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在线咨询服务, 立即咨询
文学评论杂志

杂志介绍

文学评论杂志是由中国社会科学院主管,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主办的一本CSSCI南大期刊。

文学评论杂志创刊于1957,发行周期为双月刊,杂志类别为文学类。

  • 马克思主义文学批评视域中自律与他律的辩证法

    关键词: 马克思主义文学批评  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  自律与他律  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  辩证法  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  国外学者  视域  

    关于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学术界经过多年的研究,有着一些共同的看法,它应该包括这样几个部分:第一,马克思和恩格斯关于文学艺术的论述。这些论述散见在他们的著作和通信之中,本身不是系统的专著,但其中有着成体系的思想。第二,一些国外学者,特别是20世纪中叶以来的国外学者,其中包括苏联和东欧的学者、西欧和北美的学者,依据马克思主...

  • 消费时代文学的生产与危机——兼论马克思主义艺术生产观的当代启示

    关键词: 文学创作  马克思主义  当代启示  消费时代  20世纪90年代以来  生产观  艺术  危机  

    20世纪90年代以来,国内文学创作、理论与批评等方面的发展出现新态势,在作家关切的社会内容与具体的叙事手法上,在研究和批评的精神诉求和理论旨趣上,近与80年代,远与“五四”文学传统相比,发生了明显的断裂,其中一个突出的表现是道德功能的消解和享乐主义倾向的盛行。很多学者将这种断裂和享乐主义的滋蔓归咎于文学生态环境的变迁,

  • 复调语境中的《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

    关键词: 时代语境  复调  中国现代  现代文艺  文艺思想  思想史  

    在中国现代文艺思想史上,《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以下简称《讲话》)的形成并不是中国现代文艺思想的单线续写,而是多种因素交织影响下的复调发声。在特定的时代语境下,

  • 重建“对话”思维——形式主义与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对话及其意义

    关键词: 马克思主义文学理论  形式主义  西方文学理论  意义  思维  文学批评理论  20世纪  

    形式主义和马克思主义都是20世纪西方文学批评理论的重要思潮,它们之间从理论对抗、融通到对话的过程,对20世纪马克思主义文学理论的发展有重要启示。形式主义与马克思主义的对话并不仅仅是一种理论上的互补,更重要的是一种深刻的思想融通与发展,这种融通与发展在当代西方文学理论发展中也有较明显的理论回音。

  • 文艺美学的兴起与思想解放运动及其他

    关键词: 思想解放运动  文艺美学  20世纪80年代  历史文化环境  社会文化环境  学术现象  历史变迁  思想禁锢  

    作为一种新的学术现象、研究热点和新学科,文艺美学在20世纪80年代萌生、形成、确立、发展,有其特定的历史文化机缘:第一,它同当时的社会文化环境和历史变迁有着直接或间接、隐蔽或明显、紧密或松散的关系,具体说,它是“思想解放运动”的一部分,是对以往思想禁锢和僵化模式的反拨;第二,它自身存在着得以生发、成长的内在机制和学术理路...

  • 挑战与博弈:文化研究、阐释、审美

    关键词: 审美机制  文化研究  博弈  阐释  理论语言  文学批评  文本构成  价值观念  

    文化研究出现之后,密集的理论语言成为文学批评的主要特征。审美的消失引起了多方面的不安和质疑。论文阐述了审美作为一种独立评判的依据,进而从“感觉结构”和文本构成方面分别考察了审美机制的历史形成。论文认为,作为一种生存范畴,审美拥有独特的视野和价值观念;同时,审美与各种理论语言的关系并非相互覆盖,它们始终处于复杂的博弈之...

  • 中国现代文学进程如何面对俄罗斯文学中的东正教问题

    关键词: 中国现代文学史  俄罗斯文学  东正教  进程  中国社会发展  俄国文学  基督教  文学  

    在中国现代文学进程中,基督教题材的文学作品或基督教诗学,作为最为隐晦又十分重要的景观,乃经由欧美基督教不同教派及其文学艺术意蕴而作用于晚清一民国文学界的结果。“俄国文学热”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最为瞩目的潮流之一。而从基辅罗斯一莫斯科公国到沙俄一帝俄之发展历程,在相当程度上是东正教作用的结果,甚至推行无神论的苏联,与东正...

