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在线咨询服务, 立即咨询
文物保护与考古科学杂志

杂志介绍

文物保护与考古科学杂志是由上海博物馆主管,上海市文化广播影视管理局(上海市文物局)主办的一本北大期刊。

文物保护与考古科学杂志创刊于1989,发行周期为双月刊,杂志类别为科学类。

  • “南澳Ⅰ号”沉船出水凝结物的整体保护

    关键词: 水下文物保护  凝结物  整体保护  展示  

    2011年6月,在"南澳Ⅰ号"沉船考古发掘过程中,考古发掘出水一件表面黏附石头、瓷器、铁器、铜器、木质的大凝结物。本工作通过分析检测、表面清理、整体循环喷淋脱盐、微生物防治、局部加固、展台制作等措施,实现了该凝结物的研究、整体保护与展示,为海洋出水凝结物的整体保护处理提供了成功案例。

  • 印尼“黑石号”沉船及其文物综合研究

    关键词: 沉船文物  年代  出发港  目的港  

    "黑石号"沉船出水了大量中国唐代中晚期的瓷器和一些金属器等,为海上丝绸之路的重要物证。通过对长沙窑瓷器、越窑青瓷、白瓷、绿彩瓷器、金银器、铜镜的造型、装饰及图案等的解读,阐述了中国唐中晚期外销瓷器的总体情况和所包含的文化交流内涵,分析了外销对中国部分窑口瓷业生产的影响。对采集到的两件白瓷标本进行了X射线荧光光谱元素组成分析...

  • 岭南汉墓出土玻璃珠饰与汉代海上丝绸之路中外交流

    关键词: 汉代海上丝绸之路  中西交流  岭南地区  玻璃珠饰  

    汉代海上丝绸之路,通过海路沟通了我国岭南与东南亚、南亚,以及地中海沿岸等地区。岭南地区作为汉代海上丝绸之路始发港所在地,对于研究汉代中西交流具有重要意义。玻璃珠饰是岭南汉墓出土器物中最为典型的一类。本工作对岭南汉墓出土玻璃珠饰的玻璃成分体系和制作工艺进行了总结,并基于化学成分和器型风格,对玻璃珠饰的产地来源进行了探讨,进一...

  • 合浦汉墓出土绿柱石宝石珠饰的科学分析

    关键词: 合浦  绿柱石  宝石珠饰  钻孔工艺  原料来源  

    采用便携式拉曼光谱仪对广西合浦出土的新莽(8-23年)和东汉(25-220年)晚期的宝石珠饰进行了原位无损分析,新发现了一批在外观上极易被误认为各色水晶的绿柱石族矿物(如海蓝宝石和透绿柱石)制作而成的浅蓝色和无色透明珠饰。利用手持式显微镜对绿柱石宝石珠饰的穿孔形状、孔径大小及其内部微痕特征进行了观察分析,参考南亚和东南亚同时期石质珠饰...

  • 甘肃张家川马家塬战国墓地M4出土料珠研究

    关键词: 战国时期  马家塬墓地  费昂斯  sno2  拉曼光谱  

    甘肃马家塬墓地是战国晚期至秦初的西戎墓地,本研究以该墓地M4出土的料珠为研究对象,以期通过分析其成分和结构特征,讨论其工艺特征,以丰富对战国时期费昂斯的相关认识。研究使用扫描电子显微镜-能谱和激光拉曼光谱仪,分析结果显示料珠为费昂斯制品,其釉层玻璃化程度很高,经历腐蚀后熔剂流失严重,明显区别于西周时期的费昂斯制品。同时确定釉层...

  • 新疆宋元时期也木勒遗址出土玻璃的工艺与成分研究

    关键词: 宋元时期  新疆  中亚地区  玻璃  

    也木勒遗址位于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塔城地区额敏县,是北方丝绸之路上的重镇,考古发掘确定其为宋元时期的大型遗址。为探讨该遗址出土玻璃的成型工艺和来源,本研究以该遗址中的9个玻璃碎片作为对象,通过观察成型工艺,并利用激光剥蚀电感耦合等离子体原子发射光谱(LA-ICP-AES)技术分析样品的化学成分。结果显示,这批素面透明的玻璃片为无模吹制而成...

