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在线咨询服务, 立即咨询
文艺争鸣杂志

杂志介绍

文艺争鸣杂志是由吉林省文学艺术界联合会主管,吉林省文学艺术界联合会主办的一本CSSCI南大期刊。

文艺争鸣杂志创刊于1986,发行周期为月刊,杂志类别为艺术类。

  • 青年作家的未来在哪里

    关键词: 青年作家  活着  共同目的  鲁迅文学奖  茅盾文学奖  灵与肉  欲说还休  人文精神  向上爬  快餐食品  

    "我们承受青年犹如承受一场重病。这恰恰造成了我们所抛入的时代——一次巨大的堕落和破碎的时代;这个时代通过一切弱者,也通过一切最强者来抗拒青年的精神。不确定性为这个时代所独有;没有什么立足于坚固的基础,也没有什么立足于自身坚定的信仰。人们为明天活着,因为后天已经是非常可疑的。"尼采的这段话应该成为我们认知21世纪中国青年作家...

  • 开放与封闭——阐释的边界讨论之一

    关键词: 艾柯  张江  西方文论  学界同仁  反思性  文艺争鸣  中国文论  文本创作  读者中心论  话语体系  

    自从张江教授发表《强制阐释论》以来,国内学界开始了新一轮反思和辨析当代西方文论的弊端和局限的研究热潮。《文艺争鸣》也在2015年全年开设了相关研究专栏,使得这一问题的研究和讨论逐渐深化。随着这种反思性讨论的深入,何为阐释、阐释的意义与边界等逻辑原点问题又成为文学研究过程中极为重要和不可回避的理论议题。基于此,本刊期待学界对此...

  • 建构有中国特色的当代文论话语体系的基础工程

    关键词: 当代文论  话语体系  中国特色  当代文艺理论  中西文论  文艺理论界  中国古代文论  人文社会科学  西方文论  兹事体大  

    由张江教授提出和倡导的"中西文论关键词比较研究"得到了全国文艺理论界的广泛响应和积极参与。笔者认为,兹事体大:不仅是我国当代文艺理论研究和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而且是建构有中国特色的当代文论话语体系的一项基础性工程。众所周知,建构有中国特色的哲学社会科学话语体系,是我国人文社会科学工作者肩负的历史使命。

  • 文学理论关键词研究的核心价值问题导向

    关键词: 问题导向  关键词选择  文学理论  中外文学  文献标引  全文主题  学术活动  关键词研究  技术冲击  文学景观  

    当前正在逐步展开的中外文学理论关键词比较研究,是一项很有意义的学术活动。伴随着逐步展开的研究实践和理论研讨,一些关乎终极目标的理论问题,被逐渐推向前台,其中,自然包括关键词比较研究的核心价值问题导向这一问题。在一般性的认识中,关键词是指那些为了文献标引工作而从报告、论文中选取出来,用以表示全文主题内容的单词或术语。

  • 我的关键词体验和阅读

    关键词: 华中师大  九省通衢  文学理论  王先霈  威廉斯  艾布拉姆斯  马克思主义文论  俄狄浦斯情结  恋父情结  精神分析学  

    我的关键词体验始于20世纪90年代中叶。当时我在华中师大教书,那正是各路西方理论纷至沓来,一时叫人应接不暇又坐立不安的大好时光。有一天王先霈和王又平两位为学科发展计,突发灵感,想编一部文学理论的辞典。当其时,各类新潮理论的系统不系统诠释已经时有所见。华中师大坐落在九省通衢的武汉。

  • 当代中国文论“关键词”构建的基本途径

    关键词: 中国文论  当代中国文学  理论学科  知识形态  理论话语  文学理论  话语体系  文艺实践  西方文论  文论话语  

    理论科学由研究对象、研究问题、研究概念、研究路径、研究方法和研究手段构建的范式(paradigm)组织而成。范式是学术研究者们共同认定的术语、准则和方法的总和,是一个特定共同体的成员所共有的信念、价值、技术等等的知识形态。(1)其中,关键词是建构一门学科理论知识形态的基石,是深化理论话语的环节和阶梯。只有通过对理论学科知识形态的...

