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在线咨询服务, 立即咨询
文艺争鸣杂志

杂志介绍

文艺争鸣杂志是由吉林省文学艺术界联合会主管,吉林省文学艺术界联合会主办的一本CSSCI南大期刊。

文艺争鸣杂志创刊于1986,发行周期为月刊,杂志类别为艺术类。

  • 从《心灵史》看张承志的写作

    关键词: 张承志  写作  七下西洋  航海家  政治家  思想家  穆斯林  

    序论 明代出现了三位著名的人物。郑和七下西洋,成为举世闻名的航海家,那个敢骂皇帝的海瑞是中国有名的政治家,而把自己的著作称为“焚书”和“藏书”的李贽则是中国古代最著名的异端思想家。这三位人物都具有一种特别的气质和色彩。如果不是张承志提醒,我们很多人不会意识到他们的回族和穆斯林身份。

  • 论张承志的文化批判

    关键词: 张承志  文化批判  异端  呐喊  世俗  

    张承志总是醉心于异端之美。他在《金牧场》中呐喊道:“我以真正的异端为骄傲。”在静《心灵史》中,他又宣称:“异端即美这是人的规律。”张承志在刚刚登上文坛时,不与世俗苟同的异端姿态便初显端倪。

  • 从知青作家到“荒芜英雄”——论张承志的散文写作

    关键词: 散文写作  知青作家  张承志  20世纪90年代初  英雄  当代文坛  精神漫游  

    在当代文坛,张承志是一位极具言说价值的作家,也被誉为是一面独立的精神旗帜。自1978年初登文坛,张承志以小说名世,前期写作的《老桥》《黑骏马》《北方的河》《金牧场》等作品中,作者着意塑造的是孑然独行的理想追寻者与精神漫游者形象。20世纪90年代初,张承志几近放弃小说形式,摒除迂回与编造,而钟爱以散文这种更为自由、更能凸显个人...

  • 激情的校正与坚守——新旧版《心灵史》的对比分析

    关键词: 对比分析  校正  激情  作者定位  重写  张承志  

    一、引言 出版于1991年的《心灵史》,曾经被张承志认为是自己写作的最高峰,甚至是终笔之作。它自问世起,就引起了极大的反响,既受到了热烈的肯定,又不断地遭受到来自各方的批评。但是尽管如此,它仍然没有逃脱《金牧场》的命运,又被作者定位为“只不过是一个年轻人的感性抒情”而被重写。据说为了这次重写,作者“了20年的时间在各处穆斯...

  • “走异路,逃异地,去寻求别样的人们”——改定版《心灵史》与二十世纪八九十年代“转折”

    关键词: 九十年代  二十世纪  苏菲主义  张承志  抒情文体  大西北  

    1991年《心灵史》出版,如张承志今日所说“它经受了褒贬毁誉的各种顶级的遭遇”。哲赫忍耶令人敬畏的“柬海达依主义”,苏菲主义与张承志式抒情文体的密合,荒芜英雄走进大西北的孤独身影——无论是跟进阅读,还是就此分道扬镳,在《心灵史》之后,人们似乎已经接受了这样一个完成了的、无须再用作品更新的“张承志”形象。就此而言,2012年昏...

  • 《心灵史》诞生始末

    关键词: 广东外语外贸大学  花城出版社  科技出版社  中国文学  访谈对象  杂志编辑  

    时间:2015年1月20日星期二下午地点:广东科技出版社副总编辑室访谈对象:钟洁玲(原花城出版社中国文学室主任,《心灵史》责编,现为广东科技出版社副总编)采访者:申霞艳(原花城出版社《花城》杂志编辑,现为广东外语外贸大学中文学院教授)

  • 80、90年代之间的"新写实"

    关键词: 90年代  文学研究  文学现象  程光炜  历史化  研究者  

    赵天成:王干老师您好,感谢您在百忙之中接受我的采访。我现在跟随程光炜教授做“90年代文学研究”,我们的研究特别重视用一种“史”的眼光,对文学现象、事件和作品做“历史化”的清理。因此,今天我们的访谈虽然是围绕“新写实”展开,但我的关注点可能和其他研究者不太一样。

