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在线咨询服务, 立即咨询
文艺争鸣杂志

杂志介绍

文艺争鸣杂志是由吉林省文学艺术界联合会主管,吉林省文学艺术界联合会主办的一本CSSCI南大期刊。

文艺争鸣杂志创刊于1986,发行周期为月刊,杂志类别为艺术类。

  • 21世纪新诗:重构形象的障碍

    关键词: 散文化  历史最低点  商品经济大潮  现实生活  大众文化  学历教育  80年代后期  边缘化  

    在中国的文体格局中,诗歌一直居于正宗和核心的位置。可是,从80年代后期开始,由于商品经济大潮的空前冲击,现实生活的日趋散文化和大众文化学历教育的"合力"挤压;诗歌和诗人一同被逐渐边缘化、矮丑化,甚至一度沦为生活中有无均可的点缀,影响降到了历史最低点。

  • 《苍生》与“八十年代浩然”

    关键词: 八十年代  浩然  农村经济体制改革  田家庄  单行本  普通农民  

    《苍生》被浩然视为"从1976年到1986年这个阶段艺术实践的一次小结"(1),是他在八十年代的代表作。这部小说首先发表于《长篇小说》1987年第13期上,单行本发行于1988年,版面字数43万字,通过冀东田家庄一户普通农民的婚嫁故事,勾连出农村经济体制改革背景下的社会生活,寄寓了浩然对于结束这一时期农村现实的思考。

  • 爱荷华“国际写作计划”(IWP)——中国作家“走向世界”的历史语境

    关键词: 写作计划  历史语境  走向世界  世外桃源  想入非非  爱荷华  paul  国际性  

    我和Paul有时下午拎着一篮食物和酒到小船上去,沿河而下,停在一个寂静的水湾,正好停在柳条飘荡的荫凉中。……我们一杯在手,无话不谈。那条小船是我们的世外桃源,也有现世人景。也就是在那条小船上,我突发奇想,对Paul说:何不创办一个国际性的写作计划?Paul说:你真是想入非非。

  • 张炜小说的三个“关键词”

    关键词: 当代文学  张炜小说  关键词  故事  

    我对研究当代文学的学者,一直是非常敬重的,因为这需要很强大的勇气。我先讲一个故事。我有幸与张炜先生有过三次交流。第一次,和他讨论了关于创作、批评、理论的一些问题,给了我非常大的启发。在我的观念里,张炜是个作家,通过那次沟通,我感觉他是一个文人,是个有思想的作家,让我更加肃然起敬。

  • 当代文学的庞然大物——在“张炜与中国当代文学”研讨会上的发言

    关键词: 中短篇小说集  中国当代文学  张炜散文  人文精神大讨论  持之以恒  理想主义  

    张炜先生是当代文学的一个庞然大物,是一个巨大的存在,也是中国改革开放40年中国文学的健康力量、积极力量。特别是在1993年"人文精神大讨论"中,他对理想主义持之以恒,对人文精神不断跌落深表忧虑,显示了一个作家的担当和胆识。我多次参加过张炜先生的文学讨论会,别人的书是一本一本地写,张炜先生的书是一箱子一箱子地写,我收过几箱子,《你在高...

  • 张炜小说的意义——在“张炜与中国当代文学”座谈会上的发言

    关键词: 中国当代文学  新时期文学  张承志  韩少功  王安忆  张炜小说  贾平凹  莫言  

    张炜是一个贯穿新时期文学四十年始终的代表性作家。今天会议主题是"张炜与中国当代文学",我就这个话题简单谈一点看法。当新时期文学四十年这一页刚刚翻过,我发现,它贯穿着两条小说创作的主脉,或说两个路子。一个是贾平凹、莫言、王安忆等人的日常生活的路子,另一个是张承志、张炜、韩少功反映精神生活的路子。后一条路子有点受压,前一个路子似...