  • 浅谈中西文论关键词比较的意义与方法

    关键词: 中西文论  文学理论研究  文论话语  西方文论  学语  比较诗学  中国古代文论  中国文论  文人士大夫  陈世骧  

    一我们当下的文学理论研究确实面临着一种认同的困惑:我们现行的这套文论话语是自己的吗?是鹦鹉学舌般地说着人家的话吗?我有没有,或者能否有,抑或该不该有自己的独特性?"五四"前后的学者们似乎没有这种困惑,因为他们还惊艳于"新学语"的强大魅力;五六十年代的学者也没有这种困惑,因为他们还沉浸在来自苏联的马克思主义阐释框架前所未有...

  • 中西文论关键词研究之浅思

    关键词: 关键词研究  中西文论  云曲  文论界  理论成就  中国文论  文艺思潮  学术研究  文学研究方法  历史语义学  

    近年来的文论界,"关键词"的研究具有强劲的势头,成为中国文论、美学或文化研究新的话语体系和新的开拓空间,而且有了不同凡响的理论成就。学术研究总是要与时代的发展并进,甚至在文化领域起着某种"导夫先路"的作用。反观中国学术界新时期以来的文艺学和美学的讨论热点,也就感受到中国文艺思潮的曲折复杂的发展历程。

  • 体用不二:在“词语的旅行”中重建文学本体论关联——谈关键词比较研究对于文论系统发育的意义

    关键词: 体用不二  文学本体论  中西文化比较  文艺理论界  理论语境  本体论基础  八九十  中国当代文论  哲学本体论  八十年代  

    包括文学及其理论在内的中西文化比较研究,曾是二十世纪八九十年代中国学界的一大热点,今天再提这一话题,许多人或许认为已经有点不合时宜了,或者说是在炒冷饭等等——对此需加以辨析。下面我结合"体用""本体"关键词在中国现当论语境中的"旅行",来谈谈这方面的感想。我曾经指出。

  • 当代我国文论建构的突围之路——从“中西文论关键词比较”谈起

    关键词: 中西文论  突围之路  文艺理论  西方文论  传统文论  文艺实践  中国文艺  中国文论  文学理论  论传统  

    从事理论研究的人,都非常重视关键词的价值和作用,对于任何理论而言,了解了它的关键词,实际上也就能比较便捷地了解这一理论的大体内容。关键词的概括性和代表性,使它可以成为理论的具有代表性的标志性词语;同时,就像一个人的名号或者绰号一样。

  • 作为文化批评传统的文论关键词研究

    关键词: 关键词研究  文化思维  批评传统  英国文化  批评理论  思想领域  指示性  威廉斯  中西文论  理论形式  

    关键词研究是文化研究与文化批评理论中的重要内容。在当代西方文化研究领域,以关键词研究为主要理论形式和内容的著述不断出现。(1)关键词研究代表人物、英国文化理论家雷蒙·威廉斯认为,所谓"关键词"有两种意涵:"一方面是在某些情境及诠释里,它们是重要的且相关的词。另一方面,在某些思想领域,它们是意味深长且具指示性的词。"

  • 问题导向与中西文论关键词比较

    关键词: 中西文论  问题导向  通变  性冲动  古代文论  文变染乎世情  表出  旨归  中国古代学术  文学理论  

    清末民初以降,无论国学还是新学,无一例外有一种"望今""参古""日新其业"(《文心雕龙·通变》)的世纪性冲动。与此同时,食洋、食古而难化、不化,又是极易滋生的通病。究其原因,最重要的一点,就是对古今中西智慧资源适用的边界与限度缺乏必要的省思,其中,作为思想"表出"和"代表"的术语、关键词的滥用是最突出的问题。

  • 试谈“文艺美学”的生成逻辑与当代问题

    关键词: 文艺美学  文学艺术研究  当代问题  问学  胡经之  中国特色  文艺研究  审美现代性  美的本质  艺术形象  

    "文艺美学"作为20世纪80、90年代以来具有中国特色的问学路径,在文学艺术研究领域有较为强劲的影响,在人文诸学科内有推动沟通、扩张想象之功。从一开始学界对"文艺美学"也有不少疑虑,而从事文艺美学研究的人也颇有阐释的焦虑。在笔者看来,有必要强调"文艺美学"作为中国建制的意义。

