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在线咨询服务, 立即咨询
语文教学与研究杂志

杂志介绍

语文教学与研究杂志是由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主管,华中师范大学主办的一本部级期刊。

语文教学与研究杂志创刊于1973,发行周期为半月刊,杂志类别为教育类。

语文教学与研究杂志

部级期刊

  • 主管单位: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 主办单位:华中师范大学

  • 国际刊号:1004-0498

  • 国内刊号:42-1016/G4

  • 发行周期:半月刊

  • 全年订价:¥537.60

  • 当前中小学语文课程定位及教学评价的几个问题——汪锋访谈录

    关键词: 中小学语文  教学评价  课程定位  访谈录  语文老师  高等学府  博士  执教  

    黄碧斋(以下简称黄):汪博士,很高兴在这个炎热的夏天,你接受我的访谈。作为中文方面的博士,虽然在北大这样的高等学府执教,但你对中小学语文的研究兴趣很浓厚,也很痴情。你对中小学语文的方方面面都很熟悉,我想,你站的高度和所拥有的学术涵养,对中小学语文的理解一定超出一线老师,这里有一些问题希望你的阐释能够对广大语文老师有所...

  • 文本改造:提升言语智慧的一种路径

    关键词: 言语智慧  路径  改造  文本  多元智力理论  语言描述  表达思想  加德纳  

    加德纳多元智力理论认为:言语智慧主要是指听、说、读、写的能力,表现为个人能够顺利而高效地利用语言描述事件、表达思想并与人交流的能力。

  • 从选文版本、文本缝隙到创作意图——以《窦娥冤》教学为例谈批判性思维培养

    关键词: 批判性思维培养  教学实践  创作意图  文本  批判性思维能力  版本  选文  

    在阅读教学实践中,多有学生就文本中不能自洽处提出疑问,虽然有些问题笔者难以给出令学生满意的答复,但我们师生广泛搜集资料,在求证中增长了见识,在探究中初步掌握了思考的路径,也培养了批判性思维能力。从终身学习的层面看,某些问题的提出甚至能为学生以后从事学术研究奠基。由此可见,文本中的不自洽处在发展与提升学生的思维品质中有...

  • 群像的隐落:论人教版高中语文教材中的性别缺位

    关键词: 人教版高中语文教材  性别因素  课堂教学活动  群像  学科知识体系  性别歧视现象  教学质量  文化知识  

    教材作为课堂教学活动的基本要素之一,对教学活动和教学质量产生决定性、根本性、实质性的影响。相对于学科知识体系的正规教学,教材的功能是潜在的。它不仅传播主流性别文化知识,更对学生的未来发展起一定的引导作用。语文教材是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其在课程效果中起的作用很明显,对学生的全面发展与文化观点有着重要的作用。关注性别因...

  • 课文《装在套子里的人》:小说文体特征的弱化

    关键词: 文体特征  小说  弱化  课文  民族语言  文化心理  社会习俗  

    从笔者的阅读感觉来说,课文《装在套子里的人》语言寡淡无味,不像小说。问问同学,不少也有类似的感觉。推究起来,不同民族语言背后的社会习俗和文化心理可能存在较大的差异,从而造成了阅读的隔阂。可是,当笔者找来全文阅读时,发现原文的小说文体感强。选人中学语文课本时,不光掐头去尾,中间也有不少删节,甚至改写。正是这些失去的部分...

  • 《伤逝》《寒夜》爱情悲剧性的比较

    关键词: 悲剧性  爱情  相似性  巴金  鲁迅  

    在设计《伤逝》教学的时候,我接触到了巴金先生的《寒夜》。当我读完这部作品后,发现它与鲁迅先生的《伤逝》在主题上有一定的相似性,而产生悲剧的缘由又有各自的相对独特性。基于读后所得,特撰文浅析。

  • 浅议《逍遥游》总论部分的结构

    关键词: 总论  结构  高中语文教材  人生哲学  社会生活  不自由  庄子  

    《逍遥游》是《庄子·内篇》第一篇,体现了庄子人生哲学最核心的思想。多种高中语文教材都选人了这篇文章的总论部分(即从开头到“至人无己,神人无功,圣人无名”),各种教材的配套教参对总论部分结构的解说基本相同,大致认为是先列述世间万物虽有大小之分,但都是“有所待”而不自由,然后转入对社会生活中人的具体论述,先批评四种人、宋...

