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艺研究杂志是由中华人民共和国文化部主管,中国艺术研究院主办的一本CSSCI南大期刊。
文艺研究杂志创刊于1979,发行周期为月刊,杂志类别为艺术类。
杂志介绍
文艺研究杂志是由中华人民共和国文化部主管,中国艺术研究院主办的一本CSSCI南大期刊。
文艺研究杂志创刊于1979,发行周期为月刊,杂志类别为艺术类。
主管单位:中华人民共和国文化部
主办单位:中国艺术研究院
国际刊号:0257-5876
国内刊号:11-1672/J
发行周期:月刊
全年订价:¥640.00
关键词: 人民群众 文学精品 历史 相统一 艺术性 思想性 新中国成立 中华人民共和国
今年是新中国六十华诞。六十年前,刚刚宣告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不久,主席应茅盾同志之邀,为《人民文学》创刊号题词:“希望有更多好作品出世”。这一希望,是党的希望、人民的希望,也是时代的希望、历史的希望。六十年来的中国文学,始终与民族振兴联系在一起,始终与祖国进步息息相关。新中国成立后,伴随着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事业的不断推...
关键词: 当代文学研究 当代性意义 文学批评 历史化 90年代以来 历史联系
对于当代文学研究与批评的状况需要一个客观和冷静的分析。首先,必须从历史联系的角度看待近些年来“文化研究”与“历史化思潮”相继出现的背景与因由;第二,历史化思潮的出现是对于当代文学“本体论”意义上的确认,但它对科学性的追求也在一定程度上弱化了对文学性的理解;第三,文化研究相对此前文学批评的简单逻辑突出了“方法”的变革与...
关键词: 文学史写作 诗歌批评 中国当代文学史 写作语境 批评话语 历史视野 历史叙述 历史批判
由于中国当代文学史中诗歌场域的复杂性,当代诗歌批评与文学史写作、研究有着特殊的密切关系。这种关系体现在文学(诗歌)史写作、研究中,既有有益的一面,也有令人担忧的一面。本文主要揭示诗歌批评对文学(诗歌)史写作和研究的“制约”作用,指出文学(诗歌)史叙述应对诗歌批评话语产生的具体写作语境有自觉的过滤和理性沉淀,以保持自己...
关键词: 中国现当代文学研究 韦勒克 20世纪80年代 知识资源 考古学研究 翻译理论
韦勒克、沃伦的《文学理论》是20世纪80年代的一部畅销书。在近年来对中国现当代文学知识资源的清理中,很少有人注意到它们之间的关系。“五四”、鲁迅和翻译理论在现当代文学的重建过程起到了关键性的作用,但韦勒克、沃伦的“外部研究”、“内部研究”等观点显然给了当时的研究者更大的启发。本文不是一般性的知识考古学研究,而是要以《文学...
关键词: 修辞研究 中国文学 学术观 学科分化 修辞技巧 诗学研究 传统资源 当代学术
文学修辞研究的本土学脉和域外理论,在不同层面关涉修辞技巧和修辞诗学。近年国内的研究格局出现了学科分化:语言学界偏重修辞技巧研究,文学界偏重修辞诗学研究,二者的优长蕴含着学科渗融的可能性。学科渗融的文学修辞研究,不应简单地回归本土传统,也不应生硬链接域外理论,而需要立足当代学术语境诠释传统资源,以民族思维审视域外理论及...
关键词: 宋玉 图像 描写 舞蹈 文学解读 证明 宋赋
宋玉《舞赋》是“简节”于傅毅《舞赋》,还是原本独立成篇?一直是一个悬而未决的问题。本文以宋玉、傅毅同名《舞赋》舞蹈描写为对象,以文学解读为基础,以图像解读为佐证,证明了宋赋所写是先秦盛行的长袖舞,而傅赋所写是东汉才流行的盘鼓舞,两者存在着明显的不同,为傅毅“衍《舞赋》以为己作”说提供了证据,从而也进一步地证明了宋玉作...
