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在线咨询服务, 立即咨询
文艺评论杂志

杂志介绍

文艺评论杂志是由黑龙江省文学艺术界联合会主管,黑龙江省文学艺术界联合会主办的一本CSSCI南大期刊。

文艺评论杂志创刊于1984,发行周期为月刊,杂志类别为文学类。

  • 改革开放进程的全景书写 城市平民生活的文学表达——梁晓声长篇小说《人世间》浅论

    关键词: 城市青年  长篇小说  文学表达  平民生活  梁晓声  书写  全景  

    “知识青年到农村去,接受贫下中农的再教育,很有必要。”1968年12月22日《人民日报》转发这一重要指示,鼓励城市青年到农村接受劳动锻炼。由此,全国两千多万知识青年离开父母,投身这场规模空前的上山下乡青年运动。此后近十年间,他们中许多人通过招工、参军、高考或不同途径返回不同城市。

  • 论《人世间》的“神性”书写

    关键词: 书写  神性  城市改造  生活经历  恢复高考  国企改革  市场经济  

    小说《人世间》以周家为线索展开,描绘了、知青下乡、恢复高考、国企改革、市场经济、城市改造……从1972年到2016年近五十年来的历史进程,通过周家三个子女不同的生活经历呈现了被裹挟进时代洪流中的人物或传奇或平凡的一生,书写了“身不由己又不甘于身不由己”的城市平民子弟的生活。

  • 论梁晓声知青小说的生态意识

    关键词: 知青小说  梁晓声  生态意识  英雄主义精神  知青文学  理想主义  人物形象  自然环境  

    梁晓声作为知青文学的代表性作家,目前学界较多关注他小说中的理想主义、英雄主义精神,着重考察其笔下的铁姑娘、硬汉等人物形象,肯定其在知青文学中的重要地位,其实,去除以上的关键词,梁晓声的小说之所以令人流连动容,还在于他多将知青们置于险恶蛮荒的自然环境中,讲述他们英勇地战天斗地的故事。

  • 北大荒的“共名”与“无名”--谈梁晓声现实主义创作方法的转变

    关键词: 现实主义创作方法  梁晓声  北大荒  无名  共名  伤痕文学  

    梁晓声从1982年到1985年发表了一系列以“青春无悔”为主题的北大荒知青垦荒小说:《这是一片神奇的土地》《今夜有暴风雪》《鹿哨》《白桦林作证》《荒原作证》《为了收获》《黑帆》等等。主人公或是战天斗地、不怕牺牲的英雄,或是坚守信念、扎根土地的楷模。梁晓声搭上了“伤痕文学”的末班车,同时与“改革文学”擦肩。

  • 《苦恋》语言风格与梁晓声20世纪90年代创作观研究

    关键词: 20世纪90年代  梁晓声  语言风格  创作观  人物关系  时间跨度  社会发展  

    在梁晓声现已发表的大量作品中,《苦恋》或许是被严重低估并受到忽视的一部小说。首先,从内容上讲,《苦恋》是一部单线叙事的小说,人物关系也简单明了,但时间跨度达到三十多年,横跨了中国数个社会发展时期。其次,从题材上看,《苦恋》并没有反映宏观的社会现象,更没有着力表达承载意识形态的具体历史语境,而是选择书写小人物的命运和选择。

  • 论常新港奇幻动物小说对“成长”的诠释

    关键词: 动物小说  儿童文学作家  常新港  诠释  奇幻  生活经历  更新速度  

    中国的儿童文学作家,最初的创作大都是自己童年生活经历的复刻与再现,作家试图在时空的维度下,对那个特殊的年代进行回望,缅怀覆水难收的童真,并给予新一代儿童心灵启迪。但是一个只会写自己的作家,势必难以在作品更新速度极快的文坛立足太久,唯有真正“推己及人”地投入创作,并紧跟时展的潮流,才能在儿童文学领域熠熠生辉。

