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艺评论杂志

杂志介绍

文艺评论杂志是由黑龙江省文学艺术界联合会主管,黑龙江省文学艺术界联合会主办的一本CSSCI南大期刊。

文艺评论杂志创刊于1984,发行周期为月刊,杂志类别为文学类。

文艺评论杂志

CSSCI南大期刊 统计源期刊

  • 主管单位:黑龙江省文学艺术界联合会

  • 主办单位:黑龙江省文学艺术界联合会

  • 国际刊号:1003-5672

  • 国内刊号:23-1059/I

  • 发行周期:月刊

  • 全年订价:¥190.00

  • 论乡土现代派——以莫言、刘震云、阎连科为考察中心

    关键词: 乡土文学  现代派  刘震云  阎连科  莫言  文学研究会  百年历史  中国社会  

    如果按流派的划分来看乡土文学的百年历史,大家熟悉的自然是以鲁迅及文学研究会为主的乡土现实派和以沈从文、废名为代表的乡土浪漫派,这两个流派开创了乡土文学最初的局面,在往后的岁月中也有长足的发展。前者以启蒙的眼光观看世界,在发现旧中国社会及其制度的恶习时,一同将乡民们物质与精神的贫困剥离出来,描写乡村现实。

  • 目的性重复与功能性重复

    关键词: 目的性  功能  文学规律  原始民族  美的形式  原始神话  文学发展  

    格罗塞说:“原始民族用以咏叹他们的悲伤和喜悦的歌谣,通常也不过是用节奏的规律和重复等等最简单的审美的形式作这种简单的表现而已。”①格罗塞没有留意到,哪怕是最简单的重复形式,也显现了有关文学规律的复杂认知。米勒说,重复套重复形成了故事的基石。史诗《奥德赛》即编织了有关重复意义的诸种原始神话隐喻,并支配了文学发展的历史。

  • 职场小说与女性主义意识形态

    关键词: 意识形态  类型小说  职场  女性主义  审美性  性别观  耐人寻味  

    作为类型小说的一种,中国本土职场小说有模式化、程式化、实用化、娱乐化、商业化等特点,但优秀的职场小说同时还具有较高的审美性,除了形式的审美,更重要的是精神的审美。在职场小说包蕴的思想中,性别观与性别意识形态引人注目,因为职场小说的书写与阅读本身就是一个耐人寻味的“性别”现象。性别意识形态从马克思阶级意识形态延伸而来,...

  • 论“七月诗派”的语言观

    关键词: 七月诗派  语言观  现代诗歌理论  诗歌语言  诗歌格律  感染力  战斗力  主体性  

    诗歌不仅是语言的艺术,更是艺术的语言。在中国现代诗歌理论史上,关于诗歌语言的理论思考与论争从未间断过。在战火纷飞的时代背景下,七月诗派将诗歌语言的战斗力定位在了“感染力”上,这是一种具有强烈主体性和实践性的诗歌语言观,由此,他们对“字句锻炼”和诗歌格律等诗学命题进行了深刻的反思。

  • 华丽的表彰——作为象征资本的电影奖

    关键词: 电影奖项  象征资本  20世纪80年代以来  表彰  华丽  颁奖典礼  资本分配  电影产业  

    我国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电影奖项的设置更为丰富,同时又有更多电影生产者走向世界,获得国外的电影奖项。当下电影奖的颁发俨然成为重大的电影事件,每年电影奖的颁奖典礼、电影节的隆重举办总能吸引多方的关注。电影奖并非仅是锦上添花的荣誉,而是一种指向未来的资本分配,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电影产业的面貌。

  • 《东方杂志》与中国现代文学批评

    关键词: 中国现代文学批评  文化行为  时代语境  报章杂志  出版物  批评家  

    一、文学批评倡导的时代语境《东方杂志》倡导文学批评,是一种非常自觉的文化行为。早在1919年改版之前,编者(署名“君实”)即专门撰文,倡导广义的批评。文章站在文化出版角度,以欧洲“文明各国”为殷鉴,呼唤职业批评家的出现,“恒有一部分之学者,专门从事于出版物之批评。一新书甫出,报章杂志中批评之文字,纷至沓来,目不暇给。

