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在线咨询服务, 立即咨询
文艺争鸣杂志

杂志介绍

文艺争鸣杂志是由吉林省文学艺术界联合会主管,吉林省文学艺术界联合会主办的一本CSSCI南大期刊。

文艺争鸣杂志创刊于1986,发行周期为月刊,杂志类别为艺术类。

  • 《司汤达的教训》:“19世纪的幽灵”

    关键词: 司汤达  19世纪  1959年  幽灵  世界文学  苏联文学  北京大学  爱伦堡  

    一、爱伦堡与当代文学《司汤达的教训》,爱伦堡1957年写的论文,中译刊登于《世界文学》(北京)1959年第5期。(1)1962年2月,《世界文学》编辑部编印的"内部读物"《爱伦堡论文集》,收入这篇文章。1980年—1981年,北京大学俄语系俄罗斯苏联文学研究室,编辑"俄罗斯苏联文学研究资料丛书",《爱伦堡论文集》一书在篇目上做少量调整之后,改书名...

  • 中国现代文学史的断代与当下文学的现状

    关键词: 中国现代文学史  断代问题  中国现代文学研究  2009年  现状  文学史知识  辛亥革命  40年代  

    一、对于中国现代文学史断代问题的思考 我在纪念辛亥革命100周年的前两年,就是2009年现代文学的年会上,做了一个主题发言,那个主题发言就是这个题目,实际上是想让我们的治史观念回到文学史知识的常识中去。中国现代文学研究,如果从20世纪40年代零散的研究开始,到现在已经将近80年了,80年来对中国现代文学的研究,始终没有解决的一个问题是什么?...

  • 华语语系的多乡书写——李永平作品中的“中国”、台北与婆罗洲

    关键词: 书写  语系  作品  华语  台北  文学研究  话语权力  

    华语语系文学(Sinophone literature)是近来中文文学研究的讨论热点。此概念挑战"中国性"的话语权力,强调在地认同。因主要理论者史书美策略性地将中国的中文书写(少数民族作品除外)排除而引发争议。此概念尽管有其局限,却提供了重探不同地区华文文学与当地其他语系书写间的关系之界面。(1)此外,它也可被视作一个链接的方法,从中窥探此...

  • 反离散的华语语系——以陈翠梅和刘城达的大荒电影为例

    关键词: 电影学者  20世纪70年代  国际电影节  刘城  语系  华语  离散  电影公司  

    一、大荒电影公司与马华电影香港中大著名电影学者彭丽君指称马华电影近年"造就了汹涌的马国新浪潮,攻占了全球主要的电影节,赢了掌声也摘了奖项"(1)。这些得奖的电影很多是出自大荒电影公司(以下简称"大荒")的制作或发行,本文称之为"大荒电影"。大荒电影宣告马华独立电影在21世纪的国际电影节异军突起。大荒电影公司于2005年在吉隆坡...

  • 浪漫的中国:一种文化视角的考察

    关键词: 浪漫  文化视角  中国  现代汉语  20世纪  文化观念  现代思想  古汉语  

    一、"浪漫"作为新词现代汉语"浪漫"一词,大抵与20世纪初中国出现的一些新词如"共和""革命""经济"等相似,原为古汉语中已有之词,在被日文借用翻译西文后,成为传输西方现代思想与文化观念的"新词"返回中国。(1")浪"与"漫"在古汉语中十分常见,如"放浪形骸""漫不经心"等,表放纵不羁、任意而为;"浪漫"二字复合连用(有时也作...

  • 民国文学历史化的必要与空间

    关键词: 民国文学  历史化  空间  南京国民政府  中古文学  中央政权  南北统一  北洋政府  

    在行进过程中,人们从变动不居或迟滞沉重的生活中感受最为明显的是新鲜、疲惫与焦灼等现实感,而当走过一段行程之后,回首过往,才会渐增历史感。周群玉著《白话文学史大纲》1928年由上海群学社推出时,距离民国诞生只有短短十七年,与南京国民政府取代北洋政府成为南北统一的中央政权时处同年,所以,此书的第四编"中华民国文学"相对于前三编"上古...