关键词: 神仙思想 屈原之死 屈赋 汉代 形象 忠臣 社会风气 个人心态
屈赋本身的神仙思想和汉代求长生的社会风气,导致汉代土人咏屈赋中出现了大量的神仙家语。随着儒家正统地位的逐渐确立,汉人对屈原的认识经历了由神仙到贤臣的转变过程,与此同时,屈原之死也被赋予了不同的意义。屈原形象的转变既反映了接受者的个人心态,也折射出当时的社会及学术背景。
关键词: 杨之光 访谈录 中国画研究院 中央美术学院 咨询委员会 乐趣 求美 广州美术学院
杨之光教授,1930年出生于上海,广东揭西人。中学时期曾师从书法家李健学习书法、篆刻,师从诗人顾佛影(大漠诗人)学习诗词。1949年入广州市艺专及南中美院,从高剑父学习中国画,1950年考入苏州美专上海分校中国画科学习。1950年夏考入北京中央美术学院绘画系,接受徐悲鸿、叶浅予、董希文等教师指导。1953年-1958年任教于武昌中南美专,学...
关键词: 中国电影 代际 20世纪80年代 社会发展环境 电影导演 社会思潮 家族关系
中国电影的“代际”问题原本不是问题,因为在“第五代”以前中国电影没有分代这一说。20世纪80年代“第五代”导演被推向社会以后,迄今为止,中国电影就被有意无意地分成六代。尽管许多人对此表示质疑,但是如同“80后”、“90后”之类含糊不清又不可替代的指代词一样,“代际”称谓牢牢地套在中国电影导演的头上。中国电影的“代际”关系实际...
关键词: 全球化背景 国产 商业 本土 中国想象 电影观众 工业化进程
近年来几乎所有国产商业大片在大陆获得高票房的同时,也受到强烈的批评,于是在2008年底,冯小刚与陈凯歌同时选择“回归”。理解这一现象有许多角度,笔者以为不能忽视观众在意义产生中的重要作用。本文尝试从对国产商业大片的批评入手,分析观众对大片爱恨交织的复杂接受心态。研究发现,国产大片的生产传播与全球化及工业化进程中的中国想象...
关键词: 新生代导演 审美嬗变 两岸三地 华语电影 中国大陆
从20世纪70年代末开始,香港、台湾和中国大陆先后掀起“新电影”运动,对三地现代电影的发展产生深远影响,从整体上显示出华语电影的技术水准、艺术追求和美学风格的演化。90年代以降,在“新电影”的影响下,两岸三地又出现后“新电影”的余波。从香港的“新电影”到“后新电影”、台湾的“新电影”到“新新电影”、中国大陆的“第五代”电影...
关键词: 水墨人物画 杨之光 革命 个人 情意 艺术变革 社会转型 叙事方式
近百年来,中国艺术变革的核心是人物画,之所以如此,关键因素是应合社会转型之视觉动员,这显然导致了水墨革命与革命水墨的问题重合。杨之光在水墨人物画方面的实践,恰恰体现了这一重合。此外,在水墨外表之下,杨之光试图在人物画当中贯注一种完整的叙事方式,也是与传统相悖的。这既得益于俄罗斯现实主义绘画之启迪,也和革命的视觉动员密...
关键词: 杨之光 人物画 50年代 图像分析 人物肖像 彩墨画 艺术家
20世纪50年代的“彩墨画困境”,以及如何解决这一困境,是杨之光创作《一辈子第一回》的潜在原因。同时,通过图像分析,我们还可以从这一看似单纯的人物肖像中,读解出诸多复杂的因素。其中,“人—物”转换与“复数叙事”是理解那个年代人物画状况的有效路径。本文试图通过这样一种分析,还原以杨之光为首的那一代艺术家所面对的实际情境。
关键词: 艺术趣味 审美趣味 典型特征 杨之光 中国人物画 创作观念 传统人物画 近代以来
近代以来的中国人物画发展,是中国画领域中较早面临现代转型的课题。一方面,自晚清以降的传统人物画中的艺术趣味,在沿海开埠之后华洋杂处的市井风貌中渐渐脱离了时代的需要;另一方面,西画东渐所带来的在表现方式、审美趣味与创作观念上的变革,较早地为人物画创作所呼应。这其中既有人物画与写真术的交织所带来的思维方式的便利,也是相对...
关键词: 杨之光 中国绘画史 中国艺术史 艺术家 广州市 徐悲鸿 高剑父 新中国
1949年,18岁的杨之光进入广州市立艺专西画科学习。接着,他在辗转求学中遇见了影响其一生的两位老师——高剑父和徐悲鸿。作为一位与新中国同行的极具代表性的人物画家,杨之光成就斐然。而今,已到耄耋之年的他,从艺经历也已超过六十载。正如李伟铭所说,他是我们叙述20世纪中国绘画史必然要提到的那一类艺术家。换句话说,杨之光以及他的艺...