  • 简单问题背后的深情——有关《项脊轩志》的三个问题

    关键词: 高中语文教材  文言文  教学  文章  

    《项脊轩志》被认为是高中语文教材中最浅易的文言文。对浅易文言文,教学上一般会有“不教”“浅教”“深教”三种不同的处理方式。个人以为,《项脊轩志》一文应“深教”。因为,《项脊轩志》文浅情不浅,非“深教”,不足以让学生理解文章的深情和佳妙。

  • “昔日之我”与“当下之我”——《昆明的雨》情感解读

    关键词: 情感  昆明  回忆性散文  解读  汪曾祺  感受  

    《昆明的雨》是汪曾祺创作的一篇回忆性散文。回忆性散文最大的特点就是文中有两个“我”——“昔日之我”和“当下之我”,相应地会出现两种情感——“昔日之我”的“感受”和“当下之我”对“昔日之我”的“感受”的“再感受”。

  • 立德树人:让美学走进语文

    关键词: 语文教学改革  立德树人  美学  情感态度  语文教育  语文课堂  教学理论  价值教育  

    当下的语文教学改革已经进入以立德树人为宗旨的新常态。如果要实现语文教育对学生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引导,就必须让美学走进语文课堂。相对于各种语文教学理论,语文美学与情感态度价值教育的关系最为亲近,美学能让语文教学人情入理,亦能通过语文教学使得根据国家意志提出的教育目标能够实现。

  • 由“蔡桓公因何而死”说开去——《扁鹊见蔡桓公》的教学思考

    关键词: 教学思考  寓言故事  中学教材  教学经历  韩非子  故事性  文章  

    《扁鹊见蔡桓公》这则寓言故事选自《韩非子·喻老》。这篇文章是中学教材中的经典篇目。在这则寓言故事的教学经历中,围绕着寓言的故事性与寄托性,我有几点思考:

  • 思辨阅读教学策略举隅

    关键词: 阅读教学策略  思辨  批判性思维  教育形势  参考答案  阅读过程  训练过程  学生  

    在当今以应试作为主要目的的教育形势下,不少师生习惯于揣度出题者之意,甚至宁愿抛弃自己的主张,做一个“圆滑的庸人”。有的教师机械地指导学生根据分值、前后题目的设置、亦或是参考答案揣摩出题者的意思,阅读过程缺少主动的思辨意识与思辨行为,导致训练过程僵化,不利于学生批判性思维的培养。

  • 浅谈初中语文教学内容确定的几个常用策略

    关键词: 语文教学内容  初中  新课程改革  语文教师  王荣生  教授  

    王荣生教授曾说:“‘教什么’出现了偏差,‘怎么教’的价值就会大打折扣。”应该说,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广大语文教师已经接受了“教什么比怎么教更重要”的理念。因此,选择并确定合宜的教学内容,直接关系到语文教学的信度与效率。

  • 促进国家课程校本化的实践与思考——以小学语文“自然化习作教学”实践为例

    关键词: 国家课程  习作教学  小学语文  自然化  校本化  校本课程建设  实践  课程设置  

    随着课改的深入,一部分敢于、善于钻研和思考的教师把课改视角从课堂教学转向了课程设置。对于课程设置的研究,我们比较熟悉的是三级课程设置,即国家课程、地方课程及校本课程。按以往的做法,学校一般以“从上(学校)往下(教师)”的行政推进的策略进行操作,比如学校的某项特色活动开展得比较好,学校就在全校展开以这项特色活动为基础的...

  • 高中语文预学作业设计的有效性探析——以《胡同文化》为例

    关键词: 作业设计  高中语文  有效性  北京京剧院  当代作家  代表人物  京派作家  

    汪曾祺(1920-1997),江苏高邮人,当代作家、散文家、戏剧家,京派作家的代表人物。早年毕业于西南联大,历任中学教师、北京市文联干部、《北京文艺》编辑、北京京剧院编辑。不平凡的生活经历,使之对社会、对人生有着深刻独到的见解。

  • 综合性学习教学实践中的追问及深思

    关键词: 综合性学习  教学实践  追问  初中语文  理性思维  操作过程  七年级  不均衡  

    统编初中语文七年级教材已用了一年,每学期三次的综合性学习,以“实施步骤更细致、理性思维更鲜明、助读资料更多元、传统探源更深入”的特点,引领着我区部分学校的老师实践着、思考着,其成效得到了越来越多同行的关注。于是,今年春季学期我深入到我区各初中专项调研综合性学习的落实情况,却遗憾地发现学校间极不均衡,在实际操作过程中因...

