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美文学研究论丛杂志是由上海外国语大学文学研究院主管,上海外国语大学文学研究院主办的一本CSSCI南大期刊。
英美文学研究论丛杂志创刊于2000,发行周期为半年刊,杂志类别为文学类。
杂志介绍
英美文学研究论丛杂志是由上海外国语大学文学研究院主管,上海外国语大学文学研究院主办的一本CSSCI南大期刊。
英美文学研究论丛杂志创刊于2000,发行周期为半年刊,杂志类别为文学类。
关键词: 文学理论 文学批评 博雅教育
面对文学的危机,丹尼尔·奥尔布赖特认为,不同时代的文学是以不同的模式来满足不同的文化景况的;文学必然会发生演变,因为文化的需求在进化。21世纪所负载的前所未有的状况需要新文学来帮助我们面对。好的文学批评应当在归纳和演绎之间达到平衡。理论应当是谦卑的,一种理论只是对某些文本更合适,只在一个特定范围内适用。博雅教育是帮助个体寻找...
关键词: 早期现代主义作家 莎士比亚十四行诗 有意误读 重释
在19世纪末20世纪初现代主义文学的肇始期,英国作家王尔德、萧伯纳和哈里斯不约而同把眼光投向莎士比亚,对莎士比亚十四行诗进行了“误读”和重释。他们从莎士比亚的身份、莎士比亚十四行诗的主题和莎士比亚十四行诗的伦理语境三个方面对经典进行了解构和重写。这些作家对莎士比亚的重新解读各有侧重,又相互交叉,创作出具有现代主义特征的文...
关键词: 社会语言学
语言与思想之间的相互关系一直是社会语言学研究的重点问题。作为一名对语言具有浓厚兴趣和深刻洞见的小说家,奥威尔在《一九八四》中展现了一个对语言严加控制的国度,借此表达了对当代英语日渐堕落的担忧。本文从社会语言学(尤其是萨丕尔一沃尔夫假设)入手,对小说中大洋国的极权主义语言策略(包括理论依据、操作手段、心理效果等)进行系统...
关键词: 托尔金 文献综述
自《魔戒》出版(1954)至托尔金逝世(1973),英美托尔金迷和严肃学者就托尔金的语言风格、作品的文类和作品主题方面进行了较为全面的研究,使英美托尔金研究形成了第一波高潮。本文从内容和形式两方面对20世纪50至70年代英美托尔金研究做出综述。在风格方面,有评论者认定托尔金的语言完全适合作品中特定的人物和叙事情境,有人则认为他如果不试...
关键词: 评论 伦理批评 综述
伊恩·麦克尤恩是英国当代文坛最具影响力的作家之一。本文对国外(主要是英语界)麦克尤恩研究分成三个阶段进行回顾、归纳和梳理。文章指出,有关道德、伦理问题的争论、探究渗透于麦克尤恩研究的各个阶段,并变得愈加复杂和深入。批评者们从最初对作品道德主旨的简单探索逐渐拓展至对叙述伦理的考量;也有学者跨学科地借鉴当代伦理学的批评话语或...
关键词: 浪漫主义 女性诗人 政治话语
英国浪漫主义女性诗人的创作超越了当时父权文化对女性的束缚,以开阔的视野和激进的叙事阐述自己的政治话语:她们是渴望心灵与个人意志得到解脱的异教徒,在诗歌中传递出新教传统的反叛思想;她们是支持革命的激进战士,充满革命激情又不乏乐观的理想主义精神;她们是民主自由的呼吁者,争取女性权利,支持废奴运动。女性诗人反叛、激进、自由的政治...
关键词: 故事空间 结构功能 主题意义
《天使之门》的故事空间并不仅仅是事件在时间中展现时的背景或地点,也不是被动的、静止的,它是叙事产生的动力。小说中的"门"划立了人物的身份边界,这个边界最终被一次次越过。越过边界的运动构成了情节发展的活跃动力,从而使故事空间具有了结构的功能。同时,"天使之门"反映了特定时代的特定历史,主人公黛茜的"越界"使得"门"所划立的专...