  • 共和国初期现代文学史的生产与建构——以五月八日王瑶致“叔度同志”信件考释为中心

    关键词: 现代文学史  王瑶  共和国  考释  信件  同志  开明书店  

    一九五一年九月,《中国新文学史稿(上册)》由开明书店出版,十二月即印第二版,两版印数总计为八千册(第一版印五千册,第二版印三千册)。此书为王瑶在清华大学中文系讲授《中国新文学史》课程的讲义稿,“两年以来,随教随写,粗成现在规模”。

  • 变奏与对话——21世纪以来当代文学研究的理论问题及其旨趣

    关键词: 当代文学研究  21世纪  旨趣  对话  变奏  逻辑  

    一晃“新世纪”已经过去十几年的时间了,很快我们将迎来“五四”新文化运动一百年的时刻。“新文化”与“新世纪’确乎都已不再那么“新”,一切似乎应该显现出某种历史的踪迹与逻辑了。然而,当我们试图梳理这些踪迹与逻辑的时候,却又发现它们并不是那么容易找寻。“却顾所来径,苍苍横翠微”,用语焉不详的诗意描述,确乎难以找到令人信服的...

  • 《中国新文学史》的理念与实际的悖反——有关"中国新文学史"的一些思考兼答陈晓明、丛治辰先生

    关键词: 高等教育出版社  陈晓明  悖反  遴选标准  作家作品  文学史观  价值立场  

    《中国新文学史》(高等教育出版社2013年4月初版)问世以来,学界同仁就这本文学史的断代和分期理念、作家作品遴选标准、文学史观、价值立场等问题颇有评议,与此同时,多所高等院校采用本书作为教材,在使用过程中也有一些意见、建议陆续反馈回来。此时恰值本书出版两周年,我们想借此机会,一方面系统总结本书的得失,为后面的修订做一番清...

  • 是"起源",还是"过渡"?——王德威的“被压抑的现代性”刍议

    关键词: 王德威  现代性  起源  文学史书写  文学创作  历史小说  学术著作  晚清小说  

    一、文学创作景象与文学史书写的混淆 第一次见至旷被压抑的现代性”的说法,还是读王德威教授的怨像中国的方法:历史小说·叙芎劲一书。该书是王德威在大陆出版的第一本学术著作。时隔七年,王德威的《被压抑的现代性——晚清小说新论》在大陆出版。

  • 八十年前的“中国梦”——论1933年《东方杂志》“新年的梦想”征文

    关键词: 梦想  中国梦  征文  生活信心  影响力  发行量  胡愈之  

    为了庆祝1933年元旦的到来,为了提振国人在东北沦陷后的生活信心,同时也为了扩大《东方杂志》的影响力、增加发行量,《东方杂志》的主编胡愈之策划和实施了“新年的梦想’彳正文活动。征稿信刊登在1932年11月16日出版的《东方杂志》第29卷第6号上。

  • 理解知青文学的历史前提——文艺批评视野下的知青身份辨析

    关键词: 知青文学  历史前提  文艺批评  中国当代  社会群体  历史范畴  知识青年  真实存在  

    知青是谁? 到底谁是知青?或者说,知青是谁?这个看上去极简单的问题,其实就是我们讨论知青文学的必要起点。与中国当代社会的许多“概念”一样,“知识青年”也是一个有特指性的“历史范畴”。它不仅是一个历史上的“专属名词”,是一个在中国当代曾经真实存在过的社会群体,还是中国当代历史上发生过的一次轰轰烈烈的社会运动。

  • 文史互动:顾颉刚学术思想之流变

    关键词: 顾颉刚  学术思想  流变  文史  史学研究  新文化运动  学术环境  思想界  

    顾颉刚“疑古”思想的形成是在新文化运动期间,中国思想界正经历着挑战传统、打破偶像、冲破旧思想束缚、“重新估定一切价值”的时代。在这个时代里,经学的权威已经被推翻,史学的价值被重新重视,文学和哲学也深深地融合进了史学研究,这种学术环境的变革无疑给年轻的顾颉刚以巨大影响。

  • “强制阐释论”的理论路径与批评生成

    关键词: 理论路径  阐释  批评  当代西方文论  中国社会科学院  中国当代文学  中国文论  

    "强制阐释论"是近年来中国当代文学理论界对当代西方文论的一次大规模的深度批评讨论。中国社会科学院张江先生最早在《中国社会科学》杂志上发表文章《当代西方文论若干问题辨识——兼及中国文论重建》,提出“强制阐释论”的基本概念与理论主张。

