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在线咨询服务, 立即咨询
戏曲研究杂志

杂志介绍

戏曲研究杂志是由中国艺术研究院戏曲研究所主管,中国艺术研究院戏曲研究所主办的一本CSSCI南大期刊。

戏曲研究杂志创刊于1980,发行周期为季刊,杂志类别为艺术类。

戏曲研究杂志

CSSCI南大期刊

  • 主管单位:中国艺术研究院戏曲研究所

  • 主办单位:中国艺术研究院戏曲研究所

  • 国际刊号:暂无

  • 国内刊号:暂无

  • 发行周期:季刊

  • 由尚长荣京剧“三部曲”所想到的

    关键词: 三部曲  京剧院  艺术创作  艺术家  艺术性  京剧艺术  表演艺术  当代艺术  戏曲研究  审美趋向  

    <正>当今时代,需要代表这个时代最高艺术水平的作品,也需要代表当代最高艺术水平的艺术家,尚长荣先生及其'三部曲'——《曹操与杨修》、《贞观盛事》、《廉吏于成龙》就是这样的代表。尚长荣先生何以能取得令人瞩目的成绩,其中既有艺术本身创造的因素,也有改革开放30年社会变革带来的推动艺术发展的原因。在改革开放30年的背景下,对尚长荣...

  • 尚长荣“三部曲”·新史剧·时代精神

    关键词: 时代精神  三部曲  现代京剧  折子戏  京剧院  戏曲研究  于成龙  现代戏  导演  历史剧  

    <正>在现代京剧的发展历程中,新编历史剧起了举足轻重的作用,所谓新编历史剧,用其广义,包括比较严格的历史剧、历史故事剧、古代名著改编剧、古代民间生活剧以及神话传说剧等等,凡是穿古代服装的都算在内,简称新史剧。

  • 艺无坦途——尚长荣谈艺录

    关键词: 于成龙  曹操  中国京剧  戏曲研究  戏曲演员  观众  廉吏  父亲  杨修  三部曲  

    <正>引子5岁那年,我第一次登上了舞台——是在北京大栅栏内的三庆戏园,我上台演了《四郎探母》中的杨宗保。16岁那年,'倒仓'之后的我有幸能在父亲的代表作中担任配角,如:毛延寿、金眼豹、焦赞、《玉虎坠》中的马武,并主演《姚刚》、《黑旋风》、《北诈》、《取洛阳》以及新编历史剧《合州城》等。

  • 尚长荣及其“三部曲”的意义

    关键词: 三部曲  京剧院  于成龙  艺术成就  表演艺术  海派京剧  戏曲研究  周信芳  曹操  阶段  

    <正>尽管尚长荣先生有若干出色的传统折子戏,但如果只有一部新作品《曹操与杨修》,我们将如何评价尚长荣的艺术成就呢?我们会调侃地称之为'尚一出'。没有了'三部曲',也就不存在'尚长荣阶段'。上海京剧院50年院庆时,我写文章把这'三部曲'称作上海京剧院的'尚长荣阶段'(现在罗怀

  • 尚长荣艺术断想

    关键词: 曹操  杨修  艺术经验  表演风格  人物形象  戏曲研究  观众  艺术形象  于成龙  魏征  

    <正>一传神与写心1988至2008年,尚长荣二十年的艺术'三部曲',是从塑造一个崭新的曹操形象开始的。尚长荣师从侯喜瑞,侯喜瑞师从黄润甫。黄润甫、侯喜瑞都有'活曹操'之称。

  • 戏曲创作的繁荣和发展

    关键词: 戏曲创作  戏曲艺术  戏曲作品  新编历史剧  戏曲研究  三十年  戏曲舞台  改革开放  现代戏  艺术创作  

    <正>改革开放三十年来,我国的戏曲艺术创作取得了空前的繁荣和发展,全国各民族、各地区的许多戏曲剧种,在整理改编传统戏、新编历史剧和现代戏创作上,都进行了积极的探索和新的创造,创作演出了一大批优秀的剧目,深受广大群众欢迎,其中有些作品在舞台上保留了下来,并在广大地区流传开来,堪称精品力作。回顾三十年来的发展历程,可以看到,这...

