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在线咨询服务, 立即咨询
原生态民族文化学刊杂志

杂志介绍

原生态民族文化学刊杂志是由贵州省教育厅主管,凯里学院主办的一本CSSCI南大期刊。

原生态民族文化学刊杂志创刊于2009,发行周期为双月刊,杂志类别为文化类。

  • 主持人语

    关键词: 主持人  生态环境  企业管理人员  社会责任感  民族学  民族文化  研究人员  青年教师  

    本期推出的3篇文章是从生态民族学的研究视角,探讨民族文化与生态环境之间的互动关系。既有从个人已有的求学与研究历程出发,去总结和推进生态民族学的研究规范与内容;也有以具体的地域和民族为切入点,去反思当前“灾害”的本质与内涵。研究人员的身份背景具有多元性,既有海外的学者,也有内地的民族学专家、青年教师,甚至还有具有高度社会责任感...

  • 生态民族学之路仍在远方——罗康隆教授采访记

    关键词: 生态民族学  文化制衡  乡村日志  

    通过对罗康隆教授求学背景、学术思想等方面的访谈,全面地梳理了生态民族学的理论方法、研究对象及其研究路径,系统地阐释了生态民族学本土化面临的机遇和挑战,精准地解读了乡村日志+学者追踪的田野调查方法。

  • 生态环境的变化对民族村寨生计的影响与适应性研究——以云南红河沿岸为例

    关键词: 生态环境  民族村寨  干旱  生计  云南红河  

    通过对红河沿岸7个相邻村寨长期的田野工作,发现持续的干旱使当地居民对自然资本的可利用性和生计的多样化策略都产生了重要影响。同时通过对比当地农民过去、现在以及将来可能的应对手段,发现当地居民逐步地从被动适应,开始有了一些积极的社区集体适应行为。

  • 文化防灾的路径思考——云南景迈山布朗族应对病虫害的个案探讨

    关键词: 文化防灾  本土知识  防灾体系  

    通过对云南省普洱市芒景村布朗族社区以现代技术规范和地方性知识相结合的动态文化防灾路径的调查,容易形成以当地本土性知识的文化持有者为主导,以社会文化整体性和相对性价值为核心理念,以社会自组织的防灾体制为稳定保障的防灾体系。

  • 清代民国清水江流域民间“典当”——基于“清水江文书”的考察

    关键词: 清水江文书  民间典当  转移典当  加典  绝卖  

    清代民国时期清水江流域出现了民间“典当”现象,这种经济现象与抵押借贷存在本质区别,不过“典”与“当”没有实质差异。当承典人经济窘迫时,便进行转典、移典甚至断卖承典之物;而当出典人无力回赎时,便会设法加典,最终走向断卖。

  • 从契约文书看黔东南苗疆开辟后里古州地区土地交易特点

    关键词: 契约文书  黔东南  里古州  土地交易  

    以一批尚未被人引用的清代里古州地区民间契约文书为中心,就少数民族的土地交易状况进行分析,雍正开辟苗疆之后,地方官府的态度、儒学教育普及等因素,使得距离衙署越近的村寨契约文书普及率越高,大量白契在当地流行,显示当地少数民族在与汉人移民接触的过程中,引进汉人移民的地权观念、租佃习俗。不过当地少数民族在进行土地交易中仍然保留了传...

  • 组织与“被组织”——另一种多样性问题

    关键词: 组织  被组织  生计  经济  政治  狩猎采集  农耕  畜牧  

    人类在进入食物生产的农耕和畜牧社会之后,社会日益复杂化,并发生了质变——从平均主义社会走向等级或阶级社会,年龄和性别不再是组织和分工的主轴。自此,人类的“组织”与“被组织”不仅是适应策略所致,而且也为社会整合所不可或缺。考虑人类社会的社会政治时,还必须关注社会文化对人的规训,以及经济和政治如何从整体社会生活中分离出来,成为专...

  • 埃博拉,科学与虚拟之间

    关键词: 虚拟  准备  狩猎  病毒  图象  

    主要分析了如何通过虚拟模式进入诸如埃博拉之类的传染性疾病的管理,并在此基础上区分出两种不同的模式。因为无法计算概率,所以传染病常常被认为具有灾难性,而本文解释了“虚拟”模式如何被用以预防这种灾难。在对突变病毒的想象中,“虚拟”体现了应当如何在病毒开始传染的不洁的空间里将其遏制。在对有害病毒的想象中,“虚拟”则表现具有不同...

