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在线咨询服务, 立即咨询
文艺争鸣杂志

杂志介绍

文艺争鸣杂志是由吉林省文学艺术界联合会主管,吉林省文学艺术界联合会主办的一本CSSCI南大期刊。

文艺争鸣杂志创刊于1986,发行周期为月刊,杂志类别为艺术类。

  • 时空压缩与审美体验

    关键词: 审美体验  时空压缩  新马克思主义  经典马克思主义  西方现代主义  发展马克思主义  后现代社会  创造性发展  

    当马克思主义在西方后现代社会中进入低迷状态之际,以戴维·哈维为旗手的新马克思主义却引人瞩目。哈维一方面从经典马克思主义(尤其是马克思本人的思想)中寻求理论资源,一方面在后现代语境中力促马克思主义的创造性发展。他创造性地提出了“历史——地理唯物主义”的理论框架,坚持经典马克思主义的政治——经济批判路线,通过对资本主义在后...

  • 现代性历史境况中的中西方美学问题

    关键词: 历史语境  美学问题  中西方  现代性  境况  东方美学  西方传统  

    从思想史的意义上说,美学(Aesthetic)作为一门独立的学科诞生于近代(现代)西方传统思想体系之中,这不仅意味着它内在于近代西方思想传统并构成其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之一,同时也表明其思维方式、提问方式和问题意识深深地根植于特定的西方现代化历史语境之中。而对于中国或东方来说,美学无疑是“西学东渐”的产物。[1]然而,无论是内在于...

  • 意境:虚实相生的审美创造——宗白华艺术意境观略论

    关键词: 艺术意境  宗白华  审美创造  虚实相生  中国美学  中国艺术  艺术审美理想  20世纪  

    30年前,李泽厚就曾十分精准地指出,宗白华先生"相当准确地把握住了那属于艺术本质的东西,特别是有关中国艺术的特征"(1)。可以认为,宗白华留给20世纪中国美学的最重要贡献,就是他对建基在中国文化独特传统之上的古典美学整体特性的精妙认识,包括他对以书画为代表的中国艺术审美理想的精微研究,以及对中西艺术时空意识的比较性阐发。从学术...

  • 生态美学视野中的宗白华美学思想

    关键词: 美学思想  生态意识  宗白华  美学视野  艺术与技术  审美方式  人与社会  自然美  

    宗白华美学思想中的生态意识首先体现在他对自然的重视。他将自然纳入审美的范畴,恢复了自然美在美学中的地位。在对艺术与自然、艺术与技术、宇宙与人生等多重关系的论述中,他运用的是体验的同情的审美方式,并将自然、社会、文化作为人类生存的整体来看待,从而创造出一种人与自然、人与社会和谐共生的审美境界。

  • 何谓生态,批评何为?——论生态批评的源流、表现及困境

    关键词: 生态批评  源流  困境  建设生态文明  生态意识  文学创作  学术会议  

    一 文学创作中的生态意识被不断催生,与之相关的"生态批评"也日渐成为一门显学。进入新世纪以来,这方面的论文每年都会有数百篇以上增幅,而以之为主题的学术会议也雨后春笋一般,国内国外,你方唱罢我便登场,一派繁忙热闹景象。不仅如此,还清楚记得几年前“十七大”报告第一次将“建设生态文明”写进党的行动纲领时,便有不少嗅觉敏锐的生态批...

  • 当代西方新本质主义美学

    关键词: 反本质主义  本体论美学  当代西方  美学思潮  传统经典  19世纪末  语言转向  学术革命  

    19世纪末,西方学界从"认识论"转向"语言论",思想的语言转向引发的反本质主义与新本质主义思潮,成为美学界影响广泛的学术革命。传统普遍主义艺术本质论的合法性与可行性已失去了存在的根基,反本质主义思潮无疑为传统经典本体论美学举行了一场体面的葬礼.从而往分析哲学中引发了一场有“艺术究竟是什么”的历史性论争。新本喷主义思潮应运而...

