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在线咨询服务, 立即咨询
文学评论杂志

杂志介绍

文学评论杂志是由中国社会科学院主管,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主办的一本CSSCI南大期刊。

文学评论杂志创刊于1957,发行周期为双月刊,杂志类别为文学类。

  • 马克思的"不平衡"理论要对艺术生产说什么

    关键词: 马克思  物质生产  艺术生产  

    通常以为马克思"不平衡"理论说的是物质生产与艺术生产具有总体平衡或主导性平衡关系,"不平衡"只是阶段性或局部性表现。这是一种误读。实际上,艺术生产具有物质生产与精神生产双重属性,与其他生产的关系是双重属性关系;艺术生产是综合的社会实践活动,在综合性上融涵其他生产,艺术生产与其他生产互为生产但并不是彼此成比例关系的生产;无论是历...

  • 布莱希特的"戏剧革命":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文学实践及其未竟使命

    关键词: 戏剧  哲学革命  实践  陌生化  

    布莱希特的"戏剧革命"体现了他对马克思"哲学革命"的实践性把握。作为一名马克思主义者,布莱希特不仅吸纳了柯尔施对辩证唯物主义基本命题的阐释,更在对资本主义社会结构及其意识形态的批判中发展了社会主义现实主义的新戏剧和新文学。虽然"戏剧革命"通常被理解为戏剧技术上的变革,但其实质是重构一种能够引导观众反思和批判现实社会的剧场。布...

  • 马克思的戏仿论探蠡

    关键词: 戏仿  历史的反复  戏仿论  法国革命  

    戏仿作为文艺-文化领域的惯性话语业已成为学术界的论述中心之一,但是长期以来学术界对于马克思有关历史的戏仿论未予重视。马克思不仅以戏仿论来嘲讽1848-1851年的新法国革命为历史贬值的革命,扬弃了黑格尔建基于理性拱心石之上的"历史的反复"的说法,而且还从新、旧法国革命历史记忆的意图指涉、资产阶级社会的代议制以及现代传播媒介等诸多方...

  • 再现危机与当代现实主义观念

    关键词: 再现危机  古典现实主义  当代现实主义  范式转型  

    现实主义是艺术家再现现实的方式,它始终处于不断演变的历史过程中。关于现实主义的理论,也是随着现实主义的嬗变而发展的。西方现实主义传统以福楼拜和库尔贝为分野,区分为古典现实主义与当代现实主义两个长时段,现实主义的观念和方法出现了许多值得关注的变化。尤其是19世纪下半叶以来出现的再现危机,一方面颠覆了古典现实主义的许多原则,另一...

  • 图像转向之后的视觉惶恐与批评愉悦——兼谈萨义德的艺术批评观

    关键词: 图像转向  视觉惶恐  对位批评  

    在“读图时代”,萨义德公开表达对视觉艺术的“视觉惶恐”,内含其深刻的批评态度和批评观念。在西方文化完成“图像转向”的今天,在文艺批评活动中有意逃离图像,是一种以退为进的策略,其目的在于通过抵御视觉至上观念而求得内心视野的开放与洞达。专注于声音意象而舍弃图像描绘,在萨义德看来是关乎解禁与放飞人的心智和创造力的根本问题,而如何...

  • "理论"之后的新型写作及其汉语因缘

    关键词: 祛魅悖论  新型写作  汉语因缘  

    国际前沿上多种修补"理论"的方案,未及根除"理论"的盲点,即尽管致力于拆解自明性,自身却仍不得不依托于语言而也始终内含深层结构,使所说同样成为某种假象而待拆解,动摇了该方案得以成立的基础。"理论"之后,很自然地便需要在自控性祛魅的同时主动显示受控的一面,发展出积极兼容二者的临界写作;它来自符号打破二元对立深层结构、置回区分关系网络...

  • 不一样的乡土情怀——兼论高晓声小说的"国民性"问题

    关键词: 高晓声  乡土  古风  国民性批判  

    新时期以来的高晓声研究,主要在鲁迅或赵树理的传统中进行,其独有的精神面向未获充分研究,以致其长篇小说《青天在上》长期缺乏必要的阐释。本文以《青天在上》为细读文本,检讨高晓声一直以来被忽略的价值取向,即其文化认同中对"古风"的肯定。乡土文化所保留的家族伦理和生活习俗,民间道德所蕴含的某种价值理念,在一些时候,不但不是值得批判的"...

  • 论高晓声散文创作的艺术性

    关键词: 高晓声  小说家散文  散文传统  

    高晓声以小说创作为世人所知,但同时写下了为数不少的散文。高晓声深受中国古典文学影响,在散文创作中比较全面地继承了古代散文的传统:注重对语言的精细感觉,重视音调、节奏的传统,特别在意语言的声音美;重于说理,从具体生活现象中引申出对人生、社会、历史的某种理解和感悟;在描写自然现象时往往刨根问底,不但写其然,还写其所以然,注重写出事...

