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南边疆民族研究杂志是由云南大学西南边疆少数民族研究中心主管,云南大学西南边疆少数民族研究中心主办的一本CSSCI南大期刊。
西南边疆民族研究杂志创刊于2003,发行周期为半年刊,杂志类别为社会类。
杂志介绍
西南边疆民族研究杂志是由云南大学西南边疆少数民族研究中心主管,云南大学西南边疆少数民族研究中心主办的一本CSSCI南大期刊。
西南边疆民族研究杂志创刊于2003,发行周期为半年刊,杂志类别为社会类。
关键词: 大理文化 西南研究 多元性
大理文化是以洱海为中心,由这个区域内各民族共同创造的文化。由于其包含了地域性、历史性和族群多元性的特点,代表了方国与国家的交往模式,同时也是少数民族比较发达的文化代表,因此在西南研究中具有重要的价值和意义。对于大理文化的研究,要突破地理位置和行政规划的空间局限;突破单一族群研究的方法局限;突破单一的茶马古道研究的视野界限;突...
关键词: 人类学研究 民族志 影视人类学 边疆少数民族 西南边疆 生活状况 研究中心 财富中心 日至 中国西南
<正>2010年4月21日至25日,由云南大学西南边疆少数民族研究中心成功举办了"重现的边疆"首届人类学/社会学纪录影像年度论坛。论坛力图透过有史以来与边疆少数民族有关的照片、图像、视频等载体,再现不同时期边疆少数民族的社会、文化、生活状况及发展变迁。通过组织不同专题的讨论,以突破追溯影视人类学发展的历史,探讨影视人类学的部分理...
关键词: 时间意识 节日 彝族 民俗心理
时间意识是人类对自然运动规律的一种理解,也是人类对自身社会生活节奏的一种体验。它蕴涵在一个民族的民俗文化中,透析着该民族的认知心理,并同时影响着他们的行为习惯。本文以"节日"这个特殊的时间符号作为切入点,以彝族为论述对象,将民众在节日中对时间的"本能"意识和直觉经验加以系统化研究,分析这些时间意识给民俗生活和民俗心理带来的影响...
关键词: 少数民族 民间教育文化圈 文化再生产 云南回族
文化再生产是不同民族、不同地方调适自身、与时俱进的重要方式和途径。少数民族文化再生产的主体主要有少数民族族群自身、各级政府和社会组织。文化再生产一是族群自身文化存续与社会控制的需要;二是族群与外界互动,并谋求适应与发展的要求。通常情况,少数民族文化再生产主要通过家庭、社区、社会进行,与宗教诠释话语和民间教育密切相关。少数...
关键词: 金沙江中下游傣族 民族认同 研究
金沙江中下游傣族长期以来与西双版纳、德宏等地傣族主体隔绝,散居于汉族、纳西族、彝族、回族、白族等民族之中。本文认为相同的族称是这一地区傣族民族认同的主观要素,共同的文化特征是认同的客观要素,提出并深入分析了金沙江中下游傣族从追溯汉族祖源到积极地傣族认同的民族归属认识过程和原因。面对金沙江中下游傣族的民族文化遗失,各地政府...
关键词: 解释人类学 意义 深描 特殊性 民族文化研究 启示
解释人类学将文化视为一套具有意义的象征符号体系,认为人类学是一门阐释性的科学,并提出了"深描"的民族志表述方式。解释人类学是一种对文化特殊性的研究。从解释人类学的视角出发,中国的少数民族文化研究应该对民族文化的意义进行分析,从主位的视角理解民族文化的内在逻辑,以深描的方式记录文化事实,在具体的历史和社会背景下进行民族文化研究...
关键词: 草原生态环境 政策 适应
近年来,内蒙古天然草原退化、沙化面积呈急速扩大趋势,在其诸多诱因之中,草原所有权和牧民的应对策略是影响草原生态环境的最重要的人为因素。目前内蒙古草原环境个案研究多集中在中部典型草原地区,而东部草原地区资源管理方式和文化的关系研究非常少,更鲜有深入研究的文章。基于上述考虑,本文选择了呼伦贝尔两个生态环境相同的嘎查进行比较研究...