  • “社会史视野下的中国现当代文学研究”的针对性

    关键词: 中国现当代文学研究  区域社会史  20世纪中国文学  政治内容  问题意识  文学实践  

    “新时期”以来,中国现当代文学研究一直在不同问题意识的推动下,进行新的研究范式和问题框架的探讨和拓展,“20世纪中国文学”、“重写文学史”、“当代文学研究的历史化”等等问题、概念和方法的提出和实践,都是这一脉络下的努力和尝试的结果。本辑四篇笔谈都出自年轻学者之手,围绕“社会史视野下的中国现当代文学研究”问题,展开讨论,...

  • “社会史视野”:“当代文学”研究的一个切入点

    关键词: 中国现当代文学  20世纪中国文学  社会史  90年代  70年代  左翼文学  延安时期  中后期  

    大致在上世纪90年代中后期,洪子诚先生的两篇文章《关于50-70年代的中国文学》《“当代文学”的概念》以及唐小兵主编的《再解读》,对当时中国现当代文学,特别是对延安时期之后的“左翼文学”研究,有着重要的影响。“当代文学”在“20世纪中国文学”渐成主流的叙述框架下日益萎缩的状况得到改变。

  • 历史如何进入文学?——以作为《保卫延安》前史的《战争日记》为例

    关键词: 文学史  历史  日记  战争  中国当代文学  文学性质  

    在文学史中,文学讲述历史并不罕见。但在中国当代文学中,文学与历史的关系却由于这段历史的特殊性而呈现出特殊面貌和形态。文学界也因如何理解这一阶段的文学性质而分化。对于《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以来的革命文学,

  • 现当代文学研究中的“历史化”

    关键词: 现当代文学研究  历史化  中国现当代文学  社会史  

    “社会史视野下的中国现当代文学”这一表述并不清晰。它所包含的第一层意思,是在最低的意义上重提“历史化”以针对现当代文学研究的困境。

  • 论“”时期“群众史”写作运动——兼及文学工作者心态

    关键词: 文学工作者  运动  写作  群众  心态  中国作家协会  中国作协  

    “”时期,在倡导“新民歌”运动的同时,中国作家协会仓惶推出了“群众史”写作运动。这一运动透露出中国作协对丧失文学核心位置和领导地位的焦虑,也显示出其在政治失序中极力紧跟形势、弥合裂痕、追求和解的迫切。为此,中国作协以各种方式、利用各种资源推进“群众史”写作运动,获得了广泛的响应和认可,并最终获得党和国家领导的肯定。这...

  • 叩问“现代之路”:在小说与田野之间——从台湾布农族作家田雅各的《忏悔之死》说起

    关键词: 现代生活  布农族  忏悔  雅各  作家  台湾地区  小说  叩问  

    台湾布农族作家田雅各的小说《忏悔之死》,内涵了1980年代“原住民”运动中的重要事件:“汤英伸”与“吴凤”事件,由此,可进入其文学写作的时代现场《人间》杂志与田野现场——东埔的布农部落,并结合文本细读与实地调研,深入布农族的文学、历史、古调,与传统信仰、狩猎文化、现代生活的关系。这对我们今天反思现代化、探寻深入社会肌理的...

  • 何其芳晚年旧体诗探幽

    关键词: 何其芳  旧体诗  晚年  精神世界  古代文人  双重角色  艺术样式  理性意义  

    深潜于旧体诗中的繁富意识,勾画出了何其芳的灵魂底色。其刻骨的沉痛源于“学书学剑两无成”的双重角色自期的挫败感,以及“文人”与“战士”两种角色交错的间隙里生成的灵魂分裂感。何其芳在其新诗中所规避的这些幽郁于心的情绪,借助旧体诗的艺术样式,以李商隐、刘伶等古代文人作为自己的精神镜像,隐晦曲折地表达出来。他的这些意识尚缺乏...