  • “唯理主义”与周作人的“情思”文学观

    关键词: 唯理主义  自己的园地  杂诗  人情物理  思想启蒙  送孟东野序  载道  启蒙者  知者  感物  

    如果说,周作人凭借其文学贡献继承了中国与两希文化中的"抒情传统"(1),那么我们如何理解周氏自己在《杂诗题记》(1947)中提出的:"鄙人本为神灭论者,又尝自附于唯理主义,生平无宗教信仰之可言"——此处的"唯理"是什么意思?"唯理主义"和他在20年代提出的"情思"文学观——"以个人为主人。

  • 论中国美学史观念的建构及其路径

    关键词: 中国美学史  美学理论  历史哲学  美学学科  朱光潜  理论特征  西方美学  审美意识  后实践美学  中国美学研究  

    近二十年来,中国美学理论的发展旨在建构一套符合中国美学精神自身的理论系统,而在这一过程中,学术界普遍认为中国美学史可以系统地梳理中国美学理论的发展,塑造中国美学独立、自律的理论特征,并且中国美学史还能确证中国美学学科的合法性,由此,中国美学史成为中国美学理论更新的有效动力。但是目前对中国美学史的研究亦停滞不前。

  • 散文散谈——从古到今

    关键词: 散文写作  中国散文  语言艺术  小说界革命  山林文学  中国文学  先秦散文  文体学  罗大经  古代文学  

    一、名称考文学因语言而生,语言则借口头和书面两种方式存在。书面的语言,以文字为载体,而文字形成总是晚于口语,且不一定会自发产生,有不少民族在拥有初步文明后,仍未形成自己的文字。强调语言的不同形态,牵涉到一个微妙问题。我们通常以"文学创作"和"文学写作"并称,高兴说哪个就说哪个,不会注意其区别。从今天的角度,这两者似乎等同,然而...

  • 把寂寞的事业做得有声有色

    关键词: 沈奇  耕耘者  诗歌批评  现代诗  第三代诗人  诗歌理论  中国新诗史  诗歌现象  格律诗派  中国诗歌  

    文学批评是一个非常寂寞的世界,诗歌批评尤为寂寞。在这个寂寞的园地里,能把这份事业做得既热烈又恢宏,这样的人不多,沈奇是其中一个比较突出的人物。他能够把一个非常寂寞的事业做得有声有色,做得轰轰烈烈,这跟他的努力和学养是分不开的。我本人这一辈子也做这件事,也是一个寂寞园地里的默默耕耘者,我看到他把这个事业做得这么好,心里非常欣慰!

  • 评论也是一种写作

    关键词: 中国诗坛  沈奇  我自己  诗歌作品  现代诗  诗心  诗评  现代思想  出点  我爱  

    对于诗以及诗坛,拿我自己来讲,具体的都不太了解,又不是评论家,确实是这种情况。沈奇给我来信后,起初感觉有些为难,后来我同意来当听众,第一是来祝贺,第二是来见一些朋友,有陕西的朋友也有外地的朋友,借这个场合和机会见面。这就是我这一次出席会议的背景和原因,也是我的真实想法。我再多说几句,谈一点对于诗的认识。

  • 我看沈奇对台湾诗歌的研究

    关键词: 沈奇  诗歌评论  余光中  白先勇  洛夫  于坚  诗歌史  李金发  中国当代文学史  现代诗歌  

    我跟沈奇虽然交往不多,但他是我心目中分量很重的朋友,所以尽管时间很仓促,我还是一定要来开这个会。来了之后心里又惶恐,有点像华威先生一样,感觉这么匆忙好像是来凑热闹的,很抱歉。我最先知道沈奇是在台湾。台湾的诗人一谈起大陆的诗歌评论界和研究者,都给我说沈奇,那时我并不认识沈奇,他们对沈奇佩服得不得了。

  • 诗坛有位“老中医”

    关键词: 沈奇  西安财经学院  诗歌评论  汉语诗歌  汉中地区  诗歌理论  脱势  新诗发展  诗探索  吴思敬  

    秋风细雨到长安。非常感谢陕西这块土地,感谢沈奇的老家汉中地区和他的母校西安财经学院,包容并培育了沈奇这样一位有影响力的诗歌评论家。他从教近四十年,治业近半个世纪,至少在西安财经学院,可能已经是"元老"级的了,但若按照世界卫生组织最新年龄的划分,沈奇应该还算是"青年人"。

