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在线咨询服务, 立即咨询
原生态民族文化学刊杂志

杂志介绍

原生态民族文化学刊杂志是由贵州省教育厅主管,凯里学院主办的一本CSSCI南大期刊。

原生态民族文化学刊杂志创刊于2009,发行周期为双月刊,杂志类别为文化类。

  • 生态学视野下的人与自然、人与人之间和谐关系的建构

    关键词: 人与自然  生态人类学  生态环境  草原生态  交叉学科  人类学解读  面临的生态危机  生态系统的组成  生计方式  适度放牧  

    构建人与自然,人与人之间的和谐关系是当今社会人们普遍追求的一种理想状态,探讨这一关系的学科之一就是生态学。生态学作为一门起源于生物学的学科,从早期研究生物与环境之间的相互关系,发展到今天形成了探究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人之间的相互关系的科学,成为一门沟通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之间的桥梁,并由此产生了大量的交叉学科,如政治生态学...

  • 第五届原生态民族文化高峰论坛在凯里学院召开

    关键词: 原生态民族文化  物质文化遗产  凯里学院  遗产传承  文化生态环境  生态保护区  经济全球化  遗产保护中心  原生态文化  丹寨县  

    随着经济全球化和现代化进程的加快,中国的文化生态发生了巨大的变化,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生存与保护受到了前所未有的冲击。如何在文化生态语境下,与全球化背景下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与保护接轨,与十八大提出的建设“生态文明”“永续发展”的“美丽中国”相辉映,如何创造一个有利于非物质文化遗产健康而可持续发展的文化生态环境,并对其原生态特...

  • 游牧文化的传承与发展——论骆驼与草原生态的关系

    关键词: 游牧  骆驼  牧草  草原生态学  

    随着社会的发展,游牧文化也发生了一系列的变化,如骆驼虽然仍然在实施放牧,但人们对骆驼的管理方式,却从“跟群放牧”发展到利用望远镜、摩托车、手机等实施远距离操控放牧,甚至给骆驼戴上GPS定位仪利用网络实施远程放牧操控。值得注意的是阿拉善地区的蒙古族牧民之所以坚持饲养骆驼,其目的是使优良牧草得以自然播种、确保草场的自然更新、土壤...

  • 兰坪玉狮场普米族半耕半牧生计模式的生态人类学解读

    关键词: 半耕半牧生计模式  文化生态观  人为生态系统  

    从生态人类学的系统论与整体观出发,通过田野调查方法对玉狮场半耕半牧生计模式展开了调查,其结果表明,玉狮场普米族村民以其独特的生态文化价值观,在长期实践过程中创造性地发展出一种具有极强适应性的半耕半牧生计模式,创造出一种良好的人为生态系统,从而使得人类能融洽地契合于生态环境之中,并成为其中极为重要且不可割舍的一环。随着市场因...

  • 黄土高原上的发奋之作——甘肃省庄浪县梯土建设技术的历史考察

    关键词: 丘陵沟壑区  人地关系  梯土技术  

    在人地关系的研究中,人类所实施的技术始终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对技术的深入考察和理解,在解释人类应对环境的反应方面有着重要意义。20世纪50年代以来,随着全国水土保持工作的开展,梯土作为一项水土保持技术引入到甘肃省庄浪县。当地干部和群众迅速将其作为主要的农田建设手段加以推广。经历半个多世纪的建设,规格较高的水平梯土已广布庄浪大地,...

  • 藏族传统青稞收割模式与人际交往和谐关系探究——以西藏昌都县俄洛镇小沙贡村为例

    关键词: 青稞收割方式  人际关系  和谐  

    随着现代生活节奏的加快,人们被迫为生活而四处奔波,人与人之间的应酬和交流日趋频繁,但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反而趋于冷漠和功利,人与人之间的信任感则越来越失落。反观传统文化中的人际关系,总会让人感到惊讶和陌生,西藏昌都县俄洛镇小沙贡村藏族村民轮流做庄、挨家挨户的青稞收割互助模式,可以为世人提供一个人际交往和谐的例证。它可以充当一面...

