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质建筑遗址传统营造技法的演化与特征探析

裴强强; 郭青林; 王旭东; 赵建忠; 赵国靖; 骆婧 兰州大学土木工程与力学学院; 甘肃兰州730000; 敦煌研究院; 甘肃酒泉736200; 国家古代壁画保护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敦煌研究院); 甘肃酒泉736200; 古代壁画保护国家文物局重点科研基地(敦煌研究院); 甘肃酒泉736200; 兰州理工大学设计艺术学院; 甘肃兰州730050

关键词:土遗址 文化遗产 传统工艺 营造技法 

摘要:土是延用至今最重要的建筑材料之一,在人类认知和掌握不同环境土的性能和特点的进程中,创造了类型丰富的土质建筑遗址。对传统营造工艺的认知、传承、挖掘和应用成为当下土质建筑遗址保护的关键问题。因此,本工作基于土质建筑遗址保存现状、建筑形制、结构特征和传统营造技法调查,结合文献记载和研究成果,按照营造技法将土建筑遗址分为生土挖造、泥土堆筑、生土夯筑、土坯砌筑和湿泥垛筑5大类15亚类,阐释了随着生产力的发展和功能需要多方面共同推动,营造技法呈递进式发展演化,且呈现出不同营造技法既具备各自的鲜明特征又相互渗透的特点,也是适应环境和功能需求的具体体现,具有一定的规律性。研究结果为深入研究早期建筑形制和营造技法提供了依据。

文物保护与考古科学杂志要求:

{1}在篇首页地脚处标注基金项目名称及其编号。

{2}须严格遵守学术规范,无剽窃、抄袭行为;切勿一稿多投,文责自负。

{3}中文标题力求简明、醒目,能准确反映出文章的主题,一般不超过20个汉字,必要时可加副标题,不用非公知公认的缩写或符号,尽量避免用英文缩写。

{4}参考文献是作者撰写论著时所引用的已公开发表的文献书目,是对引文作者、作品、出处、版本等情况的说明,文中用序号标出,详细引文情况按顺序排列文尾。

{5}论文及译文均需增写提要(200-300字)、关键词(3~5个)和作者简介。

注:因版权方要求,不能公开全文,如需全文,请咨询杂志社

文物保护与考古科学

北大期刊
1-3个月下单

关注 7人评论|0人关注
服务与支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