  • 突破四个“隔离”

    关键词: 沈奇  青年诗人  创作精神  杨老师  诗歌传统  诗歌作品  新诗界  当代诗歌  诗歌创作  现代诗歌  

    来会上看了沈奇的简历介绍,以及会场展示的他的著作,洋洋洒洒三十多年走过来,现在的创作精神状态还很好,按照刚才杨老师的说法,还是青年学者、青年诗人。我有一个思路,前面几位老师也讲到了一些,我觉得沈奇真是一个值得研究的样本,对于这个样本的评论。

  • 两个沈奇与第三个沈奇

    关键词: 沈奇  诗评家  诗歌批评  当代诗歌  话语场  盘峰  西方诗学  学衡派  八十年代  五四时期  

    我的发言题目为《两个沈奇与第三个沈奇》。沈奇的成与败,都和他的二重性有很大关系。首先,大家都关注到他既是诗人又是诗评家,这两者有一致的方面也有相互冲突的方面。在两个沈奇之间,诗人沈奇和诗评家沈奇之间,我选择诗人沈奇。我觉得诗跟他的本性更接近,他更属于一个诗人。诗评家沈奇非常努力,做了大量工作,他大我一轮多一点,但我的努力程度...

  • “金针度人”的诗人诗评家

    关键词: 诗评家  沈奇  杨匡汉  顶尖学者  中国当代诗歌  盘峰  遗山  金针度人  诗歌创作  诗歌评论  

    主持人让我为"沈奇诗与诗学研讨会"做个学术总结,总结谈不上,这里就谈一下我参加这次会议的一些感想吧。我认为这个研讨会是一次成功的、有较高学术质量的、会风纯正的研讨会。会议的规模不是特别大,之所以能有这样的效果,首先是由于这一次的与会者确实都是当下老中青三代的顶尖学者。

  • 在心灵场域建构学术矩阵——论王兆胜的中国现当代文学研究

    关键词: 灵场  当代文学  学术研究  创作领域  文学创作  现代文学  人生悲剧  学术境界  李渺世  学术理想  

    一般而言,进入中国现当代文学学术研究领域的学者,在情感负担和心灵付出方面要比进入创作领域的作家所承担的小得多,因而相对而言也就轻松得多。文学创作需要相当丰富的情感付出,需要相当专注的心灵投入,当然,也会因此收获相当精彩的心灵滋养。这是文坛的一般事实,但绝不是一种定律。其实,学术研究同样需要情感和心灵的投入。

  • 风度与尺度——论王兆胜的散文研究

    关键词: 散文研究  当代散文  严家炎  现代文  博士论文  中国散文  王英琦  文化散文  文化情怀  学史  

    对王兆胜的最初印象来自他的林语堂研究。他的博士论文《林语堂的文化情怀》1998年由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出版后,便因其视野的开阔,体系的完备,分析的细致和语言的生动亲切而获得好评,著名现代文学史专家严家炎教授称其"标志着林语堂研究一个新阶段的到来"。(1)尔后,王兆胜将研究的视野进一步扩大,由林语堂研究延伸到对整个现当代散文的研究...

  • 现代散文研究范式的探索与建构——论王兆胜的散文研究

    关键词: 散文研究  现代散文  俞元桂  傅德岷  余秋雨  中国散文  文体形式  梁实秋  杨朔  雅舍  

    中国现代散文自诞生至今,已取得了不菲的成绩,出现了一大批的著名作家和经典作品,在现代散文研究领域也出现了一批著名学者,如林非、俞元桂、佘树森、范培松、傅德岷等,他们在散文领域辛勤耕耘,在现代散文史料整理、散文史撰写、散文理论梳理等方面做出了重要贡献,为现代散文研究奠定了基础。现在,他们已经完成了自己的历史使命。

  • 振衣千仞岗,濯足万里流——论王兆胜的“心学”建构

    关键词: 濯足  后现代时代  散文写作  文化人格  儒道互补  孙少平  王一生  当代散文  散文研究  现当代文学研究  

    这个人,有根。这是读王兆胜著述的一再感受。他的气很壮,理很直,这种壮不是声色俱严的酷评式壮,而是温文尔雅却又底蕴深厚、中气十足的壮,孟子云"吾善养吾浩然之气",王兆胜的文章就是有这样一种浩然之气在贯注。可这气是如何养起来的呢?在当今的后现代时代又有何意义呢?