  • 张炜作品中的大地、自然神性和精神旨归

    关键词: 中国当代文学  精神旨归  张炜  自然神性  主题报告  研讨会  

    很荣幸在初秋时节能参加"张炜与中国当代文学"的研讨会。今天是高朋满座,可见张炜先生在同仁朋友们心中的地位,我也是来向张炜先生致敬的!刚才张江先生做了主题报告,谈了自己早年阅读《古船》的经验,今天还保持了最初的感动。一部作品能长时间打动读者,让研究者琢磨,这就是一个作家的成功。

  • 张炜的理性精神和文学隐喻

    关键词: 现实主义作家  当代作家  张炜  文学隐喻  典型环境中的典型人物  理性表达  现实场景  理性诉求  

    张炜是一位现实主义作家,他的现实主义功力在当代作家中是数一数二的。他的现实主义功力体现在他对现实场景的描写逼真生动,以及注重塑造典型环境中的典型人物等方面。但张炜同时又是一位以理性精神见长的作家,因此他的小说不止步于描述现实,他的一切描述都有着明确的理性诉求。也就是说,在形象再现和理性表达二者之间,张炜更看重的还是理性表达...

  • 诗化的心史

    关键词: 山东文学  张炜  心史  诗化  

    张炜老师是山东文学的一个地标,也是山东文学的骄傲。他在创作上特别敬业,堪称楷模。有一个朋友谈到张炜老师曾经躲到山里一个条件非常简陋的小房子里面写作,大雪封山的时候差点冻死。不管在什么环境中,他都能专注于自己的创作,而且创作出高质量的作品,这是特别值得我们敬佩的。

  • 大而神秘的写作

    关键词: 作品数量  人物谱系  张炜  传统作家  体量  精神背景  写作史  

    张炜是中国当代极为重要的作家,对他的写作,我谈三点感想。一、他是体量庞大的作家。这个体量,指的不是他的作品数量——尽管就数量而言,他也确实是传统作家当中写得最多的几个之一——而是指他的写作有强大的精神背景,有自己的人物谱系,也有他对历史、土地的广阔描写。考察张炜的写作史,会发现这是一个有大的志向、雄心和视野的作家,也许,正是...

  • 《古船》的批评史及其他

    关键词: 批评史  批评界  张炜  回过头  阅读顺序  人文精神大讨论  

    我对张炜的阅读顺序可能和很多人不一样:我是先读了《柏慧》,再回过头去读《九月寓言》,然后才读了《古船》。这个逆向的阅读顺序其实颇有意思:我对张炜的阅读,是从他深陷其中的"人文精神大讨论"发端之际开始的,当是时,批评界、知识界的很多声音正在质疑、责难张炜,一些人正在离开张炜。

  • 长篇小说的庞然气象

    关键词: 中国当代作家  张承志  韩少功  刘震云  王安忆  阎连科  严歌苓  王小波  

    孟繁华老师今天下午第一个发言,他说张炜是中国当代作家中的庞然大物。确实是。改革开放以来这40年的中国当代文学,1940年代末到50年代出生的有一批作家。张炜生于1956年,1956年往上,阿城、北岛、李锐、史铁生、王小波、韩少功、贾平凹、王安忆、张承志、莫言他们;往下是阎连科、刘震云,再后面严歌苓和王朔是1958年的,阿来1959年的,余华1960年的...

  • 堕落与救赎——《一潭清水》与张炜小说的基本结构

    关键词: 张炜小说  抒情特色  个人风格  探索能力  救赎  二元对立  自然与社会  清纯  

    和许多优秀作家相似,张炜一开始就表现出鲜明的个人风格,一种清纯透明的抒情特色,同时,他又展示出强大的突破、探索能力,从清纯变得复杂、博大和丰富。我发现,在个人风格的稳定性与探索、变化之间,张炜总能获得一种良好的平衡,这里面存在着一种个人的稳定性底子,是张炜小说的基本结构性力量:自然与社会的二元对立。

  • 在时代演进中,叙写心灵史——“张炜与中国当代文学”长春会议发言

    关键词: 中国当代文学  文艺争鸣  心灵史  文学场域  张炜  直面现实  会议发言  文学创作  

    感谢《文艺争鸣》,让我们相聚长春,探讨"张炜与中国当代文学",这是关于当代文学和张炜研究的重要论题。张炜的文学创作贯穿了当代文学40年的发展历程,他审视历史,直面现实,以多种文体的创作,构成了辽阔的文学场域,有着厚重的文化底蕴,形成了丰富的地形地貌,高平曲直皆成山水之相,野旷天低散发着神秘的生命气息。