  • 从“侗蛮之地”到“内地的边缘”——明清时期亮江流域的开发与人群互动

    关键词: 亮江流域  土地开发  人群互动  

    以一种区域的、社会空间的整体视野对明清时期贵州东南部亮江地区历史进程的内在差异性和统一性加以认识,实地调研与文献解读相结合,着重分析区域内“苗侗汉”等不同人群间围绕着土地开发展开的博弈与互动情形。指出非汉族类整合进王朝视域的过程中,国家会根据地方实际情形预留一定的表达自我的空间,同时土著人群也会有意识的保留自我的主体性与...

  • 清水江下游地区自然灾害初步研究(1459-1949)——兼谈经济活动、社会规约与自然灾害之关系

    关键词: 清水江下游地区  经济活动  社会规约  自然灾害  

    1459-1949年,清水江下游地区自然灾害在灾种、灾情上存在着一定的区域差异,发生的次数、频率、年际、季节分布上亦有一定特点,存在多种灾害同时或交替发生的现象。但与同时期贵州省其他地区相比,该区域自然灾害发生的次数、频率都不高。洪灾虽长期制约着清水江下游地区木材贸易的发展,但在某种程度上却促使该区域木材贸易制度的进一步完善。木材...

  • 清水江文书数字对象描述元数据设计及著录规范

    关键词: 清水江文书  描述元数据  著录规范  

    从清水江文书数据库建设的角度,探讨了清水江文书数字对象描述元数据核心元素的选择和定义,并形成标准框架,同时用实例论述了清水江文书各元数据项的著录规范。

  • 契约传统与权利精神

    关键词: 张传玺  分类形式  邦国  源流关系  凤凰出版社  学术研究  明清契约文书  生活史  精神生活  精神产品  

    自古以来,中华民族就善于运用契约进行交往。从杨国桢在《明清土地契约文书研究》一书中期待“中国契约学”研究以来,传统契约的论著、编著就不绝如缕。张传玺的煌煌三大册《中国历代契约粹编》,把中国的契约史追溯到尚无文字记载的时代,而他的《契约史买地券研究》,更系统地梳理了中国古代契约的源流关系和分类形式,从中可见,在周代就存在“万...

  • 从加池乡规民约看清水江流域乡村社会运行情况

    关键词: 清水江流域  乡规民约  清水江文书  

    为深度了解清水江流域社会运行机制,从加池乡规民约对乡村社会运行的规范和制约作用入手,主要考察了加池寨乡规民约变化内容及其社会背景、乡规民约中对事件处理等三个方面来解读清水江流域乡村聚落的运行机制。

  • 苗族习惯法对林业生产的管理研究——以加池寨清水江文书为中心

    关键词: 习惯法  林业生产  边界  清水江文书  

    以锦屏县河口乡加池寨现存的契约文书为研究对象,通过阐述、分析和解释由习惯法衍生而来的设置林地边界的几种方式,来探讨苗族习惯法对管理林业生产所起到的积极作用。

  • 清朝以来加池村林权的变动

    关键词: 加池村  清水江文书  林权变动  

    明清以来清水江一带以其优越的自然条件成为我国杉木的产地之一,木材贸易的繁盛使当地出现了大量的林契文书。通过对加池村姜绍烈老人家文书的梳理以及与多位村民进行的访谈,了解了清朝以来加池村林权的变动情况。通过对这一变动情况的研究,可以借鉴以前林权管理的经验,以不断完善现今我国的林权制度。

  • 神奇婚姻故事深层叙事程式探析

    关键词: 故事  叙事程式  文化内涵  生成机制  

    在民间幻想故事,特别是神奇婚姻中,故事的结构普遍呈现出一种深层的具有普遍性的叙事结构,即不平衡——平衡——平衡被打破(再次不平衡)——再次平衡的程式,用字母表示就是A-B-A1-B1。这种程式化背后有其深刻的文化内涵,尤其是其中的转折程式。这一程式化产生的原因包括其外在生成机制、内在生成机制、传播机制三个方面。

  • 族群文化记忆的再现——试谈史诗写本《苗族古歌》中的民俗文化描述

    关键词: 史诗  民俗文化  民族志  

    史诗《苗族古歌》是一种古老的民间叙事诗,也是一种活态的民间文学。作为写本的《苗族古歌》是某一时空的产物,是族群文化记忆的再现,饱含着挥之不去的民俗文化,具备民族志特征。不过,呈现在史诗写本中饱含着民族志信息的民俗文化既有客观真实的一面,又有时代性和个人性烙印,其价值有待进一步探究。

  • 从“帮忙”习俗变迁看村庄信任形态的嬗变——以江西省铜鼓县排埠村为例

    关键词: 习俗型信任  契约型信任  合作型信任  

    以江西省铜鼓县排埠村帮忙习俗的变迁为线索,依据习俗型信任—契约型信任—合作型信任的分析框架,展开对村庄信任形态演变的分析。研究发现:传统的帮忙习俗体现的是村庄习俗型信任模式,随着店里办和酒席承包等帮忙替代性模式的出现,村庄逐步向契约型信任形态转变;这一转变实现了效率和利益最大化,但村庄共同体受到冲击。本研究倡导借鉴日本和台...

