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在线咨询服务, 立即咨询
文艺争鸣杂志

杂志介绍

文艺争鸣杂志是由吉林省文学艺术界联合会主管,吉林省文学艺术界联合会主办的一本CSSCI南大期刊。

文艺争鸣杂志创刊于1986,发行周期为月刊,杂志类别为艺术类。

  • 论文学的不可通约性

    关键词: 不可通约性  文学  畅销书排行榜  林语堂  作品  

    做学生时,读林语堂先生的作品,我发现《吾国与吾民》《孔子的智慧》《京华烟云》等一些很重要的作品,都是用英文创作的,而且这些作品在当时的《纽约时报》畅销书排行榜上曾长期位于前列,但我们读到的中文版却是由别人翻译的。后来,读哈金的《南京安魂曲》,发现这部小说的中文版也是别人翻译的。对此,我颇有些纳闷:这两位作家都是双语写作的高手...

  • 论赵树理对田间《赶车传》的改编

    关键词: 赵树理  改编  田间  新中国成立初期  1950年  创刊号  编年史  研究者  

    1950年1月20号,《说说唱唱》的创刊号以内页头条的形式刊载了赵树理改编自田间长诗《赶车传》(1)的鼓词作品《石不烂赶车(上)》,《石不烂赶车(下)》紧接着被发表到当年第二期的《说说唱唱》上。这则材料被淹没在文学编年史只言片语的记叙里,研究者将它作为新中国成立初期东西总部胡同纷争的例证(2),

  • 试论小说的叙事特点

    关键词: 叙事特点  老解放区  艺术表现形式  文艺工作者  社会问题  

    土地问题一直是中国社会问题的总根源,从1946年《五四指示》开展到1947年颁布《中国土地法大纲》,从老解放区逐渐扩展到新解放区,直至1952年底在全国范围内基本完成,共产党在解放区领导推行的运动经历了一个漫长又复杂曲折的过程。运动过程中,大批文艺工作者响应党的号召,深入农村亲身参与并组织工作,他们采用不同的文学艺术表现形式,创作出一系...

  • 新诗百年:未完成的中西诗艺转基因工程——兼论中国古典诗学话语的激活和建构

    关键词: 中国古典  诗学话语  基因工程  诗艺  新诗  中国诗歌史  激活  中西  

    一新诗粉碎了旧诗的镣铐,取代古典诗歌成为诗坛的正统,迫使古典诗歌退居二线,在中国千年诗歌史上创造了横空出世的自由诗形式。一个世纪以来,经历了尝试、突进、分化、颠覆、危机、建构的曲折历程,思潮的大起大落,流派的迅猛翻新,语言情感的嬗变,风格诡异的衍化,其辉煌,其惊险在中国诗歌史上堪称空前绝后。仅仅百年工夫,其诗艺建构跨越了西方诗...

  • 百年回首:再次擦亮新诗传统——与《界面文化》记者一席谈

    关键词: 新诗传统  文化  界面  记者  百年历史  文本意义  1921年  

    界面文化:您觉得在新诗百年历史上有哪些具有标志性意义的事件?唐晓渡:1917年2月《新青年》二卷六号发表了胡适的白话诗八首,当然是一个标志着新诗面世的大事件。但这只是就历史而言;若说在文本意义上标志新诗诞生,我大概会取闻一多的观点,就是1921年郭沫若诗集《女神》的出版。在闻一多看来,

  • 百年新诗经典及其焦虑

    关键词: 焦虑  诗经  百年诞辰  审美规范  知天命  旧体诗  新诗  

    随着新诗百年诞辰脚步的临近,许多人蛰伏在心底的整数意识又开始隐隐作祟。五十而知天命,六十满一甲子,已有一个世纪历史积累的新诗究竟如何?它有没有从根本上彻底打败最初的"敌人"旧体诗,是否建立起一套独立成熟的审美规范,留下了几多正反两方面的经验,和读者的关系又呈现着怎样隔膜抑或融洽的关系形态?在这个问题上,

  • 重构新诗研究的政治学视野

    关键词: 新诗研究  政治学视野  重构  新诗本体  外部研究  诗歌语言  自足  

    一在相当长时间里,新诗研究相较于其他文类研究,似乎处在某种更为"自足"的状态。这种"自足"主要体现为,新诗研究从所谓外部研究转向了内部即关于新诗本体、形式的研究,这确实一度让新诗研究获得了很大进展,在诗歌语言、技巧等具体问题上的研究有了丰富成果,但由此所导致的负面后果亦慢慢呈现:一方面,新诗研究的议题、方法、视域等受到了限...