  • 现代文学中的古代文学资源

    关键词: 中国现代文学  文学资源  古代  新中国成立  中国现代化  封建政体  社会动荡  

    中国现代文学自诞生之日开始,就不得不面对诸多复杂的矛盾——封建政体疾病缠身、民智蒙昧未化、社会动荡不安、国弱民穷、列强人侵,从晚清到“五四”,从抗战到新中国成立,可以说,中国现代文学的发生并不是一个“突变”的过程,它与中国现代化的进程紧密相连,虽然以“决绝”的态度宣布与旧文学彻底决裂。

  • 论《诗经》“比兴”的兴起及其诗乐功能

    关键词: 诗乐  功能  文学文本  

    历代对“诗六义”之“赋”、“比”、“兴”已多有论述,但综核诸说,它们在研究思路上都还存在不足:单纯从文学的角度来理解“赋”、“比”、“兴”,而实际上《诗经》是周代典礼仪式上用于歌唱的诗乐,“赋”、“比”、“兴”理应在“歌唱”语境下加以理解;单纯文学文本的视角,往往容易平面、静态地看待《诗经》中的“赋”、“比”、“兴”...

  • 魏晋南北朝燕射歌辞之新变

    关键词: 魏晋南北朝  歌辞  先秦时期  郭茂倩  五代时期  射礼  乐歌  

    一、从“燕射歌辞”与嘉礼、宾礼乐歌的关系说起郭茂倩在《乐府诗集》中专辟“燕射歌辞”一类,所收录为魏晋直至五代时期元会奏乐中使用的歌辞,在这里郭茂倩借用了先秦礼制中的燕飨礼与大射礼的用乐歌辞来代指元会用乐歌辞。在“燕射歌辞”题解中,郭茂倩分别分析了燕礼与射礼在先秦时期的用乐情况,认为在先秦时期.

  • 20世纪90年代以来当代文学理论转型问题考察

    关键词: 20世纪90年代以来  当代文学理论  转型问题  20世纪80年代  合法性  神话  

    一20世纪80—90年代之交,尤其是进入20世纪90年代以来,由于种种原因,文学理论的合法性受到了质疑,20世纪80年代的理论盛况成为了一个“神话”。①文学理论因此发生了转型的诉求。关于它的合法性重建,因此成为了一个问题。此一境况之下,各种建设性的方案被提了出来,“理论的批评化”就是其中的方案之一。

  • 回乡知识青年困局与文学呈现

    关键词: 知识青年  文学呈现  上山下乡运动  中小学教育  20世纪  农业生产  知青  

    一 作为20世纪后半叶知青上山运动中的重要组成的回乡知识青年,是指家在农村,受过中小学教育,毕业后未能继续升学、参军或招工进入城市而“回乡参加农业生产”的青年。回乡知识青年与城镇知识青年一道汇人知青群体之中,其实二者在政策、待遇上有非常大的差异,特别是在轰轰烈烈的上山下乡运动偃旗息鼓前后。

  • 安静的“偏见”与知性的“钟摆”——读冯晏近期诗作

    关键词: 诗作  钟摆  知性  偏见  安静  诗歌文本  女性诗人  女性写作  

    “此刻,真实是内心唯一宗教”。——冯晏冯晏是当代女性写作中个性显豁的代表性诗人。同时让人“畏惧”的是她也是女性诗人中少有的具有理论阐释能力和诗学探讨热情的。我有意拒绝了阅读她的随笔性的诗学文本,因为我不想在一个人的自我阐释那里按图索骥地去寻找她相应的诗歌质地和成色,可能直接从阅读一个人的诗歌文本开始要更为妥当。

  • 问题意识、批判精神与入心的当代诗学探索——关于崔修建《1978--2008:中国先锋诗歌批评研究》

    关键词: 当代文学批评  诗歌批评  崔修建  问题意识  批判精神  中国  诗学  人心  

    有人说,中国当代文学批评很大程度上已经沦为了创作的附庸,这话虽有些绝对,但从某种角度来看,也不无道理。然而,就文学发展本身来说,批评的必要性毋庸置疑,如何去抓住批评的本质,以影响更多的读者和文学史家,这不仅是个文学问题,也是个学术问题。诗歌写作如今已归于沉寂的常态,而诗歌批评因有体制学术的支撑,仍然还在继续。关于当代...

