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在线咨询服务, 立即咨询
心血管病学进展杂志

杂志介绍

心血管病学进展杂志是由成都市卫生局主管,成都心血管病研究所;成都市第三人民医院主办的一本统计源期刊。

心血管病学进展杂志创刊于1980,发行周期为半月刊,杂志类别为医学类。

  • 心脏淀粉样变性诊疗进展

    关键词: 心脏淀粉样变性  分型  早期诊断  

    心脏淀粉样变性是淀粉样物质在心脏沉积所致的心肌疾病,诊治难度大,预后不佳。其主要表现与治疗方案与临床分型有关。早期诊断和治疗该疾病有助于改善预后。

  • 经导管主动脉瓣植入术的影像学研究进展

    关键词: 经导管主动脉瓣植入术  超声心动图  计算机断层扫描  心脏核磁共振成像  

    随着经导管主动脉瓣植入术的兴起和成熟,影像学也在不断的发展和改进,两者相互促进。目前,多种影像学方法的综合评估仍然是保证手术成功的重要条件。

  • 心力衰竭患者运动训练方式及其疗效的研究进展

    关键词: 心力衰竭  运动训练  训练方式  疗效  

    运动训练可降低心力衰竭患者的病死率及再入院率,而不同运动训练方式取得的效果不同。目前心力衰竭患者最常用的运动训练方式为中等强度有氧训练,其可以有效改善患者的心功能,并且可以中等程度地降低全因死亡率及入院率。能耐受中等强度有氧训练的患者,可以考虑开始进行抗阻训练和高强度间歇性有氧运动训练。对于严重心力衰竭患者的早期心脏康复...

  • 主动脉窦瘤破裂的介入治疗进展

    关键词: 主动脉窦瘤破裂  介入治疗  临床应用  疗效评价  

    主动脉窦瘤又称Valsalve窦动脉瘤,是一种少见的心血管畸形。主动脉窦瘤破裂前,多无明显症状与体征,而一旦破裂即会对心功能产生严重的影响,可危及患者生命,故应尽早进行治疗。既往对于主动脉窦瘤破裂的治疗多采用心内直视修补术,但存在外科手术和体外循环的风险,且对患者创伤较大。近年证实经导管介入治疗主动脉窦瘤破裂是一项安全有效的技术,对...

  • 心脏瓣膜疾病介入治疗进展

    关键词: 心脏瓣膜病  介入治疗  进展  

    心脏瓣膜疾病是结构性心脏病的重要组成部分,随着介入治疗方法和器械的不断发展,心脏瓣膜疾病的介入治疗技术和治疗理念也在不断更新。

  • 经导管左心耳封堵术的临床应用进展

    关键词: 心房颤动  左心耳  缺血性卒中  左心耳封堵术  

    心房颤动是最常见的心律失常之一,是缺血性卒中独立的危险因素。心房颤动的治疗策略是消除心房颤动和预防脑卒中,包括药物复律、射频消融、口服抗凝药、外科切除或结扎左心耳和经导管左心耳封堵术。近20年来,左心耳封堵术在预防心房颤动相关性脑卒中方面成为有效的治疗手段,现就其临床应用进行综述。

  • 运动振荡呼吸在心力衰竭中的应用

    关键词: 运动振荡呼吸  心肺运动试验  心力衰竭  临床应用  

    在评估心力衰竭患者功能状态及其预后方面,心肺运动试验显示出独特的优势。在亚极量运动状态下所获得的运动振荡呼吸不仅可以反映心力衰竭患者血流动力学的改变,同时可以很好地预测心力衰竭患的预后。现就运动振荡呼吸的定义、病理生理机制及临床意义进行综述。

  • 重复支架置入术治疗药物洗脱支架再狭窄的研究进展

    关键词: 冠心病  药物洗脱支架  再狭窄  

    药物支架置入术后再狭窄是目前冠心病介入治疗的难题和研究热点。由于药物支架再狭窄的机制和特点较裸支架有较大区别,因此关于其最佳治疗方式尚存争议。近年来一些大型研究的结果相继问世,为临床医生在再狭窄治疗时的策略选择提供了非常有价值的参考。现总结关于药物支架再狭窄的机制、重复支架置入术治疗再狭窄的地位、支架选择和评估手段方面...