  • 庞然大物怒而飞

    关键词: 苦难叙事  作家出版社  张炜  标签化  概念化  

    前不久我在作家出版社出了一本《张炜论》,虽然写了20多万字,但还是感觉张炜这样的庞然大物真的是很难"下口",尽管"论"成了一本书,还是觉得书没写完,还有很多的想法、感受实际上并没写出来。就拿今天要讨论的"张炜创作中的苦难叙事与历史意识"这个话题来说,其实也是一种标签化、概念化的评判。

  • 学术致谢

    关键词: 文艺争鸣  细致周到  网络时代  真挚  高品质  

    谢谢各位朋友。网络时代的人都很忙,大家却放下手头的工作赶过来,真不容易。有的朋友刚刚去了三千米的高原参加一个活动,又奔到这个会上,令人感动。《文艺争鸣》为操办这场会议花了很多心血,做得这样细致周到。这是一个高品质的会,庄重,真挚,送给我很多鼓励和期待。这对我十分重要。

  • 当代文学中的“庞然大物”——“张炜与中国当代文学”研讨会综述

    关键词: 中国当代文学  文艺争鸣  山东师范大学  云南民族大学  中国社会科学院  张炜  艺术联合会  玉林师范学院  

    2019年8月27日—29日,由吉林省文学界艺术联合会主办,文艺争鸣杂志社、长春师范大学文学院联合承办的"张炜与中国当代文学"研讨会在长春国盛大酒店举行。来自中国社会科学院、北京大学、复旦大学、吉林大学、山东大学、山东师范大学、苏州大学、杭州师范大学、云南民族大学、玉林师范学院、山东作协、上海报业集团、上海作协等高校与科研院所20...

  • 《反华电影剧本〈德尔苏·乌扎拉〉批判集》的读书笔记

    关键词: 苏联电影  读书笔记  影片制作  历史还原  中苏关系  电影剧本  北京师范大学  资料翔实  

    一、电影《德尔苏·乌扎拉》的批判1975年批判苏联(或苏日合拍)(2)电影《德尔苏·乌扎拉》的事件,近十余年来已有文章做过介绍分析。其中,北京师范大学张建华教授的《〈德尔苏·乌扎拉〉:冲突年代苏联电影中的"中国形象"与中苏关系》(3),资料翔实、分析深入地对影片制作过程、引发的争议等做了"历史还原"式的梳理,令人印象深刻。

  • “新青年”的舞台召唤术——以《新村正》为中心

    关键词: 鲁迅日记  南开学校  胡适之  学生联合会  演剧活动  学生演剧  

    1919年6月19日,距离月半,为了给北京"中等以上学校学生联合会"筹募经费,北京大学的学生们举行演剧活动。鲁迅日记当日记录:"晚与二弟同至第一舞台观学生演剧,计《终身大事》一幕,胡适之作,《新村正》四幕,南开学校本也,夜半归。"(1)"五四"时期的新剧,理论倡导胜于作品原创,有影响的新剧作品屈指可数,其中最有名的,当属这天同场演岀的《终身大事...

  • “史料”何以成为“方法”——论中国当代文学史料研究

    关键词: 当代文学研究  当代文学史料  史料研究  热门话题  启发意义  

    史料研究近年来成为中国当代文学研究的热门话题(1)。在热闹景象背后,已有学者敏锐地提出了"作为‘方法’的当代文学史料研究"的问题,强调史料研究应该形成"方法"意识而非"在平面上重复"的"炒冷饭"(2),这种讨论极富启发意义。需要明确的是,在当代文学学科视域之下的"方法",简单说就是指当代文学研究中有效的同时也是需要被不断更新的路径。

  • 右翼精英的文化面具:抗战时期张道藩的文化政治与艺术创作

    关键词: 张道藩  政治与艺术  抗战时期  民国时期  

    抗战时期的左右翼文艺斗争一直以来都是极为复杂的研究论题,其中很多问题都仍然处于悬而未决的状态。进一步探讨这个时期的文艺形势,可以通过重新理清"左"和"右"的概念,进而找到更准确透彻的视角。民国时期开始中国的"左右之分"一直有着自己的独特性,时常因为政治因素而显得十分复杂,主要有两种区分方式:"第一个是国共合作时期国民党内部的'左派...

