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在线咨询服务, 立即咨询
文艺争鸣杂志

杂志介绍

文艺争鸣杂志是由吉林省文学艺术界联合会主管,吉林省文学艺术界联合会主办的一本CSSCI南大期刊。

文艺争鸣杂志创刊于1986,发行周期为月刊,杂志类别为艺术类。

  • 《文学概论》:周扬与蔡仪

    关键词: 国家意识形态  蔡仪  周扬  国家教育战略  意识形态建设  学科体制  新中国成立  

    在现代中国,作为一种独立知识话语的文艺理论,是现代性历时发展的产物,但作为一门国家教育战略层面上的文艺学学科,则是苏联学科体制横向移植的产物。新中国成立后,确立国家意识形态成为一个不亚于经济建设的重要任务,文艺学作为意识形态建设的最重要、最有效的手段之一,自然而然地必将参与到这个重大的工程中来。(1)但是,意识形态本身却并不...

  • 面向现实的文学理论:意义及其限度——“泛理论”与“反理论”时代文艺学的历史反思与批判

    关键词: 文学理论  反思与批判  文艺学  文学批评  历史  意义  20世纪  比较文学  

    一"批评的世纪":对一个批评命题的回溯性考察对于20世纪文学批评来说,美国著名文学理论批评家、耶鲁大学比较文学教授雷纳·韦勒克的一番话曾让人鼓舞,他说:"十八和十九世纪都曾被称作‘批评的时代’,而二十世纪却真正应该给予这个称号。这时,不仅给我们带来了一个名副其实的文学批评的突然泛滥,

  • 什么是文艺学论争的“中国问题”?

    关键词: 文艺学  当代文艺理论  反本质主义  中西方差异  文学理解  中国式  全球化  

    近年来,围绕着"本质主义"和"反本质主义"的文艺学论争,以及试图穿越这种论争建立中国自己的当代文学理解的观念出现,其背后常常是因为对中国当代文艺理论的"中国问题"理解不同而导致的。在根本上,对"中国问题"有中国式的理解也有西方式的理解,也有文学问题今天已经全球化而不存在中西方差异的理解,

  • 精神生态批评的意义——兼评蒋磊《生态批评的困境与生活论视角》

    关键词: 生态批评  精神问题  意义  20世纪90年代  生活  困境  关系问题  人与自然  

    从20世纪90年代开始,精神生态批评已经经历了二十多年的发展(1)。从最初对人与自然关系问题的关注,到今天已经衍生出丰富的内容。其中包括对人类精神问题的深度考察、对现代精神危机的反思以及对复杂性生态哲学问题的探索等诸多方面。但是,生态批评的意义及其内在价值问题始终存在着争议。

  • “身体”概念的梳理:语词的充溢与磨损

    关键词: 磨损  语词  概念  思维模式  思想史  本真  

    在人类思想史上存在着的一种奇特的反讽现象:我们习以为常的东西往往是我们最不熟悉的东西,许多基础性的、与生俱来的问题往往是人们最容易忽视的问题;即便是涉及到这类问题,也往往是以最不自然、最不本真的方式来开始讨论,从而把一种本来需要重新开始的探讨很方便地纳入已有的既定思维模式,给出已然前定的答案,形成一种时尚的或流行的见解;

  • 当代小说中“身体”反抗的美学形式

    关键词: 美学形式  当代小说  2008年北京奥运会  反抗  资本主义体系  世界经济  主流媒体  

    新世纪以来,随着中国越来越深的融入全球资本主义体系,在世界经济中扮演越来越重要的角色,中国对自身的想象也发生了变化。在主流媒体上,"大国崛起"的叙事,变得甚为流行。2008年北京奥运会的开幕式,即是一个最好的证明。它以宏大和壮观的声势,向世界展示了一个古老民族的复兴。

  • 边缘耀眼:中国通俗小说60年

    关键词: 通俗小说  中国  20世纪  文艺政策  1951年  批评标准  50年代  批判  

    引言:"通俗小说的语境"和批评标准的建立进入20世纪以后中国通俗小说就一直处于被批判的状态。批判的声音来自于两个方面,一个是正统的文艺政策将通俗小说视作为不正经的小说,甚至是"黄色小说"或者"黑色小说"看待。直接体现这样的文艺政策的是对通俗小说的多次整肃,其中最彻底的是20世纪50年代。1951年大陆对武侠、言情等通俗小说开始整...