关键词: 库雷西 变身叙事 叙述声音 身份隐喻
哈尼夫·库雷西是当下英国文坛最具影响力的南亚裔小说家之一。他的文学成就主要集中在对英国移民家庭生活的真实再现和对撒切尔时代社会转型问题的深刻探讨上。其短篇小说《身体》(2002年)围绕一段"弗兰肯斯坦"式的后现代变身叙事,从"衰老"、"变身"和"寻根"等三个叙述层面积极引导读者思考移民群体"身体困惑"的社会问题和心理原因。...
关键词: 复调 变奏 多元
《尤利西斯》的复调艺术思维范式毅然弃绝了传统小说创作领地中的单线架构和语言规范,这种新型时空叙事结构的创设理念进一步激发了小说家透视生命本真的写作意图。通过反复调焦和左右关照小说历史上的复调原创观念,《尤利西斯》把更多的努力投向旋律变奏与时空轮回的并置和使用,并在生命之维交替变奏的历史与现实、失去与拥有的从容笔端共同构...
关键词: 格式塔美学 动态平衡
本文把乔伊斯小说《尤利西斯》置于阿恩海姆的"格式塔"美学理论中进行考察,探明"动态平衡"是其文本构造最根本的美学原则。格式塔美学强调作品局部变奏与整体统一之间的平衡。一方面,《尤利西斯》文本表层的活跃与混乱呈现出现代感十足的动态美,为作品注入活力,并丰富读者的审美体验;另一方面,以"聚焦"与"对立"为组织原则的深层结构在文...
关键词: 消费 颠覆 南方文艺复兴 价值观
《体育记者》讲述了消费视域下南方人巴斯克姆怎样漂泊异乡,借助商品消费获得感官满足和心灵依托,定位身份,在精彩纷呈的世界里触摸生活的质感和希望,以他的行为及所奉行的浅表思维、物质崇拜、享乐主义和活在当下的信条颠覆了"南方文艺复兴"注重历史的教育、启迪、身份定位作用,将故乡、家庭奉为精神皈依的价值观,彰显了其在新时代的陈旧与虚...
关键词: 创伤 阴影 诗歌
9·11给美国社会带来巨大创伤,文学成为表述创伤的一个重要手段。作为一种文学形式,诗歌在描述创伤、留下记忆、反思创伤带来的阴影方面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由此也构成了进入新世纪以来美国文学的一个重要篇章。纵观9·11诗歌创作可以发现,不仅数量众多,而且形式各一,既有沿袭固有的传统的诗作,也有在诗歌写作上独辟蹊径、另拓新路的尝试,但更重...
关键词: 叙事技巧 叙述视角 叙述自我 经验自我
叙述视角是叙事进程中最为重要的因素。对叙述视角尤其是聚焦的研究是当代叙事学的热点问题。本文以左拉·尼尔·赫斯顿的《路上的尘迹》为例,聚焦作者对叙述视角的魔幻般的使用,并通过文本细读法结合实例对叙述视角在该自传第二章中的具体功用和实际效果进行了剖析,以期为国内相关的赫斯顿批评研究提供新的视角。
关键词: 美国非裔戏剧 威尔逊 帕克斯 诺塔奇
美国非裔戏剧作为族裔戏剧的一部分,30余年来取得了很大成就。这其中,威尔逊、帕克斯和诺塔奇三位作家成绩突出,无论是艺术风格、创作数量还是获奖级别均超越了其他族裔作家。他们共同的目标就是要挖掘黑人历史,借助戏剧艺术构建与非裔历史和非洲文化的联系,让人们直面历史,不忘过去,创造未来。总的说来,非裔戏剧的成功对美国少数族裔乃至整个美...
关键词: 悲剧 悲观主义 终极性 灵魂
奥尼尔认为悲剧与悲观主义无关,与作者的痛苦经历和社会的悲惨状态也没有直接的联系,是主人公不愿意和现实妥协,并将奋斗推到极限的结果,体现了最大价值的实现;他的悲剧注重终极关怀,但并不试图在上帝那里寻找安慰,而是回到人的潜意识,将作品变成灵魂的戏剧;表现主义和象征主义是展示人的心灵的好方法,可以超越只重事实的现实主义;人物内心世界...
