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在线咨询服务, 立即咨询
文化与诗学杂志

杂志介绍

文化与诗学杂志是由北京师范大学主管,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文艺学研究中心主办的一本CSSCI南大期刊。

文化与诗学杂志创刊于2001,发行周期为半年刊,杂志类别为文学类。

文化与诗学杂志

CSSCI南大期刊

  • 主管单位:北京师范大学

  • 主办单位: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文艺学研究中心

  • 国际刊号:暂无

  • 国内刊号:暂无

  • 发行周期:半年刊

  • 铁笔:隐喻与现实

    关键词: 波德莱尔  书写  诗歌  

    本文是贡巴尼翁教授于2017年4月21日在北京大学做的一次演讲。诗人与现实的联系并不仅仅是其作品的内容如何反映现实,作家的写作工具(笔)的变化同样体现了历史的进程对作家的影响。波德莱尔诗歌中的拾荒者以及他们使用铁钩在垃圾堆中寻找宝物的形象,隐喻了作家使用笔在词语中翻检合适的修辞和韵脚的努力。作家们的工具从羽毛笔转到铁笔,这一少人...

  • 昙花一现的“新小说”文类——论清末“札记小说”的文体及其相关问题

    关键词: 札记小说  梁启超  新小说  文体  

    '札记小说'是清末'新小说'之一,作为新旧文学变革之际的文类,其存在的时间很短,在小说研究中也不被重视。本文从札记小说的产生、文体特征及意义、文类的消亡三方面展开分析,认为由梁启超提出的'札记小说',其产生契合时代精神,通过篇末'作者日'的文体新变,'札记小说'超越了一般层面的故事讲述,传递了作者的教化观念,发挥了小说改良社会的功用。...

  • 在“报译”与“笔记”之间——《时务报》“张译包探案”中的小说文体形变

    关键词: 晚清文学译介  小说文体  侦探小说  

    《时务报》于1896—1897年间刊载的《英国包探访喀迭医生案》《英包探勘盗密约案》等五篇小说,是中国近代以来最早完整刊载的一组域外小说。其译文在晚清语境中,归属于《时务报》的'域外\西文\英文报译'栏目,文体界限十分模糊。该组译文的文体形式与其英语原文相比,在叙事(主要有时序、人称、视角)、语体(主要指文白)等方面,既表现出被中国小说...

  • 王国维戏曲文体观的嬗变

    关键词: 王国维  戏曲  文体观  嬗变  

    王国维在戏曲理论、戏曲历史和戏曲文献等领域都取得了开拓性成就,固然与科学的研究方法有关,更与其戏曲文体观有关。王国维戏曲文体观的发展经历了两个阶段:前期将戏曲划入叙事文学类型,与诗词等抒情文学类型截然对立,且以西方戏曲等叙事文学为衡量标准,认为中国戏曲几乎无一可取;后期明确界定了戏曲概念,将叙事性、代言体、诗性作为戏曲文体的...

  • 小诗的兴起及其历史想象——一项考古学研究

    关键词: 新诗  小诗  周作人  冰心  形式与内容  

    本文通过对1920年代小诗文体的历史语境的考察,发现了周作人早期文本中的小诗概念和之后并不一致,冰心的《繁星》并不完全来自对泰戈尔的学习等现象。这些发现揭示了目前关于小诗的认识和当时的历史语境中的小诗并不一致,新诗话语所固有的形式与内容的张力关系遮蔽了这种不一致。

  • “以批评家自居”——李长之与中国现代文论话语的转型研究(一)

    关键词: 李长之  批评家  批评态度  批评精神  文艺批评  

    李长之与中国现代文论话语的转型有着重要的关系,其中之一就是他明确而清醒的批评家意识,在他有机会从事文艺批评写作的二十多年中,他始终对'批评家'心怀敬意与信仰。也正因为如此,他不仅进行了大量的文艺批评实践,还对文艺批评自身展开了系统而深入的理论思考,比如文艺批评的写作、批评态度、批评精神、文艺批评渊源、研究课题、批评者学识修养...

  • 革命主题与叙事结构的两歧——论《太阳照在桑干河上》史诗叙事当中的反史诗性

    关键词: 革命主题  叙事结构  史诗性  反史诗性  

    《太阳照在桑干河上》经冯雪峰的诠释,迄今仍被视为启发后来'社会主义现实主义文学'书写的革命史诗典范。但这种主要视小说反映现实(历史)的真实性为依托的史诗性判定,却无法落实到小说的艺术层面,尤其是叙事结构层面上来。而这,在冯雪峰的诠释、丁玲自我的意图途释,以及小说文本的具体呈现之间,均存在着无可消弭的张力,并最终使之在小说的叙事...

  • 文体与政治:几首与爱情有关的诗

    关键词: 文体  政治  爱情诗  浪漫主义  现代主义  

    文体是作家观看事物的'绝对'方式。本文以徐志摩、卞之琳、戴望舒与穆旦的几首与爱情有关的诗为个案,讨论不同的文体如何成了这些诗人以自己的方式认知爱情这一情感本身的绝对方式。诗人在诗中,以爱的话语,确实表现了某种明确的政治,不仅表现了自己对他人(在爱情诗中,通常是特定意义上的他所爱的人)的情感态度,也表现了他对诗这一话语本身的态度...

  • 福音主义与英国维多利亚精神

    关键词: 福音运动  福音主义  维多利亚精神  功利主义  

    英女王维多利亚治下的19世纪后60余年(1837—1901)既是英国对外扩张成为'日不落帝国'的时代,也是英国内部经历剧烈社会结构调整和社会制度变革的阶段。此阶段的英国社会主流意识形态(包括政治立场、社会价值、文学观念、艺术态度等),被称为'维多利亚精神'(Victorianism)。'维多利亚精神'曾被20世纪初的英国现代派人文知识分子严厉批判、饱为诟病...