  • “二战”文学视野中的中国抗日战争文学

    关键词: 战争文学  20世纪三四十年代  第二次世界大战  抗日  中国  二战  直接经济损失  人类历史  

    发生于20世纪三四十年代的第二次世界大战,是人类历史上规模空前的全球性大战,61个国家和地区,20多亿人口被卷入其中。参战兵力超过1亿人,大约9000万士兵和平民伤亡,3000万人流离失所,直接经济损失超过4万亿美元。

  • 《骆驼祥子》:虚假的城乡结构

    关键词: 城乡结构  现代性话语  城乡二元结构  城市化进程  农民工进城  经典名著  革命进程  

    经典名著的伟大意义也许在于不同时代的人们总是能够从中读出与自己时代相关的意义,这种"时代性"的解读在开掘文本新意的同时也往往造成意义的限制或者窄化,老舍的小说《骆驼祥子》[1]正是如此。人们先是在上个世纪中国历史的革命进程中把它解读为一个“旧社会的悲剧”,并由此串联起一系列的“阶级”相关话语;随着本世纪中国社会城市化进...

  • 竹内好、《鲁迅》与近三十年中国鲁迅研究

    关键词: 鲁迅研究  中国学界  竹内好  三十年  思想解放运动  诞辰一百周年  80年代  

    一《鲁迅》最早被中国学界所知始于上世纪80年代初,是在思想解放运动的推动下,伴随着外来文化思潮和境外学术成果一同进入新时期的鲁迅研究的视野之中。从1980—1986年,有7篇文章在对日本鲁迅研究进行整体描述时,对竹内好和《鲁迅》都作了一定的介绍,如程麻的《日本的鲁迅研究近况》、霜川远志的《纪念鲁迅诞辰一百周年》、

  • 论周作人文学思想的现代性

    关键词: 文学思想  周作人  现代性  五四文学革命  人的文学  新文学运动  功利化倾向  国民精神  

    作为新文学运动的先驱者和领导人之一的周作人,其文学思想的发展前后经历了一个变化的过程。从20世纪初留学日本时主张以文学之力促进"国民精神进于美域(1),到五四文学革命中倡导"人的文学",这一阶段周作人的文学追求和争取民族解放与个性解放的目标相一致,功利化倾向比较明显。从上世纪20年代初~i]30年代中期,周作人则从“人的文学”发展...

  • 试析张恨水武侠小说之侠义观

    关键词: 张恨水  武侠小说  侠义  行为特征  一视同仁  代表人物  太平天国  亲身经历  

    对于张恨水笔下的武人,笔者按照他们行为特征,试分为四类:第一类是遁世者。他们看淡国家兴亡,远离社会。他们对人类一视同仁地怀着佛家或道家的悲悯之心,如不是看着故人的面子,难得出手管别人的事。代表人物有《剑胆琴心》中的于婆婆、老尼,《中原豪侠传》中的老和尚和他的徒弟孙亮三、驼背老张等人。他们的淡漠,源自他们多年的阅历,其中于婆...

  • 大文化的视野,整体性的观照——评张法的《中国美学史》

    关键词: 中国美学史研究  大文化  观照  体性  80年代  写作方式  治学特点  创见性  

    体系性的中国美学史研究始自上世纪80年代,于兹迄今,成果斐然,涌现出了大批中国美学史类专著。仅通史类著作而论,据笔者的不完全统计,就有近50种。张法先生的《中国美学史》以宏阔的理论视野与体系性的写作方式,提出了许多不乏创见性的观点,显得卓而不群。同时,该书作为张法先生的代表作之一,体现出了他的治学特点:学通中西、视野开阔、执简...

  • 美的虚实之辨——读张法《美学导论》

    关键词: 美学理论  导论  美的本质  反形而上学  回答方式  发展历史  现代美学  美学研究  

    美的问题是美学领域中最为普遍、最为基础的研究对象,对这一问题的不同回答方式,决定了美学理论的基本立场。回顾两千多年以来的美学理论发展历史,从古希腊到近代,哲学家们从未停止对于美的本质的追问,也从未停止对于美的价值的探索。然而,在反形而上学的影响之下,对于美的本质的讨论在现代美学中El益萎缩。如何看待发生在美学领域中的这一转...