  • “正途”与“异路”——我的学术研究方式与路径

    关键词: 学术研究  学科边界  散文写作  学术论文  编辑工作  人的文学  当代文学  中国散文  专精  散文研究  

    时下,学术研究的学科边界越来越明确,研究选题越来越专精,研究的理论与方法越来越普遍化,所有这些都反映了学术的独立与成长。但另一方面,学术研究的单一化、碎片化、模式化,尤其是缺乏个性和活力等倾向也愈加明显和突出。我从1988年发表第一篇学术论文始,至今已近三十载。其间,我不可能不被学术的洪流裹挟着,但同时也努力保持自己的理性清醒,试...

  • 新青年与旧家庭——以新中国成立初期《中国青年》上的相关讨论为中心

    关键词: 家庭问题  新人生观  三反五反  韦君宜  人情之常  革命工作  社会改造  三反运动  

    现代史中"新青年"是一个别具"五四"气味的概念,因为正是"五四新文化运动"突出地将青年学生群体推至历史潮头,使其成为一股不可忽视的社会、政治力量。基于新文化运动对青年群体的塑形,"新青年"常常和一系列品质联系起来——比如,有相当知识水平,接受新文化价值观,认同社会进步力量、对立于保守势力,有较强的批判性和不妥协性。

  • 陈独秀与《安徽俗话报》的停办——关于陈独秀舆论经验与寻求的断想之一

    关键词: 章士钊  国民日日报  话报  甲寅  房秩五  汪孟邹  桐城学堂  拒俄运动  杭州白  俄事警闻  

    《新青年》创办之前,陈独秀有过几次不同的舆论从业经验,如在上海协助章士钊创办《国民日日报》,在安庆、芜湖创办主持《安徽俗话报》,在日本参与章士钊主笔之《甲寅》等。这些舆论经验对日后《新青年》的创办无疑有相应的影响,人们往往能够从中寻找到无论是人事还是思想宗旨的关联性。

  • 政治的、爱欲的或文化的——沈从文后半生的起点及其展开

    关键词: 沈从文创作  爱欲  后半生  文学风格  中国现代文学史  文化政治  斥反动文艺  文学写作  吴组缃  

    沈从文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中的重要作家,也是新中国成立后重要的"杂文物"研究者,他不仅以多产的文学作品和独具特色的文学风格在文学史上留下个人位置,而且其一生行状也留下了诸多的难解之谜。特别是以1949年为界,他的人生一分为二,更是让人视为他的另一种"传奇"。

  • 地缘文化中的都市写作——上海空间与沈从文文学创作的关联性研究

    关键词: 关联性研究  沈从文创作  文学世界  地缘文化  历史化  社会生产  现代都市文明  知识系统  文化特性  人生形式  

    文学与空间,作为"文本铸造的社会空间的生产和再生产"(1),两者并不是互不相干的知识系统,文学作为一种社会生产再现了空间的结构与转移,传达了人们不同的空间体验,同时也参与着空间的生产。文学中的空间,很重要的部分是城市的空间,城市的空间建构,是一种具体的历史化的过程,既有历史的定位又有政治的属性。

  • 新时期神秘小说中的时间存在形式

    关键词: 小说题材  上古文化  世界本质  阴阳五行  扎西达娃  认知方式  贾平凹小说  先锋作家  韩少功  马原  

    神秘是人类对变幻莫测的世界与宇宙的一种认知方式,是对有力量的"在场"的难以指认和言说。(1)中国作为神秘古老的东方国度,在上古文化中就有阐释世界本质、万物生成和宇宙变化发展的"阴阳五行"学说和主张顺应自然的"天人合一"学说,随着汉代以后佛教的大规模传入,又融合接受了佛教中极具玄想色彩的生命宇宙观。