关键词: 直面现实 变革 杨之光 水墨 近代历史 近代以来 梁启超 中国
在中国的近代历史上,广东这个南中国的边缘省份开埠最早,受欧风美雨的洗礼,变革者频出,近代以来对中国的影响越来越大。洪秀全、孙中山的故乡是广东,康有为、梁启超也出生在广东。曾说,在他年轻时代,对其影响最大的就是梁启超。
关键词: 程式 人物画 传统中国画 传统戏曲 艺术大师 题材内容 表现手法 笔墨技巧
与传统戏曲一样,传统中国画在一千多年的发展过程中,经过一些艺术大师的努力,已经形成了一整套既完美又严格的程式规范。一方面,它与具体的题材内容、表现手法有关;另一方面,它又与特定的价值观、审美观有关。因此,历代艺徒但凡学习中国画,总是先由临摹入手去掌握基本的形式语汇——其中包括笔墨技巧、构图方法与造型原则等等——然后再...
关键词: 攀登 艺术历程 中国美术 人的命运 美术发展 杨之光 新中国
杨之光的艺术历程是和新中国美术的发展历程密切相关的,他个人的命运也和国家的命运紧紧地联系在一起,新中国美术发展的历史图景也从一个侧面折射出了杨之光艺术的特点。
关键词: 图式 匹配 美术作品 中国美术史 中国画 第一代 新中国
杨之光是新中国培养的第一代中国画人物画家,近六十年来创造了许多重要的美术作品,在新中国美术史上,特别是时代美术发展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关键词: 中国新诗 批判性反思 新诗运动 新诗创作 创作实践 旧体诗
近几年来,问难与质疑中国新诗的人越来越多,其中不少人是为新诗的发展、为古老中国诗骚传统的断裂心存忧虑。这种问难、担忧从“五四”白话新诗运动开始到现在就没有间断过。近年来随着“国学热”的高涨、现代旧体诗潮的复兴,对新诗的质疑之声越来越强烈,其中不乏从事新诗创作的诗人或研究新诗的学者。他们对“五四”以来的新诗观念与创作实...
关键词: 中国美术史 大西南 抗战 艺术院系 艺术中心 艺术风貌 西南地区
“抗战”时期,大批的高校艺术院系与画家迁往重庆,使之成为当时全国的艺术中心,其中尤以“海派”画家最为引人注目。他们通过创作、举办展览及教学等活动,“海派”绘画已经深深扎根于大西南,为当地美术的发展注入了新的血液,对当地艺术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在很大程度上改变了西南地区的艺术风貌,是中国美术史上值得回顾和深入研究的...
关键词: 八大山人 花鸟画 意象 怪诞 高压政策 韬光养晦 朱元璋 明太祖
八大山人是明太祖朱元璋第十六子宁献王朱权的后裔,明天启六年生于南昌。他天性聪颖,八岁能诗。明亡时为诸生,年仅十九岁。从此结束了他的贵族生活,国破家亡给他以沉重打击。当时清王朝对明朝宗室采取高压政策,他为了躲避灾祸,隐姓埋名。二十三岁那年在奉新县耕香院削发为僧,释名传綮,度过了十余年漫长的晨钟暮鼓时光。后改信道教,居南...
关键词: 造园思想 李渔 自适 随意 古代园林 明末清初
李渔字笠鸿,号笠翁,明末清初人。除戏曲、散文等方面的成就,他在造园方面亦有很高的造诣,《中国大百科全书》称其为古代园林匠师,其造园思想远播海内外,受到国际园林界的重视。
关键词: 空间处理 中国画 妙悟
比照两方绘画,我们明显可以看出中国画空间处理的独特品格。中国画空间的处理常常撇开眼中所见之“真”,从写意畅怀的目的出发,以心境接物,“神与物游”,妙悟自然。身眼在此而思绪及彼,心思可以超越眼前所见,做到精鹜八极、思接千载。
关键词: 美术教育 中国 油画 苏化
中国的美术院校,是20世纪初期学习欧洲和日本美术教育的产物。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后,将原来体制混杂的美术院校,归并为隶属于中央或各个省区的专业学校。
关键词: 书籍设计 多维视角 感性观照 黑格尔 象征 事物 第二卷
1.象征与书籍设计 黑格尔说:“象征一般是直接呈现于感性观照的一种现成的外在事物,对这种外在事物并不直接就它本身来看,而是就它所暗示的一种较广泛较普遍的意义来看。”(黑格尔《美学》第二卷)任何象征都包含两个方面:事物的涵义、内容、底蕴和表达这个内容的形象及形式。这两个方面必然存在某种不一致、不相称,但又在某一点上是一致...
