关注的主要是文本中蕴涵的政治权力话语。新历史主义以新的文学批评解读方式,在处理莎氏文学作品与社会历史语境的关系上.不再把社会历史看作是作品得以产生的时代背景,而是强调它们之间的互动关系:历史是文本,文本是历史,即“文本的历史性和历史的文本...

  • 互为镜像的参照——历史主义、语言学派及马克思主义莎学研究的对比

    关键词: 莎学研究  历史主义  马克思主义  

    梳理了20世纪以来对莎学研究产生重大影响的历史主义、语言学派和马克思主义莎学研究,以期深入探讨诸种理论在莎士比亚研究中的成败得失,并在文学与历史的契合点问题上以辨证的观点提出自己的研究视角。

  • 理性与疯癫的延异——以莎士比亚《李尔王》为例

    关键词: 理性  疯癫  延异  

    针对福柯看到的理性与疯癫的关系是对立不可调和、相互排斥莎士比亚戏剧中,作者运用《李尔王》等作品体现的理性和疯癫来阐释延异学说,试图证明理性与疯癫如同德里达提出的那样,是处于无止境的差异链条内、相辅相成的延异关系。

  • 文化边缘人角色的跨文化书写——赛珍珠与汤亭亭比较

    关键词: 文化边缘  边界  人桥  神话系统  

    赛珍珠和汤亭亭这两位年龄悬殊和地域背景各异的女作家,以文化边缘人的角色进行各自的跨文化书写,从而生发出新的潜质和气象。但是二人命运迥异:赛珍珠一生都被拘禁在寂寥的“边界”,而汤亭亭却能获得主流社会的认同,更以她创造的神话系统揭示美国排华时期对华裔人性的摧残,以及移民们的纵横征战和归属感的折磨,在一种移民历史的咀嚼中崭...

  • 《源氏物语》与中国文学及文化的亲缘关系

    关键词: 中国文学与文化的影响  亲缘关系  

    《源氏物语》是世界上第一部长篇写实小说,是11世纪初问世的一部日本古典文学名著。紫式部以平安时期的社会政治生活为背景,写出了一部反映当时的社会历史及平安朝贵族的荣华与衰落的历史画卷。《源氏物语》的影响已经渗透到了日本的文化生活中,《源氏物语》在艺术表现方面,有其显著特色;特别是在《源氏物语》中表现出的中国文化内容十分丰...

  • 西方生态批评视野下的中国山水文学——重审中国文学的自然之思

    关键词: 生态批评  山水文学  自然意识  人性  

    从西方生态批评(ecocriticism)角度看,中国山水文学具有深厚的生态文明意识。从观念上讲,中国传统山水文学是世界生态理论重要的思想宝库,而从批评上讲,它又是生态批评非常理想的批评对象与话语实践领域。

  • 汉英新闻语篇中转述动词的比较分析——以《中国日报》和《纽约时报》为例

    关键词: 转述动词  比较分析  新闻语篇  

    对新闻语篇中转述言语的分析早已超越了传统的局限,从着重直接引语和间接引语之间的形式转换转而关注对它们作出语篇和语用上的解释,人们认识到转述引语的性质与功能因语篇类型的不同而有所不同,对它们的研究应建立在具体的语篇和语境上。转述动词构成引语最直接的语境,具有预示和支配其理解的功能。本文拟以有限的语料为基础对《中国日报》...

  • 第四届中国英语研究专家论坛暨首届全国认知诗学学术研讨会会讯

  • 日语V—V复合动词认知——兼与中文比较

    关键词: 语言认知  词汇构成  生成条件  复合规律  

    日语“V-V复合动词”是由两个独立动词组合起来的,而中文的“VV复合动词”是语素与语素的组合。日语的V-V复合动词分别生成于“鼯檗部朗”和“统话部门”,但中文的VV复合动词却只生成于词汇层面。二者在词汇生成、内部结构、主次关系、赋格等层面有同有异。

  • Jackendoff语言新论对语言的解释力

    关键词: jackendoff  四层面  缺省  广义的形态  

    RayJackendoff的研究基本上限于内语言,他认为一个语言单位由语音、句法、语义和空间结构四个层面构成,但存在一些缺省的情况。用其语言观来对照汉语,我们发现,汉语语言单位在四个层面分布是不均衡的,句法层最弱,空间和韵律层最强。这为汉语的广义形态找到了依据。

  • 政府新闻会中话语建构者的角色定位与转换

    关键词: 话语建构者  话语角色  转换  

    在言语交际过程中,话语参与者总是充当着一定的话语角色。政府新闻会的话语建构者的角色选择和定位常常处于动态的转换之中;这种转换不是被动的、随意的,而是交际者主动建构话语角色的行为,有明确的目的性在里面。

  • 英汉动物词语的隐喻认知与语域投射

    关键词: 动物隐喻词语  语域投射  隐喻认知  

    隐喻意味着用人们更熟悉的另一个观念的符号来表示某种观念。在社会发展过程中,人类使用语言为各种动物命名,描写动物各自的外形、属性和特征等,产生了无限的词语,并运用这些词语对自我或世界进行不断认知从而产生新的概念。语言学习中,进行词语及其意义的理解和运用可有效提高语言能力和语言运用能力。运用隐喻化词语的认知模式,以英汉动...