  • 戏曲艺术的多样化发展

    关键词: 多样化发展  戏曲演出  戏曲艺术  新时期  剧目  河南省  戏曲研究  观众需求  戏曲学校  郑州市  

    <正>上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社会生活发生了急剧变化: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取代了计划经济;宽松的社会生活、思想解放的倡导、各种西方思潮的涌入、信息时代的快速来临,使中国人的社会心理发生了重大变化。所有这些,都为艺术的发展繁荣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机遇。然而对于高度程式化的古老的民

  • 粤剧研究三十年

    关键词: 粤剧  三十年  广州市  研究工作  戏曲研究  香港中文大学  广东省  研究资料  研究机构  中国戏曲  

    <正>民国时期,随着粤剧进入城市,在广州便出现了有组织的粤剧研究活动。20世纪50、60年代,是我国粤剧研究工作的起步阶段,在资料收集整理工作上获得了一定成果。十年动乱,内地的粤剧研究工作被迫中断,直到70年代末才得以复苏。同一时期,港澳地区和海外学者的粤剧研究工作却取得了不俗的成绩。80年代以来,粤剧研究在业界和学界均得到重视,...

  • 21世纪初川昆研究中几个有待深入的问题

    关键词: 世纪初  昆曲  川剧艺术  四川省  川剧高腔  抢救  剧目  非物质文化遗产  高度重视  研究院  

    2007年5月24日至26日,川昆抢救继承展演暨中国地方戏与昆曲论坛在成都举行。这次展演和研讨活动标志着川昆以自己的抢救继承和深厚积淀赢得人们的重新审视,开辟了昆曲与地方戏研究的新领域。本刊从会议收到的二十余篇论文中选取与川昆有关的若干篇,辟为专栏,以飨读者。

  • 川昆的形成与振兴

    关键词: 昆曲  川剧高腔  四川  戏曲研究  艺术特色  传统剧目  曲牌  长生殿  生存与发展  观众  

    <正>若以方位来概括中国戏曲声腔的音乐特色,似乎'西高东低,南婉北昂'比较切合实际。这既合符我国的山川形胜,又合符东西南北的歌唱特点。这不是指戏曲声腔系统,只是指唱腔特色,故不违背地方戏'多元化'的原则。而作为全国移民大省之一的四川,在戏曲艺术中则兼有东西南北之长。川剧的昆、高、胡、弹、灯,分别具有低、高、婉、昂、博的艺术...

  • 川剧:五种声腔昆为首

    关键词: 昆曲艺术  川剧艺术  戏曲研究  四川省  川剧高腔  曲牌  传统剧目  艺术魅力  昆腔  漫画化  

    <正>中国昆曲艺术已于2001年5月1日由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为首批'人类口头和非物质遗产代表作',确认了昆曲独特的文化特性以及它在人类文化多样性发展中的特殊价值。作为我国传统戏曲中的单声腔剧种,昆曲主要流行在江苏、浙江、湖南以及上海、北京等省市,此外,尚有一向被忽略的川昆,即川剧昆曲,或称川剧昆腔。

  • 重臣外放与昆曲入川

    关键词: 昆曲  四川  重臣  竹枝词  乾隆  戏曲研究  十七年  总督  戏曲史  随园诗话  

    <正>满族统治者以武力征服明朝,同时,亦为当时高度发达的汉文化所征服。清初诸帝,推崇汉文化,希冀以此巩固统治、维系人心。于是,以讴歌忠孝节义为主旨的戏曲,首先是昆曲艺术,受到礼赞和提倡。康熙朝中期,出现了管理宫廷演剧事宜的机构:景山、南府。而以'文治武功'自诩,号称'十全老人'的乾隆皇帝,更将宫廷戏曲推向一个高峰,礼亲王昭梿在《...