  • 莫言文学在日本的接受与传播——兼论其与获诺贝尔文学奖的关系

    关键词: 诺贝尔文学奖  日本文化  传播历史  莫言  魔幻现实主义  大江健三郎  阶段总结  诺贝尔奖  

    追溯探讨莫言的获奖历程,可发现日本文化界所发挥的重要推动作用。本文将莫言文学在日本近30年的接受与传播历史过程分为四个主要阶段总结概括:1986n1990年前后为莫言作品在日本被译介的第一阶段,奠定坚实的发展基础;1991-1999年迎来文化界热烈评论的第二阶段,论述多集中于“中国魔幻现实主义”;1999-2011年,莫言多次赴日并与大江健三郎...

  • 融流浪汉小说与癫狂的诙谐文学为一体——论余华《兄弟》在法国的接受

    关键词: 文学传统  流浪汉小说  法国  诙谐  余华  癫狂  批评家  

    《兄弟》在中法两国批评界第一时间的接受中呈现出巨大的差异,反映出两国批评家不同的审美习惯与思维方法。本文试图从法国批评界对《兄弟》的评论出发,以“真实”与“诙谐”两个角度切入,梳理与分析其中的关键内容,探讨其中所蕴含的思维逻辑与文学传统,并将其与本土的批评状况作出比较,从而思考在何种意义上异域之眼的观照能够对中国的审...

  • 倾情于“人类的心灵能够共同感受到的东西”——论铁凝近期的文学创作

    关键词: 文学创作  铁凝  感受  心灵  人类  短篇小说  创作阶段  世界文学  

    铁凝担任作协主席以后,相继创作了十余个短篇小说,开启了她的又一个创作阶段。这一阶段的创作是与她作为作协主席的工作相辅相成的。作协主席的工作为她提供了具备世界性视阈的可能性。铁凝抓住这一机会,自觉培育起世界文学的眼光,强化自主的世界文学意识。体现在她这一阶段的短篇小说创作中,就是她努力去表现“人类的心灵能够共同感受到的...

  • 新时期文学表征中的“个体化”难题——重读《哦,香雪》

    关键词: 新时期文学  个体化  表征  乡村生活方式  重读  城市生活方式  80年代  个人主体  

    《哦,香雪》自发表以来长期被解读为一篇处理现代城市生活方式与传统乡村生活方式之关系的小说;而近年来随着知识界对于上世纪80年代的文学一文化的重新审视,“香雪”则被重新解释为一个现代个人主体的起源性形象。但这一阐释焦点的变化并没有改变阐释者所分享的前提,即城乡生活的二元对立;这使得对于所谓“个体化”文学表征的论述容易陷入...

  • 论1936—1942年对鲁迅的引用

    关键词: 鲁迅  中国新民主主义  论述能力  民族精神  革命精神  革命话语  中国现代  

    1936-1942年间从忽视到频频引用鲁迅的复杂过程,有其特殊的时代背景。为何、如何引用鲁迅,其动机、方式和阐释的功能,展现出敏锐的政治和文化论述能力。他逐步选择、引用鲁迅的“民族精神”、“革命精神”、“新文化的方向”,建构了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话语。在此过程中,引用者和被引用者鲁迅之间的历史互文体现着参与20世纪中国现代进程的...

  • 从《藤野先生》的学术场域看日本鲁迅研究的特质

    关键词: 鲁迅研究  学术场域  特质  日本  求真务实  国别差异  中日两国  

    如果把重视史料、求真务实及“人间鲁迅”的深度开掘等归结为日本鲁迅研究的特质,那么中国的鲁迅研究又何尝不是这样?但当我们在中日鲁迅研究的对置中予以观察时,情况就大不一样了:同样是重视史料,中日有明显的族性差异;同样是求真务实,中日有显著的国别差异;同样是“人间鲁迅”的深度开掘,中日掘进的路径有外径和内径的差异;而追根溯...

  • “五四”脉络中的“满洲国”叙事

    关键词: 叙事  脉络  新文化传统  文学史写作  

    “满洲国”傀儡政权成立后,禁止从关内输入有可能唤起民族意识的书籍,其中包括“五四”新文化运动先驱的作品。在地知识人则通过追寻“五四”先驱的踪迹、续写其作品、盗用和改换其文名、经由日文阅读其作品等方式,来对接“五四”新文化传统。这种努力集中体现在追求“五四”所包含的现代化这一命题、构建共同的中华民族传统和破解“娜拉走后...