  • 人类学视野下的中国民族学——语境与困境

    关键词: 民族学  人类学  历史纠葛  词语幻象  政治想象  

    从历史形成过程、概念纠葛和本土化实践三个方面探讨中国民族学的构建与发展,并分析民族学学科体系建立的深层次原因。认识主要有三点:首先,超大民族学科的形成完全受制于社会政治语境的框构;第二,这一现象将中国的人类学与民族学同时置于学术研究和学科建设的困境之中;其三,这一现象的产生是民族学科的政治性想象与国家符号的学科想象达成默契...

  • 互为“他者”的凝视——孔迈隆教授与美浓的田野影像

    关键词: 人类学  孔迈隆  田野影像  美浓  

    直到今天,人类学在大多数人心目中仍然是一门相当陌生的学科,在半个世纪前的农村,应该更是冷僻。20世纪中期,对中国研究有兴趣的西方人类学者因为大时代的背景,纷纷转入台湾、香港等地,而绝大多数都是进行汉人(Han Chinese)社会文化研究。曾获中国人类学会终身成就奖的美国哥伦比亚人类学教授(Myron L.Cohen)就是在上述背景下,经历一段曲折的过...

  • 历史视野中的当代村规民约与农村社区治理

    关键词: 村规民约  文化  社区治理  人类学  

    村规民约肇始于传统社会乡民的一种自然传统,后经由开明士绅倡导,成为基层社会的自治制度,而在另一些时期内,则被皇权所吸纳、改造、强化推行,成为帝国治理乡村的重要手段之一。20世纪80年代之后,村规民约的缓慢复兴过程正好伴随着国家权力从乡村撤出而又重新介入农村建设和治理的过程。作为一种农村治理工具的当代村规民约表现出来的程式化和民...

  • 贫困突围、生态屏障、国防前沿——民族地区乡村振兴的三个维度

    关键词: 民族地区  乡村振兴  小康社会  生态环境  国家安全  

    乡村振兴战略是新时代解决我国“三农”问题的总纲领。我国民族地区乡村地域广阔,且有“资源富集区、水系源头区、生态屏障区、文化特色区、边疆地区、贫困地区”六大特点。因此,民族地区乡村振兴具有贫困突围、生态屏障、国防前沿三维重要意义:它是我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关键,是建设绿水青山美丽中国的关键,是筑起国家安全坚固屏障的关键。

  • 全球化视野下的村落认同困境与重构路径——基于象州县军田村的考察

    关键词: 全球化  村落认同  节庆仪式  民间组织  

    社会凝聚力是维系社会团结的重要纽带,也是社区在全球化背景下维持社区稳定的基本要素。但在全球化全面渗透的当下,农村社区目前正在面临认同危机引起的凝聚问题。广西象州县军田村的民间组织及节庆仪式走向式微,但在地方精英的努力下逐步复兴,传统的认同构建方式对解决军田村发展瓶颈的作用应引起重视。节庆仪式及民间组织等非官方的传统活动及...

  • 主持人语:地方立法的民间法维度

    关键词: 地方立法权  民间法  主持人  维度  立法主体  较大的市  自治区  直辖市  

    地方立法在我国的推进,尽管遭致学界不同的评论,如有的学者因为地方立法存在的种种乱象,强调“地方立法可以休矣”(周永坤);有些学者担心地方立法的急速扩容,会给人以“冒进之感”(秦前红),但如今地方立法主体的扩展已经成为一个不争的事实:截至2018年,全国拥有地方立法权的主体已达354家(包括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49个较大的市,240个设区的...

  • 乌江流域少数民族碑刻习惯法研究

    关键词: 乌江流域  少数民族  碑刻习惯法  

    清至民国时期,乌江流域是川黔少数民族聚集区,保存较多官府告示和村寨治理的乡规民约碑刻,这对研究该流域各民族习惯法文化有着重要的意义。通过对这一区域的有关打击贼盗、生态环境、商事管理、化解纠纷等碑刻习惯法规范的梳理,指出和分析了乌江流域民族地区碑刻中的法文化、“混合法”、环境法、商事习惯法文化特点和价值。

  • 土家族现代习惯法伦理观念调查研究

    关键词: 习惯法  伦理  土家族  

    伦理观念总是变迁的。通过调查发现,在外部刺激调适和内部自我扬弃双重力量作用下,一些不符合现代法治精神的民族习惯得以有效矫正,但还存在部分习惯法伦理与国家法伦理、国家主导价值观相冲突,一些乡规民约还未能真正彰显出正向规范作用的状况。面对种种退化现象,可能通过以国家法伦理文化整合习惯法伦理、以核心价值观引导习惯法伦理发展,塑造...

