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在线咨询服务, 立即咨询
文艺争鸣杂志

杂志介绍

文艺争鸣杂志是由吉林省文学艺术界联合会主管,吉林省文学艺术界联合会主办的一本CSSCI南大期刊。

文艺争鸣杂志创刊于1986,发行周期为月刊,杂志类别为艺术类。

  • 作为方法的中国当代文学史料研究

    关键词: 中国当代文学史  史料研究  史料整理  学术研究  文学史料  学科意识  研究者  

    近几年,中国当代文学史料的整理与研究兴起,尤其是史料整理一时蔚然成风。少谈些主义,多研究些问题,固然是当前文学史料整理热潮产生的原因之一,更多的则与中国当代文学史学科意识的深化和学术研究的成熟有关,一些整理者和研究者个人的特质和学术兴趣也促进了史料整理与研究工作。

  • 弃德而就英法——近百年前浪漫主义中国行

    关键词: 前浪漫主义  中国  英法  社会文化语境  文学观念  19世纪初  18世纪  文化思潮  

    在特定的社会文化语境中习得的某些文学观念,往往会成为盘踞在我们的脑子里挥之不去的常识。浪漫主义就是这么一种常识。只要提起浪漫主义,我们一般都会不假思索地说它是18世纪末、19世纪初在西欧兴起并波及全欧乃至全球的一种文学或文化思潮。

  • 《压迫》新解:租与退是个自由的权界问题

    关键词: 自由  中国现代文学  现代戏剧  阶级压迫  五四精神  喜剧手法  创作个性  

    谁都知道,《压迫》是丁西林的代表作,也是中国现代文学和现代戏剧的经典,虽然是个短剧,独幕剧,可也是经典。经典不是以大小论定的。其实,《压迫》是个谜,好像从未完全破解过。当然,我们也做过各种解释,如反抗阶级压迫,发扬五四精神,高超的喜剧手法,以及独特的创作个性等等,但我觉得都不得要领,甚至流于皮相。

  • 传统文学继承中的“道”与“器”

    关键词: 传统文学  文学继承  继承传统  创造性转化  文学创作  学术研究  

    近年来,无论是在文学创作界,还是学术研究界,大家都逐渐放弃了对传统文学简单的拒绝和否定态度,开始更冷静客观地看待其得失,并试图以不同的方式借鉴和回归传统。莫言提出的从西方文学向传统民间文学"有意识地大踏步撤退",林毓生提出的"中国传统的创造性转化",都成为文学界和学术界的讨论热点。但是,我以为,究竟如何继承传统,以及究竟继承传...

  • “虽不能至,心向往之”——徐怀中与孙犁的文学渊源

    关键词: 文学渊源  孙犁  解放军艺术学院  向往  当代文学史  军旅作家  报名时间  

    讨论徐怀中与孙犁文学渊源时,绕不开的一个名字是莫言。孙犁曾经评价莫言《民间音乐》的小说气氛"非同一般",而莫言便是拿着这个不足三百字的评论来到了解放军艺术学院。非常巧合的是,收到这一评论的人便是徐怀中,当代文学史上重要的军旅作家,时任解放军艺术学院文学系的组建人。即使报名时间已经截止,即使那位年轻人的文化课有可能不及格,都...

  • 为何不断与五四对话

    关键词: 五四  对话  人类历史  决定性  

    一 就像书名显示的,这本新书的写作,对我来说,也是一种思想操练。如此比喻,不是一时心血来潮,而是长期酝酿的结果。十三年前我出版《触摸历史与进入五四》,在"导言"中提及"人类历史上,有过许多‘关键时刻’,其巨大的辐射力量,对后世产生了决定性影响"。

  • 思想操练与五四遗产

    关键词: 五四  遗产  操练  80年代  平原  学术  

    谢谢平原老师这本书,以及北大组织的这次讨论,使我们得以在五四百年之际聚在一起谈五四。平原老师说,"五四之于我辈,既是历史,也是现实;既是学术,更是精神";作为专业学者,"因五四而切入当下的话题,乃责无旁贷"。这些观点,我共鸣多多。我对五四的接受,最初是通过80年代的学术和思想进行的。

  • 以五四为磨砺之石,探寻知识主体的位置

    关键词: 五四传统  知识主体  80年代文学  阐释史  博士论文  学术研究  陈平原  

    我的博士论文《80年代文学与五四传统》讨论的是五四传统在1980年代的再阐释,可以算到陈平原老师说的五四阐释史脉络里,而陈老师从1980年代开始在他的学术研究中如何阐释五四,一直是我的一个研究对象。所以很高兴今天来参加《作为一种思想操练的五四》这本书的讨论。