  • 刘先平长篇探险小说创作中的儿童形象分析

    关键词: 小说创作  形象分析  儿童  大自然文学  探险  长篇  文学领域  开拓者  

    刘先平,安徽合肥人,中国大自然文学的开拓者,1978年恢复写作至今,创作了几十部作品,逐渐将大自然文学带向了一个新的高度。提起刘先平的作品,“大自然文学”是他的首要标签,除此之外,也有很多的研究者把他的作品放到儿童文学领域去研究。

  • 从米歇尔的“元图像”到南希的“自主”--当代图像理论的自我指涉

    关键词: 图像转向  当代美国  自我指涉  南希  现代思想  批评家  理论家  the  

    当代美国艺术批评家、图像理论家W.J.T.米歇尔针对20世纪后半叶的文化征候提出“图像转向”(the pictorial turn)概念,作为现代思想围绕视觉的范式以重新确定方向的理论总结,得到了广泛的关注与理论回应,可谓引人瞩目而影响深远。

  • 意识形态的想象功能与实践力量--读阿尔都塞《意识形态和意识形态国家机器》

    关键词: 意识形态国家机器  阿尔都塞  实践力量  想象功能  马克思主义发展史  意识形态理论  文化研究  

    阿尔都塞对文学及文化研究最有影响力的贡献便是来自其意识形态理论。马克思主义发展史中,阿尔都塞是详细地研究资本主义意识形态的理论家,并提出“意识形态国家机器”的独创理论。文集《列宁和哲学》收录了阿尔都塞最富洞见力和争议性的若干论文,其中,《意识形态和意识形态国家机器》最能体现其理论锋芒,也引起了理论界对于意识形态问题的广泛...

  • 信仰危机时代的个体探寻--关于张炜长篇小说《独药师》

    关键词: 长篇小说  张炜  信仰危机  药师  个体  当代文坛  文学格调  文学世界  

    作为当代文坛最具分量的作家之一,张炜始终坚守着自身独具的文学格调,其创作的小说总是萦绕着诡秘的奇绝与超凡的怪诞,而这又与所谓的“先锋”不同,先锋主义注重的是形式的探险,而张炜的文学世界则并不热衷于此领域的建构,而是在历史变迁中朝向精神本体的求索。《独药师》也并不例外。

  • 论汪曾祺散文“碧绿透明”的幽默艺术

    关键词: 幽默艺术  汪曾祺  散文  独特魅力  创新  小说  戏剧  文论  

    汪曾祺先生是信仰坚定、执着创新、睿智幽默的大师,在小说、散文、戏剧、文论、诗词等领域,都拥有自己探索、创新的葱绿沃野、碧水蓝天。仅以散文来看,他在思想、创意、语言、幽默、风格等方面,有着独到的实践和建树。本文采撷汪老散文世界“绿意葱茏”的幽默彩云,分析其“碧绿透明”幽默艺术的独特魅力。

  • 论新世纪方方中篇小说创作

    关键词: 中篇小说  小说创作  20世纪80年代末  文学创作  贴近生活  日常生活  地域特征  内心独白  

    新世纪方方的中篇小说创作不同于20世纪80年代末她对文学热点的关注,而进入到潜心写作的状态,这种沉潜更为贴近生活的日常,方方以文学创作来表达她对日常生活的理解和对文学创作的热爱。她的中篇小说地域特征更为明显,武汉周围的日常人生是她写作的关注点,平常乡野、庸常市井中的小人物在司空见惯的场景里一一浮现,内心独白的准确描写让这些故事...