  • 川昆与川剧声腔审美

    关键词: 声腔艺术  川剧艺术  审美准则  审美特色  昆曲  审美基础  牡丹亭  审美形式  演唱技巧  戏曲研究  

    <正>上世纪80年代初期,上海昆剧团莅蓉演出,我曾在四川剧场欣赏到了昆曲的经典剧目《牡丹亭》、《墙头马上》、《春香闹学》等,而且还亲睹了昆曲大师俞振飞的精彩折子戏片段。之后川剧院与俞振飞及华文漪、岳美缇、刘异龙、王芝泉等一行名家作了艺术交流与座谈,那次难忘的聚会至今仍让人觉得受

  • 川剧昆腔琐谈

    关键词: 昆腔  川剧  琐谈  观众  昆曲  剧目  钟馗  演出  演员  扇面  

    <正>川剧拥有高、昆、胡、弹、灯五种声腔,得天独厚。对于川剧来说,其他戏曲剧种有的,川剧有;其他戏曲剧种没有的,川剧亦有。川剧昆腔,习称'川昆',属曲牌体。它源于苏、浙地区的昆山腔,一经传入四川,逐渐与四川方言结合,成为乡土气息浓郁的川昆。川昆的最大特点是语言、唱腔和表现手法适应了四川观众的欣赏习惯,能最大限度地使欣赏者听清...

  • 保护文化遗产之我见

    关键词: 非物质文化遗产  昆曲  保护政策  传统剧目  上海昆剧团  中国昆剧  新剧目  代表作  戏曲学校  演员  

    <正>2001年5月8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认定昆曲为'人类口头与非物质遗产代表作',全国昆曲界一片欢腾,大家奔走相告。一转眼6年已过,中央和地方政府都对昆曲实行了政策倾斜:保证院团演职员全额工资;每年拨款1000万元给全国6个院团排戏;抢救、整理传统剧目,将其录制成资料予以保存;报考戏校昆曲班的学生一律减免学费等。仅减免学费一项,就收到...

  • 从地方戏看昆曲的生命呈现和历史撰写

    关键词: 昆曲艺术  地方戏  主流化  撰写  戏曲研究  生命  历史  民间戏曲  戏曲史  花雅之争  

    <正>中国是戏剧文化大国,古老的昆曲作为华夏传统戏剧的典型代表,其对京剧以及其他地方戏的渗透和影响众所周知。长城内外,大江南北,'十里不同风,百里不同俗',千姿百态的各地方剧种作为种种'在地性'文化的艺术呈现,它们中许多都跟昆曲有着血肉瓜葛,在不同程度上与之保持千丝万缕的联系。例如,在划归多声腔剧种行列的川剧中,昆腔即是其五大...

  • 浅议舒颐班抄本《梅喜缘》

    关键词: 青梅  聊斋志异  抄本  川剧高腔  浅议  川剧艺术  昆曲  晚清时期  戏曲研究  四川省  

    <正>川剧昆、高、胡、弹、灯五种声腔,除灯戏为本土所产之外,其余四腔皆属外来声腔。各种声腔发展至今,高腔无疑是地位最突出、地方特色最浓郁、最能代表川剧的,因为其发展历史悠久、现存川剧剧目也以高腔戏占大多数,高腔还拥有锣鼓帮打唱一套完备体系。相对来说,川剧中的昆腔(习称川昆)日渐式微,已鲜见于舞台。有关昆曲何时入川、昆曲如...

  • 昆曲音乐地方化发展的再思考——有感于重庆接龙地区流传的民间昆词

    关键词: 地方化  再思考  昆曲艺术  民间吹打乐  音乐形式  表现形式  艺术发展  重庆  世俗化  民间音乐  

    <正>清康熙、乾隆以后,中国的地方戏曲如雨后春笋,蓬勃兴起。由明代沿袭下来的昆曲,不仅以典雅的艺术格调与各地方剧种对峙,形成'花'、'雅'争鸣的戏剧发展局面,而且为争取更多的观众,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还改变了以往传统的艺术品格,站在新的艺术审美高点,迈向世俗化,展示出了新的