  • 新疆帕米尔吉尔赞喀勒拜火教墓地出土纺织品分析检测

    关键词: 纺织品  纤维  染料  组织结构  

    受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所新疆考古队委托,纺织品文物保护国家文物局重点科研基地(中国丝绸博物馆)对新疆帕米尔吉尔赞喀勒拜火教墓地出土纺织品进行分析检测。采用形貌观测、高效液相色谱质谱联用技术、组织结构观测等方法对样本进行了纤维鉴别、染料测试、组织结构分析,从中发现的纤维品种包括桑蚕丝、毛,染料品种包括西茜草、靛青、黄檗等,织物...

  • 中国甘肃地区春秋战国时期镀锡青铜板带錾刻纹饰制作技术研究

    关键词: 春秋战国时期  镀锡青铜器  錾刻  砣轮  扫描电子显微镜和能谱仪  

    在传统意义的"丝绸之路"开通之前,中西方文明其实已经接触和交流,这从大量出土文物中得到了印证。中国西北地区是传统丝绸之路的早期孕育之地,因此,研究此地区出土文物以及他们所携带和涵盖的文化因素,对在"一带一路"大背景下促进文物保护与当代社会建设有着重要意义。近年来,在中国西北地区出土一批春秋战国时期刻纹镀锡青铜板带,其板体轻薄,在...

  • “错金银”新论

    关键词: 战国  秦汉  错金银  鎏金  嵌错  贴金  敷金  中亚草原  

    对"错金银"的定名,学界素有争议,令人对错金银的认识更加疑惑,因此有必要对"错金银"再作探讨。为此,本研究从跨学科的多元视角,结合中国境内和中亚草原出土的"错金银"文物和相关文献,对战国秦汉时期"鎏金"、"嵌错"和"贴金"等工艺的技术特征和工艺内涵进行探讨。对一些出土文物的检测结果表明,这一时期传统的贴金工艺出现"敷金"、"汞贴金"等新的...

  • 甘肃秦安大地湾遗址出土白色块状颜料成分分析

    关键词: 大地湾遗址  成分分析  

    渭河流域的大地湾文化诞生了迄今为止我国最早的一批彩陶,彩陶的制作不但反映了当时人们认识自然、利用自然的程度,也反映了大地湾先民的精神世界。为了了解大地湾先民对彩陶白色颜料的认识情况,采用扫描电子显微镜(SEM-EDS)、X射线衍射(XRD)、拉曼光谱(Raman)、红外光谱(RTIR)、热分析(TG-DSC)方法,分析了大地湾遗址出土4块白(浅)色块状颜料的...

  • 唐韩休墓壁画考古现场科学调查研究

    关键词: 墓葬壁画  考古现场  信息记录  无损检测  

    为了对考古现场墓葬壁画的后续研究、保护提供数据支撑,本研究对壁画进行全面科学记录和快速无损分析检测。联合多种科学手段,利用各种便携记录、分析检测设备,先后两次(2014年、2015年)在考古现场对韩休墓壁画进行了全面的影像信息提取、颜色记录、材质无损快速分析、病害记录和分析。调查结果表明,壁画存在改绘、早绘情况,局部地方有紫外荧光,...

  • 克孜尔石窟出土蓝色颜料研究

    关键词: 克孜尔石窟  出土颜料  青金石  植物胶  颜料分析  

    克孜尔石窟是蜚声中外的佛教艺术宝库,其丰富的历史文化遗存,是研究丝绸之路文化交流与融合的重要实物资料。为了解克孜尔石窟第189窟前发现的蓝色颜料,采用X射线衍射(XRD)对其成分进行分析,采用拉曼、扫描电镜能谱仪(SEM-EDS)将其与第189窟壁画蓝色样品的元素组成及物相进行对比,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测定(ELISA)、透射傅立叶红外光谱(FTIR)对其可...