  • 《平凡的世界》的“两极评价现象”及其经典性问题

    关键词: 中国当代文学  创作观  路遥  经典性  矛盾现象  专业研究者  八十年代  

    《平凡的世界》存有明显的"两极评价现象"。一方面,这部作品获得了普通读者长期而广泛的认可;另一方面,它的艺术价值又长期不为专业研究者所看好,文学史上几乎找不到它的位置。为解释这一矛盾现象,本文试图以《早晨从中午开始》为切入口,重新梳理路遥独特的创作观与八十年代文坛的种种龃龉,并从阅读接受层面分析《平凡的世界》的特殊性,进而探讨...

  • 艺术体制的现代性逻辑

    关键词: 艺术的终结  艺术介入  通俗艺术  分类体系  高雅艺术  现代性逻辑  

    在西方的艺术史叙事中,"破框而出"的当代艺术是以"现代艺术的终结"为代价的。(1)它高扬"艺术介入生活"的旗帜,通过媒介、材料与形式上的"混搭"风格,挑战了艺术与非艺术、高雅艺术与通俗艺术的边界,加剧了各门类艺术之间从"分化"转向"融合"的趋势。它不仅打破了现代艺术的分类体系,而且揭示了美学自主性的虚妄。

  • 论艺术作品能动性

    关键词: 艺术作品  一幅画  主导模式  能动性  艺术史  诗写  

    在人们平常的认识中,艺术作品往往是被动的。一首诗写在纸上,一幅画挂在墙上,它们等着人们的欣赏和解读,自身并不具有行动能力。艺术作品沉默不语。人们试图探讨它们的意义,阐明它们说了什么。这是艺术史、美学等领域中认识艺术作品的主导模式。晚近以来,人们越来越发现,艺术作品不仅会说话,也会做事。人们的关注重心从"艺术说了什么"转移到"艺...

  • 历史诉求与当代向度:历史哲学视域中的新时期文学艺术史书写

    关键词: 新时期文学  变革时代  解放思想  十一届三中全会  新时期文艺  历史诉求  改革开放新时期  艺术审美  

    1978年,具有历史里程碑意义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当代中国以崭新的面貌进入"改革开放新时期"的历史阶段。作为文化思想领域的重要组成部分,新时期文艺思潮以其艺术审美方式推动并建构了变革时代的文化心理及社会思潮,在重大历史时刻发挥着文化超前功能,解放思想、更新观念、澄清是非、塑造精神、建构价值、追求理想,文学艺术因而成为超前引领时...

  • 罗兰·巴尔特的后结构主义文本理论及其身体转向

    关键词: 作者之死  文本理论  巴尔扎克  演绎过程  可写文本  符号分析  后结构主义  

    引言罗兰·巴尔特《S/Z》对巴尔扎克的小说《萨拉辛》进行了解构式阅读和批评,它是在"作者之死"后,力图构建以读者为中心的阅读理论和展示阅读演绎过程。我们可以说,《S/Z》是巴尔特从结构主义向后结构主义转向的典型标志,一方面,他仍然在使用符号分析方法来分析《萨拉辛》的符号系统;另一方面,开始着手构建新的阅读理论,并提出了“可读文本”与...

  • “载道”与“言志”的人为互悖与整一——一个纠结百年文论问题的哲学阐释

    关键词: 中国现当代文学史  中国现代散文  中国现当代散文  载道  美学思潮  学科定位  言志  哲学阐释  

    建构任何一门学科的美学,都必须找准自己学科定位与核心理念。"五四"新文学至今,中国现代散文美学就一直在不断地寻觅着自己的这个"核心理念"。这个"核心理念"的反复寻觅与诉求,则形成了中国现当代文学史,也是中国现当代散文史上具有独立意义的多次散文美学思潮,按所谓的"传统"说法,则形成了历史上"载道"派与"言志"派的此消彼长。

  • 本体阐释视域中的理论与实践关系新诠

    关键词: 本体阐释  强制阐释  伊格尔顿  西方文论  理论话语  语义相关性  批判性反思  自反性  

    "理论之死"(尼尔·路西)、"理论之后"(伊格尔顿)、"反理论"(罗蒂、泰勒)、"理论的抵抗"(斯坦利·费什、保罗·德·曼)等种种"后"理论的声音表征了文论的全球性转向与危机意识。这类思考在赋予理论自反性特征的同时,也预示了理论话语新变的可能。中国学界近年对西方文论"强制阐释"倾向的批判性反思亦表达了对理论对象化现实能力的深度焦虑,在某些层面...