  • 质疑颠覆意境说的学术动机及其逻辑性——直面颠覆意境说之立言者罗钢先生

    关键词: 学术用语  意境说  逻辑性  立言  质疑  钢  条分缕析  思辨色彩  

    一、不是闲话的“闲话” 罗钢先生的《意境说是德国美学的中国变体》一文,洋洋3万余言,乍看上去,行文条分缕析,论证头头是道,学术用语颇具思辨色彩,论据也貌似充分有力。其中心论点“意境也是舶来品”几乎被阐释得来龙去脉天衣无缝。

  • "有情"与"无情"之间——与《细民盛宴》有关的两点想法

    关键词: 无情  运作思路  冯梦龙  小论文  出版业  

    一、“有情”/"无情":不可避免的“意见” 有段时间我对冯梦龙《三言》中有关“无情”的故事群很有兴趣,写过一篇小论文,讨论《庄子休鼓盆成大道》的改写问题。“三言”成书于明代出版业日益兴盛之际,作为编纂者的冯梦龙更类似于现时的畅销书出版人,有着更商业化的运作思路。甚至大木康指出,《三言》原本就是为了印刷发表而编出来的。

  • "后青春"何以现实突围——2014年80后小说创作观察

    关键词: 小说创作观  80后  青春  命名方式  文学范式  社会思潮  文学创作  市场化  

    80后这一“代际”的命名方式,在小说创作领域甫一出现,似乎就与商业市场化、青春写作、叛逆传统等社会思潮或文学范式的关键词紧密联系在一起。与此同时,一方面是相比60后、70后作家更为强劲的争鸣热议,仿佛拥有了更为有利的文学创作历史机遇;另一方面,在喧哗背后的80后小说却始终处于“自然史”命名状态,无法产生“自觉的美学反应”。

  • "匕首"还是"手术刀"?——论王彬彬的学术批评

    关键词: 学术批评  王彬彬  20世纪90年代  手术  文学青年  姿态  讽刺  鲁迅  

    一、“黑驹”的姿态 鲁迅经常借用别人讽刺他的话,此处的“黑驹”借用的是20世纪90年代的“二王之争”时"大王"王蒙讽刺"小王"王彬彬的词语。如今20年过去了,当年的文学青年现在也50多岁了,但是就王彬彬的20多年的批评道路来看,变的是年龄,不变的是批评姿态。

  • 论《野草》的国民性思想

    关键词: 国民性思想  鲁迅作品  国民劣根性  著述  绝望  悲观  

    在鲁迅作品及其思想的研究中,关于国民性讨论的著述是较为丰富的,关于《野草》研究的著述也是比较丰富的,而关于《野草》国民性的著述就不那么多见。到目前为止,有从国民性角度挖掘鲁迅在《野草》中悲观绝望原因的,有探索《野草》国民劣根性的,有研究鲁迅在《野草》中对国民性话语反思与“空间”密切相关的,也有分析《墓碣文》中“死尸”...

  • 当前中国文学的本土化与西方化问题——以一次作家文学阅读调查为中心

    关键词: 中国文学  作家文学  西方化  本土化  阅读调查  新启蒙运动  

    一、缘起:作家的文学阅读与创作 中国文学到底应该向哪个方向发展?是西方化还是本土化?自新文学诞生之日起,就存在着这方面的广泛讨论和巨大分歧。五四当时,就有胡适等人的“全盘西化”思想与“学衡派”的“昌明国粹,融化新知’相对应,此后,即有“大众化运动”“民族形式问题”等思想和潮流相跟随,更有“民族化和大众化’,倡导下中国...

  • 从东莞千角灯看我国民间手工类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与保护

    关键词: 非物质文化遗产  传承与保护  手工  东莞  民间  文化载体  传承人  广东省  

    手工类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中一项重要的内容,手工类非物质文化遗产是将艺术与历史相互结合的一种文化载体,拥有技艺高超的精巧制作,每一位手工类艺术的传承人都拥有高超的技艺,手工类非物质文化遗产在我国历史的传承中非常容易失传,因此,传承下来的手工类非物质文化遗产将会受到保护。本文主要以广东省东莞千角灯作为手工...

  • 晚明心学与碑学书法风格的兴起--以傅山为案例的探析

    关键词: 书法风格  碑学  晚明  心学  中国书法史  案例  傅山  社会文化语境  

    在中国书法史上,晚明以来的碑学书风兴起,不同于书法史上的任何一次书法创新运动,它不仅改变了传统的建立在帖学范式基础上的对书法的认识,打破了以二王为首的帖学经典体系,变更了传统书法学习取法的对象和审美观念,可以说对以王羲之为中心的书法体系进行全方位、整体性的变革。而在这种变革之中,晚明至清代学术转型对碑学有何影响?文人...