  • 收听电影:1970年代中国的听觉政治

    关键词: 70年代  中国  政治  听觉  电影  收听  改革开放  

    1970年代的中国,包括的后半段和改革开放的最初几年,具有潜流汹涌和渐变的特征。早期(1966—1969)的破坏在进入晚年的1970年代平息下来,生活表面上恢复了正常:学生们回到了学校,其他人则回到了他们的工作单位。美国总统尼克松1972年2月访问中国,启动了被称为"乒乓外交"的一个新秩序,并导致了中美关系在1974年的最终正常化。

  • “”时期的“地下文学”与《第二次握手》的价值重估

    关键词: 地下文学  价值重估  20世纪80年代  中国当代文学  当代文学研究  潜在写作  

    20世纪80年代的中国当代文学研究者普遍认为"十年"没有文学,那是文化的大破坏、大灾难、大断裂时期。有的只是、一伙炮制的"阴谋文艺""、帮派文学"。随着中国当代文学研究的深入以及资料的发掘,研究者开始修正以前的看法,认为""期间还是有文学的,"地下文学"就是其中之一。一、如何命名?"潜在写作"还是"地下文学""地下文学"一词...

  • 中国当代文学英译中的“林译”现象——中国文学“走出去”背景下的考察

    关键词: 20世纪中国文学  中国当代文学  英译中  外国小说  戏剧色彩  文学形式  

    一、晚清译界的"林译"现象 林纾是20世纪中国文学翻译史上一个富有戏剧色彩的人物。他不通外语,而翻译外国小说百十余部,《黑奴吁天录》等译作,不"信"而"达"且"雅",堪称"美而不忠"的译林典范。(1)林译(2)小说与原文出入甚大,其中的"不忠"之处,主要表现为三点:一是随意改变文学形式,把许多极好的剧本译成了小说;二是"任意删节...

  • 文学可以定义吗,如何定义?——兼论南帆、陶东风文学理论教材的功过是非

    关键词: 文学理论教材  不可定义  功过是非  陶东风  南帆  20世纪  说文学  中国学  

    一、文学"可否定义"是20世纪才出现的问题 1数年前,一位老学者戴着高度花镜,指着一本书对我说:"它说文学不可定义、不能定义!难以理解,难以理解……"面对着他一头银发和堆积在皱纹间的深刻疑虑,我报以同情的理解和微笑。我能体会他的困惑和拒斥。对于中国学人而言,以往的文界和学界似乎没有出现过类似的问题。人们对"文学可以定义",从不...

  • 当代书法观念审理与人文价值透视

    关键词: 书法观念  人文价值  当代书法  审理  中国传统艺术  人文艺术  群众基础  当代艺术  

    书法是中国传统艺术当中最具民族魅力的一种,今天依然有着深厚的群众基础。但是,近年来,当代书法却问题重重,在遭遇当代艺术、商业资本、市场逻辑之后,书法是什么,书法的本体是什么,书法是人文艺术吗,书法将来该走向何方,就成为迫切的问题了。今天当我们面对汉字书法艺术的时候,肯定会脱口而出,书法具有人文价值,是人文艺术,因为它本于中国文化...

  • 从“赛博公民”到“空间分形”:赛博空间视域中的美学框架及话语流变

    关键词: 赛博空间  话语流变  美学  视域  分形  公民  空间理论  知识模式  

    进入后现代社会以来,"空间转向"和空间理论逐步成为哲学和其他人文社科领域关注的焦点。在学科互涉、知识播撒和文化研究的语境中,空间理论出场的合法性源自对长期以来对"时间——历史"知识模式的反思与调整,以及对空间本体生成性与实践性的理论确证。空间压缩、空间批判、空间政治、空间生产、空间表征、第三空间、主体空间、异质空间、

  • 重审“关键词”研究的维度及其限度

    关键词: 文学艺术研究  维度  文化研究  西方文论  文化理论  中译本  威廉斯  

    自雷蒙·威廉斯《关键词:文化与社会的词汇》中译本(2005)面世十年来,"关键词"研究在国内学界一直呈现出一种备受青睐、广为征引的盛况。仅以文学艺术研究为例,直接以"关键词"命名的代表性著述就有:陶东风主编《文化研究关键词丛书》(2005)、赵一凡等主编《西方文论关键词》(2006)、张卫东等译丹尼·卡瓦拉罗《文化理论关键词》(2006...

