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在线咨询服务, 立即咨询
粤海风杂志

杂志介绍

粤海风杂志是由广东省文学艺术界联合会主管,广东省文艺研究所;广东省文艺评论家协会主办的一本省级期刊。

粤海风杂志创刊于1997,发行周期为双月刊,杂志类别为文化类。

粤海风杂志

省级期刊

  • 主管单位:广东省文学艺术界联合会

  • 主办单位:广东省文艺研究所;广东省文艺评论家协会

  • 国际刊号:1006-7183

  • 国内刊号:44-1332/I

  • 发行周期:双月刊

  • 全年订价:¥280.00

  • 新年扩版致读者

    关键词: 读者  扩版  出版过程  杂志社  编辑部  改版  

    随着2017新年的到来,《粤海风》杂志改版,已经进入第三个年头了。在过去两年共12期的编辑出版过程中,我们杂志社持续得到社会各界与广大读者的热诚关心与宝贵支持,改版因此得以走出坚实并富有成效的一条路。编辑部的同事们在心怀感激的同时,必当在工作中以加倍的努力、奋进,来报效大家。

  • 现实主义与文化自信(上编)

    关键词: 文化自信  现实主义  文学评论  创作现象  文化现象  理论界  金子  骡子  

    从《骡子和金子》说起 陈实(以下简称陈):今天我提议谈一个话题,“现实主义与文化自信”。这个话题的起因,是从罗宏新近创作的小说《骡子和金子》,以及由这部小说所引发的系列文化现象说起的。我感觉到,我们广东,至少是文学理论界、文学评论界,对于这样一个创作现象,以及这现象所隐含的某种趋势,不够敏感,没有从理论上来认识它。

  • 黄遵宪批评文选

    关键词: 文艺批评  黄遵宪  文选  近代以来  传统资源  创造性转化  精神风貌  区位优势  

    作为展示中国文艺批评丰富性的重要组成部分,粤派批评因立足本土、介入时代而呈现出务实开放的精神风貌。自近代以降一百余年,粤派批评扎根于南方,在连接内地与沿海的独特区位优势中扮演着沟通中国与世界的角色,并提供从中国观看世界、从世界审视中国的思想资源。粤派批评从岭南传统文化土壤上生长壮大,叶茂根深,学术脉络其来有自,源远流...

  • 黄遵宪与粤派批评

    关键词: 黄遵宪  批评  文学创作  历史贡献  文学观念  文化语境  观念变革  先行者  

    作为近代率先“睁眼看世界”的先行者,黄遵宪被公认为粤地走出的学术大家。在粤派批评谱系中重新观察黄遵宪的开创性地位及其历史贡献,必须将其纳入中国走向世界的曲折过程,方可鞭辟入里,体会他在融合世界文学观念指导文学创作和批评的来龙去脉和良苦用心,以及在推动时代文化语境转换、文学观念变革中产生的深远影响。

  • 人可貌相

    关键词: 出版过程  网上购买  书名  

    1 听说秦颖积攒了许多名人的照片,要配上文字结集出版,我便成了一个远方的推手,不失时机地催问。因此,他的书的出版过程,我知道得比较清楚,连《貌相集》这个书名,他都极早告知我了。书终于出版后,秦颖等样书心焦,就在网上购买了几本,先给我寄来一本,也算是聊解我的心焦了。

  • 貌相集

    关键词: 人民文学出版社  称呼  编辑  

    苏福忠 我不记得为什么或什么时候起开始称他老苏,肯定不是他的一篇文章中所说的带有“时代味道的一种称呼”,对我来说通常是平等随意谈得来的都会如此称呼。老苏名福忠,曾在人民文学出版社当编辑,现已退休。

  • 当代中国“美学热”批判

    关键词: 当代中国  美学热  日常生活审美化  批判  80年代  50年代  20世纪  90年代  

    当代中国的美学历程已经走过了一个甲子,与美学相伴而生的其他各种.“热”都已经走进了历史,唯有“美学热”未经任伺检视与反思,一直以来还被学界从正面加以肯定。姚文放有言:屈指算来,新中国60年来共经历了三次“美学热”。前两次“美学热”分别出现在20世纪50年代和80年代,自90年代初发端至今方兴未艾的“日常生活审美化”热潮可以说是...

  • 胡适《容忍与自由》的文本内外

    关键词: 文本  容忍  胡适  台湾当局  殷海光  大陆  

    1957年7月,雷震主编的《自由中国》(第17卷第3期)发表了由殷海光执笔的社论《问题》,社论一针见血地指出:挂在嘴上的所谓“”不过是“一个渺茫的假想”,而台湾当局以这一假想为根据的种种做法是有显著弊害的。

  • 思想的乡愁——百年乡土文学与知识者的精神思辨

    关键词: 知识者  乡土文学  精神  传统农业社会  思辨  乡愁  中国文化史  文化关系  

    一 古代的城市和乡村并没有文化上的本质差别,知识者与农民之间有着文化关系的近源,知识者的精神背景大多是来自传统农业社会的影响。钱穆在《中国文化史导论》中提到士阶层的耕读传统,晴耕雨读是一种生活现实,亦是一种人生方式。

  • “我城”——香港文学在地书写六座标

    关键词: 香港文学  书写  文化土壤  文学作品  本土特质  中国文学  泥土  

    文学是有根的植物,古今中外,所有优秀的文学作品,都是从泥土里长出来的,产生于生活的土壤,无论是远古的《诗经》,还是当代千姿百态的佳作,我们都能够体味到泥土的芬芳,生活的气息。香港文学也不例外,凡是产生于香港的文化土壤,别具本土特质的文学花果,也一样具备地道的“港味”。正是这种特性,让香港文学在整个中国文学版图上,散发...