  • 三“读”品三“异”——《方山子传》课堂教学一得

    关键词: 课堂教学  人物传记  沈德潜  文言文  平行  

    《方山子传》是苏轼写的一篇人物传记,但它又不同于一般的传记,正如清朝学者沈德潜所说:“生前作传,故别于寻常传体,通篇只叙其游侠隐沦,而不及世系与生平行事,此传中变调也。”这样的人物传记在文言文中实属罕见。

  • 浅谈古典诗词教学中“由象入境”的途径——以韦庄《菩萨蛮》(其二)、《苏幕遮》赏析为例

    关键词: 古典诗词教学  赏析  诗歌意象  韦庄  入境  作者情感  

    诗言情是诗歌的本质之一,这可以称得上我们在指导学生欣赏古典诗词时的一条铁律。那如何触摸到作者情感的脉搏呢?阅读诗歌时,一定离不开对“诗歌意象”的赏析。借助负载着特定情感内涵的意象走进诗歌,的确不失为一个有效途径。但很多老师仅仅止步于对单个意象的机械分析而忽略了关注整首诗词所营造出的整体“诗歌意境”。

  • 文言文备课的三个视角——以《曹刿论战》为例

    关键词: 文言文教学  备课  语文教师  文化经典  固定模式  必修课  价值  

    研究文言文该怎样备课是语文教师的必修课。一般来说,选人教材的文言文都是流传千百年的文化经典,文中含有许多值得吸取的养料。从价值取向看,文言文教学可以归为重言派、重文派、重章派和重道派四大派。不过,无论哪种派别,都不能离开文言文教学的主旨。因此,在文言文备课时,就不能落人固定模式的窠臼,而应该以全新的视角来审视每一篇文...

  • 语文课堂“三模块”教学模式下的教学对策

    关键词: 教学模式  教学对策  语文课堂  教学研究方法论  模块  教学过程  活动程序  结构框架  

    教学模式是在一定教学思想或教学理论指导下建立起来的较为稳定的教学活动结构框架和活动程序。教学模式的研究指导人们从整体上去综合地探讨教学过程中各因素之间的互相作用和其多样化的表现形态,以动态的观点去把握教学过程的本质和规律,同时对加强教学设计、研究教学过程的优化组合也有一定的促进作用;教学模式的研究是教学研究方法论上的...

  • 《琵琶行(并序)》备教手记

    关键词: 课堂教学  手记  日本学者  佐藤学  备课  学校  

    日本学者佐藤学的一本专著《静悄悄的革命》,里面有一个重要的观点:“课堂改变,学校就会改变。”我很赞同这个见解。课堂教学的重要性不言而喻。但是,我认为,还有比课堂教学更为重要的环节,那就是“备课”。备课决定着教学。有什么样的备课,才会有什么样的教学。

  • 1958-1965年的中学语文教科书——20世纪中学语文教科书发展史(十)

    关键词: 语文教科书  中学  20世纪  发展史  1959年  结构体例  人教社  二年制  

    1958-1965年间,人教社所编中学语文教科书按照结构体例的不同,鲜明的分为两个阶段:第一阶段是1958-1960年,第二阶段为1961-1965年。前一阶段以1958年新编教科书为基础,先后经过了1959年、1960年两次修订。后一阶段包括两套新编教科书:1961年的十年制中学语文教科书与1963年的十二年制新编中学语文教科书。

  • 论文言文教学内容的取舍——郭初阳《愚公移山》课例评析

    关键词: 教学内容  文言文  例评  取舍  有机组成部分  语文教材  白话文  

    文言文,一般来说就是用文言写的文章。作为有别于“白话文”的文本样态,历经多次的“文白之争”,目前依然是国内语文教材的有机组成部分。文言文,可以教学的内容很多。

  • 那束不可忽视的鲜花

    关键词: 鲜花  情感描写  引导学生  情节安排  情感表达  人物塑造  读者  教学  

    《礼拜二午睡时刻》全文对鲜花的描写共有六次,这六次有关鲜花的细节极易让读者忽视,或者让读者感觉是多余的闲笔。细细咀嚼这六处文字,发现里面大藏玄机。教学中如果能引导学生抓住鲜花细节的描写,寻踪追迹,或许在深入解读本文时就能从小处入手,切中肯綮,牵一发而动全身,进而窥见作者在情节安排、情感表达、人物塑造、主题营造上的独到...