  • 中西美学比较中的问题意识——读张法《中西美学与文化精神》

    关键词: 中西美学  文化精神  美学比较  问题意识  跨文化语境  中国现代美学  世界文化  民族文化  

    全球化时代,世界文化处于一种前所未有的交接状态。各个国家和民族的文化都在全球化背景下被并置一起,产生了冲突、追逐、相融、转化等多种模态的交织。可以说,跨文化已经成为了各个国家和民族文化自我言说和他者言说难以逃脱的潜在语境。在这种跨文化的美学对照中,作为世界主流的西方文化又一直是中国美学学人言说美学最重要的参照系。正是主...

  • 电影的华语规划与母语电影的尴尬

    关键词: 华语电影  尴尬  母语  规划  语言学  侯赛因  概念  吴昊  

    从语言学的角度出发探讨华语电影,不仅是"华语电影"概念自身的需要,而且是李天铎、鲁晓鹏、叶月瑜、郑树森、卓伯棠、吴昊、刘现成、杨远婴、陈犀禾、刘宇清、傅莹、韩帮文以及裴开瑞(Chris Berry)、玛丽·法奎尔(Mary Farquhar)、扎克尔·侯赛因·拉朱(Zakir Hossain Raju)等提出和阐发“华语电影”概念的一批海内外学者始终面临但又没有...

  • 当下艺术创作中的“原创力”问题

    关键词: 艺术创作  原创力  美学品质  艺术作品  原创性  

    如今,所谓"原创力"、"原创性"等概念,为许多领域所运用,且显然都在煞费苦心、不惜气力地"广而告之"。这至少表明两个方面的问题:一是"原创"确实重要;二是事实上恰恰缺乏真正的原创——根据具有一定普泛性的经验来看,通常在某一时期或某种语境中,哪方面被叫喊得最响,往往可能是哪方面的问题最为突出。我们知道,独创性(笔者以为,独创性...

  • 革命拟写的冲动与尴尬——以电影《光荣的愤怒》、《天狗》为例

    关键词: 革命文艺  电影  愤怒  拟写  尴尬  后革命时代  现实生活  

    近些年来,一些文艺作品以特有的方式对于社会现实生活中的不正常现象和问题进行了书写,其中一些电影通过拟仿曾经繁盛的红色革命文艺的方式进行了冲动式展演,如电影《光荣的愤怒》、《天狗》,本文姑且称之为"后革命时代的革命拟写"。

  • 电影剧本文学批评初探

    关键词: 电影剧本创作  文学批评  征集活动  影视公司  专业杂志  电影业  说文学  作品  

    近几年由于受观众回归影院趋势的影响,电影业出现了寒冬里的"小阳春",电影剧本创作也随之热了起来。2006年开始的夏衍杯电影剧本征集活动,每年平均征集作品千部以上,还有一些相关网站和影视公司也征集和展示许多电影剧本,加上专业杂志发表的作品,数量尽管还无法和小说文学相比,仍然可以说是历史上高峰时期了。

  • 论华语电影传播的后现代性流变

    关键词: 华语电影  后现代性  电影传播  流变  西方后现代主义  大众传播媒介  市场经济  消费主义  

    在全球化、市场经济席卷世界的今天,在消费主义、大众文化风起云涌的当下,在西方后现代主义等文化思潮纷纷涌入之时,作为大众传播媒介的华语电影也正在经历着一场精神的蜕变。这场精神蜕变的标志就是近些年来华语电影传播的后现代性流变,具体说来它体现在如下三个方面:

  • 清末民初戏曲女班刍论

    关键词: 清末民初  古代戏曲  演出形态  戏班  堂会  女伶  

    清末民初,上海、江浙及天津、济南等地兴起了由女性雏伶组成的戏班,南方称髦儿戏,北方称档子班。这些女子班社最初以堂会演出为主,后逐渐进入戏园公演。本文将梳理这两种女伶戏班的组织与演出形态,揭示其对古代戏曲近代进程的影响。

  • 论“80后”写作的精神姿态

    关键词: 姿态  精神  诗歌写作  小说写作  散文写作  90年代  

    严格地讲,到目前为止,完整的"80后"写作应该包括"80后"诗歌写作、"80后"小说写作、"80后"散文写作。由于"80后"诗歌写作与上一世纪90年代相比,并没有产生明显的新的变化,——它的内部虽然派别林立,宣言与口号迥异,口水战不断,但就写作的根本流向上说,依然是上一世纪90年代整体格局的继承——,而“80后”散文写作仅有几位专心用力,...

