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美术杂志是由中国美术学院主管,中国美术学院主办的一本CSSCI南大期刊。
新美术杂志创刊于1980,发行周期为双月刊,杂志类别为艺术类。
杂志介绍
新美术杂志是由中国美术学院主管,中国美术学院主办的一本CSSCI南大期刊。
新美术杂志创刊于1980,发行周期为双月刊,杂志类别为艺术类。
主管单位:中国美术学院
主办单位:中国美术学院
国际刊号:1674-2249
国内刊号:33-1068/J
发行周期:双月刊
全年订价:¥388.00
关键词: 传统工艺 中国 文明国家 生活需要 学习传统
就像世界上所有的文明国家一样,中国传统工艺也是代代相承,盘折而有变化。其历经千百年,凝结菁华,熠熠耀耀,留下遗珍无数,更以其日用之道满足了人的生活需要。然而今天人们特别在意和强调的,已经不只是尊重传统、学习传统,更是希望通过活化传统、推陈出新,凸显中国传统工艺的当代意义和价值。
关键词: 中国制造业 当代价值 传统工艺 政府工作报告 产业结构 国务院总理 中国传统 可操作性
随着近年经济和文化的发展,中国产业结构已迈入新的发展阶段。2016年,国务院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工匠精神”这一概念,倡导以中国传统的优秀工匠精神来推动中国制造业和产业的转型,这在学术界和产业界引起强烈反响,也说明国家在制定引导性政策方面亟须学界提供现实性和可操作性的解决办法。
关键词: 传统工艺 意匠 当代 培育 活化 人类社会 日常生活
一引言传统工艺是我们民族的宝贵遗产,承载着族群文明历史的珍贵记忆,印刻着先民日常生活的真实足迹,凝结着人类的智慧和美好向往。正如我国先秦时期的重要科技专著《考工记》所述.“知者创物,巧者述之,守之世,谓之工。百工之事,皆圣人之作也。”1传统工艺里饱含着人类对自然的理解和认知,是由生存和生活经验总结的科学,对于人类社会而言,如同源...
关键词: 当代中国发展 精神气质 社会风气 工匠 古代 境遇 道义 技艺
中华民族有着悠久的手工业传统,造就了大批能工巧匠,留下了异彩纷呈的无数佳作精品,承载着中华民族的精神气质和价值追求,是中国古代“工匠精神”的真实写照,也是当代中国发展的重要历史资源。工匠精神的提出适应了国家产业升级的需要,是建设制造强国,净化社会风气,树立中国国际形象的重要精神支撑。
关键词: 中国传统 体制演进 制度内容 工匠 精神 古代 历史语境 阶段性特征
工匠精神是对中国数千年来传统工艺文化的高度抽象,需要站在对中国传统工艺史的经验总结和规律探究基础之上进行科学阐释。在历史语境中,政治体制演进、机制完善、经济发展和文化嬗变,丰富和扩展着工匠精神的内涵和外延。随着不同历史时期工匠制度内容的调整与管理机制的变化,工匠精神呈现出不同的阶段性特征。
关键词: 包豪斯 现代设计 庞薰 中国 高等美术学院 历史传统 新加坡 伊泽尔
一"包豪斯"情结1.历史传统与现代诉求,在香港、新加坡等地1929年夏,于法国格勒诺布尔市[Grenoble,今伊泽尔省首府]修业1年结束后,郑可(1906-1987)即赴巴黎,与周轻鼎(1896-1984)等一道成为"国立高等美术学院"[école Nationale Supérieure des Beaux-arts de Paris]旁听生,并为1930年正式考入该校进行准备。
关键词: 美术工艺 当代价值 近代中国 实业救国 西方科学 创新之路 民族工艺 技能竞赛
近代中国工艺的发展,实则是在实业救国浪潮中,渐渐走出的一条借鉴西方科学与发展、民族工艺相融并举的创新之路。兴办工艺传习所与举行各种手工艺技能竞赛等,成为体现传统工艺适时而为的举措,土山湾孤儿工艺院、同立绣校、两江优级师范学堂等纷纷兴办。
关键词: 手工艺人 社会身份 合作化 过渡时期总路线 社会主义工业化 资本主义工商业 社会主义公有制 资本主义私有制
1949年,中央人民政府提出了“过渡时期总路线”和总任务。即“要在一个相当长的时期内,逐步实现国家的社会主义工业化,并逐步实现国家对农业、对手工业和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其目的即通过互助合作的方式将生产资料的资本主义私有制改造为生产资料的社会主义公有制。
关键词: 传统工艺 文化遗产保护工作 非物质文化遗产 活化 高校 合作 教育 社会生活
中国传统工艺是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与保护的重要门类之一,尤其是传统手工艺术,有许多依然作为重要的社会经济产业,活跃于当代社会生活。2016年,文化部副部长项兆伦在全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会议上的讲话里,把国家非遗保护实践和工作理念上升到新的高度,提炼出三个理念:在提高中保护的理念;非遗走进现代生活的理念;见人见物见生活的生态...
