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学评论杂志是由中国社会科学院主管,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主办的一本CSSCI南大期刊。
文学评论杂志创刊于1957,发行周期为双月刊,杂志类别为文学类。
杂志介绍
文学评论杂志是由中国社会科学院主管,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主办的一本CSSCI南大期刊。
文学评论杂志创刊于1957,发行周期为双月刊,杂志类别为文学类。
主管单位:中国社会科学院
主办单位: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
国际刊号:0511-4683
国内刊号:11-1037/I
发行周期:双月刊
全年订价:¥412.00
关键词: 中国现代小说 唯美 中国现代文学史 颓废主义 海派文学 浪漫 格调
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与唯美一颓废主义有关的小说可分为两类:郭文骥、林微音和白荻的小说之唯美一颓废性,其实不脱浪漫一摩登的流行色调,以细腻靡丽见长而失之也轻,甚且不免一般海派文学之“颓加荡”的媚俗格调,较为脱俗而略胜一筹的是谭正璧之作;向培良和李拓之的作品则唯美一颓废感十足,而笔触直逼生命之病态与变态的阴暗面,敢于发掘...
关键词: 老舍 前期 平凡 神理 政治斗争 社会改良 斗士
“前期老舍”的身上找寻不到阶级斗士、激进鼓手的影子。除却外敌入寇岁月他较斗士更为斗士,一般情况下,在国内政治斗争舞台上绝少听到他的激烈言辞。可将当时老舍的精神理路解读为:坚持亲民恤民,规避偏激空谈;倾向社会改良,疏离暴力血饼;主张国家至上,反对民族内耗;践行教育启蒙,疗救国民劣根。其精神选项既有天性使然,也有民族人文...
关键词: 现代性追求 乡土叙事 五四 想象 装置 乡土作家 浪漫派
五四乡土作家对于乡土的描写都是服从于现代性追求这一宗旨,也就是说,文本中对乡土世界的呈现是出于这种现代性追求的想象与建构,乡土往往成为了这种“现代性”话语的象征与工具。五四的乡土叙事通常是一种偏至化的方式,要么是乡土写实派笔下以批判为主调的颓败乡土,要么是乡土浪漫派笔下以赞美为基调的诗化乡土,这两派都不同程度地存在着...
关键词: 创造社 郭沫若 郁达夫 早期 文学流派 审美取向 时代影响 作品
早期创造社作品中颇多眼泪的渲染,由此还引出一场“泪浪”事件,即徐志摩撰文对郭沫若作品举例讽刺、批评,创造社成员则予以反击。今天来看,这场争论无关个人恩怨利害,实际牵涉文学流派、作家个体之间不同的文学审美取向与创作情趣。就创造社主将郭沫若、郁达夫等人的作品及其当时所形成的感伤气息、风尚,它所产生的时代影响,今天都有必要...
关键词: 身份证号码 通讯地址 编辑程序 纸质文本 直接邮寄 手机号码 联系电话 邮政编码
根据本刊编辑程序,来稿请一律采用纸质文本,标明统计字数,直接邮寄编辑部收,切勿投寄个人或经他人转递。来稿请附作者身份证姓名、E—mail地址、联系电话(手机号码)、详细通讯地址及邮政编码,以备刊物与作者联系。作者收到用稿通知,再把电子文本寄责任编辑,并附本人身份证号码。
关键词: 燕京大学 人事 周作人 考辨 国文教学 中国新文学 章门弟子 知识分子
章门弟子、留日背景的周作入1922年进入素来倚重英美知识分子的燕京大学任教,且担任的是其五年前在北大曾经坚决拒绝的国文教学,这一选择背后的动因颇为复杂和微妙。细加缕析,其外因可以归结为胡适的斡旋和司徒雷登改造燕大国文学科的努力,内因则是周氏该时期对基督教的肯定立场及其在北京大学的边缘地位。以上种种,既有“奇妙”的思想遇合...
关键词: 宗教观 许地山 精神价值 宗教与科学 启蒙思想家 五四时期 精神危机 宗教基础
许地山在五四时期反宗教的浪潮中独树一帜,不仅在学理上区分了宗教与迷信,并且协调了宗教与科学之间的龃龉;他的目的旨在肯定宗教存在的价值和意义,为时代重建精神价值,以应对现代人的精神危机;虽然他的理性宗教并没有超越西方启蒙思想家,然而在宗教基础薄弱的中国倡导宗教却具有更深远的价值与意义,值得继续思考与探讨。
关键词: 言情小说 周瘦鹃 改写 五四时期 爱情作品 变异形态 作者形象
本文通过分析周瘦鹃汉译《简爱》的言情化改写及其大规模策划出版古今中外的“言情”作品行为,不仅呈现出《简爱》在译入语境中的变异形态,译者所属的文化派别及其文学观念如何操纵着他对译本及其作者形象的建构和改编,更揭示出从清末民初到五四时期,关于恋爱婚姻所形成的“言情”和“爱情”,旧与新的两套话语,并由此梳理和辨析了言情小说...