  • 五四与二马——读陈平原《作为一种思想操练的五四》

    关键词: 陈平原  五四  操练  中华人民共和国  学术研讨会  心理准备  历史事件  言说  

    从"操练"的视角来言说五四,我没有心理准备。但是读罢陈平原老师的大作,再参酌各种议论,我也自然产生了一点感想。首先,我们应该乐于看到有这样一个场合,可以既严肃又轻松地谈论一个带有政治性的文化话题。我跟一些学者朋友一样,现在不喜欢参加学术研讨会,因为那些会议在很大程度上,都变成了一种规范性的表演。明年不仅是五四的一百周年,明年...

  • 第三个“五四”:“新文化”怎样流播?

    关键词: 新文化运动  流播  社会运动  创办  

    一 关于"五四"的讨论,往往首先碰上的问题,就是:你说的是哪一个"五四"?是指1919年5月4日学潮引发的一系列的政治、社会运动?还是以1915年《新青年》创办(或1917年移京造成"一校一刊")为起点的"新文化运动"?

  • 重返“危机时代”——一种通向五四的路径

    关键词: 五四  现代文学研究  路径  危机  普通读者  专业写作  老师  钱理群  

    陈老师新著《作为一种思想操练的五四》读后印象颇深的是其中面向普通读者的发言占不少比重。在北大现代文学专业诸位老师中,原来感觉钱理群老师尤善于撰写面向普通读者的文字,现在才意识到陈老师也具备长期积累去做面向一般读者的发言。于专业写作之外别具一副笔墨,介入公共领域,写"接地气"的文章,能"与公众对话",这本身就是现代文学研究传...

  • 五四:一个尚未闭合的文本

    关键词: 新文化运动  文本  阐释史  二十世纪  意识形态  陈平原  回忆  

    (或者说新文化运动)已经过去近一百年了,但关于这场运动的性质和叙述,尚无定论,至今依然众说纷纭。实际上,自从发生以来,关于"五四"的命名、定义、回忆和阐释,就已经开始了,并且一直持续到当下。陈平原老师这本书——《作为一种思想操练的五四》,其主题正是百年来的五四阐释史和回忆史,它为我们生动地呈现了二十世纪中国的历史中,不同世代、...

  • 激活历史的方法——读《作为一种思想操练的五四》

    关键词: 五四  20世纪80年代末  操练  历史  激活  小说史研究  文化转型  中国现代  

    自20世纪80年代末以来,陈平原教授的治学领域从小说史研究,渐次拓展至学术史、教育史等领域,气象与规模日趋阔大,然而无论研究对象如何转换,"五四"始终是他自觉去直面并着力经营的课题,是他探索中国现代文化转型的过程中不可替代的坐标和参照系,也是他借以介入当代思想讨论的最重要的思想资源。

  • 绣花针与狼牙棒

    关键词: 绣花  中国现代文学  对话意识  普通读者  专业领域  五四  陈平原  跨学科  

    一 陈平原《作为一种思想操练的五四》的自我定位,"并非立论谨严的史著,而是带有论战性质的评论"。"五四"作为跨学科的公共话题,理应恢复其论辩性。言说各方应保持一定的对话意识、论争意识,不能"目中无人",要看到学术上的"对手方"(傅斯年语),包括现实的或潜在的思想论敌,以及对这一话题感兴趣的普通读者。"五四"作为一种思想操练,...

  • “线的艺术”说:质疑与反思

    关键词: 中国艺术  质疑  20世纪80年代  反思  中国书画  美学话语  李泽厚  

    用“线的艺术”来言说中国书画乃至中国艺术,是中国进入世界现代进程以来的美学话语,关系到非常复杂的内容和呈现为非常复杂的演进。到20世纪80年代李泽厚在《美的历程》中把书法称为线的艺术,并将之扩大到整个中国艺术,“线的艺术”说几成定论,上下四方皆用此言说。然而,中国古代的画论、书论,却从不讲线和线条,只讲笔或笔法。这一古今...