关键词: 存在主义宗教玄学 文学表征 道德意义
上帝和人是诺曼·梅勒的核心关注。梅勒不仅在非小说作品中直接谈论他对上帝和人的本质及其存在状态的思考和认识,而且在小说中通过人物对上帝的评论、人物之间以及人物与自身之间的冲突和战争体现他的思考和认识。他从存在主义角度思考上帝和人的本质及其存在状态,认为上帝既非全知全能又非全善,既非绝对完美又非永恒不变,上帝与魔鬼的战争使人...
关键词: 社会剧 悲剧
阿瑟·米勒认为社会剧是完整的人的戏剧,社会剧的存在建立在对人的力量无限崇敬的信念之中,表现人的理想愿望是社会剧追求的最高目标。阿瑟·米勒所倡导的社会剧实质上是为了强化人的社会性特征。他对人世间的认识和理解,充满乐观主义精神,这也正是他对悲剧意味的独特理解。他反对悲剧情感中的怜悯情感,但却强调悲剧情感中不能没有恐惧,因为只有恐...
关键词: 乡土小说 现代性 流动性 杂糅性
现代化的地理标记常常被认为是"城市的兴起",因此美国文学史对现代性的研究一向注重城市文学,忽视了乡土文学对现代性的表现。本文将美国乡土小说置于美国现代化进程中地理转型、文化转型、经济转型的背景下,揭示美国乡土小说与现代性的互动:一方面,乡土文学是现代化的产物,另一方面,乡土文学参与了现代化进程。本文认为:美国乡土文学通过突...
关键词: 康德 道德律 都市
美国都市到19世纪中叶已经基本成型。在都市里,经济和社会地位处于弱势的群体的生存状况以及各种社会罪恶、道德滑坡现象引起女性作家的普遍关注,但是不同于当时流行的城市暴露小说,女作家的作品多从家庭和女性视角出发,描绘弱势群体的互助精神,颂扬他们的道德力量,倡导构建和维护都市道德共同体。玛丽亚·卡明斯的《灯夫》通过各种生活情境描写...
关键词: 罗曼司 文学市场策略
1850年《红字》出版前霍桑以短篇小说和儿童文学创作为主,尽管声望有所上升,却一直食不果腹。为了改变生活窘境,寻求最大的经济效益,霍桑在极其痛苦之中选择了艺术与文学市场的中间路线,市场这只无形之手驱使霍桑的写作在明显的暴露和有意的隐藏之间摇摆,从而构建起他的罗曼司体裁。因此可以说,罗曼司是霍桑应对当时的通俗文学市场迎合大众审美...
关键词: 城市诗歌 艺术效果
"纽约派"代表诗人弗兰克·奥哈拉将"意识流"文学的创作技法创造性地运用于城市诗歌实践中,取得了独特的艺术效果。通过作品中所呈现的"意识流"对理性的模糊、对自我的渗透以及对时空的超越,奥哈拉不仅汲取了意识流文学的精髓,而且在其城市诗歌的建构中延伸与拓展了这一创作手法,走出了一条"反文雅"、"反高贵"、"反传统"的崭新创作之...
关键词: 旅行叙事 社会意识
美国著名女诗人伊丽莎白·毕晓普的诗歌话语展示了地理在自我建构过程中的塑形作用,表露了独特的空间感受。她一生辗转漂泊的迁移经历使其目睹并切身体验了不同地区和国家的社会状况。她探寻旅行的真正意义,将个人生活扩展到诗学领域,其旅行叙事包含了对社会与政治的书写,关注种族、阶级、战争与殖民等问题,表达对边缘人的同情。这种具有意义的社...
关键词: 清教神学 道德净化 精神自律 公共想象 罪与救赎
当代美国文学史和文学评论的编纂在评价17世纪清教及其影响下的北美殖民地文学时有着明显的偏见和认知困难;在分析女诗人安妮诗歌中的冲突与调和、怨恨与热爱、对抗和屈服的复杂情感时,往往将其归结为对清规戒律的抗议或背叛。重温当时的清教神学系统和诗歌语境,我们发现安妮并不附和殖民者宏大的"山巅之城"的叙事,也不简单延续一般宗教抒情诗...