  • 连续性的韵律:在历史和文学之间的“布尔乔亚”

    关键词: 勃朗特姐妹  莫莱蒂  伊格尔顿  阿姆斯特朗  现代史诗  欧洲小说  读书会  

    一、布尔乔亚文化之死毛尖:今天,我们的主题是莫莱蒂和《布尔乔亚》,一会儿请朱康来主持。我先跟各位通报一下我们读书会的成果。最近已经出版和即将推出的"远读"译丛(朱康、丁雄飞、罗萌主编)有下列几种:伊格尔顿的《勃朗特姐妹:权力的神话》、D.A.米勒的《简·奥斯丁:风格的秘密》、南希·阿姆斯特朗的《小说如何思考:个人主义的限度》,以及莫莱...

  • 中国小说的境界

    关键词: 当代文学  顾彬  中国现代文学  忧愤  木心  五粮液  本事  

    木心曾不无忧愤地说过,"文学,有本事把衣服脱下来。多少有名的文学,靠服装、古装,琳琅满目,里面要么一具枯骨,要么一堆肥肉"(1)。顾彬在将中国当代文学和现代文学做了比较之后认为,中国现代文学是"五粮液",当代文学充其量只是"二锅头"。木心和顾彬,一中一西,观点却惊人地相似,他们对当代文学的批评虽然并非中肯之论,但一个无法回避的事实是,当代...

  • 伦理视域下贾平凹文学创作的转型解读——以中短篇小说为例

    关键词: 长篇小说创作  短篇小说创作  乡村伦理  文学主题  贾平凹  寻求自我  伦理形态  艺术呈现  

    在当代文坛,贾平凹是一位在创作上不断寻求自我突破的作家,这种刻意的艺术求新不仅体现于他的长篇小说创作,在中短篇小说中同样可以见出作家不同时期文学观念的转变,尤其是他对于伦理形态的书写与阐释。贾平凹热衷于"农民"与"乡土"文学主题的书写,乡村伦理和社会道德是其小说艺术呈现的重点。当前学界大多关注贾平凹的长篇小说创作,而忽视了其中...

  • 鲁迅与电影的“不了情”

    关键词: 弃医从文  不了情  鲁迅  电影  

    鲁迅在文学上所达到的造诣在成就其文坛之位的同时,也掩盖了其其他方面的光芒,比如电影。鲁迅写过很多有关电影的评论,也翻译过一些电影方面的论著,但他依然谦虚地称自己为"门外汉",是"不懂得其中的奥秘"的。其实,对于电影,鲁迅不仅知,而且"痴"。"弃医从文"的源头是电影,被鲁迅先生称为人生最大享受的是看电影,甚至生命将尽之时他所做的最快意的...

  • 新移民女作家如何叙述家族历史——以严歌苓、张翎、施玮小说为例

    关键词: 严歌苓  历史叙事  中国历史文化  施玮  文学作品  美眷  

    家族关系是构成中国历史文化中各种关系的基础。从《红楼梦》以来,以家族为题材的文学作品屡见不鲜。新移民作家由于其生长背景、所接收的文化思想资源等原因,同样对中国式家族历史叙事情有独钟。张翎的《金山》《阵痛》《交错的彼岸》、严歌苓的《陆犯焉识》《妈阁是座城》《第九个寡妇》、施玮的《世家美眷》《红墙白玉兰》、袁静梅的《忠臣逆...

  • 佐藤春夫《“风流”论》中的日本传统文化思考

    关键词: 佐藤春夫  日本传统文化  吉田精一  创作初期  艺术至上  文学评论家  耽美派  

    一、引言佐藤春夫(1892—1964)作为近代日本耽美派诗人、作家活跃于明治末期至昭和时期的文坛,其创作初期以《田园的忧郁》(1919)、《殉情诗集》(1921)等代表作被日本文坛誉为艺术至上的作家。佐藤春夫自己也如此定位并在艺术追求过程中坚持倡导回归日本传统文化和古典。日本文学评论家吉田精一(1908—1984)称佐藤春夫"作为古典诗人是大正昭和时...