  • 言与寺:关于中国新诗的说文解字

    关键词: 中国新诗  说文解字  传统习惯  仪式表演  白话诗  诞辰  胡适  

    自1917年《新青年》第2卷第6号刊出胡适的白话诗8首,中国新诗的诞辰至今恰满百年。按照国人做寿的传统习惯,在新诗诞辰99周年的时候即有不少庆贺"新诗百年"的活动在各地举行,有些活动的规模与声势还颇为盛大。然而,对于新诗百年的纪念如果仅仅流于热热闹闹的仪式表演或风风光光的成就展览,显然难以增进公众对于新诗的理解与鉴赏,

  • 新诗前三十年的关键词

    关键词: 新诗创作  三十年  关键词  1949年  中国大陆  朦胧诗  诗作  

    新诗已经走过了百年。我习惯于将这百年看作三个段落。从发轫之初到1949年,是前三十年,创作与理论成就斐然。1949年到1979年的第二个三十年,中国大陆的新诗创作乏善可陈,只在台湾有较为正常的发展。1979年朦胧诗的出现是一个新的开始,近四十年的创作也硕果累累。本文无意于对百年新诗作什么总结,只想将目光集中在前三十年,

  • “为有源头活水来”——早期新诗理论中的“修养”与“源泉”论

    关键词: 新诗理论  诗体大解放  修养  早期  活水  源头  新诗运动  

    1919年10月,胡适在上海《星期评论》杂志上,发表长文《谈新诗——八年来一件大事》,第一次正面阐述了"新诗"的内涵:"中国近年来的新诗运动可算得上是一种‘诗体大解放’。因为有了这一层诗体的解放,所以丰富的材料,精密的观察,高深的理想,复杂的感情,方才能跑到诗里去。"(1)依照朱自清的说法,这篇文章在当时"差不多成了诗创造和批评的金...

  • 新诗史与作为一种认识装置的“传统”

    关键词: 古典诗歌传统  新诗史  装置  文学资源  百年历程  百年历史  白话诗  

    从胡适在1917年2月1日出版的《新青年》第二卷第六期上发表《白话诗八首》算起,新诗迄今已经走过了百年历程。在这百年历史里,新诗与旧诗、新诗与"古典诗歌传统"的关系,是一个反复被提起的话题。有些时候,它涉及的是新诗的文学资源或美学资源的问题,而另一些时候,它指向的是如何评价新诗的问题,引出的是对新诗前途的判断、阐说或干预,

  • 现代新诗的国家想象:从“地图中国”到“土地中国”

    关键词: 现代中国  现代新诗  想象  国家  土地  地图  现代性  传统  

    在"未来才是一切"的现代性条件下,不是所谓的"传统本身",而是对未来的期待和想象,引导着我们建构出"现代中国",进而"发明"了"现代中国"的传统。在此之前,并没有一个"自古以来"就在那里的"中国"摆在面前,供我们自由咏叹,随意抒情。明乎此,就没有必要在"传统/现代"之间来回折腾。真正的问题是:在介乎其间的过渡时代里,我们怎样想...

  • 罗素访华与高尔基在20世纪20年代中国的传播

    关键词: 中国新文学  高尔基  20世纪  传播  访华  罗素  现实主义  文艺工作者  

    谈到高尔基对中国新文学的影响时,茅盾曾说过:"年青的中国的新文艺,从高尔基那里得到许多宝贵的指导。‘五四’以来,我们的新文艺工作者在实践中曾经遇到好些问题,而这些问题都可以在高尔基的作品中找到解答。‘五四’以来,中国新文艺的道路是现实主义的道路,构成中国现实主义文艺的因素不止一个,中国文学的优秀的传统而外,欧洲古典文学的影响...

  • 文学理论能够关注什么?

    关键词: 文学理论  叙述模式  期待视野  命题  作品  读者  归纳  母题  

    文学理论通常显现为一批命题和一套观点的集合。这些命题和观点的阐述对象是文学,具体的考察围绕作家、作品、读者形成三个不同部落。许多时候,文学理论试图发现文学内部隐藏的各种公约数,例如母题、原型、叙述模式,读者的期待视野,如此等等。如果意识到不计其数的作品拥有众多繁杂的形态,这种归纳犹如披沙拣金。相对于归纳的聚焦,延展是文学理...