关键词: 日裔美国文学 第一代 第二代 第三代 拘留营文学
本文主要以时间顺序为依据,首先梳理了日裔美国文学近一个世纪的发展历程。分别介绍了日裔第一代、第二代、第三代主要作家及其文学作品,比较了不同时期日裔美国文学的创作特点及其对整个文学史的影响。接着,本文从不同的发展阶段讨论了日裔"拘留营文学"这一在日裔美国文学史上产生了重大意义的文学现象,指出了"拘留营文学"对美国文学和美国...
关键词: 模式化情节 女性意识
《夏天》是华顿写作生涯中最大胆、直白地描写女性体验的一部作品。主人公夏洛蒂否定男权话语的反叛却跌入了传统女性小说的模式化情节——"诱奸故事程式",并最终接受了女性在婚姻中的传统命运。华顿运用双重视角同时关注着夏洛蒂的成长与倒退。作品在模式化情节背后隐藏着华顿独特的女性意识和对女性心性误区的严肃反思;在格式化结局的表层下...
关键词: 叙事视角 叙述声音
马克·吐温的小说长期以来一直是文评界关注的焦点,特别是他不朽的惊世之作《哈克贝利·费恩历险记》。本文拟以叙事学有关叙事视点的理论为依据,对马克·吐温的名著《哈克贝利·费恩历险记》的叙事视点和叙述声音进行分析:小说《哈克贝利·费恩历险记》的所有文本叙述(包括哈克父亲的死亡以及杰姆获得自由这两个大重要事件)都完全是按照第一人称...
关键词: 精神荒原 艺术自觉 唯美主义
《人群中的人》是爱伦·坡略显带自传色彩的短篇小说,在小说中他以写实主义白描手法,对穿梭于伦敦大街小巷的形形色色的人群做了细致的描写,既表现了人类在现代工业文明笼罩之下人性被扭曲和异化之后所衍生出的精神空虚、情感孤寂的精神状态,也彰显了作者对人类生存困境和发展危机的深刻焦虑和人文关怀。小说中的神秘老人昼夜不停地追逐人群,从另...
关键词: 文学 诠释 经验 真理
本文在分析技术性思维模式宰制文学研究或批评活动的现象上,以伽达默尔诠释学的真理问题为出发点,重新探讨文学经验诠释的任务及发生的条件,旨在为文学研究或批评提供诠释学的视角,以便解决技术性文学研究或批评的问题。本文试图提出:文学研究或批评是一种以活动自身为主体的文学经验诠释活动,其任务是使真理性亦即洞见性的文本意义在活动中与...
文章探讨了英国马克思主义批评家特里·伊格尔顿对小说《品彻·马丁》和《密探》的"伦理一政治"批评,分析了其对小说人物的"邪恶"与现代恐怖分子的"罪恶"这两个伦理概念的区分以及他对恐怖主义的根源、解决途径所做的剖析。伊格尔顿将伦理与政治结合的文学批评实践体现了他对人类生存状况的深切关注,同时也展示了文学与文化研究的融合,对这...
关键词: 合作
《钻石机诗章》是埃兹拉·庞德晚年所作,其中第85—86诗章大部分取材于中国儒家经典《尚书》及《孟子》。国外庞德研究专家认为庞德对《尚书》的读解完全依赖于19世纪西方汉学家的翻译,国内学界亦无人探究该诗章背后隐藏的庞德的中国合作者。本文从现存庞德与哈佛学者方志彤的来往信件和其他相关资料出发,探讨方氏对庞德后期儒家思想及诗章创作的...
关键词: 华裔美国英语小说 杂合语言 语内翻译 风格翻译
华裔美国作家英语小说以华裔美国人的视角写华裔美国人的生活,文本中英汉两种语言、中西两种文化交织融合,表现出鲜明的杂合性和多元性。这一文本特征带来了此类文本汉译的新问题——杂合语言的翻译、从英语译成汉语后的语内翻译以及文本总体风格翻译所遭遇的障碍,从现有的译本来看,这些问题还没有得到充分重视。关注这些问题对于华裔美国文学研...
关键词: 文学史 文学教学 英语专业 人文学科 文学文本
在“重语轻文”的导向下,英语专业逐渐被“工具化”,英语专业的文学课程被不断挤压,英美文学史课成为文学课程的最后底线。然而,当下英美文学史教学中,应试升学往往成为主要教学目标,教学有脱离文学文本只传授文学概念和理论的倾向。本文认为解决这些问题涉及英语专业定位、重审文学史教学目标和认清文学史教学社会意义三方面。文学史教学...