  • 边地民谣的咏唱者——林建勋诗歌论

    关键词: 诗歌  民谣  生命的意义  第二故乡  呼玛县  作品  苍凉  山水  

    林建勋与诗歌结缘十年有余,发表了很多坚实硬朗但灵气弥漫的作品,虽无大红大紫,但仔细系统翻阅过他的作品的人肯定会击节叫好。也许,声名对于一个醉心写作诗歌的人来说无异于负累,尽管声名一般冒着热腾腾的臭气,追逐它的人盛名之下其实难副的不在少数。林建勋在热闹之外孤身徘徊,视遥远苍凉的呼玛县为第二故乡,在边地小镇的山水间找寻生...

  • 亚洲想象与身份认同——论亚洲新电影的主体性建构

    关键词: 主体性建构  身份认同  想象  亚洲  电影  社会文化心理  文化研究  后现代主义  

    身份作为后现代主义文化研究中的重要范畴,指征了一种建构性和认知过程。当代文化研究避开了本质主义的身份特质,强调语言、媒介、文本在构建统一的社会文化心理和想象中的重要作用,即“通过文化建构、叙事体和时间的积累,产生时空脉络中对应关系下的‘叙述认同’”。①想象即意味着认同机制是历史的产物,它掺杂了人类深层心理建构和言说机...

  • 民间艺术在当代中国文论重建中的合法性

    关键词: 民间艺术  中国文论  合法性  当代  学科知识体系  文艺学  中华民族  美学  

    即使是在西方,文艺学(美学)与各门艺术间关系的探讨也“非常重要,因为它是理解艺术的目标、意图以及人们对待艺术的态度的一条途径”。①而在文艺学(美学)中思考民间艺术,同样举足轻重。因为,它“是名副其实的中华民族的‘根文化’”。②然而,令人遗憾和费解的是,对这一“重要关系”的探索与运用在现有的文艺学、美学学科知识体系中几...

  • 论消费时代电视剧艺术批评的价值坚守

    关键词: 艺术批评  消费时代  电视剧  20世纪90年代末  价值  消费主义  文化市场  21世纪  

    20世纪90年代末至21世纪,世界进入一个新的时代。资本的跨国流动带来全球消费市场的形成,消费主义在全球兴起。消费主义与文化联姻,催生了文化市场,也生产了文化消费的主体、客体与中介。文艺作品不再仅是满足人们精神需求的物品,而更被打上消费者“物质欲望”的标签,成为人们休闲、提高身份、获取物质享受的符号。

  • 都市生活剧的叙事伦理与价值观探析

    关键词: 都市生活  价值观念  叙事伦理  相得益彰  

    1990年,电视剧《渴望》作为内地首部标准的都市生活剧,成就了万人空巷的收视奇迹。自此,《牵手》、《中国式离婚》、《空镜子》等国产都市生活剧在收视和口碑方面不断收获佳绩,特别是近年来,都市生活剧的高生产与高收视相得益彰,形成了与偶像剧、古装剧、谍战剧“平分秋色”的势头。都市生活剧以城市为故事发生发展的背景,展现和勾勒出社...

  • 万物传神:邓椿绘画美学观管窥

    关键词: 中国绘画  美学观  邓椿  传神  万物  中国美术史  文学化  

    宋朝蜀地学者邓椿的《画继》在中国美术史上的地位非比寻常,其美学观对于中国绘画走向文学化、诗意化、文人化更是影响深远。在《画继》中,邓椿云:“画之为用大矣!盈天地之间者万物,悉皆含毫运思,曲尽其态。而所以能曲尽者,止一法耳。一者何也?日:传神而已矣!世徒知人之有神,而不知物之有神。此若虚深鄙众工,谓‘虽日画而非画者’。

免责声明

本站合法持有《出版物经营许可证》,仅销售经国家新闻出版署批准的合法期刊,不是任何杂志官网,不涉及出版事务。本站仅提供有限咨询服务,需要用户自己向出版商投稿且没有绿色通道,是否录用一切以出版商通知为准。提及的第三方名称或商标,其知识产权均属于相应的出版商或期刊,本站与上述机构无从属关系,所有引用均出于解释服务内容的考量,符合商标法规范。本页信息均由法务团队进行把关,若期刊信息有任何问题,请联系在线客服,我们会认真核实处理。 若用户需要出版服务,请联系出版商,地址:哈尔滨市动力区文府街6-1号,邮编:150040。

学术顾问

发表咨询 文秘咨询 加急见刊 杂志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