  • 指向超越的文本中介——福柯早期文论思想再论

    关键词: 表意  指引  沉默  超越  作者功能  

  • 波尔菲利奥斯“荷马问题”诠释的文体维度

    关键词: 波尔菲利  古希腊语  

    约翰·A·马克费尔所辑录的波尔菲利奥斯《荷马问题》是一部从语文学方法解释'荷马问题'的重要资料。而从文体维度解释'荷马问题',又是波尔菲利奥斯语文学方法解释'荷马问题'的重要基石。分析波尔菲利奥斯从文体的角度,解释11则'荷马问题',从中可以窥见古典的词源学理念、词语的辨析、修辞学知识和对哲学家批评的回应。

  • 日俄战争与日本自然主义文学思潮

    关键词: 日俄战争  自然主义  日本自然主义  

    20世纪初期的日俄战争与日本自然主义文学思潮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它不仅仅是作为思潮发展的时代背景、简单地处在这场文学思潮的外围,而是深入潜行于这股思潮的内部,在理论建构上提供了日本本土式理论改造的舆论氛围、触发了'个人主义'与'国家主义'的深度思索。在文学创作上不但留存了大量日俄战争题材的作品,更在深层次上,将战争情绪的延续、...

  • 略说鲁迅与升曙梦:以《译了工人绥惠略夫之后》为例

    关键词: 鲁迅  升曙梦  阿尔志跋绥夫  威拉特  绥惠略夫  

    鲁迅对俄苏文学的了解与翻译,在很大程度上借助了日本翻译家们的日语翻译与介绍,比如二叶亭四迷、升曙梦等。升曙梦是俄苏文学的重要翻译家,又是俄苏文学的重要研究者。这里围绕着鲁迅的文章《译了工人绥惠略夫之后》,对鲁迅与升曙梦的渊源作一种初步的研究。以这篇文章为例,首先可以看到鲁迅关于阿尔志跋绥夫的认知,在实际上怎样地得益于升曙梦...

  • 从沈从文《柏子》英译本结尾说起——埃德加·斯诺对《活的中国》的翻译改写及原因探究

    关键词: 左翼文学  改写  斯诺  

    斯诺翻译沈从文短篇小说《柏子》时,删掉原作的结尾,代之以自创的结尾。有学者认为,斯诺对中国现代文学所持的轻视观点,潜意识里高人一等的美国记者身份及立场加上当时翻译的中国文学在英语世界的边缘地位,使斯诺在翻译《柏子》有一种居高临下的优越感,对原文几乎是随心所欲地大加删改。本文作者在仔细研读了斯诺编译的《活的中国》一书后,试图...

  • 拒绝下半身?——《联华画报》中女星形象的半身像图像叙述策略

    关键词: 半身像  形象塑造  女明星  

    联华影业公司作为20世纪30年代异军突起的重要电影公司,具备一套成熟的经营模式和形象塑造策略。1933年由联华影业公司创办的《联华画报》在女明星形象塑造上有其特殊的意义,其中又以半身像为最主要的图像表现方式。此种图像叙述策略一方面减轻了女性身体的物质性存在,同时促进了女明星表演的专业化和职业化,另一方面将观视欲望转移到女星的面部...

  • 中国现代性悖论的改造与调适——路翎抗战小说再审视

    关键词: 路翎抗战小说  现代性  民族性  改造与调适  

    中国现代性从发端之始就伴随着现代性与民族性之间的紧张关系,可称之为'中国现代性悖论'。在三四十年代抗战时期,民族性的诉求压倒性地挤占了现代性的空间和进路。在鲁迅开启的五四启蒙文学传统和胡风现实主义理论的基础上,路翎的抗战小说则试图以启蒙现代性提升民族性的品质,同时从民族文化和精神建设的需求出发尝试对五四启蒙现代性加以调适和...

  • 寻根文学的问题及其“入史”之思考

    关键词: 寻根文学  文学创造  文学史  

    寻根文学作为新时期很有成绩的一次文学思潮,集中关注文学中的文化因素和文学中的文化问题,与之前对政治因素和社会学因素的片面强调比较起来,无疑是积极的,值得肯定的。但是,寻根文学的问题同样十分明显。这种问题主要表现在:很大程度上是从理念而非作家'自己'的独特感受出发的创作,也没有拿出新颖可行的文化/文学理论。而这也涉及其在文学史上...

  • 主体间性文论在中国的发生——以刘再复、杨春时为中心的考察

    关键词: 刘再复  杨春时  主体间性  

    20世纪80年代,在文学主体性的论争中,刘再复提出了'多重主体'概念(包括'对象主体''创作主体''接受主体'),杨春时提出了'美是主客观的同一'命题,以及二人对文学'超越性'思想的论述,显示了主体间性思想在中国萌芽。21世纪初,刘再复立足于现实界,将主体间性划分为'外在主体间性'和'内在主体间性',杨春时立足于存在论,探索哲学基点的转换。刘再复擅...

  • 编后记

    关键词: 编后记  意识形态  

    本辑名为'文体与意识形态',倒也不是随便命名。这一主题既合乎本辑诸多文章的研究领域,即文体;同时,也体现了这些文章在研究方法上的共同性,即力图在整个人类的文化历史上把握文学这种艺术形式的独特性和丰富性。在文学研究中,对真正的文体问题的关注,就必然是将其看作意识

免责声明

若用户需要出版服务,请联系出版商,地址: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 文艺学研究中心,邮编:100875。本站仅做历史信息展示,不提供任何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