  • 大地、死亡、再生和祖国——海子诗歌与中国精神传统(三)

    关键词: 大地艺术  海子诗歌  中国精神  死亡  中国现代文学  传统  祖国  

    一、"灵魂啊,不要躲开大地/不要躲开这大地的尘土":地母崇拜的不同意义在海子诗歌中,大地同样是一个极其重要的意象。"……催人生长,保存四季、仪式、诞生和死亡的大地艺术。是它给了我结实的心。"(1)中国现代文学一向钟情土地。大约从郭沫若的《地球,我的母亲》开始,对大地母亲的歌颂就构成了现代文学的一个重要主题。郭氏之后,类似名作...

  • 诗的好声音:论诗札记

    关键词: 新诗史  声音  二十世纪三十年代  札记  文章发表  叶公超  梁宗岱  

    一、公开的秘密有一个公开的秘密,那就是语言的声音往往与特定的心情或物性挂钩,而其极致的表现当然是在诗里。中国新诗史上,学者们最集中也最有效的讨论,是在二十世纪三十年代,从吴世昌的《诗与语音》(1933)和梁宗岱的《论诗》(1931),到罗念生的《音节》和叶公超的《音节与意义》(1936)等。叶公超的文章发表在最后,持论也最为圆融。

  • 大地诗学中心灵磁场的核心故事——莫言小说的生殖叙事

    关键词: 莫言小说  生殖  磁场  心灵  叙事  故事  诗学  大地  

    莫言质朴瑰丽的大地诗学如一个引力强大的心灵磁场,把神话、历史、现实与人生、人性、生与死等所有文学的母题,都吸纳进自己丰沛的想象世界中。其中,生殖的叙事是居于这个心灵磁场中心的核心故事,从他挖出高密东北乡的第一锨土开始,到登上瑞典皇家文学院的授奖台,他的传奇几乎都是以生殖为中心辐射出意义的疆域,有时是显豁的,有时是隐蔽的,

  • 学理性批评之于当下的价值与意义——结合《文学评论》对文学批评文章的刊用标准和风格来谈

    关键词: 文学批评  20世纪80年代中期  20世纪90年代  当代文学研究  学理性  风格  标准  

    20世纪50年代到80年代,即时性的文学批评几乎构成了当代文学研究的全部,我们做当代文学研究史料整理与梳理工作的学者对此恐怕感受尤深。80年代文学批评的繁荣,也培养了一批青年批评家,这些人多数都在我们的大学、科研机构和作协系统。随着当代文学时间跨度加大,20世纪90年代,当代文学研究分化出了文学史的研究;20世纪80年代中期以来,外国文学理...

  • 在个人和历史之间——以程光炜《文化的转轨——“鲁郭茅巴老曹”在中国(1949-1981)》新版为例

    关键词: 文化  中国  程光炜  历史  人和  旅游行程  六十年代  旅行网站  

    在《文化的转轨——"鲁郭茅巴老曹"在中国(1949-1981)》(下文简称《文化的转轨》)一书第四章《郭沫若之路》中,作者抄录了郭沫若与夫人于立群六十年代初期的旅游行程,其细致程度宛如旅行网站给出的客户对账单:1960年春节游重庆、登枇杷树、曾家岩、天宫府;3月飞延安,登杨家岭、宝塔山……而在这份"对账单"之前,作者不惮打破"写史"的...

  • 贾平凹笔下的“带灯”形象——浅谈带灯形象的多重性

    关键词: 贾平凹  多重性  形象  男性作家  当代小说家  创作热情  

    在中国当代小说家之中,贾平凹可算是一位既实力雄建而又勤勉多产的作家。在进入新世纪以来,贾平凹的创作热情更是空前地高涨,呈现出井喷之势,从《怀念狼》《高老庄》《高兴》《秦腔》到《古炉》,尤其在2014与2015这两年,连续两部高水平的巨著《带灯》《老生》问世,更进一步奠定了其当代文坛的巨擘地位。然而作为一个男性作家,贾平凹在其作品中却...

