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学评论杂志

杂志介绍

文学评论杂志是由中国社会科学院主管,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主办的一本CSSCI南大期刊。

文学评论杂志创刊于1957,发行周期为双月刊,杂志类别为文学类。

  • 中国马克思主义文论研究三十年

    关键词: 中国马克思主义  文论研究  马克思主义文论  文论体系  经典文本  文学实践  理论创新  社会转型  

    本文梳理了30年来中国马克思主义文论研究的发展轨迹和有关焦点话题,并总结中国马克思主义文论研究的成就与特色,指出中国马克思主义文论研究始终坚持马克思主义的主导地位,并尝试构建马克思主义文论体系和努力实现马克思主义文论中国化。我们必须回归马克思主义经典文本,注重马克思主义文论整体研究,加强马克思主义文论对文学实践的指导和...

  • 《文学评论丛刊》第十一卷第一期目录

  • 八十年代:多义的启蒙

    关键词: 20世纪80年代  文化单元  相对独立  中国文学  历史证据  人文精神  

    在许多人的心目中,20世纪80年代并非一个单纯的时间段落——至少,20世纪80年代的中国文学是一个相对独立的文化单元。现今,这个文化单元陆续嵌入各种阐释体系,充当理论架构的历史证据。某种阐释倾向于将这个时期叙述为激情燃烧的日子,从而鄙视90年代之后市侩气对于人文精神的侵蚀;另一种阐释企图贬抑80年代盛行空洞的大概念,90年代的引经...

  • 本刊稿约

  • 从章句之学到文章之学

    关键词: 文章学  章句  异质同构  文本结构  内部研究  外部批评  文学研究  六朝  

    章句之学的产生与古书句读标志和书籍计量单位相关。由于与文章之学异质同构,章句之学对于文本结构、层次的发现与分析为文章学的发展奠定了形式基础。章句之学促使文学研究从外部批评扩展到内部研究,在理论上和方法上成为六朝文章之学的重要渊源。而六朝文章之学发展到一定阶段,又反过来影响经学阐释。

  • 河西四郡的建置与西北文学的繁荣

    关键词: 西北地区  河西四郡  文学发展  建置  魏晋南北朝  河西走廊  文化接触  

    本文从四个方面论述秦汉时期以河西走廊为中心的西北文学发展演变的过程:1.河西走廊的战略位置。2.河西四郡的建置。3.流寓西北的文人。4.西北文人的崛起。文章指出,西北地区与中原地区文化接触的频繁,不仅促进了当地文化的发展,同时也在客观上保存了很多中原由于战乱而佚失的文化典籍。更重要的意义还在于,随着河西四郡的建置,丝绸之...

  • 论何绍基诗歌美学创变

    关键词: 诗歌美学  何绍基  中国诗学  审美品格  宋诗派  光绪年间  诗歌创作  

    中国诗学在嘉道前后,出现了一波颇具声势的“宋诗运动”,一直延续到同治、光绪年间,诗歌创作出现了一段辉煌的小高潮。处于嘉道期间的何绍基,就是这波宋诗运动中的代表人物。他所处的时代,是大清帝国的城墙刚被英国的大炮轰开缺口、旧事物受到震撼和动摇,新事物声、光、化、电刚露端倪的时代。在诗学的寂寞里,何绍基沿着《诗经》、汉魏古...

  • 朱熹的骈文批评

    关键词: 批评  骈文  朱熹  文学  

    作为理学宗师,朱熹并不排斥文学,在养性与明理的同时,他不废吟事,并且对许多文学问题都提出了自己的见解。如在骈文批评方面,他对其流变问题、存在的弊端以及具体的作家与作品等等都进行了很有意义的探讨,在中国骈文批评史上占有一席之地。

  • 北齐文学传统与初唐诗歌革新之关系

    关键词: 初唐诗歌  诗歌革新  文学传统  北齐  建安诗人  汉魏风骨  建安诗歌  盛唐诗人  

    学界在研究盛唐风骨形成过程时,大多直接溯源到建安诗人,未曾注意到由北齐入周隋的卢思道、薛道衡、孙万寿等诗人的创作传统,是初唐诗歌革新派刚健诗风的近源这一中古诗歌史重要环节,诸多研究成果,也都局限于隋代诗坛论述他们的诗歌特色和成就。本文认为,出身北齐、活跃在周隋易代之际,以卢思道、薛道衡等为代表的诗人群体,不仅自觉踵武...