  • 文学史幽暗处的高晓声--兼谈当代文学史叙述中的“代表作”问题

    关键词: 高晓声  陈奂生  代表作  当代文学史  

    当代文学史的"代表作"在急速更迭的历史语境中意义迅速贬值。"代表作"的危机其实就是当代文学生产及其历史叙述的危机。因此,重读高晓声并将其"代表作"问题化,就是以个案为例揭示当代文学生产及其历史叙述存在的问题。当代文学史通常以"代表作"为中心来形塑作家的文学史形象,重新审视这种方法的合法性,特别是"代表作"生产、筛选机制中的话语关系...

  • 海外华人如何书写"中国故事"——以陈河《甲骨时光》为例

    关键词: 陈河  海外华文写作  中国故事  身份与叙事  

    海外华文文学迄今为止,发展已逾百年。值得注意的是,近30年来北美新移民文学在海外华文文学版图中强势崛起,其写作经历了初期国外猎奇、中期移民困境到中西文化对比几个阶段,近年来出现了回归本土写作的新趋势。但其回归不是简单复归,而是基于世界眼光的中国叙事。海外华文作家陈河的《甲骨时光》就是突出代表,他在近年来自觉开始了“中国故事”...

  • 时代蜕变中的诗意瞩望——论王跃文的《漫水》

    关键词: 王跃文  诗性世界  传统人文  

    温馨自然、恬淡优美的《漫水》是王跃文桃源念想与诗性瞩望在低抑后的发明与敞亮。为了建构优美的诗性世界,他始终让"漫水"在时代蜕变中保持着单纯而高远的风致,让人性的善与美给生活以诗意和温暖,更让"爱"回归灵魂的温柔。面对审美意向与生活经验不谐的罅隙与矛盾,诗性瞩望与时代语境之间的犯冲与悖反,作品通过回忆性叙述视角的采用,单纯明净的...

  • 对影成三人:郭沫若、李白与杜甫的互文写作——重读郭沫若《李白与杜甫》

    关键词: 郭沫若  互文性写作  

    郭沫若暮年创作并于1971年10月出版的专著《李白与杜甫》,对其时其境和作者本人,乃至对于李白杜甫观的接受史考察,都是一本有意味的书。以该书重读和细读为中心,梳理其间的李白杜甫论、李白杜甫观所呈现的文学思想史、学术史内涵,从文本结构和文脉文意进行理解,可见该书既有郭沫若对李杜两类诗歌、两种人生,与中国式文学评论史与接受史内诸多的...

  • "大众化"的"节奏":左翼新诗歌谣化运动中的身体动员与感官政治

    关键词: 中国诗歌会  大众化  歌谣  音响节奏  身体感官  

    在20世纪30年代的左翼新诗歌谣化运动中,歌谣小调的音响结构与节奏模式被视为“大众化”的左翼诗歌创作的形式模范。左翼诗学理论与诗歌文本显示,左翼诗歌对歌谣音响节奏的承袭,是一种主动地争夺身体记忆、塑造大众的身体感知的尝试。因此,歌谣化新诗对其读者/听众所进行的革命动员,不仅指向他们的思想意识,更致力于召唤一个集体的、感官的革命...

  • 论"化装讲演"及其"式微"

    关键词: 国家意识  政党化  

    "化装讲演"是20世纪初生成且被广泛运用的一个重要的"泛戏剧"概念与艺术样式。"化装讲演"在文明戏时期创立了以"言论派角色"为"骨干"的演出形态,形成一种与成熟戏剧形态有所区分的结构范式与艺术质素。后自"五四"时期"化装讲演"由试图变革国家的"批评意识"移挪至强调教化民众的"国家意识",以"一切戏剧是宣传"为其创作理念,在宣传革命、辅助社会...

  • 迈向一种非政治的政治:鲁迅晚期杂文的一个向度——以《阿金》为中心

    关键词: 鲁迅  杂文  非政治的政治  

    在鲁迅晚期以《且介亭杂文》为代表的杂文创作中,文学与政治的关系呈现出一种新的面貌:随着在现实的历史处境中文学与政治的关系问题变得愈趋尖锐和强化,《阿金》这样的"非政治"文本所透露的并不是某种向"私人领域"的逃遁,反而提示了一种新的文学的政治性,一种探索与他者共同存在之方式的政治。这一补充性的角度,也许可以为讨论鲁迅晚期杂文与大...

  • 《中美日报·集纳》与上海孤岛时期的文艺抗战

    关键词: 中美日报  集纳  张若谷  孤岛  

    《中美日报》是上海孤岛时期隶属国民党的一份党报,其文艺副刊《集纳》为孤岛上海存期最长、版面最稳定、战斗姿态最激进和读者反响最大的副刊之一。《集纳》一方面通过刊载反映孤岛现实和抗敌战况的新闻文艺进行正面宣传,一方面通过针砭敌伪的杂文灌输民族意识并进行舆论争夺;此外,该副刊亦通过各种征文、特刊和“集纳笔会”等组织形式对孤岛文...