  • 中国常用动脉化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的通畅率及疗效

    关键词: 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  全动脉化  通畅率  疗效  

    目前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通常采用一支乳内动脉加一支或多支大隐静脉作为桥血管,大隐静脉会逐渐粥样硬化而闭塞,动脉的通畅率远高于大隐静脉。左乳内动脉已常规应用于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同应用双侧乳内动脉相比,左乳内动脉加大隐静脉被认为是远期死亡、心脏事件的独立危险因素。乳内动脉用于左侧冠状动脉时通畅率一样;原位或复合桥移植时所有的...

  • 应用踝臂指数检测四肢动脉疾病疗效

    关键词: 外周动脉疾病  踝臂指数  动脉硬化  

    外周动脉疾病被认为是心血管疾病发病率和病死率的独立预测因子,并且是冠心病的等危症。踝臂指数被大多数研究和国内外指南作为外周动脉疾病诊断和预后的检查指标,被认为是普遍的动脉粥样硬化预测因子,能识别未来发展成为心脑血管事件的高风险患者,应该被加入临床实践的常规检查。

  • 结缔组织病并发冠状动脉性心脏病的危险因素

    关键词: 结缔组织病  冠状动脉性心脏病  系统性红斑狼疮  类风湿性关节炎  

    系统性红斑狼疮、类风湿性关节炎、系统性血管炎等结缔组织病患者罹患动脉粥样硬化及冠状动脉性心脏病的风险显著升高。除传统的冠状动脉性心脏病危险因素外,结缔组织病本身和治疗相关的一些因素也促进了冠状动脉性心脏病的发生和发展。现就结缔组织病并发冠状动脉性心脏病的危险因素进行综述。

  • P2Y12受体拮抗剂与质子泵抑制剂相互作用的研究进展

    关键词: 氯吡格雷  p2y12受体拮抗剂  抗血小板治疗  质子泵抑制剂  

    质子泵抑制剂可以明显降低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及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术后双联抗血小板治疗患者的出血风险,但近年来的研究显示氯吡格雷与质子泵抑制剂相互作用可能导致主要心血管不良事件的增加,对临床工作造成了困扰。现重点阐述P2Y12受体拮抗剂与质子泵抑制剂相互作用的研究进展,并为临床决策提供建议。

  • 心房颤动射频消融的术式演变

    关键词: 心房颤动  射频消融  术式演变  

    心房颤动的治疗目前主要有抗栓、控制心室率、电复律以及导管射频消融等,仅有导管射频消融为治愈心房颤动提供了可能,从最初的法国波尔多中心尝试性运用点消融至今已有数十个年头,随着对心房颤动机制的深入研究,消融术式得到了极大的发展,期间提出了多种心房颤动的产生及维持机制,但临床上对心房颤动,尤其是持续性的消融仍远未达到满意的疗效,通...

  • 心房颤动与离子通道重构研究进展

    关键词: 心房颤动  心房电重构  离子通道重构  离子通道药物  

    心房颤动是临床上最常见的持续性快速性心律失常之一,可导致心力衰竭、脑栓塞、认知功能障碍等严重并发症,是中国老年人发病率、致残致死率较高的一种疾病。心房颤动的发生机制较为复杂,大量研究表明,心脏离子通道重构在心房颤动的发生和维持中发挥极其重要的作用。作用于离子通道的药物已广泛应用于临床,但其疗效欠佳,并发症较多。因此探索有效...

  • 心房颤动药物治疗的新靶点

    关键词: 心房颤动  药物治疗  心房选择性  离子通道  

    心房颤动是临床上常见的,具有高发病率及病死率的一种快速性心律失常,而目前还没有安全有效的心房颤动治疗方法能完全解决这一医学难题。新近提出的心房选择性药物策略可能是心房颤动治疗新的选择。这些心房选择性药物靶点涉及多种离子通道,包括钠通道、钾通道、阳离子通道等等。这些药物作用于心房肌发挥抗心律失常作用,但极少影响心室肌,从而...

  • 胆固醇与恶性肿瘤关系研究进展

    关键词: 胆固醇  恶性肿瘤  癌  

    胆固醇是人体中的重要成分,现在越来越多的研究表明,胆固醇与某些恶性肿瘤有着密切的联系,现就胆固醇与恶性肿瘤关系的相关研究做一综述。

  • 心脏原发性肿瘤的诊断与治疗进展

    关键词: 心脏原发性肿瘤  诊断  治疗  

    心脏原发性肿瘤是起源于心包、心肌或心内膜的原发性肿瘤,发病率极低。良性肿瘤以黏液瘤多见,多发生于左心房;恶性肿瘤以肉瘤多见,多发生于右心系统。受肿瘤的生长部位等因素的影响导致原发性心脏肿瘤的临床表现复杂多变。目前首选的辅助检查为超声心动图,因其简便、经济及可重复性高。核磁共振成像因其对心脏肿瘤定位、定性诊断的独特优势也应...