  • 西曲舞曲与张若虚《春江花月夜》的曲辞结构

    关键词: 形制结构  张若虚  曲辞  舞曲  中国古代音乐  音乐传统  叙事体  

    南朝的清商乐歌主要包括吴歌和西曲两种类型,长期以来,人们往往将二者混为一谈。本文指出,产生于楚地的西曲以规模长大的舞曲为主,它们与吴歌在形制结构和音乐传统上并不相同。西曲舞曲曲辞通常采用场景联章叙事体这一独特体式是唐代张若虚那篇被誉为“孤篇盖全唐”的《春江花月夜》曲辞结构的来源。西曲舞曲与《春江花月夜》曲辞结构的这种...

  • 《文心雕龙》与袁枚性灵说

    关键词: 性灵说  袁枚  个性论  公安派  真情  诗才  

    袁枚性灵说“性灵”一词最早的源头即是《文心雕龙》,而性灵说由真情论、诗才论、个性论构成,这三方面的思想也大都在《文心雕龙》中有所体现。虽然袁枚还进一步从钟嵘《诗品》、唐宋性灵思想乃至明代公安派性灵说中汲取了营养,才最终形成了其完备的性灵说诗论,但振叶寻根、观澜索源之根源是《文心雕龙》。

  • 试论现代“文学学科”之生成

    关键词: 文学学科  现代教育制度  并列结构  结合程度  偏正结构  文学研究  文化研究  稳定性  

    20世纪初,“文学”的语义从“并列结构”的“孔门四科”中的“文学”、偏正结构的“文之学”转化为一个结合程度更高的词,在晚清以来的改革浪潮中确立下来的现代教育制度催生了现代意义的文学学科,作为概念的“文学”正在此种背景之下得以生成。20世纪末,“文学的边界”的“越界、扩容与转向”并没有影响到“文学”概念的稳定性,文化研究的...

  • 文学理论、理论与后理论

    关键词: 文学理论  文学研究  语言学模式  人文学科  审美特性  学科分化  专业化  现代性  

    20世纪文学理论的发展过程中,有文学理论、理论和后理论三种不同的形态:文学理论是在现代人文学科构架中形成的,它强调文学研究的语言学模式和审美特性,因而是现代性学科分化和专业化的产物;理论则是在人类科学语境中诞生的,它越出了文学研究的边界,强调某种“理论的政治”,形成了某种“大理论”;后理论则呈现出更为复杂的情境,经过前...

  • 全球化语境与“人生艺术化”命题的当代意义

    关键词: 人生艺术化  全球化语境  中国现代美学  文艺思想  精神境界  

    “人生艺术化”是20世纪上半叶中国现代美学与文艺思想的一个重要命题。它倡导以美的艺术为武器,将艺术、美、人生相统一,通过濡染、提升个体的精神境界和人格情致,来超脱功利、工具的束缚,超越小我、现实的局限,追寻生命与人生的意义与韵味,建构诗意人格和诗化人生。这一融审美与启蒙为一体的理论命题在当时不免高蹈,但在当卞以经济与技...