  • 婺剧的地位价值和保护研究——在中国婺剧理论学术研讨会上的发言

    关键词: 保护研究  文化研究  地方特色  戏曲发展  非物质文化遗产  地方文化  金华市  剧种  婺剧  戏曲史  

    2008年11月20日,由金华市文化广电新闻出版局、浙江省文化艺术研究院、金华市婺文化研究会共同主办的中国婺剧理论学术研讨会暨金华市婺文化研究会第三届年会在金华举行。来自北京、上海、浙江等地的国内知名戏曲专家,围绕认识婺剧的声腔传承作用,坚持婺剧的剧种特色和地方特色,保护和发展婺剧等问题进行理论层面的学术研讨,本刊择选其中若干篇...

  • 中国婺剧的文化定位

    关键词: 文化定位  地域文化  松阳高腔  滩簧  戏曲研究  金华  本土文化  徽戏  表演  表现形式  

    <正>地处浙江中西南部的金华,古称婺州,素有'小邹鲁'之称。婺州文化的内涵十分丰富,南宋以吕祖谦、陈亮、唐仲友为代表的'婺学',对我国儒家学说的发展具有较大贡献,并由此形成婺州地区'尊师重教'、'耕读传家'的良好社会风尚;曾为明开国文臣宋濂塾师的浦江郑义门和《郑氏治家规训》,被誉为中国古代家庭文化和儒学治家的典范;其他如婺州

  • 论婺剧流派形成的可能

    关键词: 流派唱腔  表演艺术  师承关系  艺术家  剧目  京剧  戏曲研究  形成  表演风格  中国戏曲  

    <正>婺剧被誉为'徽戏的正宗,京剧的始祖',梅兰芳先生曾这样评价婺剧:'京剧的前身是徽戏,京剧要寻找自己的祖宗,看来还要去婺剧中找。'婺剧是浙江中南部广大人民喜闻乐见的艺术形式,'锣鼓响,脚底痒'是婺剧'闹花台'的开始曲,从中亦可见婺剧深受欢迎的程度。民间有大量的婺剧

  • 以剧种视角解析婺剧概念的有效性

    关键词: 有效性  多声腔剧种  中国传统戏曲  种概念  高腔  解析  视角  戏曲研究  中国戏曲  命名  

    <正>婺剧,是对长期表演于金衢及周边地区戏曲舞台之高腔、昆腔、乱弹、徽调、滩簧和时调等六种声腔的统称,若从高腔算起,大约有四百年的传承历史。作为一个'多声腔剧种'概念的存在,则时间并不算长,学界存有1949年和1950年两说。近来有学者专门就这一问题进行考证,在核查相关的文字资料,调查和采访了相关健在的知情当事人所获得的新材料的...

  • 婺剧六大声腔的音乐特点

    关键词: 音乐特点  松阳高腔  音乐风格  滩簧  调式  戏曲研究  音乐特征  音乐魅力  徽戏  二簧  

    <正>谈及婺剧音乐,可说它的魅力远大于剧种本身。这是因为婺剧为多声腔剧种,其六大声腔风格异迥,颇具独立性(虽有相近者,但不易混淆)。既是同一剧种,尽管风格各异,各声腔之间同样存在着许多内在联系。比如徽戏与芦、卜,草昆与徽戏、高腔,时调与滩簧、乱弹等等。根据不同的风格、调式、调性,它们之间又可选择多种结合。就婺剧的风格而言,本...

  • 李渔与婺剧的关系

    关键词: 李渔  闲情偶寄  戏曲理论  中国戏曲  戏曲研究  家庭戏班  明末清初  传奇作品  美学影响  昆腔  

    <正>婺剧,是自明代中叶传承至今的一种戏剧形式,为高腔、昆腔、乱弹、徽戏、滩簧、时调六种声腔兼容并蓄的古老剧种,盛行于金华地区,也在衢州、丽水、临海、建德、桐庐以及江西东北部的玉山、上饶、贵溪、景德镇等地流行,民间俗称'金华戏',因为金华古称婺州,1949年改称为'婺剧'。