关键词: 环境陶艺 装饰特点 表现形态 陶瓷艺术作品 公共设施 审美价值 实用功能 物质媒介
公共设施中的环境陶艺,是指在公共开放空间作为公共设施的,既符合特定环境、又具有实用和审美价值的陶瓷艺术作品。与传统意义上的环境陶艺不同,公共设施中的环境陶艺以公共设施为载体,在保证实用功能的前提下,由设计师根据环境去构思,借助陶瓷材料这个物质媒介来创造适合于环境的艺术品,它在表现形态和装饰特点上都呈现出独特的魅力,是...
关键词: 设计 解析 学术概念 艺术展览 上海双年展 展览主题 工业产品 精英艺术
1.概念缘起 “超设计”一词作为一个学术概念,源于2006年“上海双年展”的展览主题。其实,这场以“无所不在的设计”为主旨的当代艺术展览的观念,源于一个非常著名的艺术事件:1917年,马塞尔·杜尚以工业产品小便器“创作”了作品《泉》。杜尚之意,本在于嘲弄与消解高高在上的精英艺术,而他的表现导致了“零度审美观”的普及,从而拆解了...
关键词: 新表现主义 精神世界 生命本能 民族气质 女性画家 心理特征 文化背景 社会底层
凯绥·柯勒惠支和玛琳·杜玛斯作为表现主义和新表现主义不同时期的女性画家,却存在许多共同点:相似的心理特征、民族血统和文化背景、关注着共同的问题;一样的率真、勇敢,通过描绘无助的社会底层人民和人性的阴暗面揭示生命本能的精神世界;作品充满了原始的冲动,带着神秘、本能的忧虑;具有强烈的民族气质和时代精神。
关键词: 伦勃朗 油画 色彩 用色技巧
伦勃朗的油画因巧妙用色而出现的奇异光影效果,使人们对他的神秘用色技巧好奇不已,其用色技法成为众多画家感兴趣的话题。笔者综合对伦勃朗原作的观摩、临摹及伦勃朗传记、有关书籍以及17世纪的油画材料进行研究,在材料技法上反复试验,终有所得。
关键词: 保罗 归类 西方现代艺术 艺术创作 世界局势 愤世嫉俗 精神品格 艺术家
保罗·克利一生创作了九千余件作品,题材丰富,风格多变,被誉为西方现代艺术史上最难以归类的艺术家。他生活在西方现代艺术蓬勃发展的时代,同时也是世界局势动荡不安的时期,他的朋友和家人先后被卷入战争,克利也因为被纳粹迫害而被迫避居瑞士,饱受疾病困扰。但是多舛的命运不能阻止克利的艺术创作,他没有顾影自怜,也没有愤世嫉俗,而是...
关键词: 德国 第一次世界大战后 绘画 艺术生涯
乔治·格罗兹(George Grosz)1893年生于柏林,直至1932年赴美国,他在德国共生活了三十九年。他从1911年开始发表作品,德国时期是他艺术生涯的重要时期。而第一次世界大战后的时期尤为重要。
关键词: 作品 上海大学美术学院 传统中国画 西方绘画 艺术道路 兼职教授 协会会员 印象主义
陈佩秋(1922年~),文,河南南阳人。字健碧,室名秋兰室、高华阁、截玉轩。现为上海大学美术学院兼职教授,上海中国画院画师,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陈佩秋先生的绘画艺术道路受谢稚柳先生影响颇多,其艺术的直接源流上溯晋唐宋元,所绘作品大多立意高古,笔墨隽永,在与谢稚柳先生共同研习“落墨法”的过程中,既参考五代徐熙的“落墨花”,...
若用户需要出版服务,请联系出版商,地址:北京朝阳区惠新北里甲1号,邮编:1000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