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博物馆杂志是由国家文物局主管,中国博物馆协会主办的一本北大期刊。
中国博物馆杂志创刊于1984,发行周期为双月刊,杂志类别为新闻类。
关键词: 全球化 博物馆发展 文化视野
雨后的晴空,水滴将太阳的光芒折射成美丽的彩虹。如果每个博物馆都是一颗折射文化光芒的水滴.人类的文化彩虹将无比瑰丽!
关键词: 多元文化 全球化 生态博物馆 乌托邦 意识形态
从整体层面而言,生态博物馆不仅是一种理论体系和实践模式,而且还是一种思想观念。作为一种思想,生态博物馆的内涵与特质不仅限于理论与实践逻辑的自洽性,而且具有社会学意义上的工具性。自20世纪60年代以来,少数族群、移民群体、地方社会、沉默阶层纷纷以“边缘修辞”的诗学和政治学方法要求获得历史叙事和自我表达的社会权利,以此来解构...
关键词: 博物馆场域 文化休闲 娱乐功能
随着时代的变迁和社会公众的新需求,文化休闲功能逐渐在博物馆场域中站稳脚跟。然而博物馆在其功能的转变上缺乏“场域”(field)观念,软硬件存在不足。在博物馆的场域内需要开拓更为宽广的文化休闲功能,增进博物馆自身的品牌优势和营销策略。
关键词: 空间 博物馆 新博物馆学 叙述
本文重新审视了现代语境下的博物馆空间。笔者认为,就现代、甚至后现代语境下的博物馆而言,空间本身就是一种意义的生成方式,它参与了展品与主题的再生成,而非通常所认为的简单的展示场所。当然,意义的产生需要借助于观者与展示的互动,而被我们忽略的博物馆空间,恰恰起到之间的媒介作用;可在现实中,它往往又被陈展和博物馆设计所忽视,...
关键词: 多感官 感官博物馆学 感官史 嗅觉 情感参与
过去近三十年来感知研究在人文社科领域发展迅速,“多感知”的观念逐渐影响作为非正式教育场所的博物馆界。为“视觉中心主义”长期占据的现代博物馆开始重新思考多种感官的运用,博物馆开始更多地考虑超越视觉外的触觉、听觉、嗅觉及本体感觉等感官体验的认知与情感属性,并探索与之相对应的应用方式与技术支持。因此,“感官博物馆学”应运而...
关键词: 河南省 公共文化服务体系 融合 发展
全球信息化趋势正在导致学科的重新整合,知识的进步需要跨领域的整合,知识和文化服务的整合与相互整合将成为新的特征。作为公共文化服务重要载体的图书馆与博物馆是人类文明进程中知识研究、储备与传播的两大重要形式,它们是帮助人们认识自然、社会、历史与现实,帮助人们培养道德、培育心灵、增强美感、启发创造的重要机构。图书馆与博物馆...
关键词: 博物馆 文化遗产 安全
博物馆的核心功能是收藏和保护文化遗产。博物馆要更好地收藏、保护、研究、利用文化遗产,安全是不可忽视的重要因素。文化遗产保护视野下,博物馆要保障藏品“完整且安全的存在”,应该对传统安全管理模式进行重新审视,其构成要素和体系需要进行新的思考和完善。
关键词: 博物馆 文化教育 观众参与 文化遗产
本人有幸参加了中国博协与英国文化教育协会共同携手举办的英国国家博物馆学院“博物馆观众参与”培训课程的学习、学习中对利物浦博物馆群在世界博物馆中的成功案例进行剖析总结,并结合文化遗产理论的相关研究,揭示“博物馆”正在走上一条通过“观众参与”从圣殿般的遗产保护机构转变为“以人为本”的亲民文化服务机构的道路。
关键词: 博物馆 藏品 文化产品 创意开发
博物馆作为承载着历史、传统、艺术等的文化综合体,是大众汲取文化养分的重要平台。随着博物馆的社会教育和服务功能不断拓展和延伸,在推动文化产业发展方面,博物馆应该通过丰富藏品获得创意灵感,充分释放自身研究成果、吸纳社会文创力量,有效开发文物价值,设计、制造文化创意产品,从而引领文化消费,更好地服务大众,使文化得到广泛传播...