  • 常态人性与梁实秋的文学思想

    关键词: 人性论  梁实秋  文学思想  左翼作家  审美价值  情感表现  文化背景  常态人性  

    梁实秋人性论文学观中的人性是指常态人性,常态人性是不变的人性、善恶并存的人性。梁实秋认为表现常态的人性能够获得普遍、永恒的审美价值;他与左翼文论的论战有复杂的学术因由,并非出于对左翼作家的天然敌意;他主张以理抑情,强调情感表现质的纯正与量的有度,其立论有中西方二重文化背景。

  • 中国古代文学批评中的“进步观”

    关键词: 古代文学批评  进步观  中国  传统思想  文学史理论  认识评价  知识谱系  演变脉络  

    如何认识评价传统思想、传统诗文评中的“发展”、“进步”观念,对于我们总结和反思20世纪中国文学史理论建构和书写实践意义重大。本文梳理中国古代文学批评中“进步观”的内在发展理路,其思想与知识谱系,以及由传统变易发展观到现代意义的“进步观”之演变脉络,在此基础上,分析“进步观”由学术边缘走向中心之缘由,并对其学理背景及学术...

  • 黑格尔和丹托论艺术的终结

    关键词: 黑格尔辩证法  艺术终结论  黑格尔美学  历史现象  辩证法原理  历史时代  死亡  

    黑格尔的艺术终结论通常被理解为“艺术的死亡”,但这主要是黑格尔《美学讲演录》英译本的几处关键性误译所引起的。黑格尔的原意并非艺术的死亡,而是用辩证法原理表明艺术在展示精神方面与哲学相比具有某种局限性,因此应该被“扬弃”。并且,根据黑格尔辩证法的可逆性和非线性,艺术可能作为在后来历史时期对精神的更充分揭示而取代哲学。丹...

  • 民间神歌的女神叙事与功能——以粤西地区冼夫人神歌为例

    关键词: 民间文学  女神形象  粤西地区  冼夫人  叙事歌  神歌  生命体验  叙事逻辑  

    民间神歌是唱给神祇的民间赞歌。粤西地区流行的冼夫入神歌,既是歌唱巾帼英雄冼夫人的神圣叙事歌,也是社区妇女表达自己生命体验的祈愿歌谣。冼夫人神歌在结构上大致分为请神、叙事、祈愿三个部分。请神部分是例行的程式化赞颂。叙事部分叙述冼夫人的光荣一生与被尊为神的大致经过,在这一部分,信仰叙事并未遵照历史叙事,而是以民间文学的逻...

  • “伪”历史与“真”文化——山西洪洞的活态古史传说

    关键词: 古史传说  文化范畴  历史范畴  洪洞  山西  非物质文化遗产  仪式活动  

    本文基于传说及相关仪式活动的价值不是历史范畴而是文化范畴的认识,通过尧舜古史传说的文本形态与在山西洪洞观察到的生活形态的关联,描述了古史传说在一个实在、具体的的地方社会受冲击、获新生并最终被命名为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曲折历程。作者认为,民众在现实生活中对古史传说的传承及相关仪式活动的复兴是中国古典文明经过现代学术、思...

  • “普及”与“提高”之辩——论五十年代精英文学与通俗文学的势力之争

    关键词: 通俗文学  精英文学  五十年代  政策扶持  说唱文学  通俗文艺  地方刊物  出版资源  

    新中国初期,通俗文学并未如时论所言完全绝灭。相反,包括革命通俗文艺在内的说唱文学受到政策扶持,繁盛异常,甚至逾过雅俗疆界威胁到精英文学的生存。这激起精英文学势力的持续反弹。围绕地方刊物展开的两次“普及”与“提高”之辩,是精英势力与通俗势力关于出版资源的龃龉与博弈。精英势力挪用《讲话》与“群众”之名,暗中抵制并最终在事...

  • 在神话性中生存——当代武侠小说的深层内涵

    关键词: 武侠小说  神话性  深层内涵  文化生态平衡  精神力量  社会功能  神话因素  集体记忆  

    武侠小说是当代最富有神话性的类型小说,只有从“神话性”入手,才能深刻地把握武侠小说的内涵与社会功能,以及流行的原因。当代武侠小说仍具有诸种神话因素,是远古集体记忆的一种当代书写,它以历史性的认同感和特定情境的真实感来维护公共幻想,同时又去应对当代群体的心理焦虑和压抑,并以此来维持文化生态平衡。不过,也是当代精神力量衰...