  • 试论中国古代戏曲的品评批评

    关键词: 品评批评  中国古代戏曲  祁彪佳  中国古典戏曲  戏曲思想  戏曲研究  戏曲作品  作家作品  戏曲创作  汤显祖  

    <正>本文以吕天成《曲品》、祁彪佳《远山堂曲品》与《远山堂剧品》、高奕《新传奇品》等为主要考察对象,对戏曲品评批评的定品原则、品评批评的具体方法加以分析与总结,以揭示品评批评在我国戏曲理论批评中的独特价值。这对进一步了解古代戏曲研究的思维方式与批评观念,探究我国古代文学批评的民族特点,都具有一定的理论意义。

  • 论《西厢记》的诗剧特征

    关键词: 西厢记  老夫人  莺莺  意象性  审美特征  张生  戏曲研究  抒情诗  戏剧情节  诗歌语言  

    <正>《西厢记》自诞生以来,被公认是一部优秀的抒情诗剧。萧伯纳曾说:'《西厢记》是最优美的诗剧,和我们中古诗剧一样,只有十三世纪的中国才能创造得出来。'张庚明确指出:'从作品的体裁、风格来看,《西厢记》是一部具有喜剧色彩的抒情诗剧。在语言的运用上,《西厢记》则堪称古代剧诗的一个范本。'徐扶明也指出:'它(指《西厢记》)是一部大...

  • “才女”与“文人”的双向建构——略论晚明传奇中才女形象的“文人化”

    关键词: 文人化  才女形象  明传奇  双向建构  女性形象  戏曲研究  男性文人  作家  晚明文人  元杂剧  

    <正>在晚明之前相当长的时间里,女性的美貌在文学作品中不断被强调,即使是元杂剧中的典型女性,如《救风尘》中的赵盼儿、《望江亭》中的谭记儿,剧作家突出的还是她们与恶人周旋的胆识和智慧。这与晚明传奇作家着力颂扬女性在诗词歌赋方面的才能是不同的。如果说元杂剧中的女性形象更多呈现出平民化色彩的话,晚明传奇作家笔下的才女形象则...

  • 西游戏的传承与发展——从单篇小戏到连台本杂剧

    关键词: 西游记  传承与发展  古今杂剧  二郎神  取经故事  魔镜  取经队伍  杨景贤  唐僧取经  戏曲研究  

    <正>西游戏,是指以唐代贞观年间玄奘西行取经为依据及与取经故事有直接或间接关系的戏文、院本、杂剧、传奇等戏曲文学作品。现存元明时期较为完整的西游戏有《唐三藏西天取经》、《龙济山野猿听经》、《二郎神醉射锁魔镜》、《二郎神锁齐天大圣》以及《西游记》杂剧等六种。《唐三藏西天取经》残存两折,描述唐三藏奉旨取经的故事。《二郎...

  • 伶人家族之业缘关系论纲

    关键词: 业缘关系  村落家族文化  伶人  地缘关系  血缘关系  谭鑫培  梅兰芳  家族成员  戏曲研究  论纲  

    <正>一从某种角度来说,中国伶人家族的血缘、地缘和业缘的关系问题,'技同相习,道同相得,相习则相亲焉,相得则相恤焉'。正是由于伶人的'技同'、'道同'等业缘关系,强化了伶人的血缘关系和地缘关系。

  • 近现代社会流动对戏曲行业形态的影响

    关键词: 社会流动  戏曲研究  近现代  行业  程长庚  传统戏  泛家族  伶人  形态  家族化  

    <正>对于中国社会的历史分期往往以清末作为分水岭,由于西方资本主义势力的渗透,使得中国社会不自觉地进入近现代阶段。由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的演进过程中,一系列因素都起了推波助澜的作用,例如观念因素、生产力因素、市场因素以及政治因素等等。不容易被觉察的是,由于社会转型的动荡与不稳定而产生的社会流动现象,在特定条件下,对社会形...