  • 巧设时评“微写作”,打开议论分析之门

    关键词: 写作模式  议论文  时评  中心论点  事实论据  逻辑严密  高中  学生  

    进入高中开始议论文写作时,学生往往囿于“观点+事例”的写作模式,在确立中心论点之后,除了洋洋洒洒摆几个事实论据来重复证明自己的中心论点外,似乎就无话可说了。这样的写法,全文角度单一,以叙代议,无法形成逻辑严密、多角度且有效、有深度的论证分析。于是,一篇又一篇空洞无物,贴标签式的假议论文诞生了。

  • 教师“四个随便”学生越练越笨——从施教环节看无效作文的四种表现

    关键词: 作文教学  语文教师  施教  学生  课堂教学  态度问题  王荣生  教授  

    作文教学与其他课堂教学一样,同样存在着负效、无效、有效、高效的课堂高下之分。作文教学备受争议,原因之一就是许多教师不会教,上海师大王荣生教授很痛心地指出:多数语文教师没有教作文。这不是危言耸听,因为从作文教学的动态过程来看,很多环节的设置都注定是无效的,这当中既有专业水平的问题,也可能涉及态度问题,需要引起同行的警惕...

  • 关于高中读写课程开发的几点思考

    关键词: 高中生  课程开发  读写  生活内容  写作现状  生活积累  作文  模式化  

    从高中生写作现状来看,由于生活内容的相对单一,生活积累较为贫乏,使得模式化作文、套路式作文、应式化作文泛滥的现象,表现出千人一面、流于空洞、缺乏观点、思维僵化的特点,缺少对生活、对人生、对社会的深度思考和深刻认知。

  • 洪镇涛语文教育思想对我国语文教育的贡献

    关键词: 语文教育思想  洪镇涛  黄冈师范学院  语文教师  北京师范大学  师范学校  林业部  湖北大学  

    洪镇涛先生是武汉市新洲区人。1952年毕业于新洲一中,1955年毕业于黄冈师范学校(现黄冈师范学院),随即担任黄师附小语文教师。1956年考入北京师范大学中文系,1960年毕业后,在中央林业部宣传局工作了一段时间后即赴林业部白城林业机械化学校担任语文教师。1965年调武汉市第六中学任语文教师直至退休。退休后,在华中师大、湖北大学等高校兼...

  • 站在讲台上我就是语文

    关键词: 语文老师  讲台  小学四年级  实验小学  安全飞行  人教版  障碍物  

    我有幸观摩了台湾国立实验小学李玉贵老师的一节课——《蝙蝠与雷达》,感触颇多。《蝙蝠与雷达》是人教版小学四年级教材中的一篇课文,主要内容是写人们通过观察蝙蝠利用嘴和耳朵巧妙绕开障碍物这一现象获得启示:给飞机装上雷达,利用超声波装置,在夜间也能安全飞行。李玉贵老师用两节课的时间,向来自全国20多个省市的近千名语文老师,诠释...

  • “吾与女弗如也”考释

    关键词: 考释  语言文字  思想家  明道  成词  载道  

    清代考据家兼思想家戴震在《与是仲明论学书》的信中说:“仆自少时家贫,不获亲师,闻圣人之中有孔子者,定六经示后之人,求其一经,启而读之,茫茫然无觉。寻思之久,计于心日:经之至者道也,所以明道者其词也,所以成词者字也。由字以通其词,由词以通其道,必有渐。”经以载道,辞以明道。我们要读经明道,则必须从语言文字入手。