关键词: 古代蒙古族 草原保护 生态化特征 启示
本文介绍了古代蒙古族草原保护生态化特征的制度体现,分析了古代蒙古族草原保护生态化特征的成因,进而提出古代蒙古族草原保护生态化特征对现代草原法制建设的启示。指出在坚持草原所有权公有制的前提下,应当重新设计生态化的用益物权制度,以此兼顾草原的经济价值与生态价值的协调统一。
关键词: 西部地区 生态效益补偿 制度
近些年来,随着我国经济的高速增长,生态环境的恶化也日趋严重,成为当前社会发展中必须正视的严重问题。生态效益补偿制度在近期引起了广泛关注,对于生态环境保护具有重要的价值。西部大开发以来,西部地区脆弱的生态环境引起了国内学者的广泛关注。如何在西部大开发的过程中保护好当地的生态环境引起学者相当程度的重视。
关键词: 旅游劳工 出租车司机 移民
当前我国少数民族聚居地区涉及旅游开发的面和度都在不断加强,引发了不同规模层次的劳务人员迁移,对相应劳工流动的研究应向纵深发展,尤其应关注在同一民族文化语境中不同圈层的人员流动及相应精神和文化异动。对云南丽江"南溪帮"出租车司机劳工群体的研究表明:这样一群在"同一区域内"由"边缘"向"中心"流动的人口,有其自身的行为特征、社会关系...
关键词: 班利村 拉祜族 城市适应 社会排斥 网络认同
本文通过对澜沧班利村拉祜族外出务工情况的调查,了解到近年来拉祜族外出务工人员逐渐增多,但总体上呈现出外出务工者少,打工时间短,流动半径小等特点。表明拉祜族外出务工者对城市适应力弱。本文总结了拉祜族外出务工者城市适应的四个特点:一是小城市的适应是他们走出村寨,适应城市化的阈限;二是在城乡适应中遇到的显性/隐性的社会排斥是他们适...
关键词: 氟中毒 疾病 社会文化
从社会人类学的角度出发,对贵州织金的氟中毒现象进行考察,探讨当地人对这一疾病的认知和相应的行为方式,并据此对业已实施的健康教育和行为干预措施进行分析,指出这些措施之所以收效甚微的原因,也即现代医学知识与地方性知识之间的冲突。
关键词: 边疆 民族地区 农村党组织 模式
边疆少数民族地区新农村建设对于我国现代化建设具有重要意义,农村基层党组织是新农村建设的组织者、实践者和推动者,具有地位重要、作用巨大、形象具体和类型特殊的特征。如何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发挥党的基层组织作用,不仅是大姚县党建工作中面临的问题,也是包括云南在内的众多少数民族省区共性的问题,急需在理论和实践中加以认真研究和探...
关键词: 广西 骑楼 地理分布 两广 地缘经济关系
骑楼建筑是近代以来出现于中国的区域性建筑类型,在民国时期广泛分布于中国南部沿海地区,并不断向内地扩散。受广东经济辐射的影响,广西城镇出现了骑楼建筑,它多分布在商业贸易频繁的沿江城镇,呈现出明显的自东南向西北递减的态势。骑楼在广西出现不仅是广西商品经济发展的需要,也充分反映了广东对广西的地缘影响力。
关键词: 区域式 参与式 边境地区 扶贫
基于西南边疆边境地区扶贫实践的田野调查,特别是鉴于既有扶贫模式的问题表明,我国的扶贫亟待从目前占据主导的对象化的、管理式的区域式模式,向互动的、合作的参与式模式的方向转变。而转变的关键是与"基本生存线"紧密相关的。这就需要扶贫机构改变角色定位,为他们提供参与的基本条件,特别是制度化地分解参与风险。
关键词: 利益均衡 和谐社会 利益相关者 和顺
利益均衡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必要条件。旅游社区因为旅游业的发展使得当地的利益格局发生了较大的变化,利益格局的变化对旅游社区社会的和谐造成了一定的影响。本文从构建和谐社会的角度,在分析了和谐社会与利益均衡关系的基础上,以腾冲县和顺古镇为例研究了旅游社区利益均衡机制的建立。
关键词: 遗产旅游 古镇 传统文化
遗产旅游是近几年来发展较快的产业,也是学术界探讨的热点之一。遗产传统文化不可能原汁原味地展示给游客,需要包装、发明和创造,使"古镇"这张牌给地方旅游业注入活力,但必须是在充分了解和尊重民族文化的基础上去包装和创新。以云南楚雄彝人古镇为例,探讨遗产旅游背景下的"仿古镇"是如何被发明和创造,这对旅游经济开发下传统文化的传承、保护与...
关键词: 南诏古城遗址 太和村 白族传统文化 保护与开发
云南省大理市的太和村是历史悠久的千年白族古村,也是往昔唐代南诏太和城的遗址所在地。南诏太和城遗址、《南诏德化碑》、草编工艺以及古朴的白族传统民风民俗,都是值得珍视和承继的宝贵的民族历史文化遗产。这既是太和村民族传统文化保护的主要内容,也是当今开发民族旅游文化资源的重要依托。
关键词: 热巴舞 噶玛噶举 藏族
藏传佛教噶举派曾在云南藏区有很大影响,至今当地很多文化现象都留有明显的噶举信仰的痕迹。按照藏族传统的地理观念划分,云南藏区已经远在康区的边缘,有关藏传佛教各个派系传承情况的汉藏文记录都比较缺乏,单依赖这些文献不足以对噶举派的传承和发展进行深刻了解。流传于维西县塔城镇等地的热巴舞歌词中保留着很多有关噶举信仰的内容,而当地与...
