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诗歌创作 虚拟 意象 读者接受 艺术手法
摘要:爱尔兰诗人叶芝在《叶芝全集》序言中认为,诗人“绝不会直截了当地与人交谈,就像在餐桌上与某人谈话那样,这里总有变幻莫测的场面”,这一说法无疑显示出诗歌创作中意象虚拟的存在和重要性。没有虚拟,何来“变幻莫测”呢?意象虚拟,使诗歌可以超越具体物象、具体时空和具体情境的限制,从而使诗歌不是对一件事情的复述或者素描,也非是简单的嚎啕大哭或者干瘪瘪的思想传授。它一方面是诗歌创作不可或缺的艺术手法和必然存在的现象,但另一方面,若我们没有把握好其中的限度,诗歌创作也必然会沦为作者一厢情愿的独诉,读者只会认为这是诗人在胡言乱语,从而根本不买诗歌的账。那么,意象虚拟究竟怎样才能契合,或者说较有可能地栖息于读者接受与创作者诗意表达的交融点上呢?意象虚拟的限度在创作中究竟能到达多远呢?本文就此试作讨论。
写作杂志要求:
{1}基金项目有则加。格式为“基金项目:基金名称(编号)”。论文若系省部级以上基金项目,本刊将酌情优先发表。
{2}作者名字标在文章题目下方,作者单位标在文章结尾。注释统一为页下注,每页重新编号,注释序号与文中指示序号相一致,一律用阿拉伯数字加圆圈标注:①、②……。每条注释独立成自然段。
{3}题目力求简明醒目、确切,反映出文章的主题。中文题目一般不超过20个汉字,顶格排。
{4}参考文献以与文稿内容密切有关的较近期著述为主,注意与原文核实。一般在10篇以上,综述可酌增,不可引用内部资料
{5}要有300字以内的中文摘要和3至5个关键词。
注:因版权方要求,不能公开全文,如需全文,请咨询杂志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