  • 殖民/区域:建构中国现代文学史的一种维度——以日本占领华北时期的北京台湾人作家群为例

    关键词: 中国现代文学史  殖民地  台湾人  作家群  北京  华北  日本  维度  

    一、审视中国殖民地文学的"殖民"维度背景在近代中国,随着日本发动的殖民战争不断升级,区域分割地图发生同步变动,出现跨区域迁徙人群大规模增加的伴生现象。比如,1937年七七事变以后,华北被日军占领,移居北京的台湾殖民地文化人迅速增长。他们活跃在错综复杂的北京沦陷期文化场域,形成了所谓的"台湾系"作家群,(1)成为华北沦陷文坛复苏和...

  • “窗子内外”——以空间流通看林徽因文学作品的“建筑意”

    关键词: 文学作品  空间维度  林徽因  建筑  流通  作品评论  意识形态  

    关于林徽因的作品评论中,曾有"由于条件的限制,尽管用生花妙笔,现在读来还像隔一层窗子,在……‘窗子以外’"的评说(1)。撇开彼时意识形态的规限,"窗子内外"这一说却为我们展开了一种别样且流动的图景,揭示出林徽因文学作品中独特的空间维度。

  • 致命的自由——鲁迅精神遗产的特质及其当代意义

    关键词: 鲁迅思想  精神遗产  历史使命感  意义  当代  特质  自由  理性标准  

    长期以来,我们更习惯于以一种实用理性的标准去衡量鲁迅,更多地搜索鲁迅身上的那些符合实用理性标准的因素,把鲁迅思想当作是合乎我们历史目的的符号。这种习惯往往被冠冕堂皇地称之为历史理性或历史责任感与历史使命感。

  • 探析电影叙事中的心理动因

    关键词: 电影叙事  心理动因  叙事模式  理论家  情节  人物  结构  外显  

    美国著名编剧和剧作理论家悉德·菲尔德认为,一个完整的故事主要包括"情节、人物、结构"这三个方面,电影叙事中出现的所有问题几乎都可以在这三个领域内得到解释。"情节、人物、结构"构成了影片叙事的外显部分,也就是观众直接观看到的内容,但是,为什么要选择某种特定的叙事模式?

  • 市场二人转的得与失

    关键词: 二人转  市场  20世纪90年代以来  得与失  文化现象  演出  

    市场二人转是指20世纪90年代以来城市剧场演出的二人转,它是一种演艺存在,尽管有人喜欢有人厌烦;它也是一种文化现象,引得人们众说纷纭。市场二人转制造了快乐,赢得了金钱,但也流失了传统,招致了热议,在种种关于市场二人转的声音中显现着人们的观念碰撞。

  • 网络传播与新民间文学的兴起

    关键词: 网络传播  民间文学  社会生活  实际生活  文学观念  文化生态  互联网  革命  

    在近一、二十年来中国的社会生活中,无论从何角度说,网络的普及都是一个意义至关重大的事件,以手机通讯与互联网为代表的媒介革命,不但使人们的实际生活发生了很大的改变,而且从根本上改变了社会的文化生态和文学观念。

  • 乡土变革的寓言化表达——读周大新《湖光山色》

    关键词: 乡土叙事  周大新  大变革  寓言化  茅盾文学奖  长篇小说  军旅作家  寓言式  

    河南军旅作家周大新的长篇小说《湖光山色》由于对当下农民与土地、乡村与城市之间复杂关系的独到思考而斩获第七届茅盾文学奖,成为新世纪乡土叙事的力作。在笔者看来,《湖光山色》的特别之处,还在于它对当代乡土所发生的巨大变革的寓言式呈现。在新时期的河南文坛上,阎连科、刘震云、

  • 从传播学的视角看《蜗居》中的女性形象

    关键词: 新闻传播学  女性形象  环境理论  新闻工作者  拟态环境  经典理论  生活方式  

    一、拟态环境理论1922年,美国著名的新闻工作者沃尔特·李普曼(WalterLippmann)在他的著作《舆论学》(Public Opin-ion)一书中首次使用"拟态环境"(pseudo-environ-ment)一词,后经过诸多学者的深入研究,拟态环境理论逐渐成为新闻传播学的经典理论之一。由现代社会的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所决定,

  • 中国艺术珍品·张大千书画

免责声明

若用户需要出版服务,请联系出版商,地址:长春市自由大路509号,邮编:1300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