  • C反应蛋白与高血压的关联性研究进展

    关键词: c反应蛋白  高血压  研究进展  

    大量研究表明高血压是一种炎症性疾病。C反应蛋白作为与炎症有关的急性期蛋白,在炎症与高血压的关联中是被研究最多的。研究表明,C反应蛋白不仅独立相关于高血压,而且与高血压靶器官损害密切相关,支持C反应蛋白是高血压的独立预测因子。也有研究显示,尽管C反应蛋白与高血压相关,但并不能判断其因果关系。现将C反应蛋白与高血压的研究现况进行综...

  • 脑啡肽酶抑制剂在缺血性心脏病中的研究进展

    关键词: 脑啡肽酶  脑啡肽酶抑制剂  缺血性心脏病  

    脑啡肽酶是一个含锌离子的Ⅱ型膜蛋白金属内肽酶。近年来,大量实验研究显示脑啡肽酶抑制剂通过抑制脑啡肽酶的活性,发挥抑制利钠因子、改善血管内皮功能、抗动脉粥样硬化、抗心肌纤维化、延缓心肌重构、改善心肌缺血、改善心功能等作用。从实验室到临床应用转化的初期临床试验中观察到,脑啡肽酶抑制剂治疗缺血性心脏病的安全性好,可改善预后,其...

  • 睡眠障碍与心血管疾病研究新进展

    关键词: 睡眠障碍  冠心病  高血压  心力衰竭  心律失常  

    现代社会睡眠障碍变得越来越普遍,有30%~64%人群存在睡眠障碍,因此研究睡眠障碍对机体的影响越发重要。新近研究表明睡眠障碍通过自主神经功能调节失衡、降低葡萄糖耐量、增加皮质醇水平、升高血压、降低心率变异性、增加炎症因子分泌、血脂水平异常等参与冠心病、高血压、心律失常和心力衰竭等心血管疾病的发生、发展及预后。

  • LCZ696在心血管疾病中的研究进展

    关键词: lcz696  利钠肽  高血压  收缩性心力衰竭  

    LCZ696是第一个脑啡肽酶与血管紧张素受体联合阻滞的药物,脑啡肽酶能降解具有生物活性的利钠肽和其他几种血管活性物质,利钠肽具有排钠、舒张血管、阻断肾素-血管紧张素系统,降低交感张力、抗心肌细胞肥大等作用,脑啡肽酶阻滞剂可增加血浆利钠肽水平,而单独的脑啡肽酶阻滞剂并未带来临床获益,它需要与肾素-血管紧张素系统阻滞剂药物联用。多项临...

  • 5-羟色胺转运体启动子连锁多态区多态性与冠心病关系的研究进展

    关键词: 冠心病  

    冠心病是影响人们健康和生活的“头号杀手”,是由多种危险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5-羟色胺在抑郁机制及血小板形成血栓的过程中起到重要作用,许多研究者在探索5-羟色胺转运体启动子连锁多态区与冠心病的关系上做了大量工作,已有许多研究成果出现,现对以往的相关研究做一综述。

  • 载脂蛋白C-Ⅲ在心血管疾病中的研究进展

    关键词: 血脂调节  心血管疾病  

    血脂异常会导致心血管疾病风险增加,降脂可减少动脉粥样硬化及其并发症的发生发展。他汀类药物能有效降低低密度脂蛋白,然而,许多患者在低密度脂蛋白很低的情况下仍发生心血管事件,载脂蛋白C-Ⅲ有直接导致动脉粥样硬化的作用,促发炎症因子的表达释放,是心血管疾病独立危险因素,因而载脂蛋白C-Ⅲ抑制剂为心血管疾病的治疗提供新的干预方式。

  • 蛋白质组学在心肌梗死中的研究进展

    关键词: 心肌梗死  蛋白质组学  组织  血液  

    心肌梗死是一种高致残率和致死率的疾病之一。其机制的初步探明已经为疾病的预防、诊断、药物靶点和治疗提供一些重要的信息,但更深层次的分子机制未明。该研究概述了动物模型与人类的心肌梗死组织蛋白质组学的研究进展,以及动物模型与人类的心肌梗死血清蛋白质组学的研究进展,并就心肌梗死蛋白质组学存在的问题以及发展方向进行探讨。

