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在线咨询服务, 立即咨询
学术月刊杂志

杂志介绍

学术月刊杂志是由上海市社会科学界联合会主管,上海市社会科学界联合会主办的一本CSSCI南大期刊。

学术月刊杂志创刊于1957,发行周期为月刊,杂志类别为教育类。

  • 乍为文学研究方法的“民国”(专题讨论)

    关键词: 民国文学  质疑  史著  延安文学  文学史  

    张中良认为,作为学术话语的“民国机制”与民国时期的“公共文化空间”不是“发明”而是“发现”,是对以前未能察觉或刻意遮蔽的实存现象的揭示;民国文学视角并非政治视角,而是由历史维度与文学维度交织成的文学史视角,它非但不会遮蔽真正的文学经典,反而会发掘出曾经被遮蔽的经典,深化对公认的经典的认识。李怡认为,受各种主客观条件的...

  • 民国文学:阐释优先,史著缓行

    关键词: 民国文学  史著  文学史写作  阐释  中国学界  文学研究  学术范式  客观条件  

    中国学界提出“民国文学”的概念已经超过十五年了,在新一波文学史写作的潮流中,人们对民国文学研究也出现了一种期待,这就是希望尽快见到一部《民国文学史》,似乎只有完整的文学通史才足以证明“民国文学”研究的合理性,或者说在当前林林总总的文学史写作意见里,证明自己作为新的学术范式的存在。在我看来,受各种主客观条件的限制,目前...

  • 再谈“民国”的文学史意义——以延安时期文学研究为例

    关键词: 民国文学  文学研究  延安时期  文学史意义  关系问题  中国文学  20世纪  外部空间  

    “民国视野”的出现,最容易受到质疑的地方,是“民国”与延安时期文学的关系问题。作为20世纪中国文学中两条重要的“传统”之一,延安时期文学似乎游离于民国之外,不仅“外部空间”与“民国机制”有一定距离,文学形式也与“民国文学”具有异质性。也正是如此,延安时期文学研究在某种程度上成为判定“民国视野”有效性的“试金石”:如果“...

  • 地方书写中的空间、地方与互文性——以黄庭坚《书磨崖碑后》为中心

    关键词: 地方书写  浯溪  

    唐宋以来,浯溪中兴碑题咏众多,形成独特的浯溪书写。唐代元结是赋予浯溪意义的第一人,由他撰写、颜真卿书丹的中兴碑使浯溪完成了从空间到地方的转化。宋代的访碑读帖潮流是黄庭坚写作《书磨崖碑后》的间接动力,也是读者解读浯溪书写的文化视野。此诗编织出一张巨大的互文网络,使自身成为一个超文本,由此激活了中兴碑,弓l领了后来的浯溪...

  • 哈耶克与凯恩斯的论战:来龙去脉与理论遗产(下)——读韦普肖特的《凯恩斯大战哈耶克》及其补正

    关键词: 凯恩斯  哈耶克  自然利率  资本的边际效率  商业周期  

    凯恩斯与哈耶克是影响了20世纪全人类经济社会发展进程、现代经济学理论和各国经济政策的两大经济学家。20世纪30年代,哈耶克与凯恩斯之间曾发生过一场影响深远的理论论战。这场理论论战,不仅推进了人类对具有越来越复杂的金融和货币市场体系的现代市场经济运行的认识,也实际上催生了经济学理论中的“凯恩斯革命”,从而产生了现代宏观经济学...

  • 伦理生活与道德实践

    关键词: 伦理生活  生存感  道德实践  道德感  

    无论是从群体来看,还是就个体而言,人类生活都包含着多重方面,伦理生活则是其中一个重要的维度。传统儒学已把人所特有的伦理生活看作是人区别于其他存在的根本性特征。作为人类生活的一个重要方面,伦理生活本质上具有实践的品格:按其实质,伦理生活总是与道德实践联系在一起。伦理生活与道德实践的主体都是人:伦理生活以人为主体,道德实...

  • 儒家的“自由”遗产及其“主义”追求

    关键词: 儒家  自由  遗产  主义  追求  

    自严复提出“以自由为体,以民主为用”以来,“自由”便成为一个贯穿中国近现代历史的重要概念,但严复从“自由”到“自繇”的转变却说明,他的探讨不仅是从理想与价值的层面不断地向作为中性之制度的层面落实,而且也在不断地向作为传统文化之主要特征的具体理性回归。在这一视域下,儒家原本立基于做人精神之自我抉择的“遗产”庶几能够成为...

  • 理性何以沦为权力的纯粹工具?——论《启蒙辩证法》对自我保存理性的批判

    关键词: 自我保存理性  社会统治  权力  自然  

    《启蒙辩证法》的理论重心在于通过对自我保存理性的批判来揭示理性与权力之间的内在关联。它一方面对自我保存理性的三重不同内涵进行了精细梳理,另一方面又明确指出,以支配自然为目的的自我保存理性具有致命的内在缺陷。它在成就人相对于自然的主体性地位的同时,彻底切断了人与自然、人与他人和人与自身之间的具体联系。此种意义上的自我保...

  • 现代国家治理视野下的中国政治体制改革——从何而来,往何处去?

    关键词: 政治体制改革  现代国家治理  

    在全面深化改革的时代潮流下,与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目标任务相适应,当前中国政治体制改革的重要性和迫切性正日益凸显。政治体制改革的实质在于要解决民主、法治及宪政的问题,其核心是解决权力过于集中、监督制衡不足的问题。中国要跳出历史兴亡周期律实现长治久安,就必须在权力资源的再配置上着力,通过在国家权力机构之间、中...