  • 海外中国现代文学研究的再反思

    关键词: 中国现代文学研究  海外  反思  文化转向  西方学术  作品研究  学科意识  理论话语  

    论文着重考察海外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中作家作品研究的几种路径,剖析其趋势与问题,彰显其洞见与不察,呈现了海外中国现代文学研究的复杂面相及其背后的学科意识、文化转向、理论话语,指出海外中国现代文学研究正是在中国与西方、文本与理论、历史与当下的对话中,呈现出一种特别的全球本土观念,一种既面向中国也介入西方学术传统的双向文化干...

  • 诗赋·辞赋·赋颂——两汉辞赋文学的方向性及其认同问题

    关键词: 汉代辞赋  文学史  两汉  诗赋  方向性  价值观念  

    通过辨析“诗赋”、“辞赋”、“赋颂”三个称名与其间多种复杂纠结的关系,本文对汉代辞赋文学的体制与价值观念的方向性问题进行辨证。将两汉辞赋文学由讽谕而颂德的价值取向的变迁,与西周中后期以降“变风变雅”传统、“去《楚辞》化”、三代“雅颂正声”等方面联系起来观察,得到对两汉辞赋文学史更为通达的认识。

  • “文笔之辨”与中古政治、文化——中古“文”“笔”地位升降起伏论

    关键词: 政治地位  文笔之辨  文化品位  中古时期  文字工作  

    从政治地位、文化品位来讨论,中古时期“文笔之辨”经历过三个阶段。第一阶段为两汉时期,以赋为首的“文”,已具有尊尚地位;“笔”体文字工作先以“政事”面目出现,当汉武帝时儒生充实“刀笔”队伍,“笔”体文字在儒学的沾溉下,雅驯化程度有所提高;曹丕时,依曹操“唯才是举”的实用政治,以“奏议、书论”为代表的“笔”体文字,不但正...

  • 明清“抗倭小说”形态的多样呈现及其小说史意义

    关键词: 小说史意义  明清时期  形态  社会历史价值  才子佳人小说  东南沿海  抗倭斗争  正面描写  

    明清时期出现了大量以明代东南沿海倭乱为题材的小说,这些小说内容驳杂,类型众多,文体不一,呈现了丰富而多样的形态。其中明代部分或正面描写抗倭斗争,或以倭乱为时代背景;或揭露倭寇暴行,或讴歌抗倭英雄,具有较高的社会历史价值。清代部分则由写实转为虚构,表现出明显的神魔化倾向,但对明末清初的才子佳人小说叙事模式有一定突破。明...

  • 乡邦文人与都市文学——清末民初上海文学建构中的报人小说家群体

    关键词: 文人群体  都市文学  文学建构  清末民初  小说家  上海  报人  交流平台  

    清末民初报人小说家群体主要云集于上海,是近代上海都市文学的主要建构者。他们以报刊杂志等新兴媒体为主要交流平台,通过个人交往、乡邦群聚和同人结社等交流形式而形成乡邦色彩浓厚的文人群体圈。不同乡邦地域的报人小说家群体对于上海都市文学建构具有不同的作用。大致而言,广东籍报人小说家群体起到先锋引领作用,江浙籍报人小说家群体承...

  • 编后记

    关键词: 编后记  形式主义理论  新批评派  五六十年代  内部研究  社会背景  

    韦勒克和沃伦合著的《文学理论》(1948)中文版于1984年出版,对当时的批评理论界造成不小的冲击,书中介绍的各种偏重语言和形式的“内部研究”流派使中同学者大开眼界。由于我国五六十年代的文学评论比较强调作品的社会背景和外部因素,索绪尔、“新批评派”和俄国形式主义理论引起异常的兴趣,也是顺理成章的。八十年代中期的“方法论”热潮...

免责声明

若用户需要出版服务,请联系出版商,地址:北京市东城区建国门内大街5号,邮编:1007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