  • 追溯网络小说的传统

    关键词: 网络小说  通俗小说  写作经验  小说主题  主流文学  中国当代  

    当代网络小说大量吸取了通俗小说的写作经验,主要表现在小说主题的通俗化、故事的程式化、情节的曲折性等方面。网络小说不仅受到影视剧和港台通俗小说的影响,还受到中国当代主流文学的全面影响。当代网络小说的创作者身份芜杂,文学素质参差不齐,但这种无序之中更见了几分活力的张扬。兼收并蓄的网络小说的兴盛必将对通俗文学的发展产生深远...

  • 二十世纪写实主义文学思潮论

    关键词: 写实主义  文学思潮  20世纪80年代中期  中国现代文学  写实小说  中国文学  文学主张  青年社团  

    写实主义文学是20世纪中国文学的重要现象。20世纪初,新青年社团提出写实主义文学主张,对中国现代文学的发展产生极大影响。20世纪80年代中期以来,一批写实小说构成了20世纪写实主义文学的创作高潮。这批写实小说既回归新青年社倡导的写实主义文学传统,又从历史演变中发现形式,写出了“适合展示特定时期实际所发生的一切”的“一代文学”,...

  • “五四”文学中的自我神话及其破灭

    关键词: 神话  破灭  意识形态  人格发展  相互作用  个性解放  五四时期  

    本文认为,个体“自我”并非实体性存在,它只提供某种个体人格发展的框架,存在于意识自我(自我具体性)和目标自我(抽象个体)的相互作用中。五四时期的“个性解放”不是回到自我具体性的“个人殊特之性”(鲁迅)的解放,而是作为意识形态纲领的自我神话,是以新的目标自我置换主体旧有目标自我的话语行为。鲁迅为我们提供了五四文学自我神...

  • 租界文化对现代文学风貌格调的影响

    关键词: 租界文化  现代文学  格调  风貌  民族意识  文化语境  文化视角  近现代  

    考虑到近现代上海的租界语境,本文从“租界文化”角度来阐释现代文学的风貌格调。租界文化是现代文学不可规避的有形或无形存在,现代文学的谐趣文风、殖民与民族意识、颓废风格、杂糅话语等特征的形成,与租界文化的影响有着密切的关系。通过从租界文化视角来考察现代文学的这些特性,本文试图揭示:租界文化语境培育了上海文坛的诙谐滑稽文风...

  • “红色之路”与哈尔滨左翼文学潮

    关键词: 中国左翼文学  哈尔滨  文学发展过程  马克思主义  学潮  城市文化  文学本土化  

    哈尔滨左翼文学是东北新文学发展过程中隆起的高峰,也是中国左翼文学重要组成部分。它以“生的斗争”和“血的飞溅”于日寇侵略的血污中诞生,以粗犷自然“力”的文学审美融入30年代上海左翼文坛。其生成取决于哈尔滨传播马克思主义俄苏文学的“红色之路”、“华洋杂处”的城市文化底色和自由表述的城市文化精神两大地域资源。内在驱动来自于“...

  • 论“身体”在沈从文四十年代创作中的审美意义

    关键词: 沈从文  审美意义  四十年代  创作  早期小说  

    沈从文《看虹录》对身体的描写具有与其早期小说中的描写不太相同的功能,这缘于他对“抽象的抒情”作为审美理想的追求。以《看虹录》为代表,作为一种艺术探险,沈从文力图在文字中借助于一切与音乐精神相通的感官意象来表达他个人所体验的美的极致,身体就是其重要表达之一。“身体”在此时具有双重意味,它既是作者对生命体验的一种审美化呈...

  • 论曹禺剧作在南洋的传播与影响

    关键词: 曹禺剧作  南洋  传播  现实主义精神  抗日救亡  内在规律  艺术表达  艺术水平  

    曹禺剧作在南洋各国的传播最早可以追溯到1937年,当时南洋话剧以抗日救亡为指归,忽视了话剧艺术表达的内在规律,使作品流于概念化和形式化,而曹禺剧作的传播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南洋话剧的艺术水平和演出水准,并开创了南洋多幕剧发展的先河。此后,不管时局如何变动,一直到今天,曹禺剧作仍然以其关注社会、关注人生的现实主义精神对南洋剧...