  • 一场秽语狂欢——严歌苓《白蛇》中的历史书写与民间立场

    关键词: 历史书写  严歌苓  民间立场  狂欢  当代历史  文化传承  蛇  访谈录  

    严歌苓曾在访谈录中讲到,在创作时"想得更多的是在什么样的环境下,人性能走到极致"。(1)同时又认为"人的多变、反复无常是小说的魅力所在。于是,我又总在寻找这个‘特定环境’,以给我的人物充分的表演空间"。("2)"作为中国当代历史上一段极为特殊的历史时期,一直都是众多作家反思历史,批判国民性,挖掘文化传承脉络,展现人性复杂诡谲的...

  • 权力寻租间游走的女商百态

    关键词: 权力寻租  商界小说  市场经济发展  市场化进程  现代性诉求  文学作品  商品经济  内在需求  

    有学者说":一个时代的文化总是最大量、最集中、最具体地反映在这个时代的文学作品中。"(1)纵观中国近二十年来的市场化进程,的确如此。为商界小说的现代性诉求提供了时代的内在需求与契机的无疑是商品经济的发展,这段历程的同步叙述者商界小说也就成为市场经济发展的文学性显现,而"其中女商形象的刻画无疑已构成了一种醒目的文学事实。正...

  • 威廉·赫士列特之莎士比亚评论

    关键词: 莎士比亚  评论  威廉  浪漫主义时期  古典主义  散文家  批评家  原创  

    威廉·赫士列特(William Hazlitt)是英国浪漫主义时期最为重要的散文家、批评家之一。他创作了大量涉猎广泛、文风犀利、富于论辩色彩的散文,在题材和风格等方面均独树一帜。赫士列特的莎士比亚评论站在浪漫主义的立场上,反对古典主义,在世界莎评史上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他高度评价莎士比亚,对蒲伯关于莎士比亚是唯一"原创"作家的说法给予了...

  • 《群山之巅》:中国故事与中国经验

    关键词: 中国经验  中国故事  精神文化生活  21世纪  社会变革  历史变迁  多元文化  社会历史  

    21世纪以来,风起云涌的历史变迁和社会变革,激烈碰撞的多元文化和人伦世情,在作家的笔下得以精微的呈现。这些作品在为社会历史、人生经历存照留念的同时,也为文学提供了讲述故事的独特经验。毋庸置疑,日新月异的现代传媒正在深刻地改变着人们的精神文化生活。在这个充满了诱惑力的庞然大物面前,几乎所有的人都无处/无法/无力逃遁。同样,

  • 《孟姜女》两大歌系的比较研究

    关键词: 孟姜女故事  历史记载  民间传说  史书记载  公元前  

    一、孟姜女故事的源头及其在齐地的流传 孟姜女的故事是一个有历史记载的民间传说,它源远流长,距今已有两千五百六十多年的历史了。据史书记载,孟姜女的故事,源于“齐侯袭莒”的史实。始见于《左传·齐侯袭莒·襄公二十三年》(公元前550年),齐庄公发兵攻打莒国,齐军先锋杞梁不幸战死,史载:

  • 悲情音乐审美的普遍性及其内在心理依据

    关键词: 普遍性  悲情  心理依据  音乐审美  中华民族  审美快感  文化特征  两极性  

    俗话说:悲喜两重天。悲、喜是人类最为基本的、呈现两极性的两种情感。与喜情相比较,悲情似乎更具有宿命性和根本性。因此,各种艺术对于悲情的表现更为普遍,更为深刻,其效果往往也更感人至深。由悲情转换而来的审美快感,更为深沉,更为痛彻。中华民族同世界上的其他优秀民族一样,亦不乏深刻的悲苦情感,同时,中华民族又以鲜明的乐观情怀彰显其文...