  • 中国画论中的“线条说”与“笔墨论”

    关键词: 中国画论  线条  笔墨论  发展历史  书画艺术  中国书画  内在理念  理论话语  

    "线条"这一概念在中国书画艺术发展历史中有着怎样的表述和变迁?今天讨论中国书画,我们对"线条"尝试做出多样化的品评和内在理念的阐释,已经在理论和实践层面发生了广泛而深刻的影响。但作为美术理论话语来讲,我们须明确这是由西方学术所确立的一个基本概念。绘画时勾勒轮廓的线——直线、曲线、粗线、细线,实线、虚线、波动线,回旋线——...

  • 书法是“线的艺术”吗?

    关键词: 中国传统艺术  中国书法  西方理论  李泽厚  定论  

    一、书法是"线的艺术"在当论中成为"定论" 书法是中国传统艺术的重要门类之一。古人论者多矣,但从汉魏至清代,从无人将之总结为"线的艺术"。但自中国进入世界现代进程以来,在中西互动中,以西方理论言说中国书法而将其说成"线的艺术"日渐其多,日渐其广。特别是美学大家李泽厚在其《美的历程》(1981)中将书法称为"线的艺术"之后,书法...

  • 论文艺学的变迁与新生

    关键词: 文艺学  新生  变迁  理论学科  经历  

    文艺学作为文艺理论学科的入门学问,真是有着不堪回首的经历。人常说:"男怕认错行,女怕嫁错郎。"文艺学却一次次"认错行",一次次"嫁错郎",但是,文艺学的众多门生,却对她的这种"错错错,莫莫莫"的经历,少有察觉。然而,对旧途的麻木,必然造成对新生机遇的无知,这样,即使可以使文艺学新生的真理来敲门了,你也会与之擦肩而过。

  • 翁方纲“肌理说”与兰色姆“肌质”论比较

    关键词: 肌理说  翁方纲  文学批评思想  文心雕龙  综合考核  诗人  

    作为清代"龙学"大家、《文心雕龙辑注》作者黄叔琳的弟子,翁方纲综合考核以往各代及其当代文学批评思想,创立"肌理说",主张以学为诗、以理为诗,以肌理评诗。《石洲诗话》中以"肌理"评论历代诗人作品,约有八处,《复初斋文集》《苏斋笔记》等著作中,更是在"道""理"说统摄下,频繁言及"肌理"。

  • “公共阐释论”术语、概念的构成及发展

    关键词: 专业术语  阐释学  概念  认识过程  认识能力  伽达默尔  流动性  解释性  

    阐释既是人在认识过程中一种先验表达,同时又是作为对自然、社会、人的认识能力进行解释性和规定性的行为。自伽达默尔以来,阐释学形成了一系列专业术语,有一些术语做了更进一步的规定,并且下了定义,成为阐释学这门学科中的基本概念。理论体系的构成应该是连续的贯通的过程,具有流动性特征。要真正建立阐释学的规律,需要对阐释行为的流动性进行...

  • 法国现实主义诗学中的“真实效应”论

    关键词: 现实主义文学  诗学  法国  现实主义理论  文学创作  布尔迪厄  分类学  

    近期,国内评论界有频繁呼唤文学创作回归现实主义的倾向。在思考现实主义文学创作如何进行之前,理应思考现实主义文学何谓的问题。不过,布尔迪厄有言,"‘现实主义’一词在产生当时的分类学中的定义或许与它的对等流派在今日的定义同样模糊",目前较具代表性的几种现实主义理论之间存在的差异与它们的共性同样多。

  • 小说批评话语:“转译”与“转型”

    关键词: 批评话语  小说文本  转译  人物形象  文本创作  艺术特征  艺术价值  

    小说批评话语概括小说文本的思想艺术特征,为文本确定其历时性或共时性的思想价值或艺术价值,这似乎是批评的本分。认为小说批评可以"点拨"创作,评论家可充当小说家的"教练员",批评可能"改造"人物形象,甚至于文本的细部每每提出比作者"更高明"的见解,"指导"文本创作,提示同样的故事与人物完全可能存在更有意味的意义走向或内心活动,那...

  • 古典的现代性:德语美学中的希腊主义

    关键词: 希腊精神  现代性  轴心时代  主义  美学  德语  古典  人类文明  

    20世纪德国哲学家雅斯贝斯曾提出"轴心时代"这一概念。他认为公元前500年左右是人类文明的"轴心时代",人类文明在中国、巴勒斯坦和希腊等地开始奠基。"轴心时代"为后世提供了不竭的精神动力,此后人类社会每一次飞跃都伴随着对"轴心时代"的复归。若将源于欧陆的思想与来自英美的观点相互参详,我们会得出更加饶有兴味的结论。英国学者阿诺...