  • 姜红伟:20世纪80年代诗歌史的“另类书写者”

    关键词: 20世纪80年代  另类书写  诗歌史  黑龙江  诗坛  诗人  

    在中国诗坛有一些不应被忘记的为诗歌做出贡献的人,黑龙江诗人姜红伟常年痴迷于20世纪80年代诗歌史研究并取得显著成果。这样痴情的“另类书写者”实属凤毛麟角。

  • 爱国情怀的多向度书写--王宏波作品阅读札记

    关键词: 爱国情怀  作品阅读  王宏  札记  书写  向度  生态治理  和谐之道  

    敬业也是一种爱国情怀王宏波笔下的俄罗斯对森林的崇尚应该说仍然是我们的一面生态治理的镜子。在《回望俄罗斯》这部作品中,从到达莫斯科开始一直到离开这个国家,46个章节,几乎每一个章节中都有作者对生长在不同场地树木的细心观察与打量。他把树与人的关系融为一体来领略与思考,把别人的生态和谐之道,带回来学习与借鉴,这不仅是一种心理上的爱...

  • 论徐述夔的文化素养对其小说创作的影响

    关键词: 小说创作  文化素养  文学作品  艺术风格  思想内容  五色石  主人  

    徐述夔(1701-1763),原名庚雅,字孝文,江苏东台人,号笔炼阁主人或五色石主人,乾隆三年(1738年)举人。长期的科考经历及塾师生涯,使徐述夔对经史著作及八股制艺都有很深造诣,所著《学庸讲义》《论语摘要》《古文》《时文》,闻名一时。一般来说,文学作品的思想内容及艺术风格往往与作家的学养密切相关,因此刘勰《文心雕龙》“体性篇”称作家“学有...

  • “迦梨女神的救赎”:《我不是药神》的疾病隐喻与叙事策略

    关键词: 疾病隐喻  叙事策略  国产影片  救赎  女神  影视作品  现实题材  现实生活  

    近年来,现实题材影视作品呈井喷之势涌入观众视野,医疗题材影视剧往往拥有与现实生活极高的贴合度,渗透式地谈及由“疾病”引发的健康危机和伦理思考,《心术》《外科风云》《急诊科医生》等优质影视作品好评如潮。2018年7月5日,文牧野执导的《我不是药神》在国内上映,影片根据真实事件改编,紧扣“药”与“疾病”的关键词,以豆瓣评分9.0的口碑和3...

  • 中国舞台艺术走出去的问题分析及对策

    关键词: 中国文化  舞台艺术  文明多样性  中华文化  独特魅力  文化交流  

    推动中华文化走出去,展现中华文化的独特魅力,是促进各国文化交流互鉴、维护人类文明多样性的客观需求。随着国际上接触中国文化的机会越来越多,对中国文化的感知越来越深,很多人已经不满足于对中国文化的浅层认知,他们渴望更深入地了解中国,特别是在中国进入新的发展阶段之际,这个古老文明的中国似乎再度成为西方人眼中的一个谜。

  • 观看的策略:当代艺术视域下“中国形象”的图像转向研究

    关键词: 当代艺术  图像转向  中国形象  展览空间  视域  观看  思想启蒙运动  视觉方式  

    何谓当代艺术?在中国,一般把1985年发生的“85新潮美术”作为当代艺术的发端。这既是一场新的思想启蒙运动,也是一场图像的视觉革命。其实,早在1979年的“星星美展”,就拉开了当代艺术的序曲。这是因为:第一,“星星美展”的形式打破了政府承办展览的惯例;第二,这次展览是民间自发的形式,并非学院派的展览;第三,这次展览的地点是在北京地坛公园内...

  • 中国传统绘画审美思想中的禅宗意味--从“以禅喻诗”到“以禅喻画”

    关键词: 中国传统绘画  以禅喻诗  审美思想  政治经济学批判  意味  禅宗  思维方式  马克思  

    马克思在《〈政治经济学批判〉导言》中指出:“整体,当它在头脑中作为被思维的整体而出现时,是思维着的头脑的产物,这个头脑用它所专有的方式掌握世界,而这种方式是不同于对世界的、艺术的、宗教的、实践—精神的掌握的。”①在这里,马克思把艺术和宗教的思维方式并列,说明两者在把握现实方面具有相似性或同一性。

  • 摇曳金秋

  • 摇荡夏天

免责声明

若用户需要出版服务,请联系出版商,地址:哈尔滨市动力区文府街6-1号,邮编:1500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