  • 艺术不应成为“生动的哲学”

    关键词: 艺术革命  哲学  视觉形式  20世纪  艺术界  多元论  

    虽然20世纪激烈斗争的视觉艺术革命趋于平静,但是艺术仍像无主之地,看不到什么明确的方向。这么多年来,艺术界仅仅是对各种现存的视觉形式和风格进行不断的润色,对已经被接受和理解的实物略微有些触动,唯一流行和无可非议的就是人们对依旧模糊的艺术边界,和宽容的多元论的认同。而支持并为维持该现状的背后,闪烁着哲学的身影。

  • 跨学科视野下的当代艺术实践

    关键词: 学科视野  艺术实践  当代  20世纪  19世纪末  交叉学科  自然科学  人文科学  

    “跨学科”(Interdiscipline)一词最早出现在20世纪初的美国纽约,意为学科间的“合作研究”,相关的概念还有“交叉学科…多学科”等等。19世纪末至20世纪初,自然科学、技术科学和人文科学的迅猛发展,改变了人的世界观、宇宙观,使人类的认识在宏观与微观领域都有超越性的进步。

  • “发乎于心”,“乐由心生”——王建元合唱作品《忘不了,香格里拉》评析

    关键词: 合唱作品  香格里拉  王建  传统艺术精神  音乐创作  文化内涵  器乐独奏  艺术歌曲  

    王建元是活跃于国内外艺术舞台上的优秀作曲家。其长期致力于音乐创作,不仅体裁广泛、成果颇丰,而且大都具有深刻的文化内涵和中国传统艺术精神。从器乐独奏、室内乐、交响曲、管弦乐到影视、舞蹈、戏曲音乐以及艺术歌曲等均有不同凡响的作品问世。《忘不了,香格里拉》是作曲家王建元先生创作的一部合唱音乐作品。

  • 品牌标志设计的动态之美

    关键词: 动态标志  标志设计  品牌  霓虹灯广告  设计形式  表现形态  商业街区  现代交通  

    动态标志作为一种新的设计形式,并不代表其本身为新鲜事物,在不同历史时期有着不同的表现形态,如早些年理发店的红蓝旋转装置图形,夜晚商业街区闪烁的霓虹灯广告,现代交通红绿灯中静止的红色人形与绿色闪烁的行走人形……这些典型常见的直观动态案例,使受众能明确地感受到标志所传达的内容,也给生活增添了便利和兴趣。

  • 非遗视角下闽南童谣的传承研究新视野

    关键词: 闽南  童谣  明朝中后期  传承  文学  东南亚  

    闽南童谣最早起源于唐朝,兴盛于明朝,自明朝中后期下南洋,流传至台湾及东南亚一带,距今已有一千多年的历史。记载于福建地方文学作品《闽都别记》中,唐代时期,福建有位观察使名叫常衮,最早创作了一支俗谣《月光光》,以闽南土音传授,歌曲可以演唱歌词的文字,也可加以识别。

  • 从二人转表现形式的演变历程探其兴旺发达的原由

    关键词: 东北二人转  原由  演变  民间艺术  与时俱进  雅俗共赏  黑土地  白山  

    在东北这片广袤的黑色沃土上怒放着一朵瑰丽的奇葩,她源远流长又与时俱进,她内含万象又雅俗共赏,她就是东北二人转。作为一种民间艺术,她植根于东北黑土地,汲取着白山黑水的滋养,呼吸着高粱玉米的芬芳,唱不完的白山情,饮不尽的关东水,二人转艺术一路茁壮成长,已经从田间地头乡村巷陌走进了大雅之堂,成为全国人民喜闻乐见、百看不厌的...

  • 视像

    关键词: 视像  吉林省  美术学院  长春大学  硕士学位  学院版画  协会会员  研究生  

    姜红 姜红1972年出生,吉林省人吉林艺术学院版画专业研究生毕业获硕士学位.现任职长春大学美术学院,吉林省美术家协会会员作品多次参展并获奖,论文多篇发表在国家级、省级刊物上,

免责声明

若用户需要出版服务,请联系出版商,地址:长春市自由大路509号,邮编:1300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