关键词: 问题意识 英美文学教学 知情合一 现实关怀
问题意识是影响人文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产出的重要因素,英美文学教学的重要任务就是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本文首先阐明问题意识的概念,指出目前高校英语专业学生的问题意识现状不容乐观,并分析了这一现象产生的原因。本文认为应在高校英美文学教学中明确问题意识的概念,引导学生关注不断从中获得新的学术兴趣的现实语境,将认知对象看作知、情、意...
关键词: 早期小说 小说技巧 叙事空间 小说理论 性别研究 空间层面 精神分析 女性主义 伊莎贝尔
亨利·詹姆斯(Henry James,1843—1916)在文学领域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学者们在不同时期运用了不同的批评理论(如女性主义、神话原型批评、精神分析、结构主义、解构主义和性别研究等)对其早期作品进行阐释。此外,詹姆斯的小说理论和小说技巧亦是评论界探讨的重点。这些批评方法和视角为读者理解詹姆斯的作品提供了重要的参考和指导。前期...
关键词: 桑塔格 小说情节 感受力 坎普 创作研究 叙事者 恩主 小文 自我放逐 人物形象
1964年,在纽约知识界尚没有太大名气的苏珊·桑塔格(Susan Sontag,1933—2004)写下了"反对阐释"("Against Interpretation")一文。令她始料未及的是,这篇"小文"竟引起了巨大反响,桑塔格随之声名鹊起。在"反对阐释"之后,她接着又发表了"关于‘坎普'的札记"、"一种文化与新感受力"、"沉默的美学"等一系列批评文章。
关键词: 小大亨 国家图书奖 美国艺术 recognition 主题研究 当代小说家 carpenter 历史意识 对话体 暗指
美国当代小说家威廉·加迪斯(William Gaddis,1922—1998)以独特的全对话体叙述在美国当代文坛独树一帜。其一生创作了五部小说:《认可》(The Recognition,1955)、《小大亨》(J R,1975)、《木匠的哥特式古屋》(Carpenter's Gothic,1985)、《诉讼游戏》(A Frolic ofHis Own,1994)以及在他死后出版的《仁爱》(Agape Agape,2002)。
关键词: 瑞恰慈 世界文化名人 国际关系 研究成果 armstrong 文学比较 richards 外国文学教学 现代文学批评
在当前的国际关系中,各国人民对相互合作与理解的要求日益增强,各国文化间的交流也变得异常重要起来。我国实行改革开放政策,欢迎各国文化产品进入我国文化市场,与我国文化进行交流与融合。在这个大背景下,对世界文化名人I.A.瑞恰慈(Ivor Armstrong Richards,1893-1979)的研究具有非同小可的意义。容新芳教授在这方面的研究成果《I.A.瑞恰慈与...
关键词: 英美文学 信息价值 文学翻译研究 博士论坛 稿件格式要求 文学批评理论 小四号 电子文本 投稿格式 合写
自2007年始,《英美文学研究论丛》每年出版两期,分春季号和秋季号。主要发表与英国文学、美国文学、文学批评理论、英美文学翻译研究、英美文学教学研究相关的论文,并介绍国内外英美文学研究动态的文章。另外,由于检索技术发展,"博士论坛"栏目已无当初的资料和信息价值,因而从下一期开始予以取消。《英美文学研究论丛》编辑部热诚欢迎英美文学...
关键词: 中国社科院 人物 山西大学 小说研究 1950年 1968年 新泽西州 外国文学
黄梅,1950年生。1968年从北京赴山西雁北“插队”。1973年至1989年间先后在山西大学外语系、中国社科院研究生院外国文学系和美国新泽西州罗格斯大学英语系学习,获得硕士、博士学位。现任中国社科院外文所研究员。著有《灰姑娘梦的演变》(英文,在美国出版)、《不肯进取》、《推敲“自我”:小说在18世纪的英国》、《双重迷宫》、《起居室里...
若用户需要出版服务,请联系出版商,地址:上海市大连西路550号上海外国语大学文学研究院,邮编:200083。本站仅做历史信息展示,不提供任何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