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比较文学杂志是由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主管,上海外国语大学;中国比较文学学会主办的一本CSSCI南大期刊。
中国比较文学杂志创刊于1984,发行周期为季刊,杂志类别为文学类。
杂志介绍
中国比较文学杂志是由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主管,上海外国语大学;中国比较文学学会主办的一本CSSCI南大期刊。
中国比较文学杂志创刊于1984,发行周期为季刊,杂志类别为文学类。
主管单位: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主办单位:上海外国语大学;中国比较文学学会
国际刊号:1006-6101
国内刊号:31-1694/I
发行周期:季刊
全年订价:¥244.00
关键词: 中国比较文学 文学反思 斯皮瓦克 奈特 论述 殖民 苏珊 新历史主义
1970年代初,文学研究的新历史主义转向的后果之一是:文学与非文学分野的界限泯灭了,文学文本与文化文本相互干涉,人们对非文学文类相对地开始重视。就在同时,比较文学学者受到各种批判理论和后结构哲学思潮的影响,对文学知识系统发生了更浓厚的探索兴趣。
关键词: 斯皮瓦克 比较文学 学科 回应 清华大学 文学传统 挽歌 成一
佳亚特里·斯皮瓦克(Gayatri C.Spivak)2006年在北京清华大学受访时,曾将她在2003年出版的《学科之死》(Death of a Discipline)比喻成一首挽歌。她并解释在西方的文学传统里,挽歌虽以悼亡始,却总以颂赞生命的永续告终[1:61-62]。
关键词: 奈特 文学史 文本 文学批评 比较文学 中国大陆
在专著《比较文学批评导论》(Comparative Literature: A Critical Introduction )里,巴斯奈特热情拥抱来自中国大陆和台湾的新兴比较文学。
关键词: 简讯 比较文学研究 苏州大学 学术影响力 办刊质量 期刊发展 文学学术
为不断加深与学术界的交流,进一步提升《中国比较文学》办刊质量和学术影响力,2009年1月17日,本刊编辑部赴苏州大学举行“学术动向与期刊发展”座谈会,就目前国内外比较文学学术动向、本刊的栏目设置、编辑流程、编校质量等方面的问题,与苏州大学比较文学学科暨比较文学研究中心的学者进行了广泛的交流讨论。
关键词: 文学翻译 权力与意识形态 操控
在中国翻译史上,1966至1976年大陆时期的文学翻译,属于非常时期的非常翻译,其特殊性在世界翻译史上也不可多得。该时期的文学翻译不仅要充当执政党党内不同政治集团之间的斗争工具,还要充当国际上不同政党之间的斗争工具,加上此时中国大陆几乎所有的翻译家都已经被“打倒”,权力与意识形态对翻译的操控达到极至。从翻译对象的选定、翻译过...
关键词: 国内研究 述评
回顾国内爱伦·坡研究可以发现,我们已经翻译出版了爱伦·坡的主要作品,数量众多的文学史及相关著作和评论文章也陆续出版、发表,这对我们当下展开爱伦·坡研究乃至19世纪美国文学研究都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然而,无论是与国外爱伦·坡研究还是国内对海明威、福克纳等文学巨匠的探索相比,国内30年来的爱伦·坡研究仍然存在着很大的差距。因此,...
关键词: 翻译文学研究 比较文学 丈学史
比较文学的影响研究,尤其是中外文学关系研究,不可能脱离翻译研究而存在,但文学文本的翻译研究,与文学相遇、文学关系是三位一体的完整系统,只有译介学意义上的文学翻译研究才属于比较文学。晚清翻译文学的功能和作用是一种特殊的历史呈现,现当代文学史著作通常在讨论文学思潮运动时才会注意到翻译文学的存在,一般不再将其看作独立的文学...
关键词: 理论诗学 比较诗学 文学理论
比较诗学目前在中国陷入了中西诗学比较的困境,比较诗学如何走出这个困境是本文探讨的重点。本文构想了比较诗学的三大领域:国际诗学关系史、诗学的跨文化研究和理论诗学,并着重阐述了第三领域即理论诗学的问题。本文通过考察国际比较诗学的走向与文学理论的兴起,论证了这两个领域或学科的内在的同一性,最后指出,在世界文学的时代,生产世...
关键词: 郭沫若 康德 小说 文论
康德的哲学和美学奠定了德国浪漫主义文学思潮的理论基础,也是西方现代哲学和现代美学源头之一。郭沫若在1926年前,喜爱和传播康德的哲学和美学。这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一、借短篇小说((Lǒnbenicht的塔》创造了有鲜明个性和思想深度的一代哲人康德形象;二、以康德美学思想作为他宣传的浪漫主义文艺观的理论支柱;三、以康德的主体论、道德...