  • 中华美学思想的建构探源

    关键词: 中华美学  美学思想  历史文化环境  春秋战国时代  封建社会  社会经历  社会制度  历史条件  

    一、中华美学发生的历史条件中华美学思想的发生具有特殊的历史文化环境,其一就是社会发生了根本性的变革。中华美学思想发端于春秋战国时代,其时中国社会经历了一个历史转折,就是由封建社会转向后封建社会。所谓封建社会,不是国内流行几十年的概念,而是指商周时期形成的封土建国制度,它大体上相当于欧洲中世纪的社会制度。

  • 郭绍虞“文笔说”的再解读

    关键词: 郭绍虞  文笔  解读  推进作用  学科  成书  晋宋  

    郭绍虞是中国文学批评史学科的重要创建者,他的《中国文学批评史》的发表,对该学科的创建有直接的推进作用。在成书前,书中的一些章节先以论文的形式发表。在成书后的半个多世纪中,随着时代风云的变幻,此书迭经修改。其中比较引人关注的是文笔论。文笔论是中国文学批评史上的一个重要论题,自从晋宋时首次提出,

  • 解释学历史性的有效性探析

    关键词: 现代解释学  历史性  有效性  文学活动  本质问题  动态关联  有限性  此在  

    现代解释学将历史性推展到文学活动的创作和接受层面,使两者都成为处于历史之中并通过历史而发生的"事件"。在文学本质问题上,它通过此在有限性的介入打破了历史背景与文学前景之间的传统对立,代之以互为背景和相互塑造的动态关联。当具有历史性的此在在解读过去的文学与文学中的过去时,此在也被文学所解读、

  • 读它们的时候,如重归故土

    关键词: 小说作者  文学观  写作  阅读  长篇  

    说写作,不如先从阅读说起。一个小说作者的文学观,隐含在写作里,也体现在阅读上。读书虽杂,喜欢的不过几本。大部分书翻一遍,就知道以后不会再看,一面之缘而已。喜欢的那几本,书桌和床头柜上再拥挤也不会移开,随时能看到,随时能拿到,心里才踏实。它们是《大师和玛格丽特》《纠正》《红楼梦》和《霍乱时期的爱情》。这几部长篇不属于一种类型,

  • 谁能告诉她:怎么安魂——虞敏华《我转动所有的经筒》读后

    关键词: 转动  陀思妥耶夫斯基  复调叙事  长篇小说  十九世纪  世界文学  二十世纪  

    一、非虚构与心灵复调北京《十月》2017年第1期长篇小说专号刊出虞敏华《我转动所有的经筒》(下简称《经筒》),颇有看点,也经得起细读。它有两个特点:形式属"非虚构";内涵是"心灵复调"。说"心灵复调",不能不说陀思妥耶夫斯基。陀氏是十九世纪俄国小说家,所以能与列夫·托尔斯泰并列为"活到二十世纪"的世界文学"双子星座",是因为其复...

  • 论马华作家小黑作品中的马华话语

    关键词: 作品  话语  作家  80年代  文字工作者  90年代  20世纪  艺术技巧  

    有论者指出,小黑(1951-)是20世纪70至90年代马华文坛上最重要的小说家",他的作品既有反映现实的传统,又有艺术技巧的创新。从他的小说中,我们看到他尝试表述复杂的马来西亚社会现象,其中包含了族群、文化、政治等冲突。小黑能够在80年代,文字工作者受限制发言的时代,突破敏感的防线,写下许多历史真实的片段,主要是他有一支揭示现实的笔,为80...

  • 对“心灵沉沦”的“形而上的反抗”——莫言小说的哲理内蕴阐释

    关键词: 莫言小说  形而上  反抗  阐释  内蕴  哲理  沉沦  

    鲁迅创作中对"无物之阵"的"反抗"在文学史上有着典范意义,体现了一种"形而上的反抗"精神,昭示了"反抗"精神蕴含的批判指向和形而上追问的超越指向,对这一丰厚的精神遗产,作家莫言有着自觉继承与共鸣。在目前学界相对鲜有聚焦研究的《蓝色城堡》《抗战轶事》《辫子》《长安大道上的骑驴美人》《幽默与趣味》与《白杨林里的战斗》等作品中...

  • “云之歌不复作矣”:论叶中泠的骚体译诗《云之自质》

    关键词: 翻译作品  译诗  骚体  翻译标准  文学作品  清末民初  小说翻译  诗歌翻译  

    清末民初,中国出现了大量的文学翻译作品,而这段时期是翻译标准处于极其混乱、译作极不标准的历史时期,翻译呈现了它最丰富的可能性。散文小说翻译中,以"严复桐城派气息十足的译作与林纾大量的改写和挪用所造就的西方文学作品的中文本"(1)为代表。而对于难度更大的诗歌翻译,尤其是长诗的翻译,鲜有译者触及。然而,即使是一点雪泥鸿爪,仍然弥...