  • 离析还是向心:英语本土化的误区

    关键词: 中国英语  英语变体  标准  虚无主义  

    尽管英语标准的多元化不可否认,但“外圈”国家推崇英语本土化会造成这一国际语言的分崩离析,进而影响其跨文化国际交流,有悖国际通用语言的本旨。所以,英语被“中国化”,“中国英语”被“标准化”,不是一个安全的语言策略,抛弃英语教学中的标准观可能会导致语言虚无主义。

  • 语言中是否存在性别歧视——基于英汉语言文字构造的考察

    关键词: 性别歧视  文字构造  社会赋值  

    学界普遍认为,性别歧视是一种非常普遍的社会现象,也反映在语言文字中,而且还出现了性别歧视语言之类的概念。语言的性别歧视现象也受到女权运动者的全面挞伐。对英语构词中的性别标记特征与汉语造字结构中的性别形状与位置特点的分析,得出以下结论:英汉语言文字构造中无所谓性别歧视,所谓语言的性别歧视只是社会赋值的结果,因此不宜将性...

  • “粉丝团”的转喻和隐喻滑变

    关键词: 转喻  隐喻  粉丝团  

    作为传统修辞学的基本方面,转喻和隐喻不仅是一种语言现象,也是一种认知现象。随着认知学科和认知语言学的兴起,在语言的使用过程中,转喻和隐喻思维的运用也越来越普遍。从转喻和隐喻思维角度分析形形色色的“粉丝团”名称,从词语的认知工具——相邻/相似关系把握“粉丝团”等社会流行语的认知理论基础并探讨这类社会流行用语的语用价值、...

  • 汉语新词新语的文化透视及其英译原则研究

    关键词: 新词新语  文化透视  英译原则  

    语言是社会生活与社会发展的一面镜子,而词汇是民族文化经语言形式折射后的焦点。汉语新词新语蕴涵大量文化感知信息,透视其文化蕴涵,并探讨其英译原则,有助于我们更好地了解语言发展与社会进步的关系,进而有助于更好地理解和使用新词新语,促进文化交流。从跨文化交际视角对我国改革开放以来涌现出的新词新语进行文化透视,并提出五项英译...

  • 语言与翻译的政治——意识形态与译者的主体身份建构

    关键词: 意识形态  译者  主体身份  

    因为语言本身不可避免的意识形态性,作为语言转换的翻译行为及其译者与意识形态因此达成事实上的共谋。在翻译研究中引入意识形态批判无疑是翻译批评的一个突破性视角,它使人们开始重新思考翻译和译者的角色定位。实际上,这一批评视角在很大程度上伸张了译者背负了千年的“反逆者”的恶名,译者的主体身份在新的翻译批评话语体系中也得以重构...

  • 文化语用预设缺省与译语重构

    关键词: 语用预设  文化  翻译  

    语用预设是指交际双方的共有知识。在这些共有知识中,有相当一部分是与文化相关的。而语用预设中某些共有文化的缺省,正是造成跨文化交际失败的_个重要原因。翻译,作为一种特殊跨文化交际活动,也是如此。本文在预设理论的基础上旨在探讨文化语用预设与翻译的关系,并通过四种操作方法及实例讨论如何在译语中重构缺失的文化语用预设。

  • 基于通识教育的专业教育——兼论“英语+专业”复合型人才培养模式

    关键词: 通识教育  专业教育  

    简要回顾了国内通识教育的实施过程,探讨了其对英语专业实施通识教育的借鉴意义,结合武汉工程大学外语学院英语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经验,作者认为“英语+专业”的模式既符合通识教育的理念,也有助干复合型实用人才的培养,是一种基于通识教育的专业教育模式。

  • 多语际迁移认知研究与双外语教学

    关键词: 多语际迁移  认知  三语习得  双外语教学  

    多语际迁移作为新的研究领域日益受到语言学家的关注。以认知迁移理论和三语习得理论为指导,阐述双外语习得期间各语言间相互作用的本质及其复杂性,结合国内双外语教学的现状,探讨了多语际认知迁移研究对双外语专业教学的启示。

  • 英语教学中网络语料库的运用

    关键词: 网络语料库  课堂英语教学  检索练习  bnc  cobuild  

    网络语料库是极其方便的语言学习和研究资源。在介绍了语料库的概念基础上,以两个大型语料库BNC、COBUILD为例,着重探讨在英语教学中语料库检索的作用及运用设计。

  •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对外语课堂教学的影响

    关键词: 建构主义理论  互动决策信念  学习动机  课堂教学  协作学习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在教师角色定位、互动决策信念、学习动机对知识建构的作用等方面对外语课堂教学产生了积极的影响;协作学习让学生的学习更具有主动性、目的性和实践性,促使学生主动构建知识体系和提高语言知识与技能。

  • 中国学习文化与大学英语教学

    关键词: 中国传统文化  学习文化  大学英语教学  

    长期以来文化障碍一直被认为是制约大学英语教学的消极因素,而中国文化中适合于外语学习的许多优秀传统被忽视。本文主要讨论中国传统学习文化中有益的部分,探讨其对大学英语教学的积极影响,从而有效地促进大学英语教学。

  • 英语交际策略教学实践的研究

    关键词: 交际法教学  交际能力  交际策略  

    交际法教学的核心是提高学生的交际能力,而交际策略是提高交际能力的重要手段。交际策略是指语言学习者为了克服因语言资源有限所造成的交流障碍而采取的技能。本文对160名大学一年级非英语专业新生进行了为期八周的交际策略的教学实践,实践表明交际策略的培养有助于克服交际障碍与提高口语交际能力。

  • 英语研究征稿启事

免责声明

若用户需要出版服务,请联系出版商,地址:重庆市沙坪坝区四川外国语大学《外国语文》编辑部,邮编:4000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