  • 傩文化、巫术神秘语境下“童子”扮相的属性与功能认定

    关键词: 傩文化  巫术  童子  阳性象征  

    两汉时期出现了一系列带有神秘色彩的儿童形象:战国末期起出现“童谣”以言吉凶,到汉代则演化为亦真亦幻的“荧惑说”;两汉宫廷傩仪中使用“侲子”驱鬼逐疫,以及大雩祭祀中启用“童子”舞蹈求雨等。这些神秘儿童形象的出现并不是孤立且偶然的现象,它们与阴阳哲学观念中将童子视为纯“阳”,即象征着强劲生命力的理念有着密切关联。

  • 思州土司田祐恭崇祀研究

    关键词: 思州土司  田祐恭  崇祀  

    宋朝思州土司田祐恭一生戎马,对思州地区的安定及发展做出了巨大的贡献,因此得到了朝廷的认可,地方百姓的认同。明清之际,在田氏后裔的有意推动之下,思州各地纷纷建庙修祠加以祭祀,并将对田祐恭的崇祀与伏波将军马援的祭祀结合在一起。

  • 民间组织保护和传承村落文化的动力分析

    关键词: 村落文化  民间组织  帮扶  文化保护  动力  

    村落文化是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工业文化、商业文化的冲击下亟需保护与传承,而民间组织可以大有作为。在对村落的公益性帮扶活动、地方文化建设、互利共赢的发展中,民间组织从不同层面发挥保护村落文化的作用,同时也不同程度地存在破坏力。在村落文化保护与传承中,对民间组织的力量要有针对性的借助,同时要对其破坏力保持警惕并极力规避。

  • 侗族大歌传承机制及其青年传承人群体考察

    关键词: 侗族大歌  非遗  传承机制  传承人群  

    侗族大歌数年来唱响各类国际舞台,是中国南方民族非遗成就的亮点之一。侗族大歌的重新兴盛,与其文化传统、传承机制、多方力量的努力等等都有着密切关系。以侗族大歌演唱团队中20-30岁的青年群体为考察对象,探索侗族大歌在自身传承中的优势与成功因素,并将之与壮族右江一带的嘹歌进行对比,有助于反思非遗保护与发展措施中的利弊。

  • 侗族传统戏剧文化遗产“活态”保护与传承的途经

    关键词: 侗族传统戏剧  文化遗产  活态保护与传承  当代转换  

    侗族传统戏剧文化实现当代转换是侗族传统戏剧文化遗产“活态”保护与传承的途经。1.在转换中审美取向上的自我调整与创新,以完成传统艺术向现代文化的承递。2.形式上保持传统的基础上注入时代新元素,赋予侗族传统剧目以新的生命,丰富其表现力和感染力。3.在侗族传统戏剧文化内容的转换中使其赋予新的内涵,富予新时代的意义。4.在作用和功能上向...

  • 阿细祭火民俗文化场域中的资本运作——以云南省弥勒市西一镇红万村为例

    关键词: 阿细祭火  文化场域  资本运作  红万村  

    阿细祭火是流行于云南省弥勒市西山区彝族支系阿细人日常生活中的一种重要祭祀活动,以纪念阿细人的祖先掌握了人工取火这一重大历史事件。法国社会学家布迪厄的资本理论在阿细祭火民俗的研究中具有重要的方法论意义。在阿细祭火民俗文化场域中,充斥着各种形式的资本,同时阿细祭火民俗文化场域为各种资本的较量提供了力量空间,而行动者的惯习构成...