关键词: 新技术 木结构 中国古代建筑 榫卯结构 硬木家具 生活方式 日常生活 新材料
榫卯结构在中国古代建筑和家具中的应用曾经是主流,并创造了辉煌。然而时过境迁,随着新技术、新材料的不断出现,原有的生活方式发生了许多变化,榫卯结构也逐渐从日常生活中消失。取而代之的是为数不多的“硬木家具”,延续着榫卯结构的做法。
关键词: 全球化 设计 命题 中国 东方 world 牛津大学 丝绸之路
牛津大学历史学教授彼得·弗兰克潘[Peter Frankopan]在其新近著作《丝绸之路:一部全新的世界史》[The Silk Roads:A New History of the World]中开篇便谈到对“西方”政治成功、文化优势以及道德胜利的颂扬在历史观上存在着误区:“看待历史还可以有其他不同角度,而不只是从近代胜利者的立场去观察过去。”
关键词: 设计学 东方 地域范围 方位词 古汉语
一用来定义设计学的“东方”所涉地域范围厘清“东方设计学”之“东方”所涉地域范围,是展开“东方设计学”研究的要务之一。“东方”在古汉语中多作为一个方位词,意为日头初升的方向,或指所在地以东之地。在此意义下的“东方设计学”基本上可以理解为中国的设计学,而“设计学”之所以冠以“东方”而非“中国”,其所涉地域范围应不仅限于中国本...
关键词: 设计方法论 东方 结构 美学特质 大型工程 设计哲学 设计实践 创新路径
从本体论、认识论、方法论的角度构建设计哲学的立场和观点,是升华设计实践认识,反思创新路径,拓展当代设计规律的重要研究。随着我国设计产业的不断壮大,设计活动积累大量工程、技术、用户、美学知识经验的同时,也进一步同东方本土文化融合,产生了大量具有显著地域特征、美学特质、哲学意味的产品、建筑、服务、大型工程。
关键词: 东方传统 创新驱动 设计美学 传统文化思想 可持续发展观 国际视野 思维方式 审美意识
东方,是具有国际视野的格局。东方智造基于东方传统文化思想乃至现代世界设计趋势的发展,旨在从东方传统设计美学的梳理和活化,到当代东方人的思维方式、生活方式和审美意识等深度发掘,以东方智慧深刻而全面的可持续发展观,结合数字化、智慧化的设计观念和方法,提炼具有当代东方精神,启示未来东方设计的创作方法和理论,以进一步铸炼和优化东方设...
关键词: 文化精神 染色 草木 东方 中国传统 造物思想 色彩应用 丝绸文化
中国的丝绸文化有着深远的积淀,染色是其中的重要环节,古人的造物思想和审美观也体现在草木染色造物过程中。中国古代的色彩应用除了具有装饰生活当中的物以彰显视觉的功能之外,还被赋予了特殊的深层次的含义,是人、物、天、地、自然之间关系的体现,这些关系决定了对民间色彩使用的自上而下的约限。而中国传统智慧非凡的创造性的将固化的色彩等...
关键词: 企业形象设计 历史语境 彼得 技术展览会 法兰克福 发电站 历史性 展区
1891年,在德国美茵河畔的法兰克福举办了一届国际电力技术展览会[International Electrotechnical Exhibition ]。来访的观众们亲眼见证了一个历史性的时刻:当距离展区175公里处的一处发电站接到指令开始运转时,展区门口的1000盏电灯被同时点亮,同时,一台100马力的水泵开始源源不断地将水送上一座假山,制造出倾泻而下的水流,形成一道人工瀑布。
关键词: 现代纤维艺术 艺术变革 现代艺术思潮 20世纪 现代艺术观念 艺术形式 发展经历 主流文化
现代纤维艺术的发展经历了对材料和艺术形式无止尽的追求与创新,现代艺术观念的注入是其发展的绝对动力。无论什么时代的艺术,把握住了时代的主流文化,才能创作出具有时代感且与现代环境相辅相承的艺术作品。
关键词: 朝鲜时代 祭器 州县 传播 东亚 宋代 朝鲜王朝 礼仪规范
作者题为朱熹的《绍熙州县释奠仪图》是南宋绍熙年间(1190-1194)由中央颁布,作为州县祭祀释奠的礼仪规范,其中所载之“祭器图说”与《三礼图》《考古图》和《宣和博古图》存在着一脉相承的联系。《释奠仪图》在朝鲜时代朱学兴盛、礼书广布的历史情境下传入,成为他们相关礼仪活动中采用祭器的主要样式来源,体现在朝鲜王朝仪轨中具体又可分为“礼...
关键词: 生活体验 创作 现代工业文明 修身养性 经济社会 平和心态 佛教徒 信徒
在发绣产生之初,佛教徒为敬佛礼佛而绣制佛像,并在信徒之间传承,绣者是以信仰的满足和修身养性的需要将手艺传教于下一代。随着现代工业文明的到来,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和开放,原本相对封闭、慢工出细活的发绣也随时代的节拍快速运转,打破了以往发绣人淡定静守的平和心态,变得浮躁焦虑,过多地追求效益,有的赶潮流追名,有的转向产业逐利。
关键词: 招贴画 名称 大众传播媒介 20世纪 传播工具 历史文献 设计学 研究者
招贴,亦称招贴画,是20世纪最重要的大众传播媒介之一,至今仍在广泛应用。招贴是实用的传播工具,也是记录往昔的图像历史文献,因此在当今设计学界,招贴一直是研究者关注的热点。不过,国内学界的招贴研究工作长期被名称概念的混乱所困扰。
关键词: 历史街区 江南城市 艺术研究 社会学理论 公众 田野调查法 主体与客体 城市品牌
随着新一轮城镇化的推进,国内许多历史街区出现“时尚化”或“破败化”现象。如何激活历史街区,打造城市品牌已是当下社会急需解决的问题。本文运用田野调查法,对江南地区12个城市23条历史街区进行深入调查,运用社会学理论,从接受主体与客体角度出发,提出相应策略。
若用户需要出版服务,请联系出版商,地址:浙江杭州南山路218号,邮编:3100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