  • 纽约所见中国人

    关键词: 中国人  纽约  2010年  工程技术  个人色彩  留学生  教育界  探亲  

    2010年夏,在纽约探亲,小住数月。接触附近一些中国同胞,大多是留学生,博士、硕士;或探亲老人,教授、医生、工程技术、教育界人士。经历各不相同,各具个人色彩。几年过去了,至今记忆犹新。

  • 华语电影落地美国的丢失及其找回策略

    关键词: 华语电影  美国  落地  文化语境  体制  

    华语电影在落地美国过程中,由于体制、语言、文化等差异,产生了部分丢失。也就是说在本国本文化语境中创作的某种东西,到了另外一种体制、文化中,其传播面、其本义未能为另一部分受众全面获得。研究华语电影落地美国的丢失,分析原因及找回策略,有利于提高华语电影出航海外的质量和进程。

  • 诗意荡漾的《路边野餐》

    关键词: 野餐  诗意  中国电影  客观态度  快车道  评论者  研究者  票房  

    中国电影正进入发展的快车道,近两年年度票房均超过4百亿元;但同时也有市场良莠不齐的问题,常常出现“好片无观众、烂片高票房”的畸形现象。对此种情形,以专业眼光、客观态度,中肯评价,发掘及推荐优秀影片,是电影研究者与评论者的责任。本刊开设“影评”专栏,即将致力于此。

  • 百年家族史 世纪汉乐情:广东汉乐世家钟氏家族

    关键词: 广东汉乐  家族史  艺术发展史  家庭  世家  中国艺术  西方艺术  文学艺术  

    创新与传承是艺术发展史上两个不同的观念。西方艺术往往在取代、颠覆前辈风格中创立新形式新面貌,但传统中国艺术却往往在传承的基础上,渐变或者改良,所谓“易”不是灭,而是变。“传承”栏目的设立,其目的在于发现广东艺术的源头,梳理广东艺术的走向,探寻广东艺术的未来,为广东乃至中国的文学艺术深入全面健康地发展,提供一份可贵的思...

  • 袁世凯的图强思想与实践

    关键词: 袁世凯  思想与实践  辛亥革命  民主观念  精神领袖  争议性  偶然性  孙中山  

    袁世凯在近代中国是个富有争议性的人物。我们都知道,辛亥革命的爆发,有一定的偶然性,精神领袖孙中山还远在海外。但辛亥革命爆发后,为什么有那么多的省份响应,并纷纷宣布独立呢?这主要是因为变革图强的民主观念已经有了基础。而这些近代的图强民主观念,之所以在能在晚清这样封闭的环境中产生,这不能不说是甲午战败留给国人唯一的有益的...

  • 弱国未必无外交:以顾维钧为例

    关键词: 外交  弱国  顾维钧  

    有一种论调在中国一直比较有市场,那就是“弱国无外交”。这种流行的论调何时开始兴起已不好考证,可以证实的是:

  • 赵元任先生与中国语言问题

    关键词: 赵元任  语言问题  中国  国语罗马字  50年代  周有光  设计  

    着手写这篇文章的时候,周有光老先生过了112岁生日去逝。周有光参加制订了1958年公布的《汉语拼音方案》,他曾经回忆:“到了50年代,我们要重新设计拼音方案,赵元任的思想对我影响很大,我们设计的拼音方案就参考了国语罗马字制订的汉语拼音方案,是在他们的基础上再走了一步。”

  • 书缘札记

    关键词: 札记  文学  

    中国古代“文学”之内涵 古人的“文学”所指,显然不同于今天意义上的文学,古之“文学”由“文”与“学”两义组成。

  • 享受《再别康桥》的纯情与音乐美

    关键词: 音乐美  纯情  享受  徐志摩  骈体文  字句  节拍  

    一 徐志摩所作的《再别康桥》耳熟能详,不过究竟应该如何来朗诵这首诗作呢。我尝试了很多种方法,均不得要领。后来得知徐志摩善于创作骈体文(即所谓四六文),于是尝试以骈体文中“四字句、六字句”的节奏来朗读,顿时豁然开朗。所谓“四字句”的节奏,也就是将每一句基本分为二个节拍来读;所谓“六字句”的节奏,也就是将每一句基本分为三...

  • 黄遵宪肖像

    关键词: 黄遵宪  肖像  近代中国  外交家  政治家  教育家  旧金山  

    黄遵宪(1848年4月27日-1905年3月28日)晚清诗人,外交家、政治家、教育家。光绪二年举人,历充驻日参赞、旧金山总领事、驻英参赞、新加坡总领事,期间署湖南按察使,助巡抚陈宝箴推行新政。被誉为“近代中国走向世界第一人”。

免责声明

若用户需要出版服务,请联系出版商,地址:广州市天河北龙口西路550号广东文学艺术中心大楼1715房,邮编:5106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