关键词: 西双版纳 傣族 文身 文化变迁
傣族文身起源于原始宗教,它是傣族先民图腾崇拜的一种表现,是一种交感巫术并且具有成人仪式的性质。佛教传入西双版纳傣族地区后,文身深刻地渗透了佛教文化的内容,内涵和图案更加丰富,并成为傣族佛教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由于傣族宗教信仰和实践传统的严重削弱以及人们科学文化知识的增进,傣族传统的文身习俗逐渐消失。
关键词: 剑川沙溪 白族服饰 变迁 文化认同
大理剑川沙溪白族服饰无论从它的起源、发展以及现存状况来看,都具有独特的地域特色,它不仅是人类生产劳动的成果,同时它还承载着一个民族政治、伦理、审美意识形态等方面的内容。在对服饰选择与穿着中所表现的文化认同。
关键词: 南传上座部佛教 持戒 差异
老年人持戒仪式是广泛存在于信奉南传上座部佛教的傣、布朗、阿昌及德昂等民族中的一种集体宗教行为。但不同民族的持戒仪式事实上又存在较大差异。这并非由于该仪式在不同的民族生活中的意义有何本质的不同,这一仪式的差异是宗教与社会中的历史、政治、经济等诸多因素之间复杂关系的现实表达。
关键词: 集体行动 芭蕉箐基督徒 社会关系
本文是对云南苗族一个信仰基督教的村寨所作的人类学调查及研究。通过考察当地基督徒的集体行动,笔者认为,不同集体的个人之间缺乏紧密的社交往来,但整体上,芭蕉箐人的社会关系获得新进展;同一集体内的个人并非总是出现在一切集体行动的场合;集体行动的内容体现人际关系的平衡和稳定。同时,无论宗教本身是什么,它都被裹挟进了一个现实的结构性关...
关键词: 艾滋病 法律 地方性知识 社会控制 人权
当艾滋病日益成为一个社会问题被人们关注的时候,如何从社会控制的角度来实现对艾滋病人权利保护进而实现不同群体间良性互动成为一个十分重要的问题。由法律所建构的正式社会控制本应在此过程中发挥应有的作用,通过个案研究可以看出,法律在实施过程中往往由于不同法律间冲突、具体实施与文本规则偏离等原因使法律不能很好地落到实处。而在一些...
关键词: 国家法 习惯法 图景 文书
在当前的乡村法治研究中,有些学者从国家法律的角度看待乡村法治,认为大量乡村习俗,破坏我国的法治建设,是法治建设的一种障碍。有些学者从民间立场出发,以"法律多元"为理论依据,论述乡村法治中的"习惯法"的价值与功能,从而为这种民间规则上升到国家制度层面寻求理论与现实的空间。但是,这两种观点都没有全面地概括当前乡村法治全景,一个真正的...
关键词: 法治实践 地方情景 法治样式
《马背上的法庭》展示了在一个浓厚的地方性情景中的法律实践方式,即通过法官取得地方情景和国家背景的双重合法性,并通过符号的操作把法律转换性适用于摩梭社会。这其中,体现了现实主义与学院派在乡土的法律实践的分裂,并证明了学院派操作方式的僵化。通过老冯的法律实践,国家法治在地方性情景中的实现应当是多样态的,而且属于实质法治和地方化...
关键词: 明代 外来移民 云南文化 人才 学术 习俗
有明一代,大量外来移民入迁云南,对当地社会发展影响巨大。移民多来自发达地区,相当部分为有文化高素养之士,他们将熟悉的思想文化施之于当地、影响于当地,培养人才、推进学术、移风易俗,成为在边疆地区传播中原先进文化的最有效载体,通过一代乃至数代人的努力,为改善边疆的人文环境作出了特殊贡献。
关键词: 宋朝 西南少数民族 官职 承袭
宋王朝对西南少数民族酋领官职的承袭十分重视,在有关承袭人的范围及次序方面,确认和规定"子孙若弟、侄、亲党"的范围和顺序。规定了承袭的基本程序:首先是由都誓主召集群酋会议,从承袭人——子孙及弟、侄、亲党中确定继承人。接下来是群酋联名具保,经有关部门上报宋王朝。最后是如果得到宋王朝的批准,朝廷即赐敕告、印符作为信物,承袭人北望天...