  • 抗战时期的贵州文学景象

    关键词: 中国文学史  抗战时期  贵州  景象  地域文学  地理环境  文化资源  民族文化  

    一位贵州学者曾经说过:"中国文学史上,曾有不少虽不显赫但也并不默默无闻的地域文学,在今天习见的文学史著作中,仅仅是淡淡的一笔,有时候甚至连一笔也没有。"(1)时至今日,贵州其实也就是这样一个不容易被人们想起的地域。然而,在抗战那个战火硝烟的年代,贵州因为其特殊的地理环境,成为了抗战大后方,保护了中国很大部分的文化资源。默默无...

  • 大地与天空的辽阔与隐秘——李娟散文漫谈

    关键词: 李娟  散文  大地  清新自然  出版社  阿勒泰  作协  迷失  

    李娟的《我的阿勒泰》,在出版之前我已经读到,有一种小小的惊喜之感。这本书出版了,上海作协也举办了研讨会,突然发现原来有这么多人喜欢她,其中也不乏资深的前辈,原来美好的事物,终究是不会埋没的。然而也稍稍有些杞人之忧,那样清新自然、犹如拂面清风的文字,终究是不适应尘嚣与热闹,会被湮没或者耗尽的吧?此后因出版社朋友的好意,见到了李...

  • 精神困境与救赎之路——贾平凹笔下知识分子形象解析

    关键词: 知识分子形象  贾平凹  精神困境  城市文明  解析  救赎  小说创作  终极问题  

    贾平凹以乡土书写知名,然而,综观其数量颇丰的小说创作,本质上,他仍游走于乡土与城市间,思考着古老与现代这对永远困扰着人类的终极问题。他既不忍割舍乡土,那里有他童年的梦,有他希望成长的足迹,有他借以反思城市文明的朴朴古风和各样鲜活拙朴的面孔及笑容,更重要的,还有他文化的根。他又无法离开都市,像当年住在城里将一支笔伸向湘西吊脚楼...

  • 电视选秀的文化审视

    关键词: 电视选秀节目  文化审视  社会文化背景  传播过程  消费主义  90年代以来  主流意识形态  市场化转型  

    一、电视选秀的文化背景 “没有传播的文化是死文化,没有文化的传播是死传播。”(1)任何一种电视节目样式的诞生与传播都与其存在的社会文化背景有着密切的联系。上世纪90年代以来,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整个社会加速向市场化转型。大众文化迅速崛起和蔓延,消费主义观念渗透到文化的创造和传播过程中,电视也从主流意识形态运作向商业主...

  • 关于梵·高《向日葵》的审美解读

    关键词: 解读  审美  艺术生涯  艺术家  北方  巴黎  

    梵·高的艺术生涯,一般被简略地划分为四大时期:北方时期、巴黎时期、阿尔时期与圣雷米·奥维时期。终其一生,梵·高以"向日葵"入画的作品共十一幅之多,始于巴黎时期,成于阿尔时期,起先的北方时期与之后的圣雷米·奥维时期虽未有向日葵静物创作,却可视为梵·高艺术生涯之序幕与尾声,前者奠定下梵·高毕生遵循的艺术信仰根基,后者则演绎出一位忠于...

  • 感知高小华的“大画”艺术

    关键词: 感知  艺术  美术创作  视觉冲击力  历史使命感  社会责任感  民族精神  爱国情感  

    高小华这位蜚声海内外的画家,他的作品、思想、才智一直走在美术创作的前沿,尤其是回国后创作的"大画"系列帮助他完成了"自我"到"大我"的超越"。这些创作[1]除了具有大场面、大气势以及强烈的视觉冲击力外,蕴含的爱国情感与民族精神充实着画面也充实着观众的内心,让人感知到创作者强烈的社会责任感与历史使命感。

  • 中国艺术珍品·石涛书画:山水画

免责声明

若用户需要出版服务,请联系出版商,地址:长春市自由大路509号,邮编:1300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