  • 中国研究、后殖民主义及身份认同——刘康访谈录

    关键词: 后殖民主义  中国研究  身份认同  刘康  访谈录  学术问题  答记者问  对话性  

    一、美国的中国学渊源 李松:刘教授,我对您多年来关注的一些学术问题有比较深入的了解,因此想和您做一个面对面的、对话性的、互动性比较强的对话。如果像答记者问一样,只是停留在表面,不利于激发双方的灵感和思想。话题自由一点,可以打开思路,可以形成有意思的思想碰撞。刘康:好啊,这种形式比较好。你有你的思路,你可以充分发挥,可以多讲讲你...

  • 发明的现实——张枣诗细读小辑

    关键词: 张枣  诗人  细读  发明  诗学观念  对话原则  非人  元诗  

    一个诗人的重要性,体现在有着反复的阅读和众多的解释上。张枣的诗都说写得好,但究竟好在哪,我们的认识还很不充分。只有具体到张枣诗的每一首、每一行,甚至每一字的细读,才能认清每一棵枣树,进而盘活一整座枣庄。否则,对张枣的理解只能流于空疏,无非人云亦云地谈论一下他的诗学观念,如元诗、面具性、对话原则,云云。

  • 当代史的“不响”与转换——《繁花》里的两个时代及其美学

    关键词: 当代史  美学  评奖过程  茅盾文学奖  小说传统  生活气息  文化记忆  

    题辞:它发掘真实,这生来的形象我们畏惧从不敢显露;站在不稳定的点上……——穆旦,《诗二章》,1943年在2015年举行的第九届茅盾文学奖的评奖中,《繁花》以最为无可争议的方式获得该奖项,这在该奖项的历届评奖过程中也是少见的。颁奖辞也是不吝褒奖,称其"遥承近代小说传统,将满含文化记忆和生活气息的方言重新擦亮、反复调试","如一个生动的...

  • 从追逐摩登到感时忧世——史东山电影论

    关键词: 电影导演  东山  新兴电影运动  代表性人物  忧世  创作生涯  20世纪  1949年  

    史东山是中国第一代电影导演的代表性人物,其创作生涯始于民族电影产业初兴的20世纪20年代,成熟于"新兴电影运动""左翼电影运动"以及"国防电影运动"风起云涌的20世纪30年代,在抗战期间达到其创作之巅峰,成为"大后方"的"抗战电影"创作的旗帜性人物。史东山的创作历程一直延续到1949年之后,最终悲剧性地终结于一场突如其来的政治运动。

  • 莫言小说的戏剧化书写及其审美表现

    关键词: 小说戏剧化  莫言小说  审美表现  书写  中国当代文学  回归民间  戏剧元素  内在结构  

    莫言小说不仅有戏剧元素穿插,更能深入小说内在结构,形成一种戏剧化的书写。小说文体本身的兼容并包、作家的创作态度、中国传统戏曲文学和民间文化的影响使莫言小说戏剧化成为可能。莫言小说的戏剧化体现在时空结构、人物设计、情节构造三个层面。莫言小说的戏剧化书写及其审美表现不仅通过小说外在的戏剧化回归民间,更要向内回归普通人的平凡...

  • 认同危机下的自我解救——论私纪录片中的“我者”政治

    关键词: 纪录片  认同危机  政治  第一人称  60年代  20世纪  主要表现  日常生活  

    20世纪60年代初期以来,以客观、全知标榜自身的纪录片不断呈现出片面主观性私人化趋势,并最终形成私纪录片这种以个体日常生活为主要表现场域的纪录片亚类型。关于私纪录片的定义和内涵,学者孙红云从其叙述人称的角度,将私纪录片与第一人称纪录片混为一谈,她指出:"第一人称纪录片在术语运用中往往与‘日记电影’‘私人纪录片’(personal docu...

  • 确认与延伸:在微媒体时解麦克卢汉

    关键词: 麦克卢汉  20世纪80年代  20世纪90年代  媒介环境学  媒体  数字网络技术  经验主义  

    1964年,加拿大学者麦克卢汉在《理解媒介》中提出一套有别于传统传播学经验主义研究方法的新的激进而另类的理论——"媒介环境学",引发了世界级的关注及讨论。然而麦氏的媒介观进入20世纪80年代后,却急速降温备受冷遇,甚至被经验主义学派冠之以"技术决定论"的帽子。直至20世纪90年代,数字网络技术的兴起和个人电脑用户的壮大,麦氏理论的价值...