  • "春"里的"杨柳风"——从朱自清宋诗散文化的论述谈起

    关键词: 朱自清  宋诗  散文化  诗学趣味  传统的发明  

    论文梳理了朱自清与宋诗之因缘关系及其有关宋诗与中国诗歌"散文化"的文学史论述,发现支撑其论述的主要是做文如说话、明白清楚等观念;在这些观念的共同作用下,形成了一种"明白清楚主义"的现代诗学趣味。藉此,朱自清重新发现、发明了传统,建构出一套散文化的诗史谱系,但也受限于此,未能给予以"优游不迫(温柔敦厚)"为代表的传统诗学观念以相对等...

  • 夏丏尊的"会话"理论与夏目漱石《文学论》

    关键词: 夏丏尊  会话  夏目漱石  文学论  语文教育  

    夏丐尊20世纪30年代编写的文章作法类书籍和教材曾多次论及"会话"。为了构建关于"会话"的理论,夏丐尊借鉴了夏目漱石《文学论》中的相关内容。他结合《文学论》中关于"会话"的论述和"事-读"这一图式,将"会话"的叙事效果表达为"人物-读者"的关系。30年代夏丐尊乃至知识界关注"会话",离不开汉语标准语音的进一步普及使得"从说话里学做白话文"得以...

  • 论朝鲜半岛词文学的产生

    关键词: 文人词  文化传播  文学层级  

    进行词文学创作,对朝鲜半岛人来说,意味着对一种较难掌握的外来文学体裁的适应。从现有资料看,主要有两个事件影响了这种适应过程:一是宋、丽之间的文人交往和典籍交流,二是"唐乐"歌辞的东传。"唐乐"歌辞是以词曲同体的方式从中国传入的,代表了一种移植性的文化交流方式;高丽文人词则是长期接触和学习的结果,代表了一种渐进性的文化交流方式。后...

  • 论建安文学批评的发生

    关键词: 建安  文学批评  曹丕  瘟疫  

    汉末建安时期的诗文写作将基本合于后世文艺学观念的文学独立于经、史、子以外,这也是一般所说的文学的独立,随着文学写作的普及,对作品的评陟自然而然会发生,这就是文学批评,代表这个时期文学批评产生的是曹丕的《典论·论文》。对这一时期文学批评发生原因的解释,有许多种观察视角,其中,除了总体条件构成且成熟外,有一种看似偶然的外在因素的刺...

  • 截句论

    关键词: 黄庭坚  截句  

    明代以来学界常以洪迈《万首唐人绝句》存录从长篇古诗、律诗中摘截四句而成之篇为误。这是赵宋时代未曾有的一种批评视角。《文苑英华》《唐文粹》《千家诗选》等皆有经删截之篇;南宋校刊《文苑英华》时推重全篇、注意及《万首唐人绝句》有截句为绝者,并无非议。黄庭坚曾截白居易大篇为绝句而成《谪居黔南十首》,《宋文鉴》选录其中前五篇;其摘...

  • "东坡范式"与晚清四大家词学门径的扩张

    关键词: 东坡范式  晚清四大家  常州词派  词学门径  

    周济提出的"宋四家"词学门径理论,很大程度上弥合了张惠言词学理论的模糊之处,也对晚清词学的走向有决定性影响。然而他对东坡词认识的不足未能将其理论提升到圆融之境。常州词派以前对东坡词的认识和接受均失之于偏,周济、陈廷焯以来则渐发掘出东坡词沉郁、清空的特质。至晚清四大家,则意味着"东坡范式"的形成。晚清四大家以东坡词为"宋六家"或...

  • 近代翻译文学中日本转译作品底本考论——以陈景韩的转译活动为例

    关键词: 近代翻译  清末小说  日文转译  陈景韩  黑岩泪香  

    近代翻译文学在中国文学现代化、现代民族国家认同的形成过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而其中,经日文译本的转译不仅是大量存在的客观事实,也是对文化文学产生影响的特殊现象。迄今为止的研究或质疑信息传递的忠实性而低估转译价值,或乏于底本信息而忽略日译环节,从而未能还原译介实况和历史现场。陈景韩是近代经日文转译西方小说的代表人物,对其译作...

  • 论胡适晚清民初的语言实践

    关键词: 胡适  晚清民初  语言实践  

    胡适晚清民初的语言实践,包括"听""说""写""译"四种方式。"听"指"听戏观剧",即听戏观剧带来对戏剧说白的新的理解;"说"主要指演讲,即英文演说和中文演说产生出对口语体表达的认同;"写"包括《竞业旬报》时期写作白话文以操练明清白话、写作文言诗词以考量文言韵文的适用性以及创作英语诗歌以试验非母语语言表达现代体验的限度;"译"指翻译,即翻译...

  • 编后记

    关键词: 编后记  学术研究  学术进步  

    这是2019年的第1期。我们换了一种全新的封面,却没有在内容的格局上做大的调整,因为我们知道,学术研究未必是依着自然年度来划分阶段的,学术有它自己的节奏。从这个意义上说,每一期都应该是学术进步的忠实记录,我们也力图让刊出的每一篇文章都带来作者新的思考,带给读者新的启发。

免责声明

若用户需要出版服务,请联系出版商,地址:北京市东城区建国门内大街5号,邮编:1007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