  • “南澳Ⅰ号”出水青花瓷的制作技术分析

    关键词: 青花瓷  釉下彩  烧成温度  

    为了解"南澳Ⅰ号"出水青花瓷的产地、材料特征和制作工艺,对"南澳Ⅰ号"出水的6片外销青花瓷进行分析。元素成分结果显示,其中2片为景德镇所产,4片为漳州窑所产,两类外销青花瓷所用胎釉原料不同,但都采用了国产青花料;显微结构观察结果显示漳州窑所产外销青花瓷的工艺有别于景德镇青花瓷,景德镇青花色料集中于胎釉结合处而漳州青花色料在釉层中间...

  • 居延遗址T129烽燧出土纺织品分析

    关键词: 居延遗址  纺织品  红外光谱分析  扫描电镜分析  

    居延遗址与汉代丝绸之路兴盛密切相关,是历代丝绸之路开拓与畅通的重要历史见证。在人迹罕至的居延遗址T129烽燧附近的地面发现了纺织品残片,伴随发现的有汉代木简和五铢钱。为了了解织物成分和编织工艺,进行了相关的科学分析。使用红外光谱分析确定了纺织材料为丝,通过视频显微镜和扫描电镜观察,确定纺织品采用平纹织法,未经染色,根据织做工艺...

  • 海上丝绸之路的中国水下考古概述

    关键词: 海上丝绸之路  水下考古  沉船遗址  相关研究  

    我国在历史上的海上丝绸之路中国航段开展的水下考古:在福建平潭发现了装载五代越窑青瓷的沉船遗址;在福建连江、莆田、龙海、平潭、漳浦等海域发现宋、元、明、清各时期的沉船遗址;对广东"南海Ⅰ号"和海南西沙群岛"华光礁Ⅰ号"等宋代沉船遗址、广东"南澳Ⅰ号"明代沉船遗址以及平潭"碗礁一号"清代沉船遗址等进行了水下考古发掘。这些水下考古工...

  • 南诏大理国金属佛像制作工艺初探

    关键词: 南诏大理国  金属佛像  制作工艺  合金  

    为研究南诏大理国金属佛像的制作工艺,对部分金属佛像进行了科学分析,表明制作各种铜佛像时,主要使用失蜡铸造工艺,已使用多种金属元素作为材质,阿嵯耶观音像和其他铜像是以含砷的铜合金为特征,金质佛像的材质主要用金银合金,铸造小铜佛像则采用复杂的合金成分配比。根据铭文和绘画资料分析,这些金属佛像主要是大理本地的工匠制作。

  • 中国茶简史及其对外传播

    关键词: 茶  茶文化  丝绸之路  

    茶位列世界三大无酒精饮料之首,发源于中国并由中国直接或间接传播至世界各地,是丝绸之路上的重要商品,饮茶以及由此发展出的茶文化更是丰富和提升了人类的生活品质,是中国对人类文明的重大贡献之一。对中国茶史及其对外贸易、传播的研究是一带一路历史研究的重要组成部分,透过这些研究可以证实中国茶及茶文化对世界茶文化兴起和发展的影响和推...

  • 前言

    关键词: 古丝绸之路  前言  互利共赢  文化遗产  文化领域  一带一路  沿线  

    古丝绸之路绵亘万里,延续千年,积淀了以和平合作、开放包容、互学互鉴、互利共赢为核心的丝路精神,既见证了陆上“使者相望于道,商旅不绝于途”的盛况,也见证了海上“舶交海中,不知其数”的繁华。研究、探索、保护古代丝绸之路沿线的文化遗产,是推进“一带一路”文化领域建设的重要工作。

免责声明

若用户需要出版服务,请联系出版商,地址:上海市龙吴路1118号,邮编:2002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