关键词: 中国现代文学史 内涵 文学启蒙 教化意识 时间维度 演变 中西文化比较
鉴于学界对于中国现代文学“启蒙”思潮概念内涵的解释无法令人满意,存在着一种浮躁、泛滥、随意的倾向,故此,本文从词源学角度,从中西文化比较角度,对“启蒙”进行重新审视得出如下结论:西方的“启蒙”具有信仰运动与思想运动的双重涵义,强调理性与自我启蒙;而中国现代文学的“启蒙”则更多是智者对愚者的教化,饱含中国传统的教化意识...
关键词: 长篇小说 故事 莫言 社会转型过程 历史关系 60年代
很多有关“”的作品,会把“故事”与50-60年代的“前故事”连起来写,以检讨“”发生的政治、文化渊源,并反思“”与四清、反右及的历史关系。莫言获奖长篇《蛙》的写作策略,却是淡化根源,强调后果。《蛙》既不细致梳理“故事”的历史复杂性,也不详尽回顾“”之后的社会转型过程,而是将“故事”戏剧化为暴力斗争血肉悲情,然后直接和当下...
关键词: 中国当代文学 家族 革命 历史叙事 历史见证 现代性 代表作
论文阐述的是中国当代文学对于家族故事的特殊兴趣。现代性的全面冲击带来了家族的解体,打破家族的枷锁是“五四”新文学的重要主题之一。革命的历史叙事之中,“阶级”很快取代了“家族”成为核心范畴。然而,重新讲述家族故事的时候,这种历史叙事遮蔽的某些内容开始浮现。论文具体讨论了张炜、王蒙、柳青、莫言等一批作家的代表作。作为上述...
关键词: 戏曲改革 改编 主流意识形态 意识形态建构 结构原则 新中国 文化基础 上党梆子
新中国的戏曲改革是利用带有封建糟粕的戏曲遗产这个文化基础,来实现建构新中国主流意识形态和塑造“人民”主体这个目标,这个基础和这个目标之间的矛盾构成对戏曲改革的深刻制约。上党梆子《三关排宴》改编就是一个典型例证。此戏的改编过程是从宣扬“忠孝节”向歌颂“爱国主义”转变的过程,是参与新中国主流意识形态建构的过程。这个过程彰...
关键词: 赵树理方向 选集 开明版 1951年 出版策划 1950年
1950年初,文化部动议出版“新文学选集”的初期策划中,赵树理并没有进入候选名单。1951年9月,《赵树理选集》以“新文学选集”名义出版,这显然与出版策划的初衷有所违背。1951年3月“新文学选集”《编辑凡例》的最终确定,以及《赵树理选集》的《代序》的选定,确认了赵树理进入“新文学”作家行列的“尴尬”地位。但为了进一步确立“赵树理...
关键词: 技术改造 现代美学 法则 悲剧 旨趣 式微 艺术主体 经验对象
现代视觉技术改造了艺术主体的凝视法则,这使得主体对于经验对象在先的“凝视”自发地转向了强调真实性、复制性和多元性。这就造成了凝视法则的改变。艺术主体由此形成了新型的价值判断与拣选机制,其具体的表现形态之一,即形成了一种轻悲剧重娱乐的文体偏向。但现有的艺术实践本身尚不足以说明此种改变的必然性与合理性。
关键词: 文学理论体系 现实主义 淡出 文论 基础理论 社会转型 现实生活 文学实践
现实主义在既有文学理论体系中是一个枢纽性范畴。这一范畴在当下文学理论建构中遭遇被淡出的命运。从当下文学理论建构的基础理论构架而言,它是既有文学理论的体系性延续。尽管在这一延续中大量新的理论资源被开发性地构入,尽管现实生活较之于前发生了大规模的社会转型性变化,但现实主义得以续存并得以现实发展的理论基础及文学实践基础仍然...
关键词: 语言观念 闻一多 诗学 诗歌语言 唯美主义 文学观念 现实主义 象征主义
生活在一个诗歌语言急剧变革的时代,在形式焦虑的催逼下,闻一多经历了从放弃旧诗到走向新诗,然后主张新格律体诗,最终中断写诗的复杂过程。闻一多诗学语言观念大致经历了“四原素”说、“杂语”式诗歌语言和“鼓点”式诗歌语言三个阶段,这不仅显示了他从“纯诗”转向“杂诗”的过程,也大体上对应着他不同时期的文学观念:唯美主义、象征主...