  • 读欧阳友权《数字化语境中的文艺学》

    关键词: 数字化时代  文艺学  语境  欧阳友权  理论著作  精神现象学  文学理论  文学发展  

    获得第四届鲁迅文学奖、文学理论评论奖的《数字化语境中的文艺学》一书,围绕网络的勃兴与普及以及它对文学发展的影响,面对新科技对文艺的挑战,回答当前文艺事业面临的新问题。评委会给这部文艺理论著作的评语说:“这是一部兼有前沿性、现实性、批判性的建设性文艺学著作。”^①该书上篇讨论“数字化时代的文艺语境”,探讨了数字化的诗学...

  • 《王蒙自传》学术研讨会综述

    关键词: 学术研讨会  研讨会综述  王蒙  中国海洋大学  花城出版社  新闻传播  

    2008年6月6日到8日,由中国海洋大学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花城出版社、《当代作家评论》杂志社联合主办的“《王蒙自传》学术研讨会”在青岛召开。来自全国各著名高校、科研院所学者近50人,以《王蒙自传》为中心议题,多角度多层面地对王蒙的思想、创作等进行了深入、热烈的研讨,会议共收到论文近40篇,取得了丰硕成果。

  • “中国现代美学、文论与梁启超”全国学术研讨会综述

    关键词: 中国现代美学  全国学术研讨会  文论研究  梁启超  研讨会综述  19世纪末20世纪初  启蒙思想家  中华美学  

    2008年4月19日至20日,中华美学学会、中国中外文论学会、杭州师范大学联合主办的“中国现代美学、文论与梁启超”全国学术研讨会在美丽的杭州举行。会议由杭州师大中国美学与文论研究中心承办,来自全国的专家、学者、编辑等共100余人参加。梁启超是19世纪末20世纪初期我国杰出的政治革新家、启蒙思想家和学术大师。他的融通中西、传承古今而努...

  • 更正

  • 编后记

    关键词: 中国文学研究  文学理论学  改革开放  思想解放  生机  

    为纪念改革开放三十周年,本刊上期开辟了“新时期三十年中国文学研究”专栏,着重讨论“近代”与“现代”文学研究的丰硕成果,本期则集中研讨“理论”与”当代”。三篇文章,简明扼要地论述了新时期文学理论学科研究的新进展。思想解放之路一开,文学理论的各个方面就焕发出前所未有的勃勃生机,并带动了文学各学科的创新大潮。

  • 前工业文明与中国文学

    关键词: 中国文学  工业文明  现代文学研究  苏州大学  文学院  古典  

    这是一个具有开拓意义的好选题。——在中国文学从古典型到现代型转变的过程中,工业文明这一重大的因素,作为“不出场的人物”,在“幕后”究竟起了多大潜能的作用,这的确能引起我们极大的兴趣。——范伯群(苏州大学文学院教授,中国近现代文学研究专家)

  • “文学理论范式及其转换”国际学术研讨会

免责声明

本站合法持有《出版物经营许可证》,仅销售经国家新闻出版署批准的合法期刊,不是任何杂志官网,不涉及出版事务。本站仅提供有限咨询服务,需要用户自己向出版商投稿且没有绿色通道,是否录用一切以出版商通知为准。提及的第三方名称或商标,其知识产权均属于相应的出版商或期刊,本站与上述机构无从属关系,所有引用均出于解释服务内容的考量,符合商标法规范。本页信息均由法务团队进行把关,若期刊信息有任何问题,请联系在线客服,我们会认真核实处理。 若用户需要出版服务,请联系出版商,地址:北京市东城区建国门内大街5号,邮编:100732。

学术顾问

发表咨询 文秘咨询 加急见刊 杂志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