  • 2017年高考现代文阅读分析及2018年高考指导

    关键词: 现代文阅读  高考指导  阅读分析  教育改革  全国高考  高考试题  自主  学生  

    2017年是许多省份自主高考的最后一年,也是全国高考全面深化教育改革、全面关注学生核心素养的一年。所以2017年全国三套高考试题在现代文阅读方面的变化尤其值得我们注意。

  • 补写句子题题型分析和答题技巧

    关键词: 题型分析  答题技巧  句子  补写  全国卷  文字运用  近五年来  高考  

    补写句子是高考常考的一种语言文字运用题题型,这种题型全国卷更是常考不衰。笔者分析研究了全国卷近五年来的补写句子题,试图发现全国卷补写句子题的特点,并有针对性地总结出答题技巧。

  • 2017年高考作文素材运用新气象——以全国卷Ⅰ考场作文为例

    关键词: 考场作文  作文素材  全国卷  气象  高考  名人名言  诗文名句  文化底蕴  

    前些年流行的一种作文应试模式——“文章不长,名人帮忙;字数不够,诗词来凑”。一举例就是陶渊明、李白、杜甫、李清照;不论什么题目,都能拿来套一套。还有人认为,用诗文名句、名人名言点缀,就是“书卷气息”;拿古人、文化人说事儿,就是“文化底蕴”。概括起来说,这类考场作文思想内容上或者空洞无物,游离主题或题旨,牵强附会;或者...

  • 《关于诗的境界的几种分别》课例

    关键词: 诗话  课例  王渔洋  朱光潜  

    师:“从前诗话家常拈出一两个字来称呼诗的这种独立自足的小天地。严沧浪所说的“兴趣”,王渔洋所说的“神韵”,袁简斋所说的“性灵”,都只能得其片面。王静安标举“境界”二字,似较概括,这里就采用它。”(朱光潜——《诗的境界》)

  • 倡导“师生共生”的《庖丁解牛》阅读教学设计

    关键词: 阅读教学  教学设计  共生  师生  特级教师  阅读感受  学会阅读  

    阅读教学的过程,也就是教师带着学生一起阅读的过程。特级教师黄厚江在《语文课堂寻真:从原点走向共生》中提出学生如何学会阅读,就需要“教师自己首先对文本有比较透彻的阅读,在阅读中形成自己的感受和体验,形成自己的思考和见解,然后用自己的阅读感受和体验激活学生的阅读感受和体验,用自己的思考和见解激活学生的思考和见解,师生互相...

  • 基于学本课堂的文言文批注阅读教学行动研究

    关键词: 教学行动研究  文言文  学生个性化  阅读  批注  课堂  发展规划纲要  学习能力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指出:“坚持能力为重,着力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实践能力、创新能力。”《北京“深综改”:基于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整体性变革》一文指出:“我们需要重新审视考试评价在未来高中教育教学中的价值和作用,其除对学生学业水平进行鉴定衡量外,还承载着促进学生个性化、差异性发展的功能…...

  • 让“红与黑的博弈”更具文化色彩——中国象棋文化专题课浅谈

    关键词: 象棋文化  文化色彩  中国象棋  专题课  博弈  益智游戏  语文课堂  娱乐活动  

    象棋,亦作“象暮”,属于二人对抗性益智游戏的一种。如何把中国象棋这种智慧的体操、高尚的娱乐活动引入语文课堂?如何使象棋课更具文化色彩?为此,本学期我进行了大胆的尝试,上了有关象棋的文化专题课“红与黑的博弈”,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 倾听:不能再被忽视的语文素养

    关键词: 语文素养  对话交流  大学生  注意力  讲座  余华  提问  

    有一次听余华的讲座,他讲完后有半个小时的对话交流时间。我发现在场的大学生举手提问非常踊跃,但是在别人提问余华回答的过程中,他们一直举着手,还不停地晃动,全部注意力都是在引起大家的注意。仿佛他来听讲座的目的不是吸纳,而仅仅是表达。

  • 也谈“独上兰舟”中的“兰舟”

    关键词: 李清照  词人  文学创作  文学家  

    “独上兰舟”,出自宋代词人李清照的《一剪梅·红藕香残玉簟秋》。关于“兰舟”的解释,有学者认为词中的兰舟代指卧床。那么,是不是这样呢?我们来一探究竟。

免责声明

若用户需要出版服务,请联系出版商,地址:武汉市华中师范大学校内,邮编:43007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