  • “百花时期”的《文汇报·笔会》考论

    关键词: 考论  报纸副刊  抗日战争后  黄金时期  版面安排  徐铸成  编辑部  

    徐铸成晚年曾回忆说:"在我主持《文汇报》工作的三十余年中,认为有两个‘黄金时期’令人难忘,一个是抗日战争后从1946年到翌年被封的这一段时期,另一段就是复刊后的《文汇报》,直至黑风匝地起为止。不论内容的充实、生气蓬勃,也不论是编辑部阵容的整齐,都是空前的。"(1)翻检"百花时期"的《文汇报》,可以鲜明地看出,报纸无论是版面安排还...

  • 错置时间下的哥特空间——福克纳小说《押沙龙,押沙龙!》的叙事分析

    关键词: 福克纳小说  哥特传统  沙龙  叙事分析  空间  时间  文艺复兴时期  美国南方  

    福克纳是美国南方文艺复兴时期的伟大作家。他笔下的战后南方世界带有鲜明的哥特色彩,气氛是晦暗的,人物是怪诞的,内战在这片土地上给人们留下的噩梦、痛苦、阴影、愧疚、焦虑和恐惧都为南方哥特的蓬勃发展提供了历史和现实的土壤。福克纳把奴隶制和种族主义带到哥特传统的视域之下来处理严肃的社会道德问题。他的代表作《押沙龙,押沙龙!

  • 乔叟“梅利比的故事”的言说策略与伦理意图

    关键词: 言说策略  乔叟  20世纪90年代  意图  伦理  多元解读  历史主义  

    一直以来,学界致力于从来源、年代、类型、结构、主题、风格等不同角度对乔叟《坎特伯雷故事》中"梅利比的故事"进行探究,(1)到20世纪90年代,研究者们则更多聚焦于"梅利比的故事"在结构上对坎特伯雷故事整体的功能意义,并集中对"梅利比的故事"主旨进行多元解读与阐释。朱迪斯·佛斯特从历史主义视角出发,认为故事是对国王理查二世的忠告,...

  • 英国新古典主义诗歌的主体性思辨

    关键词: 新古典主义  主体性  文学理论家  思辨  诗歌  英国  艾布拉姆斯  作品  

    艾布拉姆斯在《镜与灯》(1)中,提出每件艺术品总要涉及四个要素,即艺术家、作品、世界和欣赏者,并以作品为中心,提出任何理论都会考虑到这几个要素,但也都会有所侧重。放入文学范围内,文学理论家总会倚重其中一个要素,去界定、划分和剖析作品。评价作品大致有四种方向,作品与其他三个要素的关系构成三种方向,

  • 缃编欲展又凝思——明清“美人读书图”中的情色主题

    关键词: 读书  美人  明清  女性生活  明代中后期  唐宋时期  女性读者  审美标准  

    描绘女性生活情态的"仕女图"在唐宋时期已经成熟,仕女图中的女子或赏花,或戏犬,或吹箫,或抚琴,或凝思远眺,或顾影自怜,然而,她们并不读书。在我们文明史上,较为普遍女性的阅读是很晚才发生的现象。一直到明代中后期,随着大规模印刷的出现,出版业前所未有地繁荣起来,女性读者才大量涌现。(1)社会对女性的审美标准在此时也发生了转变:

  • 宣传片与中国博物馆的新媒体传播

    关键词: 媒体传播  博物馆  宣传片  中国  实际意义  媒体多元化  公众参与  公共表达  

    新媒体迅速发展的时代,使得公众参与、表达、认知的可能性大大增加,这些新媒体所催生的民众参与活动形成了明确的公共表达,形成了实际意义上的非官方的话语中心,这些都将在媒体多元化的时挥着较大的引导作用,并对传统媒体的发展有很大意义上的改变。理解传媒的能动性与实践性,通过宣传片的手段促进当代博物馆传播的能动性因素,

  • 谈中国音画《清明上河图》的艺术价值

    关键词: 中国传统文化  艺术价值  文化观念  百花齐放  艺术创作  百家争鸣  道德观  

    近些年来,对于中国传统文化我们不仅是作为一种文化观念来传承和学习,其已然影响到人的道德观、宗教观,甚至是人生观,家喻户晓,深入人心。之于艺术创作领域更是呈现出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繁荣景象。中国音画《清明上河图》在此时问世,无疑起到了锦上添花,推波助澜的积极作用。

  • 新中国成立初期电影发行放映网络的重构

    关键词: 电影发行放映  新中国成立初期  重构  网络  政治服务  中国电影业  企业化运营  文化产品  

    电影是文化产品,它必须经发行放映,进入到流通领域后才能实现其价值。抗日战争结束后,中国电影业经营分散、电影生产的影片低俗、影院票价昂贵、发行放映市场管理混乱,普通百姓基本无法观看电影。新中国成立后,党和国家高度重视电影事业的发展,要求文化战线承担"文艺为工农兵服务""文艺为政治服务"的宣传任务;经济战线逐步企业化运营,实现盈...