  • “以人为本”的学科实践——2018年中国民俗学

    关键词: 2018年中国民俗学  理论创新  中国问题  聚焦现实  学科实践  

    2018年,中国民俗学坚持“以人为本”的基本原则,承接先前学术传统,拓展研究领域,寻求理论创新,在促进乡村振兴、完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方面发挥积极作用,形成了多学科、多领域的合作与互动;坚持整体观、生活感和实践性的民俗学研究路径,实现理论话语建设本土化和解决社会问题的新视角。

  • 宗教经验研究的路径与方法——以泰维斯著作为例的探讨

    关键词: 宗教经验  积木式方法  

    安·泰维斯的宗教经验研究开辟了新的研究路径;其把宗教扩大化为具有宗教性质的经验,用归因理论研究宗教经验,区分宗教经验数据类型,详述解释宗教经验的具体步骤,倡导宗教经验的比较研究;泰维斯把自己的研究路径称为“积木式研究方法”,该研究方法扩展了宗教经验的研究领域,有利于获取有关宗教研究的新洞见。

  • “一带一路”倡议下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思考

    关键词: 非遗保护  共同体  中国方案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奠定了世界非遗保护的基本框架和运行机制。当前,随着国际形势的变化,《公约》运行的有效性受到挑战,全球非遗保护机制亟待创新。“一带一路”倡议是中国政府提出的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重要平台,可以为全球非遗保护机制创新,世界非遗保护共同体建设,以及全球多元文化的可持续发展提供“中国智慧”...

  • 试析“一带一路”背景下裕固族民间传统体育文化的传承与嬗变

    关键词: 民间传统体育  裕固族  

    裕固族是我国人口较少的民族之一,也是甘肃省特有的少数民族。在当前社会转型、文化变迁的历史节点上,借助“一带一路”提供的发展机遇,厘清民族文化的传承现状及其传承方式,剖析传承要素嬗变的外源性和内源性,并提出在现代社会语境下的调适措施,希冀对裕固族民间传统体育文化有效传承有所裨益。

  • 土家族女性的口传形象、身体记忆与文化隐喻——以鄂西长阳县为例

    关键词: 口述传统  身份  身体记忆  土家族女性  社会结构  

    从土家族“口传身授”的记忆传统之中,发掘土家族女性的形象及其被建构的身份,回应身份与记忆之间关系的争论。基于血液问题的基本分类,土家族女性在日常生活中被赋予两种身份:作为母亲的神圣身份与作为污染的消极身份。土家族女性的口传形象与实际生活中操演的身体记忆不谋而合,可以推论出现实生活中的身份构成了口传记忆中女性形象的来源。与...

  • 探索具身化的感官人类学——“感官、记忆与认同”学术研讨会评述

    关键词: 感官人类学  具身化  感觉  记忆与认同  会议综述  

    具身化(embodiment)是近年来人类学的一个新兴主题,而感官人类学则是一个前沿领域,让学界关注身体感官与文化具身化的过程。“感官、记忆与认同”学术研讨会是国内感官人类学的一次学术探索,从学科层面上探索具身化在人类学研究中的意义,展望感官人类学的研究前景与价值,同时以“味觉与认同”“嗅觉、视觉与认同”“听觉与认同”等分主题民族志...

  • 梦幻缥缈——剑河巫沙苗寨

    关键词: 苗寨  梦幻  协调统一  剑河县  苗族  

    巫沙村坐落在剑河县南哨乡东面10公里,距县城84公里,海拔为480至500米的小山岭,全村226户1192人,苗族占全村人口的90.78%。巫沙村三面环水,背倚青山,古树参天,山水相映,幽雅僻静,180余座穿枋结构吊脚木楼,36栋的传统粮仓群,依山而建,鳞次栉比,掩映在古树林中,风貌协调统一。

  • 黔东南苗家祭桥习俗

    关键词: 黔东南苗族  习俗  家祭  西南少数民族  民俗文化  仪式  村落  

    祭桥是我国西南少数民族一项重要民俗文化,尤以贵州黔东南苗族为甚。每年农历二月二,苗家都要举行架祭新桥、祭祀老桥、给旧桥旧貌换新颜等仪式。家家户户都要带上鸡肉、鸭肉、猪肉、红蛋、糯米饭、糯米粑、美酒等祭品,到自家桥和村落重要的桥焚香祭拜,庇护子女健康成长,祈接子嗣,寄望子孙兴盛繁衍,场面十分隆重和热闹。

相关论文

免责声明

若用户需要出版服务,请联系出版商,地址:贵州省凯里市经济开发区开元大道3号,邮编:5560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