关键词: 龙门山民族地区 汶川大地震 人群变迁 世居民族 突发自然灾害
通过对龙门山民族地区各历史时期存在的主要人群类别的梳理,该区域在古代大致由当地世居人群及外来流动人群两部分组成。其中,羌、嘉绒、白马等族群在本地定居生活的历史相当久远。鉴于龙门山民族地区乃是一地震、泥石流等自然灾害十分频发的区域,故在当地世居民族的传统生存机制中应形成有某些应对突发自然灾害的策略,对其探讨可为该区域今后的...
关键词: 李曰垓 清末 云南 民族教育
在近代云南籍的风云人物中,李曰垓是比较少见的文武双全的一位。在他一生的事业中,教育虽不是其主要事业,但他在清末云南边疆少数民族新式学校教育发展方面的贡献,足以在云南教育史上留下重重的一笔。
关键词: 贵州 制度 认同 边疆史
通过中山大学教授温春来所著《从"异域"到"旧疆":宋至清贵州西北部地区的制度、开发与认同》一书的具体解读,表明了中国边疆史区域研究的必要性与可行性,从而能够丰富和发展整体意义上的中国边疆史研究,也是笔者所秉持的"从边缘社会发现历史"理念的应然体现。
关键词: 边疆民族稳定 国际分离主义 建议
边疆民族地区的稳定是关系到国家安全、国家统一、民族团结的大事,而能够深刻影响边疆地区社会稳定的重要因素之一是国际分离主义。国际分离主义借助跨境民族与境外相同民族在血缘、地缘、宗教等方面的密切联系,使由外至内的国际分裂主义势力成为可能。通过对"3·14"事件及其个案的解析,认为国际分离主义对西南边疆的影响不只在于制造暴力和混乱,...
关键词: 和谐文化 边疆治理 公民文化
现阶段我国边疆治理的基本现状是尚缺乏完备的边疆政策框架体系,对于边疆地域空间的复杂性和边疆民族关系和民族间的结构性差异未给予充分的重视,存在着用民族政策代替边疆政策的倾向。有鉴于此,从和谐文化构建的视角,提出以公民文化为内核,以弹性的政策体系为基础,推行边疆民族文化诉求表达机制为制度保障的边疆治理策略。
关键词: 缅甸 泰国 山地民族 跨国格局 形成
缅甸与泰国山地民族跨国分布格局的形成,是一个漫长的历史过程。孟人和拉佤人在泰语民族入主缅泰边境地区之前是当地至少是泰北地区的主要居民,克伦人也较早进入了该地区。随着拉祜、阿卡、傈僳、苗、瑶、克木、崩龙等民族的不断迁入,至20世纪80年代,缅泰山地民族的跨国分布格局最终形成。
关键词: 缅甸 寺庙 社会功能
缅甸是一个佛教国家。寺庙在缅甸社会生活中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寺庙是文化宝藏所在,是宗教场所、教育机构、体育运动场所、旅游的客栈,还具有辅助经贸,推行慈善工作、医疗卫生工作的功能。在社会生活中扮演社会活动中心、社会福利机构以及民间法院等角色,并负有治安管理的责任。
关键词: 侗语 研究 回顾 展望
侗族语言与侗族的历史、文化一样,源远流长而绵延不绝,侗家人通过侗语来表达情感,实现社会交际,亦通过侗族语言文字来保存民族传统文化,从而促进其社会的进步、发展和繁荣。鉴于此,通过对侗族语言文字研究六十年历程的回顾,提出未来侗族语言文字研究之趋势,无疑具有重要的学术意义。
关键词: 民族学 人类学 理论与方法 民族文化 学科建设
民族学/人类学学科是云南民族大学最具优势和特色的学科,已出版了一系列在云南乃至全国学术界均有一定影响的学术成果。由和少英教授主编的《社会文化人类学丛书》,既有对民族学/人类学理论与方法的系统总结,也有对少数民族社会文化的个案研究;既有云南民族大学中青年学者多年来思考和探究的结晶,也有走出书斋的民族学专业硕士生的处女作。丛书...
关键词: 民族学研究 文献资源 dc元数据
以民族学研究文献资源的元数据为研究对象,通过对民族学研究文献资源的研究,针对民族学研究文献信息资源的基本特点,以都柏林核心元数据(DC元数据)为基本元数据,建立了针对民族学研究文献资源的专门元数据。进行这些研究目的在于使用元数据技术促进民族学信息资源在网络环境下的开发利用。
若用户需要出版服务,请联系出版商,地址:云南省昆明市云南大学文津楼A座301室,邮编:650091。本站仅做历史信息展示,不提供任何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