  • 撷微以建宏:口述叙事与中国当代美术史研究

    关键词: 传统叙事  美术史研究  中国当代  口述  文化主义  艺术史  大众艺术  高雅艺术  

    汉斯·贝尔廷在《艺术史终结了吗?》一书中提出艺术史的传统叙事已然终结,一种"泛文化主义"的新艺术史正在形成,艺术史考察的对象已经突破"高雅艺术"而扩展至大众艺术,随之,对艺术史的研究,应穿越艺术与其所处的社会或文化"背景",广泛吸收其他学科的方法和理论体系,构建新的艺术阐释目标。(1)进入21世纪后,

  • 让设计回到诗意本质:中国诗学原理在平面设计中的价值与表现

    关键词: 艺术的本质  中国诗学  平面设计  诗意  价值  原理  语言本性  海德格尔  

    德国哲学家海德格尔提出"一切艺术的本质都是诗",主张艺术向诗的回归,是从本性上而言的,诗是对语言本性的揭释。"诗"是一种纯粹的语言,只体现自体主观表达,而不被艺术审美及其表现形式所制约。海德格尔旨在为一切艺术寻找一个更本源性的东西即诗意,在"诗意"化的表达语境下,避免艺术的异化。朱光潜曾说:"诗是文学的精华,好的艺术也是诗。

  • 北京地铁壁画与中国当代壁画艺术发展趋势

    关键词: 壁画艺术  中国当代  北京地铁  发展趋势  汉代画像石  敦煌莫高窟  中国近现代  秦汉时期  

    中国壁画艺术有着源远流长的历史,上至秦汉时期的画像砖与画像石,下至元、明、清的道观寺院壁画,在两千余年的发展过程中,涌现了山东武梁祠的汉代画像石、敦煌莫高窟的石窟寺壁画、新疆吐鲁番的柏孜克里克千佛洞壁画、陕西唐代的陵墓壁画、山西元代的永乐宫与北京明代的法海寺重彩手绘贴金壁画等数不胜数的艺术瑰宝。但由于中国近现代的历史原因...

  • 延边地区朝鲜族传统聚落的文化保护与传承

    关键词: 保护与传承  传统聚落  居住文化  延边地区  朝鲜族  国际主义  建筑遗产  民族历史  

    一、延边地区朝鲜族传统聚落的失落 (一)居住文化的同化与消失 自2005年以来,我国每年有7000多个行政村正在消失,村落衰败、空心村镇等问题日益严重;同时由于国际主义设计运动,使得那些曾经承载着浓郁文化和民族历史的建筑遗产渐渐地被现代聚落淹没并逐渐消亡,于是聚落的保存与保护成了日趋严峻的问题。

  • 自然环境与时代精神的融合——黑龙江地域绘画的审美品格

    关键词: 绘画流派  地域环境  审美品格  时代精神  自然环境  黑龙江  绘画风格  文化风俗  

    现代绘画流派纷纭,但大都以绘画风格进行区分。"艺术的民族性、艺术的个性和艺术的风格是艺术的生命"。(1)一般而言,绘画流派的风格渊源发轫于代表性画家的绘画风格。而这些卓越画家的绘画风格由地域环境、文化风俗、成长经历、主观情感等因素共同影响形成。归根结底,每一种文化都有其地域性,艺术的发展离不开时间向度和空间向度的支撑。

  • 文化批判视野下的网络古风音乐探析

    关键词: 原创音乐  网络空间  古风格  文化批判  中国古代诗词  接受主体  文化元素  传统音乐  

    网络古风音乐是新世纪以来主要存在于百度贴吧、豆瓣、"中国原创音乐基地5sing"等网络空间,以"80后""90后"等年轻人为创作与接受主体,大量借用中国古代诗词典故和传统音乐文化元素,在歌词、曲风和配器等方面带有明显拟古风格的新型音乐形态。其与我们熟知的中国风音乐存有极大的相似度,却也有着较大的差异性,

免责声明

若用户需要出版服务,请联系出版商,地址:长春市自由大路509号,邮编:1300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