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说评论杂志是由陕西省委宣传部主管,陕西作家协会;西安工业大学主办的一本CSSCI南大期刊。
小说评论杂志创刊于1985,发行周期为双月刊,杂志类别为艺术类。
杂志介绍
小说评论杂志是由陕西省委宣传部主管,陕西作家协会;西安工业大学主办的一本CSSCI南大期刊。
小说评论杂志创刊于1985,发行周期为双月刊,杂志类别为艺术类。
主管单位:陕西省委宣传部
主办单位:陕西作家协会;西安工业大学
国际刊号:1004-2164
国内刊号:61-1017/J
发行周期:双月刊
全年订价:¥235.20
关键词: 说文学 自信力 文学概论
如果说文学一向有它不可动摇的位置,有深厚博大悠久的传统,只要用教课书和文学概论即足以回答其存在的重要意义,那么现在,文学的存在固然无可撼动,却是一个需要重新思索和重新认知的问题了:它在今天如何存在,它的空间何在,以什么样的方式,为什么是不可或缺的?甚至,十年前这也不成其为问题,你可以不回答,现在却无可回避了。
关键词: 奥威尔 语言问题 汉语文学 断想 语言知识 文学研究 社会需求 乔姆斯基
文学研究的最终目的,即探寻能够超越一时之社会需求及特定成见的某种价值观。——哈罗德·布鲁姆一、“奥威尔问题”在《语言知识》一书序言的开篇,美国语言学家乔姆斯基(1928-)曾经提出两个非常有趣的问题:(1)“为什么我们获得的材料如此之少,而产生的知识却如此之多?
关键词: 长篇小说 人物话语 言语事件 叙述方式 人物性格 人物言语 仿真性 叙述者
人是小说的中心,哪怕是情节型小说也需要一个行动的人,人物所说的话便成了表现人物性格的重要材料,在长篇小说中因其仿真性而备受重视。“如果说用言语‘模仿’非言语事件不过是空想或错觉,那么‘话语叙事’似乎相反注定要作这种绝对的模仿。”所谓人物话语,就是小说中对人物言语和思想的叙述方式,在此叙述中往往有叙述者的言语介入和态度...
关键词: 主持人 余秋雨现象 90年代 文化散文 文化论争 知识分子 社会转型 80年代
在90年代的文学(文化)场域中,以余秋雨为代表的文化散文占据了一个非常重要的份额。围绕着余秋雨与其文其人的种种臧否甚至构成了90年代文化论争的一部分。这里面涉及到从80年代到90年代社会转型中知识分子(作家)、文学与新兴的大众媒介之间的复杂关系,以及在这种关系中的角色调整。戴潍娜的论文摒弃传统的文本研究的方式,以“整体场”的...
关键词: 余秋雨现象 中国现代散文 气质 人格 镜像 幽默散文
发韧于“五四”时期的中国现代散文包涵了三大传统——“审美”的抒情,“审丑”的幽默,“审智”的思索。根据周作人的研究,其渊源主要是中国的明人小品和英国的幽默散文。然而,在五十年代以后的中国现代散文史上,这三大传统发生了分裂,散文一味浪漫,滥于抒情,没有现代性的突破。“从某种意义上讲,余秋雨生逢其时,他在中国当代散文陷于...
关键词: 访谈录 外国文学作品 特写 作家 外国小说 小说鉴赏 当代作品 阅读资源
王琨:能谈谈您最近的状况么?张悦然:我现在正在写一个长篇。已经写了很久。下个学期或许会在大学开设一门小说鉴赏的课。王琨:以现当代作品还是以外国文学作品为主?张悦然:都有,偏于外国小说吧。因为我们这一代主要的阅读资源是外国小说。王琨:在您的阅读过程中,如何对待外国文学里面翻译跟原著的落差?
关键词: 雅各 个人经历 新加坡 写作 计算机
雅各的角力,这个看起来有些奇怪的题目,或者可以表达我对写作的理解。从事写作,与我的个人经历有关。我大学的时候在新加坡读计算机,而写作只是藏在心里的一个爱好。新加坡对那时年轻的我来讲,或许是一个十分乏味的国家,并且缺乏文化的滋养。这样一种匮乏的环境,却唤起了我对文学的感情。正巧我写作的条件非常方便,因为每天都要对着电脑...