关键词: 郭沫若 歌德 译诗
歌德的小诗《流浪者的夜歌》是一首杰作,许多现代作家的译介呈现出各种不同的风貌。作为这首小诗最早的译者之一,郭沫若的翻译富有诗意,很好地实践了他的译诗必须也是诗的翻译主张。郭沫若译《流浪者的夜歌》不是为翻译而翻译,或简单认同于歌德,而是将其有机地组织进致郁达夫的信中,成为独特的“介入性文本”,也是郭沫若展示自身情绪变换...
关键词: 托尔斯泰 左拉 动态流变 审美建构
作为上世纪30年代的“扛鼎”之作和中国现代文学史上具有史诗性的建构,茅盾的长篇小说《子夜》与西方文学有着多维复杂的关联。本文拟从托尔斯泰和左拉的思想、创作与茅盾《子夜》的诞生,在作家世界观、思维方式、生活取向、作品构思及其它艺术手段的比较分析中,尝试探讨中国新文学对外国文学的动态流变式的借鉴、吸取和创造的审美建构方式,...
关键词: 神话重述 本源
博托·施特劳斯的剧本《伊塔刻》与荷马史诗《奥德赛》联系紧密。施特劳斯甚至说过:“这是由阅读向剧本转换的一种翻译。”具体的相似性关系,主要见之于情节模式、人物个性、暴力主题和神定逻辑的处理。不过,施特劳斯的变异处理更有意味。其中,珀涅罗珀“人性的姿态”,把奥德修斯作为一个人而不是作为一个“神一般的”英雄来表现,暴力场面...
关键词: 神话重述 后现代意义
19世纪的尼采曾经号称“上帝死了”,20世纪以来的后现代风潮又催生了新神话主义创作。一批被重述的经典神话,打上了后现代语境的烙印。加拿大文学女王玛格丽特·阿特伍德对荷马史诗中奥德修斯与珀涅罗珀神话的重述,赋予女主人公珀涅罗珀和12个女仆以话语权,不仅颠覆了史诗中的传说和人物形象,也从女性视角上,揭示了在后现代语境下重述神话...
关键词: 中国文化 路径 dans des 散文诗 巴别塔 中文课 埃及人
杰拉尔·马瑟(Gérard Macé,1946-),法国当代诗人,以散文诗而闻名于法国诗坛。主要作品有《语言花园》(Lejardin des langues,1974)、《巴别塔之看台》(Les balcons de Babel,1977)、《中文课》(Leξon de chinois,1981)、《睡林》(Bois dormant,1983)、《最后的埃及人》(Ledernier des Egiptiens,1989)、《前生》(Vies antér...
关键词: 文化转向 读者期待 乐黛云 文字
乐黛云先生近年多有忆旧、随感等性情文字问世,笑谈前事云起云飞,不做怒目金刚。这次在本刊开设不定期随笔栏目,自拟题名“快乐的对话”,主旨一仍乐先生旧贯,却另换一付笔墨,且叙且评。本期为开篇,俟后各篇敬请读者期待。
关键词: 中国古代诗歌 跨文化对话 参照系 前现代 20世纪80年代 传统 西方 原点
自20世纪80年代比较文学学科复兴以来,关于这一学科的基础性研究方法和具有实践意义的思维方式就一直是学者们所关注的重要议题,诸如“比较文学不应只是简单类比”、“比较文学应采用解析式思维方式”,以及“比较文学应对研究对象作深层次把握”等基本观念已逐步为这一学科的研究者所认可。
关键词: 中国传统文学 文学主题 古代文学 主题学 学思 王立 教育出版社 学理依据
王立先生在文学主题学研究领域耕耘多年,对古代文学为主的数十个主题、母题进行了深入挖掘和研究,成果丰硕。2008年5月由天津教育出版社“名家学术文库”推出了《中国古代文学主题学思想研究》(以下简称《研究》),这是一部将主题学民族化,在中国传统文学、文论思想中寻找学理依据和主题学学术史总结的力作。
关键词: 中西文化交流 明清之际 异质 实践 西方传教士 文化研究 中西比较 文明史
明清之际,西方传教士来华,由此中西文化实现了首度大规模对撞。对于这人类“文明史中最迷人的文化相遇”[1:4],学界已从多个角度展开研究,涉及领域包括历史、哲学、文学、医学等,著述颇丰。明清间的中西文化交流对于从事中西比较文化研究的学者来说尤为诱人,
若用户需要出版服务,请联系出版商,地址:上海市大连西路550号上海外国语大学内,邮编:2000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