  • 北方地区小微非遗文化企业快速发展的关键因素

    关键词: 文化企业  企业快速发展  北方地区  美术类  中小型企业  文化产品  市场发展  开发  

    当前美术类非遗创意开发是非遗研究领域的热点,其中针对美术类小微非遗文化企业的研究较少,而此研究恰恰是获取非遗创意开发中可推广经验的重要途径。美术类小微非遗文化企业是生产、经营、销售美术类非遗文化产品的中小型企业。美术类非遗创意开发中传承人营建的小微文化企业是非遗创意开发的初级形式,其产生顺应市场发展,它们的出现是当前非遗...

  • 中国传统造器思想中的宜人观

    关键词: 中国传统  人观  艺术风格  核心价值观  以人为本  设计经验  器物  造物  

    我国的造器历史悠久,在不同时代,我国的器物也呈现为不同的风格,但纵观我国的造器史,无论各个时代造物艺术风格如何变换,其间都离不开我国传统造物的核心价值观——"以人为本"。中国传统器物中所凝铸的宜人观,大量存在于零散存在的设计经验中。

  • 公共艺术视觉说服的途径与意义——以1949-1976年宣传画中的农民形象为例

    关键词: 公共艺术  农民形象  视觉说服  宣传画  意义  艺术概念  文化现象  20世纪  

    公共艺术是20世纪后期从西方传入我国艺术领域的一个概念。作为"舶来品",公共艺术概念的内涵至今为止始终莫衷一是。有学者从文化的角度将公共艺术理解为一种文化现象。有的学者从公共艺术的价值特征入手来诠释公共艺术概念。有的学者从诸多实用功能的角度来界定公共艺术。~(3)还有学者认为公共艺术的核心是公共空间的权利和权力问题。

  • 公共艺术的美学意蕴

    关键词: 公共艺术  美学意蕴  人类社会发展  公共空间  公众参与性  实践活动  体验美  感受美  

    近年来公共艺术的发展已经使公共艺术成为艺术的重要门类,也成为人们体验美、感受美的重要美学实践活动,并将人和艺术与社会的关系推向了另一个空间——公共空间。从公众参与性角度讲,艺术不仅是传统意义上本质的再现,也是观者与艺术家在场域关系中的审美碰撞,其"主—客二元论"审美不仅在于我们的观念,应是实现个性的全面性与价值的一种方式,...

  • 论人物语声在影视叙事中的艺术功能

    关键词: 艺术功能  影视叙事  声音元素  物语  现代技术  影视创作  技术范畴  设计领域  

    随着现代声音技术的发展,影视创作中的声音早已从录制阶段进入了制作阶段,现代技术对声音的解析越来越细致。一般的影片通常都能有200-300道声轨,可以将一部影片中的声音拆解为非常细微的声音元素,以便于后期的调整与制作。影视声音已经突破了技术范畴走向了设计领域,日渐向艺术与美学的范畴推进。声音设计在影视创作中也越来越受到重视,对影视...

  • 李敦

    关键词: 西北师范大学  美术学院  硕士学位  研究生导师  协会会员  教学研究  油画创作  美术系  

    李敦(西北师范大学美术学院)男,汉族。1997年6月毕业于西北师范大学美术系并留校任教。2003年获西北师范大学硕士学位。现为西北师范大学美术学院副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甘肃省美术家协会会员,主要从事油画创作及教学研究。

  • 李佳怡

    关键词: 李佳  重庆三峡学院  美术学院  设计艺术学  硕士  助教  

    李佳怡(重庆三峡学院美术学院)女,1990年4月生,重庆北碚人,硕士,现为重庆三峡学院美术学院助教,研究方向是:设计艺术学。

  • 徐诚程

    关键词: 重庆三峡学院  环境艺术设计  美术学院  硕士  助教  

    徐诚程(重庆三峡学院美术学院)女,1988年12月生,重庆开州人,硕士,现为重庆三峡学院美术学院助教,研究方向是:环境艺术设计。

  • 庞跃雷

    关键词: 四川美术学院  西北师范大学  教学与研究  硕士学位  当代艺术  油画  毕业  

    庞跃雷(西北师范大学美术学院)男,1984年生于河北保定,2013年毕业于四川美术学院油画系获得硕士学位,现任教于西北师范大学美术学院油画系,讲师。主要从事于油画专业方向与当代艺术的教学与研究工作。

免责声明

若用户需要出版服务,请联系出版商,地址:长春市自由大路509号,邮编:1300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