关键词: 莎士比亚戏剧 全球化 香港 演绎 本土化 原汁原味 移花接木
莎士比亚戏剧在香港的演绎方式大致有两种:把莎剧原汁原味翻译成华语演出,注重其普遍性和宇宙性;或者把莎剧移花接木至本地背景和题材,作中国化或本地化改编。在香港剧场演绎莎剧,也就有全球化与本地化的取舍或融合等多种面向,其最终目的都在于香港剧场“本我”的建构。
关键词: 元末明初 作家群 婺州 文风 门子 考论 名义 儒释道合流
《龙门子凝道记》书名道教色彩浓厚,四库馆臣认为是“道家者言”,而明人多以为旨归儒学。细考方志、史实及书后小记等相关文献,可知此书实为外道内儒之作,是宋濂以隐待仕、相机而动的思想体现。不独宋濂,元末婺州作家群普遍具有外道内儒的文风特点。究其根本,婺学以儒为主兼容百家的学风、婺州地域文化传统中浓郁的道教氛围、元末儒释道合...
关键词: 骈文理论 李慈铭 批评 对应关系 异质同构 清代以前 经学观 崇尚
李慈铭认为“惟文之有偶与有韵,同皆文章本质”,崇尚骈文,不废散文,主张严骈散之别,其骈文思想与其崇尚汉学、不废宋学的经学观念存在着异质同构的对应关系。根据用偶、用韵、用典及辞藻风格的不同特点,李慈铭以中唐为界,将清代以前骈文的发展分成前后两个时期,对中唐以前的骈文基本上予以肯定,对盛唐以后的骈文整体上持贬抑甚至否定的...
关键词: 文学演变 视域 立体 中国现代文学 跨学科领域 世界文学 文学创作 西方
打通古今文学的研究是学界关注的跨学科领域,本文依据现代文学具有古典、西方双向渊源背景的史实,提出“古今文学演变研究”的范畴,采用传统、西方、现代互动贯通的立体视域,审视世界文学底色下中国现代文学的古今承衍,注目融合后的新变,导引文学创作走向,使古今研究步入宏观的纵深求索。
关键词: 现代性 清末民初 早期 19世纪末20世纪初 诗人 领会 诗性 经验
陈三立、范当世、郑孝胥、黄遵宪、易顺鼎在传统诗论和一般研究里差异甚大,但在19世纪末20世纪初的早期现代阶段,他们实际上都共同面对着数千年未有之现代性变局。陈三立之倔强不甘、范当世之遐想出离、郑孝胥之哀挽悼惜、黄遵宪之越界苍茫、易顺鼎之名士髌狂,都是在“古今中西之争”中表现出来的不同心性体验与精神气质。他们以焦灼、绝望、...
关键词: 学术研讨会 中国文学 现代转型 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 研讨会综述 古典 近代文学研究 现代文学
由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主办、文学研究所近代文学研究室与现代文学研究室承办的“中国文学从古典向现代转型学术研讨会”于2012年10月14日至15日在北京香山举行。来自全国近代文学研究界与现代文学、当代文学、台港澳文学、文艺理论、外国文学各领域的四十余名专家学者出席了会议。
关键词: 国际学术研讨会 文艺理论 中国问题 国际视域 21世纪 年会综述 学会 山东师范大学文学院
2012年8月8—10日,由中国中外文艺理论学会、山东师范大学文学院与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所文艺理论研究室联合主办,山东师范大学文艺学教研室承办的“21世纪的文艺理论:国际视域与中国问题”国际学术研讨会暨中国中外文艺理论学会在济南召开。会议邀请了来自国内外的280余位学者,就目前文学理论的研究现状、中国特色文艺理论的研究与生成等问...
关键词: 编后记 斯德哥尔摩 诺贝尔奖 中国文学 人的力量 文学界 莫言 判断力
2012年10月以来,文学界就不断在谈论莫言获诺贝尔奖一事,喜悦之情溢于言表,报刊上甚至用“一夜春风”来形容莫言扬名于世。得到国际上的认可固然可喜,中国文学的实际状况却不会因此而变。斯德哥尔摩并不是世界的中心,那里几位先生的判断力值得敬重,但是一国文学是不是真有感人的力量,还不是由他们说了算。相信莫言有他自己的定力,还是会...
若用户需要出版服务,请联系出版商,地址:北京市东城区建国门内大街5号,邮编:1007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