  • 他汀类药物致新发糖尿病机制的研究进展

    关键词: 他汀类药物  糖尿病  机制  

    大量的临床实验结果证实,他汀类药物不仅能大幅度降低胆固醇,还可以显著减少心血管事件,如心绞痛、心肌梗死、冠心病死亡等。然而,近期的临床研究提示他汀类药物可以增加患者新发糖尿病的风险,他汀类药物与新发糖尿病的关系引起广泛关注。目前,他汀类药物引发糖尿病的具体机制仍不清楚。现对近年来有关他汀类药物引发糖尿病的机制研究进展予以综...

  • 心脏核磁共振在急性心肌炎中的研究进展

    关键词: 心肌炎  心脏核磁共振  延迟增强  

    心肌炎是由感染或非感染性疾病引起的心肌组织的炎症反应。在心脏猝死的尸检中心肌炎检出率为12%,因此早期准确诊断心肌炎及评估病情程度显得尤其重要。心脏核磁共振对评估疑似心肌炎患者成为一种非侵袭性的基本诊断工具,具有多参数、多方位的成像特点,具有良好的软组织对比度和高空间分辨率,不仅能显示心肌损伤部位、范围,而且能很好地显示心肌...

  • MG53蛋白的研究进展

    关键词: 冠心病  mg53蛋白  缺血前处理  缺血后处理  心肌细胞保护  胰岛素抵抗  

    近年来发现mitsugumin 53(MG53)蛋白是广泛表达于心肌和骨骼肌tripartite motif的家族成员之一。它可以通过与微囊蛋白-3结合后形成复合物进而与磷酸肌醇3-激酶的P85亚基结合激活再灌注损伤补救酶通路,借此参与缺血前处理和缺血后处理的心肌保护作用,减轻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最新研究发现,MG53蛋白还可通过与胰岛素受体1结合后导致泛素依赖的...

  • Junctate蛋白在心力衰竭中的研究进展

    关键词: junctate蛋白  心力衰竭  兰尼碱受体  

    Junctate蛋白是在哺乳动物肌浆网/内质网膜上新发现的一种Ca2+结合蛋白,与兰尼碱受体相关联,是天冬氨酰β-羟化酶基因转录的五个家族成员之一。Junctate蛋白存在于多种细胞中,参与细胞内Ca2+浓度的调节。大量的动物实验观察到,过表达junctate蛋白会导致多种钙调控通道功能异常,持续过表达junctate蛋白还会导致心肌肥大、心律失常、心肌纤维化等...

  • 炎症与动脉粥样硬化

    关键词: 炎症  动脉粥样硬化  炎症因子  

    动脉粥样硬化是严重危害人类健康的重大疾病。近年来,越来越多的学者形成共识,慢性炎症贯穿于动脉粥样硬化发生、发展的各个环节,动脉粥样硬化就是一种炎症性疾病。现就动脉粥样硬化发生、发展的炎症过程以及动脉粥样硬化相关分子的研究进展做一综述。

  • 炎症与心房颤动相关性的研究进展

    关键词: 心房颤动  炎症  炎性介质  抗炎药  血栓  

    心房颤动(Af)是临床最常见的心律失常之一。目前对Af及其并发症(最重要是血栓形成)的有效治疗仍然是当前心律失常治疗中最薄弱的环节。Af的发病机制尚不完全明确。近年来大量临床和基础研究均提示炎症参与了Af的发生和发展。炎症与各种病理过程有关,如氧化应激、细胞凋亡、纤维化和促进Af基质形成。炎症还与内皮功能障碍、血小板活化、凝血...

  • 虚拟组织学对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患者斑块评价研究进展

    关键词: 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  血管内超声  虚拟组织学  

    人们一直不断探索冠心病发生发展的病理机制,积极探索易损斑块、易损病变、易损患者的识别方法,减少心血管事件。血管内超声虚拟组织学是研究冠状动脉病变特征的简单有效的手段之一。近期对于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的血管内超声虚拟组织学研究显示薄帽纤维粥样硬化斑块与长期的不良心血管事件相关。冠状动脉不同部位发生易损斑块的概率不同。吸烟、...