  • 《都柏林人》诗性政治与精神荒原症候——《都柏林人》的圣杯追寻

    关键词: 短篇小说集  骑士传奇  早期作品  精神荒原  现代主义文学  圣杯  

    爱尔兰作家詹姆斯·乔伊斯(James Augustine Aloysius Joyce,1882—1941)是现代主义文学最具有代表性的作家之一。短篇小说集《都柏林人》(Dubliners,1914)作为乔伊斯创作的早期作品,继承了莫泊桑和契诃夫的现实主义写法的同时,融入了现代主义特色。圣杯追寻最早见于中世纪法国作家克雷蒂安(Chrétiende Troyes,约1140—1190)的骑士传奇《帕西法尔...

  • 论《黄金时代》的间离元素与美学实践

    关键词: 萧红  剧本创作  美学实践  自传体  同题材  

    作为一部讲述民国时期女作家萧红短暂生平的传记片,与两年前上映的同题材影片《萧红》相比,《黄金时代》展示出极大的差异性。这种差异性是从剧本创作阶段就奠定的,为了建构一个尽可能客观、真实的萧红形象,编剧李樯并未简单地根据现存相关作品进行改编,而是五年磨一剑,以她的自传体长篇小说《呼兰河传》为框架,同时整合其短篇小说、散文、回忆...

  • 故宫文化遗产的影像传播研究

    关键词: 影像传播  科普宣传  科技信息技术  大众传播  历史文化遗产  信息反馈  宣传册  受众需求  

    博物馆作为人类历史文化遗产的聚集地及传播媒介,在各个历史时期都有着不可估量的作用。早期的博物馆传播手段相对简单——大多为文物科普宣传,采用主导宣讲或宣传册发放的单一线性传播模式,信息反馈及受众需求很少涉及。随着大众传播的普及,科技信息技术的不断完善,当代博物馆开始借助传媒的手段行使其教育、传播的功能,转变为以"受众"为中心。

  • 《红气球之旅》与侯孝贤电影的异域中国想象

    关键词: 威尼斯电影节  最佳导演奖  戛纳电影节  柏林电影节  国际大奖  世界影坛  金狮奖  

    侯孝贤是蜚声国际影坛的华语电影大师,至今已执导过二十余部剧情片,其中如《风柜来的人》《童年往事》《戏梦人生》《悲情城市》《海上花》《刺客聂隐娘》等名作,先后获威尼斯电影节金狮奖、柏林电影节影评人奖、戛纳电影节最佳导演奖等多项国际大奖,其艺术成就获得了世界影坛的高度评价。

  • 李清照《凤凰台上忆吹箫》的宫调声情述论

    关键词: 李清照  作品数量  词调  历史考证  词牌  历代词人  南北词  

    在中国词坛上,《凤凰台上忆吹箫》是一个著名的词牌,历代词人皆有创作,宋至清作品数量颇多。当前学界对《凤凰台上忆吹箫》词调研究多集中在词调溯源、词调体制等方面,关于其宫调的记载仅在《新定九宫大成南北词宫谱》(亦称《九宫大成》)、《碎金词谱》两书中有标注,从宫调至声情的研究不足。其中对李清照的《凤凰台上忆吹箫》的相关研究数量较...

  • 中、法国歌溯源与比较略论

    关键词: 历史与文本  民族自强  审美追求  国歌  必然性  近现代  

    作为音乐形式的国家形象和政治标志,国歌宣示国家性质、社会制度、民族文化、历史传统乃至审美追求,具有崇高的地位与尊严。本文对中、法两国国歌的比较研究意在从历史与文本分析中探索中、法两国在近现代变革中社会抉择的必然性,以及两民族为之奋斗的社会目标、实现该目标的条件、追求民族自强的自觉水平。在世界众多国歌中,《义勇军进行曲》和...

免责声明

若用户需要出版服务,请联系出版商,地址:长春市自由大路509号,邮编:1300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