关键词: 张悦然 小说创作论 代表作家 计算机专业 少年作家 反叛传统
虽然身为“80后”代表作家,“张悦然不同于那些少年作家,她所讲述的不仅仅是青春放纵、反叛传统,而是在成长的迷惘中,小心翼翼地梦想和求征,思索和感悟”,这是作家莫言在张悦然的首部长篇小说《樱桃之远》的序言中所说的话,那时是2004年,是青春文学风头正劲的时候,很难有人能够预测那些正意气风发的80后作家,三五年后的路会是怎样。在...
关键词: 鲁迅文学 文学传统 当代作家 汉语写作 文学资源 余华 小说
鲁迅文学传统是中国文学资源的组成单元,是当代汉语写作很难忽视的存在,它对当代作家构成或直接或间接的影响。《第七天》是浙籍当代作家余华与鲁迅“相遇”近20年后完成的一部小说新著,因此,也很自然地作为一枚标本进入笔者的研究视域,借此透视鲁迅文学基因在余华汉语写作中的承传与变异关系。
关键词: 死亡主题 人的世界 诗意 社会底层 现实世界 理想世界 二重结构 余华
和以往相同的是,余华的新作《第七天》再次切入死亡主题,描写了社会底层的苦难遭遇。不同的是,余华这次是以亡灵的叙述展开的。小说中,余华设立了两个不同的世界——人的世界和亡灵的世界,它们一个是现实世界,一个是理想世界,人世的苦难和亡灵世界的安详彼此对照,坚硬和柔软,残酷和仁爱,动荡和安宁,在作者的叙述中此起彼落,它们构成...
关键词: 辩证法 死亡 现实批判精神 小说创作 作者形象 余华 反讽
在余华迄今为止的小说创作中,应该说没有哪一部比《第七天》更有现实批判精神,但也是这部小说,让我们看到了一个温情脉脉慈眉善目的余华,这与此前漠然而面带反讽的作者形象截然不同。
关键词: 告别 灵魂 长篇小说 故事讲述 故事情节 空间建构
《第七天》是余华继《兄弟》之后,时隔七年,于近期推出的一部长篇小说。故事讲述了“我”——一个名叫杨飞的刚死了的人,在七天中的经历与见闻。小说的章节标题和故事情节都显得简单又反复,延续了余华《活着》之后的那种写实的、质朴的文风。独特身份的叙述者的建构以及穿越现实世界的空间建构,又让读者感觉到了80年代末被列入“先锋文学”...
关键词: 叙述语调 国内外 殡仪馆 普通人 余华 小说 聊斋 主人
近日,余华新作《第七天》在国内外众多读者窒息般的长久期待后,终于在他的“兄弟”七周岁时,隆重问世。在这部小说里,余华用“新聊斋体”的“穿越”方式,给我们讲述了一个普通人死后的七H见闻:这里既有逝者分等级休息的殡仪馆,也有强拆后活埋主人的房子;既有养父养子间感人至深的亲情,也有夫妻朋友间温馨却伤感的爱情……
关键词: 文学理论 底层叙事 20世纪90年代 价值 底层写作 文学思潮 21世纪 底层文学
“底层”作为一个专门的文学话题的出现,大概是在20世纪90年代,作为一种文学思潮和重要的研究对象,“底层叙事”或“底层写作”则流行于21世纪初。李云雷的《“底层文学”在新世纪的崛起》,洪治纲《“底层写作”的来路与归途》等,都表达了对“底层叙事”的理论性关注。文学对底层社会的特别反映,逐年成为学术界关注的热点,它不断被人们审...
关键词: 话语机制 1949年 新意识形态 话语原则 精神信仰 社会主义 政权
1949年,共产党建立的新政权对中国而言不仅是政治上的一件大事,同时也是文化上的一件大事。新政权之“新”不仅仅意味着是一种政治的分野,更是一种全新意识形态的诞生。为此,新政权急需建构新的话语原则和命名谱系,让其合法性、先进性、历史必然性得到命名与确认,使其确立的精神信仰和价值观在全国范围内得到普遍地传播,以激发全国人民与...