  • 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的抗血小板治疗进展

    关键词: 抗血小板治疗  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  p2y12受体拮抗剂  蛋白酶激活受体1拮抗剂  

    抗血小板治疗尤其是阿司匹林联合氯吡格雷的双联抗血小板治疗,在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的治疗中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由于氯吡格雷治疗的个体差异性及更强抗栓治疗获益的需求,新的P2Y12受体拮抗剂如替格瑞洛、普拉格雷等被不断研发,且被更多的循证医学证实更有效并应用于临床实践。同时静脉制剂的研发,对急诊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术提供了快速有效的抗血...

  • 冠状动脉钙化研究进展

    关键词: 冠状动脉钙化  血管内超声  多排计算机体层摄影术  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术  

    冠心病是临床常见病、多发病,冠状动脉钙化是冠状动脉粥样硬化的特征性病理表现之一,并呈年龄依赖性。现就冠状动脉钙化的发生机制、相关危险因素、冠状动脉钙化的检测手段及冠状动脉钙化的临床意义等方面作论述。

  • 室性期前收缩形态诊断心肌梗死

    关键词: 室性期前收缩形态  心肌梗死  诊断标准  诊断价值  应用限制  

    急性心肌梗死心电图形态在窦性激动时未出现异常Q波而无法诊断时,可用室性期前收缩的Q波提前诊断心肌梗死,且能准确反映梗死的部位,具有显著的诊断急性心肌梗死的价值,特异性达97%。由于仅用单次描记心电图室性期前收缩出现概率自然会减少,敏感性约33%,若多次心电图描记和用Holter监测可提高其敏感性。并要结合病史,必要的检查,综合判断,不除外...

  • 血尿酸与冠状动脉钙化间关系

    关键词: 冠状动脉钙化  血尿酸  chd  冠心病  老年人  cac  

    血尿酸(UA)与冠心病(CHD)相关,尤其是在老年人,其将增加CHD事件罹发风险,而CHD又常伴有冠状动脉钙化(CAC)。日前关于UA与CAC及其程度间关系均不清楚,现就此进行分析。

  • 短程瑞舒伐他汀治疗可预防糖尿病和慢性肾病患者的造影剂所致急性肾损伤

    关键词: 注射造影剂  急性肾损伤  肾病患者  防糖尿病  瑞舒伐他汀  慢性  治疗  短程  

    造影剂所致急性肾损伤(CI—AKI)为注射造影剂后的主要不良并发症之一,一旦罹发CI—AKI对预后不利,尤其是在患有冠心病、糖尿病(DM)和肾性肾病(CKD)的患者。

  • 右室心肌梗死院内预后及其临床特点分析

    关键词: 右室心肌梗死  心源性休克  传导阻滞  颈静脉怒张  低血压休克  院内病死率  死亡风险  心血管病  心脏杂音  肌酶谱  

    右室心肌梗死(RVMI)较为常见,其并发症死亡风险均不低,包括低血压、颈静脉怒张、心源性休克、传导阻滞等。RVMI常伴下壁心肌梗死(IWMI),然而目前关于RVMI伴和不伴IWMI相关院内预后及其临床特征等均不清楚,现就此进行分析。受测对象为100例IWMI及100例RVMI伴IWMI患者,年龄52~64岁。

  • 脑卒中死亡风险与肥胖间不存在矛盾现象

    关键词: 脑卒中死亡  脑卒中类型  基线年龄  脑卒中史  矛盾现象  体质量  身体质量指数  严重度  生命体征  心房颤动  

    既往有报道称,脑卒中死亡风险与肥胖间存在矛盾现象,即体质量较轻者脑卒中死亡风险更高,然而其确凿关系尚存在争议。现就肥胖或身体质量指数(BMI)与脑卒中死亡风险间确切关系,进行超大样本调研分析。

  • 轻度抗凝缺陷与静脉血栓栓塞风险间关系

    关键词: 静脉血栓栓塞  复发风险  抗凝缺陷  抗凝血酶  抗凝治疗  抗凝不足  并发症  抗凝药  

    静脉血栓栓塞(VTE)较为常见,其并发症多、复发风险高。临床上常选用抗凝治疗,以期防治其复发。而临床上使用抗凝药时往往存在抗凝不足或过度,前者主要指仅轻度抗凝,定义为抗凝血酶原水平或活性〈70%,也包括部分抗凝血酶原水平或活性为70%-80%患者。

免责声明

若用户需要出版服务,请联系出版商,地址:四川省成都市青龙街82号,邮编:6100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