  • 文化生态与戏曲命运

    关键词: 戏曲现代化  文化生态环境  传统戏曲  地方戏曲  中国戏曲  现代生活  自我更新  文化土壤  现代戏  戏曲研究  

    <正>文化生态环境是一切艺术赖以生长的土壤,戏剧艺术的生命力就植根于相应的文化土壤之中。文化生态环境是随着社会的发展而变化的,植根其中的戏剧艺术也必须随文化生态环境的变化而更新,从新的文化土壤中吸取新的养分,才能保持自己旺盛的生命力。戏剧艺术一旦离开了它赖以生长的文化土壤,

  • 安徽戏曲现状刍议

    关键词: 黄梅戏  戏曲艺术  地方戏曲  安徽省  县级剧团  演出  剧种  戏曲研究  现状  皖南花鼓戏  

    <正>一安徽是一个特别的省份,它地处华东腹地,环抱于六省之间。东南连浙赣,东北毗苏鲁,西南接湖北,西北邻河南。长江、淮河、新安江将安徽切割成淮北、江淮、皖南三大自然区域,13.96万平方公里的面积上汇集了平原、丘陵、山区、水乡等多种地貌特点。不同的地域,孕育了不同风格的戏曲样式。据统计,安徽省内产生、存在和流行过的地方戏曲剧...

  • 二人转“原型”研究中的四点质疑——就《二人转文化阐释》的理论资源与行文逻辑与杨朴先生商榷

    关键词: 二人转  原型批评  牛河梁女神庙  红山文化  理论资源  文化阐释  东北地区  戏曲研究  仪式  集体无意识  

    <正>在诸多对于二人转的研究中,杨朴先生运用西方原型批评的方法来研究二人转,提出二人转'旦'、'丑'的原型来源于牛河梁女神的圣婚祭祀仪式,2007年以《二人转的文化阐释》为题再次成书。对于这部著作及其二人转的'原型'研究,读后有四点质疑。

  • 博洽通雅 学人风度——叶长海先生的治学历程

    关键词: 中国戏剧研究  王骥德  汤显祖  戏剧学  戏曲理论  学人  通雅  叶长  戏曲研究  戏曲史  

    <正>1979年秋初,甫过而立之年的叶长海先生走进上海戏剧学院,成为该校培养的首批硕士研究生。出生在浙江温州的叶先生此前做过小学老师,又在中学课堂上教了十几年的文史和音乐。这位看似并不起眼的学生在研究生入学面试时却引起以严谨著称的主考陈多先生的注意,他称许说:'这个考生,读过很多书。'近三十年以后,陈先生对自己这位入室弟子的...

  • 《中国评剧发展史》序

    关键词: 发展史  基本规律  独特性  剧种  发展历程  艺术形式  戏曲改良  史料  叙述结构  概括  

    <正>《中国评剧发展史》作为一部评剧史学专著,全面系统而又立论清晰地阐述了评剧形成和发展的历史,指出了评剧发展的基本规律。特别是作者以发生期、形成期、繁荣期、衰落期、复兴期、沉寂期、新时期七个阶段,来概括评剧发展的历史分期,并以此作为叙述评剧发展史的构架,这种概括的独特性给人以鲜明印象,而书的叙述结构又给人以脉络清晰之...

  • 和谐对话:寻找婺剧的那一抹神秘——2008年首届中国婺剧理论学术研讨会综述

    关键词: 文化研究  金华市  个性特征  学术研讨会  非物质文化遗产  文化艺术  剧种  浙江省  和谐  对话  

    <正>当今社会,传统戏曲与地方戏曲的保护声浪日益高涨,继京剧、越剧等走进校园,成为中国传统文化教育的样本之后,浙江的地方戏曲婺剧也在近期走进校园。不过与越剧、京剧相比,历史悠久、表演丰富、具有一定规模的婺剧尚未形成自己的理论体系,有关研究还需进一步扩展和深入。2008年11月

免责声明

若用户需要出版服务,请联系出版商,地址:北京市东城区东四八条52号,邮编:100700。本站仅做历史信息展示,不提供任何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