关键词: 互联网时代 小小说 传播途径 生活内容 计算机终端 信息技术 传播方式 生活方式
有一天,我们生活的世界发生了一个变化。这个变化似乎是渐进的、在不知不觉间完成的,但又是突然的、巨大的,令人猝不及防的——互联网时代到来了。互联网利用信息技术的手段,将多个计算机终端互相联系起来,人们可以在相距遥远的两地发送邮件、视频对话、共同完成一项工作,甚至共同娱乐。互联网改变了传播方式和传播途径,使传播变得异常迅...
关键词: 乡土小说 百花齐放 多元并存 写作者 创作 创新 母性
母性、情欲、救赎,可以说是葛水平乡土小说中的主打元素,从《甩鞭》、《地气》、《天殇》到《狗狗狗》等系列作品莫不体现了这一鲜明的特色。任何写作者都知道创新之于创作的意义,而在当下这个诸种“主义”、“流派”盛行的时代,创作在百花齐放、多元并存的同时也自然难免鱼龙混杂。有时候,创新并不一定意味着生命力的强盛,瞬间的火花闪现...
关键词: 女性意识 文体创新 小说文本 解析 幸福生活 爱情故事 历史话语 爱情题材
一、文体创新作为一个由地主、妻妾、丫环、长工等历史符码编制而成的追求幸福生活的爱情故事,《甩鞭》并不具有解构政治历史话语的意图,而且在情节设置上存在瑕疵。但由于作者在文体上进行了创新,使其成为了一部新颖的小说。《甩鞭》的文体创新体现在王引兰追求幸福是一种主动地女性意识,这种意识与乡土家园之间存在审美关系。小说文本颠覆...
关键词: 长篇小说 失败 近现代中国 阅读趣味 专业读者 文学想象 序 乡村
在《抵达昨日之河》之前,我读过李伯勇的长篇小说《恍惚远行》和《旷野黄花》。应该说,关于动荡的乡村,关于漂浮的乡村知识人,李伯勇这三部小说个性化的反思和批判有着内在的精神一致性。虽然我不能说李伯勇的小说完全契合我个人的阅读趣味,但作为一个专业读者,我当然意识到李伯勇以文学想象和建构近现代中国乡村的史诗意义。
关键词: 新历史小说 个人化 刘恒 民族寓言 视觉范围 具体人性 认知方式
视野(Horizon)是指从一个特殊有利的角度把一切尽收眼底的视觉范围。看风景,观地貌,论作战,我们都注重视野;对于历史,我们也会选择特定的角度来观照与叙述。刘恒是一个不断把叙事视野定位于个人独到视角的作家,他力图实现“从民族寓言到家族寓言,从宏观到微观,从显性政治学到潜在存在论”④的位移,从《狗日的粮食》、《伏羲伏羲》到...
关键词: 语言哲学 卡夫卡 作品 残雪 语言要求 运用语言 系统思考 哲学界
近年来,语言哲学的话题越来越引起学界的关注,无论哲学界,还是语言学界,讨论之声此起彼伏,但文学界却不以为然,没有跟风。事实上,对某些作家从语言哲学的层面来思考他们的文本,有一定的好处,比如说,残雪与卡夫卡。他们是对语言要求很高的作家,他们在作品中运用语言所产生的行动过程远比他们的行动意义要精彩得多。陈嘉映说:“从前不...
关键词: 短篇小说集 许辉 人种 论略 诗篇 平原 黄淮 中短篇小说
许辉三十年的文学写作生涯,中短篇小说所占比重不小。2010年初结集出版的小说集《人种》是其漫长创作历程的一次概括与总结。从上世纪八十年代早期洋溢青春气息充满探索欲望的少作《库库诺尔》,中经九十年代以冷眼热心沉潜观察、展示复杂斑驳世相的《幸福的王仁》、《夏天的公事》、《飘荡的人儿》、《十棵大树底下》、《碑》,直到近几年凝重...