  • 新型城镇化:文化资本理论视域下的一种诠释

    关键词: 新型城镇化  文化资本  诠释  发展理念  

    新型城镇化是一个复杂、多层面的社会经济空间变迁的动态过程,是多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其中,文化资本承担和扮演着重要角色。文献检视表明,布迪厄和思罗斯比跨越了社会学、经济学的学科边界,在学科交叉地带找到了文化资本这一重新审视与探究经济可持续发展和社会和谐进步的重要范畴和分析工具,为人文社会科学研究建立新的理论范式提供了独...

  • 生产性服务业空间分异的动因与表现——一个理论分析框架

    关键词: 生产性服务业  空间分异  空间差异化  产业空间  

    2010年欧洲、美国及高收入国家的服务业比重分别达到72%、79%、75%,服务业不仅在份额上超越制造业,其中以知识和人力资本投入为特征的生产性服务业更成为推动经济增长和城市化进程的主要力量之一。产业发展的空间差异是地区间经济差异的载体,对生产性服务业空间差异发展的系统认识,将在丰富区域经济发展理论的同时,为产业转移与产业转型...

  • 工资法律制度谱系与国家福利制度

    关键词: 谱系  工资实现  福利制度模式  法律控制  

    劳动是其他生产要素发挥作用的基础,是按劳分配的重要衡量标准。基于劳动而产生的工资实现问题使得劳动关系谱系得以自然形成。工资实现是一个动态的概念,包含了工资的取得、增加或减少等情形。工资实现一定程度上在劳资双方的物质财富占有中呈现出此消彼长的状态,而如何对待处于弱势群体一方即劳动者的工资实现问题,同时不实质影响资方扩大...

  • 从混沌到自洽:中国集体合同效力的图景解说

    关键词: 合同效力  内容  生效要件  劳资团体自治  

    中国集体合同制度对劳资关系治理作用甚微。制度功能难以实现与集体合同法律效力的不科学存在一定关联性。私法合同效力的内容与生效要件产生了私法自治的效果,但主体为“团体”的集体合同还适用了特殊规则。考察他国立法例,重要的启示是,集体合同法律效力规则的设定并无统一模式,集体合同法律效力的规则应符合劳动关系治理策略的定位,并且...

  • 权力之源:中古士族研究的理论分野

    关键词: 中古  士族  皇权  血统  典范转移  

    20世纪初叶以来,国内外学界的中古士族研究,经历了从日本两大学派的论战、到欧美哥大学派与港台新亚学派双峰并峙、最后由大陆学界独领风骚的典范转移。中外学者的理论基础分别是立足于中国中古社会的连续性和独立性,使用历史学、社会学、人类学等方法,围绕中古士族权力的生成和来源等课题,展开激烈的讨论,形成若干富有启示的成果和贡献。...

  • 明清江南的“蠹吏”

    关键词: 江南  州县行政  胥吏  社会变迁  

    明清时期江南地区是全国的财赋重地,州县行政极为繁难。州县衙门中庞大的胥吏群体,对于地方社会与王朝统治有着不可忽视的影响与作用。但因胥吏出身低微而且长期以本籍身份承担本地行政工作,多被流动性极强的州县官员们视为一种可怕的力量。他们在州县社会生活中所起的重要作用,与其腐败堕落是同时并存的。地方官必须依赖这个群体在有限的任...

  • 民国历史教科书中的民族认同与政治认同——以“清朝史”叙述为中心

    关键词: 民族认同  政治认同  历史教科书  清朝史  

    民国时期历史教科书对清朝历史书写,关系到民族认同的建构,也关系到民国政权合法性的确立。民国教科书对清朝统治持批判态度:北京政府时期主要从“共和”立场批判清朝专制统治;南京政府时期从汉族立场批判满清朝民族压迫。北京政府时期的“共和”立场与民初共和政体相关,南京政府时期的汉族立场受国民党党国体制的影响。民初共和政体与国民...

  • 在学术与政治之间——王国维学术取向论略

    关键词: 学术取向  中西学比较  经世致用  德治  

    在前期的学术生涯中,王国维沉浸于西方哲学,专心于学术思辨,用西方的哲学思想来阐释中国文化,强调学术独立,并能比较理性地看待中西学之间的差异和各自的不足,进而提出“学无中西“的观点。辛亥革命后,由于时局的变化,王国维的学术取向发生了重要的变化,主要表现为:学术领域由哲学和文学转向古史研究;与西学基本绝缘,对西学的认识有...

  • 从马克思、黑格尔、康德到韦伯和维特根斯坦——韦森教授访谈

    关键词: 维特根斯坦  马克思  黑格尔  韦伯  康德  历史文化哲学  学术经历  中国经济  

    韦森老师,您好!学界一般对您的了解似乎始于2001年您从海外学成回国任教于复旦大学经济学院,从那时起,您一直活跃于中国经济学研究的园地,从制度经济学、经济思想史一直到现实中国经济社会文化的转型研究,乃至西方历史文化哲学基本学术原典的译介,您均有诸多成就与卓见。读者或许对您的早年学术经历更感兴趣,能否请您说一下早年的经历?

  • 投稿须知

    关键词: 投稿须知  中文摘要  公开出版物  英文关键词  专题讨论  英文题目  作者简介  工作单位  

    (一)来稿须未曾在任何公开出版物或网站上发表过,字数以10000-150000了为宜(“学术笔谈”或“专题讨论”每篇字数控制在5000-6000字),并附带中文摘要(200-300字)、英文题目与摘要(不必与中文摘要对应翻译,约200个单词)、中英文关键词(3个以上)、作者简介(包括姓名、工作单位、学位、职称、研究方向等)。

免责声明

若用户需要出版服务,请联系出版商,地址:上海淮海中路622弄7号(乙)社联大楼4F,邮编:2000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