  • 通感在体验设计中的应用

    关键词: 通感  体验设计  应用  认知语言学  认知心理学  修辞手法  实践研究  潜在价值  

    一、通感通感,也称"移觉",主要指借助联想,使不同感官之间转换表达,以感觉表达感觉。其最早作为一种修辞手法应用于语言学领域,有着深厚的理论与实践研究支撑。进入新时代,认知心理学、认知语言学等学科研究,并伴随生物学领域的实验研究,为通感研究提供了扎实的物质理论基础。在体验时代到来的今天,通感真正展示出巨大的潜在价值。

  • 中国当代油画色彩语言的本土化实践

    关键词: 中国油画  探索实践  色彩语言  当代油画  本土化  油画语言  艺术家  舶来品  

    作为西方舶来品的油画,在中国这样一个具有深厚文化和历史底蕴的国家,其必然面临一个引进吸收和消化创新的过程,即本土化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中国几代油画家进行了诸多有益的探索,使得中国油画的面貌日趋多元,在多元化的探索实践中,对油画语言的探索是一个基础性和决定性的尝试,因为它直接关系到作品的成败,关系到艺术家情感和观念的表达。在...

  • “机械复制”时代文艺作品对大众文化审美的隐性构建

    关键词: 机械复制  文化审美  文艺作品  大众  艺术品  20世纪  生产技术  技术复制  

    一、艺术·复制本雅明从艺术生产技术的角度将20世纪初定名为机械复制时代,在这个时代,技术复制达到了这样一个水准,它不仅能复制一切传世的艺术品,从而以其影响经受了最深刻的变化,而且它还在艺术处理方式中为自己获得了一席之地。对于"机械复制"时代艺术作品,本雅明的理解为:在艺术感知方式变化的背后实际隐藏的是社会变迁的历史信息,机械复...

  • 新浪漫主义情怀:谢德林钢琴音乐作品研究

    关键词: 钢琴音乐创作  作品研究  谢德林  新浪漫主义  情怀  戏剧舞台  六七十年代  斯克里亚宾  

    作为杰出的钢琴音乐家谢德林的钢琴音乐创作有其独特性。首先,谢德林在观众面前演奏自己创作的作品,是一位高级别的钢琴家,是俄罗斯钢琴音乐艺术传统的继承人。其次,谢德林的音乐创作很早以前就广为人知,在世界各国的音乐舞台和戏剧舞台上不间断地被上演,早在20世纪六七十年代,他创作的钢琴曲已经被编入到钢琴教材中。最后,谢德林所表现出来的音...

  • 儒家思想与中国钢琴音乐

    关键词: 中国传统文化  钢琴音乐  儒家思想  中华民族  精神追求  继承创新  道德规范  价值理念  

    "中华文化源远流长,积淀着中华民族最深层的精神追求,代表着中华民族独特的精神标识,为中华民族生生不息、发展壮大提供了丰厚滋养。对历史文化特别是先人传承下来的价值理念和道德规范,要坚持古为今用、推陈出新,有鉴别地加以对待,有扬弃地予以继承,努力用中华民族创造的一切精神财富来以文化人、以文育人"。语重深长的话语道出了对中国传统...

  • 深邃的艺术内涵,战后人类心灵的模仿——达利《记忆的永恒》的艺术价值

    关键词: 艺术内涵  艺术价值  达利  战后  深邃  模仿  心灵  

    西班牙,艺术的故乡,塞万提斯、赛拉、洛尔迦这些伟大的作家诞生于此;米罗、毕加索、达利这些伟大的画家也诞生于此。不知是机缘,还是巧合,癫疯的"堂·吉诃德"带着启蒙与人道主义精神,行走在西班牙的大地上;三个世纪后,这块土地上又有着一位癫疯的伟大艺术家,他把荒诞、怪异、变态带给了战后的世界,他就是超现实主义绘画派代表达利,他的画作《记...

  • 钢笔淡彩

  • 绿色之二十三

  • 静物

免责声明

若用户需要出版服务,请联系出版商,地址:长春市自由大路509号,邮编:1300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