关键词: 学院批评 对话 银鱼 人民文学 历史文化 贵州 长篇 小说
贵州新锐作家冉正万的《银鱼来》(《人民文学}2012年第9期)是当年的热议作品,也是第一部有关贵州历史文化的长篇,然而对它的评价存在着某种误读。小说与主流批评、学院批评、地域批评的三重对话,实际已引发出了一些值得深思的问题。
关键词: 长篇 小词 宋 性格特征 叙述语调 第一人称
《声声慢》是“80后”作家宋小词的长篇新作。它借助祝莺莺的第一人称视角,通过家庭内部不同代际之间多重矛盾的叙述,揭示了祝家内部的自信、坚韧、叛逆、自尊和我行我素等性格特征,传达了这种家族性格对祝莺莺人生的潜在影响,也凸现了祝莺莺对家族、血缘、代际等文化伦理的独特思考。在充满快意、泼辣的叙述语调中,小说充分展示了个体与家...
关键词: 五四乡土小说 京派 中国新文学 短篇小说集 共同特征 人生经历
京派乡土小说和五四乡土小说同是乡土文学,它们拥有乡土文学的一些共同特征。但由于作者不同的人生经历,不同的思想旨趣及不同的审美追求使两派乡土小说又出现了较大的差异。1935年鲁迅在《中国新文学大系·小说二集》作序时正式提出“乡土文学”这一概念,原文:“蹇先艾叙述过贵州,裴文中关心着榆关,凡在北京用笔写出他的胸臆来的人们,无...
关键词: 凌叔华小说 风气 民国 社会转型期 新女性 幽居 五四 男权
在凌叔华的小说中,我们看到了这些万千女性,她们既不属于幽居深闺、困惑迷惘的旧式少女,也不属于反出闺门、冲决男权藩篱的五四新女性,而是在中国特定社会转型期生成的一个特殊阶层,这就是太太阶层。
关键词: 评论 批评理论 瑞恰慈 三言
艾·阿·瑞恰慈曾在《文学批评原理》一书中对批评理论的混乱提出了批评,在他看来,那些杰出的智者在思考问题时,往往空话连篇,其中“有三言两语的揣测,应有尽有的忠告。许多尖锐而不连贯的意见,一些堂而皇之的臆说……”①,但偏偏缺少“心髓”。而当下的文学批评状况亦问题繁多,不容乐观。
关键词: 文学批评家 多声部 性情 春林 文本 描写性 史诗性 下定义
“文学交响”不仅关乎文学批评家的思考容量和态度,这一概念的提出。大概也涵盖了当代山西文学的某种愿景。既然名为交响,第一要义无疑是格调的庄严进而雄浑,再延展便是史诗性兼带描写性。批评家给山西文学所下定义,同样适用于批评家自身的视野和性情。王春林的评论集《多声部的文学交响》无疑是极能够体现对家乡的“性情”之作,他的选文视...
关键词: 学科简介 西北大学 中国语言 语言文学 唐代文学研究 陕西大学堂 韬奋新闻奖
西北大学中国语言文学学科肇端于陕西大学堂“中学门”与“西学门”辖属之“文语科”,历经百年,不断壮大。著名学者黎锦熙、罗常培、曹靖华、张西堂、傅庚生、郝御风、单演义、杨春霖等为本学科发展奠基。知名学者何西来、王富仁、党圣元、罗钢,著名诗人雷抒雁,“茅盾文学奖”获得者贾平凹、迟子建,“韬奋新闻奖”获得者万武义,著名编剧张...
关键词: 现当代文学 学科介绍 工业大学 西安 综合性高校 学术影响力 学科建设 文学学科
西安工业大学中国现当代文学学科是全国以工为主综合性高校最早试点文学学科建设的积极成果之一。该学科经过10多年快速发展,现已形成学科特色鲜明,学术研究活跃,队伍朝气蓬勃,并产生一定学术影响力。具备较强发展潜力的校级重点学科。
若用户需要出版服务,请联系出版商,地址:西安市建国路83号,邮编:710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