  • 从工具的磨损看麻山苗族对文化所属环境的适应——兼论当代民族博物馆文物征集与展示的实察及改进意见

    关键词: 工具  磨损  文化适应  博物馆  

    文化是人类赖以生存的工具,而生产生活工具是文化在人与自然的互动运行中最为直观的中介实体,从工具的磨损情况,可以直观地看出文化对所属环境适应的结果。博物馆对于文物的征集应充分考虑到文物的文化背景。文物不是孤本,单体的物件与周围的环境存在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文化将人类生活对生态适应的信息刻入了工具的磨损中,如...

  • 侗族文化调控下的草地生态系统

    关键词: 草地生态系统  侗族文化调控  碳汇积累  

    通过调查,发现侗族社区的草地生态系统大致可以分为如下三种类型:一是森林与稻田、鱼塘之间的过渡带草地;二是分水岭山脊地带的疏树草地;三是连片森林之中呈带状形分布的防火隔离带草地。这三种类型的基本构成和服务功能在侗族文化的调控下打上了鲜明的人文烙印,并且因地制宜,使不同类型的草地在侗族居民的生产和生活中发挥相应的服务功能。

  • 农村社会结构的变迁——基于滇东北彝良县雄村的考察

    关键词: 农村社会结构  血缘  姻亲  地缘  

    传统观点认为,乡土社会建构在血缘和地缘基础之上,并且血缘更具核心作用。考察滇东北彝良县雄村得知:随着市场经济的兴起和人口流动的加速,以及农村改革的推进,血缘的作用与地位已经处于地缘之下,并且还将不断弱化,未来乡土社会建构的核心是地缘。

  • 民间文献学理论与实践:清水江文书(锦屏文书)与地方社会国际学术研讨会暨贵州省第二届“汲古黔谭”论坛在贵州锦屏县召开

    关键词: 理论与实践  锦屏县  江文  地方性知识  社会经济关系  综合研究  人文社会科学  民族聚居地区  学术交流  区域开发  

    “清水江文书”(锦屏文书)是清水江流域苗侗等少数民族聚居地区保存下来的汉文民间历史文献,是该地区清代以来实际发生过的社会经济关系的原始记录,不仅数量可观,而且有非常清晰的时空脉络与人际关系脉络,其系统性与完整性极其突出。“清水江文书”既是清水江流域各民族传统文化和“地方性知识”的重要载体,更是开展人文社会科学综合研究的资...

  • 征稿启事

    关键词: 征稿启事  原生态民族文化  中国人类学  学术理论期刊  中国民族学  学术交流  学术性  前沿性  

    《原生态民族文化学刊》为全国第一家以“原生态”命名的学术理论期刊,旨在宣传研究原生态民族文化,努力推进中国人类学学科的发展,为中国民族学、人类学者提供一个学术交流的平台,具有学术性、前沿性、可读性。

  • 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苗医药(骨伤蛇伤疗法和“九节茶”制作工艺)

    关键词: 非物质文化遗产  医药学  制作工艺  疗法  国家  药物治疗  资源丰富  聚居地  

    苗族在我国境内主要分布在贵州、湖南和云南等地,苗医药是苗族以植物为主作为药物治疗疾病的医药学。苗医主要分为黔东南苗医和湘西苗医,苗药主要分布于苗族聚居的苗岭山脉、乌蒙山脉等地,聚居地药物资源丰富。

  • 花脸龙

    关键词: 花脸  乡土气息  文化特色  英雄人物  元宵节  锣鼓  脸谱  丑角  

    每逢春节、元宵节,隆里人都要玩耍具有乡土气息的“花脸龙”。经历数百年沧桑,至今仍固守着极具汉文化特色的传统。玩龙时锣鼓喧天,人声鼎沸,每个扛龙者均装扮成古时候兰季子结拜时的十二兄弟各种英雄人物、丑角五彩脸谱。

  • “汉文化孤岛”——隆里古城

    关键词: 文化古城  汉文化  孤岛  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西南少数民族  历史文化  民居建筑群  生态博物馆  

    贵州省锦屏县隆里古城始建于明洪武十八年(1385年),因其丰厚的历史文化和独特的边地军屯背景,经由600多年的强势传承,呈现出“汉文化孤岛”奇观,是一座“无法复制的汉文化古城”,至今仍完整地保存着明清时期的规划布局和徽派特征民居建筑群,是西南少数民族密集地区唯一保存较为完好的汉文化军事古城,为全国历史文化名村、全国重点文物...

免责声明

若用户需要出版服务,请联系出版商,地址:贵州省凯里市经济开发区开元大道3号,邮编:5560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