  • 时间的废墟——青年一代的记忆诗学

    关键词: 黍离  宗周  小说叙事  周室  张悦然  青年一代  个人遭遇  互动关系  反应能力  

    "彼黍离离,彼稷之苗。行迈靡靡,中心摇摇。知我者谓我心忧,不知我者谓我何求。悠悠苍天,此何人哉?"《毛诗序》为《黍离》提供的解释是:"黍离,闵宗周也。周大夫行役,至于宗周,过故宗庙宫室,尽为禾黍,闵周室之颠覆,彷徨不忍去,而作是诗也。"(1)诗人与某处废墟邂逅,禾黍盛长,稷苗凄凄。

  • 我们的“矛”与我们的“盾”——《2016年中国最佳杂文》序

    关键词: 张怡微  千里之外  周国平  叶兆言  张大春  学生时代  丛维熙  王镕  初生牛犊  何不食肉糜  

    就普通读者而言,杂文比之其他文体可能更具有一种亲切感。小说、诗歌、戏剧等自有其恢宏不凡的气度与风采,但这种气度与风采也因了对所谓的"文学性"的强调,继而自行设置出相应等级的门槛限制。旁人或许可以蹲在"门槛"外晃着脑袋瞧个热闹,图个新鲜,但这"热闹"与"新鲜",于己又如同相隔千里之外。

  • 从“人性自然”到“神性自然”——华兹华斯的人生哲思与其自然观的嬗变

    关键词: 华兹华斯  英国文学史  文学书写  诗艺  情感寄托  哲思  本我  生存欲望  启示价值  革命理想  

    华兹华斯,英国文学史上里程碑式的史诗级巨匠,不仅以"桂冠诗人"之名为诗坛增芳吐翠,更以"湖畔诗人"之称遁迹于山水的自然崇拜,在诗艺上亦是动摇了古典主义诗学的统治,成为英国"现代诗人"的不二领袖。华兹华斯一生与自然结缘,在思索自然的顿悟中思考人生,进而在文学书写中形成其独特的自然观。

  • 陈舜臣小说的中国叙事图景

    关键词: 陈舜臣  直木奖  华裔作家  那霸  生存境遇  王晓平  冲绳岛  思想倾向  生存状态  文学作品  

    陈舜臣是一位"由于创作以中国和日本历史为背景的文学作品,对日本文化作出重要贡献"(1)而在日本获得直木奖等十多个文学、文化奖项的华裔作家。他不仅是日本推理小说史上的首位"三冠王",还因其历史小说创作的佳绩,被称为"日本中国题材历史小说第一人"(2)。王晓平教授曾经说过:"从日本南部冲绳岛的那霸市。

  • 论中世纪艺术设计的神学德性

    关键词: 中世纪艺术  中世纪美术  修持  基督教教义  约翰一书  道德品质  中世纪神学  万物之源  经济学价值  一盏明灯  

    中世纪美术是宗教的奴婢,宗教既是艺术设计的前提,也是艺术设计的目的。正如恩格斯所说:"中世纪把意识形态的其他一切形式——哲学、政治、法学都合并到神学中,使它们成为神学中的科目。"(1)中世纪艺术设计的目的在于宣扬信仰,接近上帝,让人们在修持中追求来世的幸福。

  • 论《史记》的叙事者

    关键词: 叙事者  太史公  西方叙事学  褚少孙  淮阴侯列传  太史令  顾颉刚  李将军列传  

    一《史记》与前代史书相比,一个明显的差别就是作者身份十分明确,司马迁拥有毫无争议的著作权。但是关于《史记》研究的有些问题却依然牵涉到作者的身份,而借助于西方叙事学中的相关理论,这些几乎无法厘清的问题将会得出清晰得多的认识。

  • 论地方戏的“再民间化”

    关键词: 民间化  中国民间文化  戏曲表演  非正常死亡  职业剧团  地方小戏  民间文化形态  文化生活  民间艺人  政治原因  

    明清以来,地方戏在中国民间文化生活中一直占据着绝对重要的位置,几乎无处不有,无人不会哼唱几句。这种状况一直延续至20世纪50年代。50年代中期至70年代末,由于政治原因,地方戏一度发生大规模"非正常死亡"现象。80年代初大有勃然复兴的征兆。

免责声明

若用户需要出版服务,请联系出版商,地址:长春市自由大路509号,邮编:1300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