关键词: 博物馆文化 传统文化 现代文化
本文分别从博物馆文化是对传统文化的海纳百川、博物馆文化是继承传统文化推陈出新现代文化的载体、博物馆文化承担着传统文化与现代文化承前启后的桥梁作用等三个方面,通过博物馆文化与传统文化和现代文化三者之间的相互依存、相互促进、相互渗透的关系进行阐述当今博物馆文化教育功能的重要性。
关键词: 乡土博物馆 地域性 地域认同
日本乡土博物馆从棚桥源太郎20世纪30年代的推动算起,至今已有70余年历史。在其所谓的“乡土博物馆”概念下,经历了从综合性知识的教育普及到社会教育下的情感认同和自主学习,再到地域社会问题下的社会性考量,如今兼具活力和困境。从此历程出发,更能探讨和展现地域性理念在日本乡土博物馆不同时期的发展和侧重。
关键词: 近代博物馆
鸦片战争后不久,中国重新出现了一批介绍外部世界的舆地书籍,其中《四洲志》、《瀛寰志略》和《西海纪游草》中涉及到近代中国对西方博物馆最早的记述。这几部书对博物馆的记述笔墨不多且不甚准确,但从中可以看到博物馆观念最初来到中国时的样子,这对理解中国自己的博物馆史甚为重要。
关键词: 博物馆微信 用户习惯 需求
本文试以西汉南越王博物馆为例,以感知有用性、感知娱乐性、互动性、特定专业性为影响因素,研究博物馆微信用户行为习惯及需求,同时针对博物馆微信用户需求,探索博物馆微信公众平台运营时应注意的问题。
关键词: 体验经济 微时代 博物馆教育 两微
信息时代和体验经济的出现彻底改变了人类的生活生产方式,并引起各行各业都在发生变革。近两年,“互联网+”和由大众旅游时代引领的全域旅游又在国内掀起了一场变革热潮,对此,尤其是面对“微时代”的到来,博物馆该如何转变,博物馆又如何让观众通过“体验”方式获得精神文化需求的满足,已成为一个重要问题。本文分析了“微时代”重要的传...
关键词: 器物 表征 博物馆人类学 观众
博物馆空间将器物与观众型塑为被动观看的“物”与主动观看的“人”。现代性社会赋予了博物馆公共性与文化性的属性,而博物馆空间中的器物则被表征为满足观众文化需求与感官体验的物品。观众亦成为了器物表征的建构者。在博物馆现代性的影响下,观众通过自身的观看方式改变着器物的表征方式,并改变着博物馆、器物与观众三者之间的关系。博物馆...
关键词: 受众反馈 传播学 博物馆观众研究
“受众反馈”是体现传播双向性和互动性的重要机制,是传播过程不可或缺的因素。本文从传播学的理念与过程入手,强调受众反馈在博物馆传播模式中的重要作用,并讨论“使用与满足”理论让学者更加注重观众接触展览媒介的“使用”动机与“满足”过程的学习体验,据此提供博物馆观众研究的新维度。
关键词: 博物馆 收藏伦理 取得 处置 返还
博物馆伦理是伦理在博物馆场域中的衍生品,对博物馆行为进行指引与约束。藏品是博物馆存在的基础,收藏是博物馆中的一项重要行为。收藏行为所引发的收藏伦理一直被广泛关注,其中藏品的取得、处置与返还更是广受争议。本文通过对收藏伦理相关议题的论述,总结国内外在藏品的取得、处置与返还等关键性问题上的规范及争议,反思博物馆收藏的举措...
关键词: 博物馆藏品 菟集 入藏 藏品所有权
征集是博物馆为实现其社会职能而持续地发现和搜集藏品的行为、活动,其基本任务是获得藏品实物及确认藏品所有权。藏品征集是博物馆基本业务,必须以知识为导向,遵循特定工作程序,符合规定的业务标准。高素质综合型藏品征集人员是构建高质量博物馆收藏的关键。
关键词: 移动互联网 博物馆 教育
移动互联网的蓬勃发展,“互联网+”思维的逐渐形成深刻影响着博物馆。不断升温的博物馆教育职能应充分利用移动网络的优势,整合资源主动加入到移动互联网大潮中,提升博物馆公共教育水平,创新信息传播方式,让技术成为文化与文物资源发挥教育功能的有力辅助。为此,文章将就移动移动互联网对博物馆的影响进行简要探析。
关键词: 宏观叙事 微观叙事 展陈 模式
展览的叙事性设计是目前展陈设计的主要形式。《深圳改革开放史》与《香港故事》两大陈列作为深港两地各自的唯一官方通史类展览,在叙事性设计方面做得都很出色,并分别代表了宏观叙事模式与微观叙事两种模式,前者立足宏观历史背景,阐释宏大历史主题和历史发展道路,后者讲述普通市民生活以及对生活有重要影响的社会事件。分析两种叙事模式的...
关键词: 叙事结构 主题一并置叙事 主题展览 对话理论
博物馆陈列展览为了适应观众的需求正在不断地改变传统的以时间为唯一轴线的文物陈列方式,各类主题展览也应运而生。将大量的叙事元素引入到陈列展览中,正成为主题展览的发展方向。本文从空间叙事的研究成果中吸收“主题-并置”这一叙事理念,对展览空间叙事结构进行探讨,对主题一并置这一叙事结构在博物馆主题展览中运用的可行性及效果进行...
关键词: 中国近现代历史 博物馆学 理论与实践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研究成果 论文集 著者
今年三月,马英民先生的新著《历史与博物馆的耕耘》由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出版。此书是马英民先生在中国近现代历史和博物馆与博物馆学方面的研究成果选编而成的论文集,内容分为“历史管见”和“博物馆探索”两个部分。因我本人工作于博物馆,故对书中博物馆学部分尤感兴趣。读过全书洋洋70余万言,我深为著者宽广的视野、炽烈的情感、渊博的学...
关键词: 栏目设置 指南 撰稿 博物馆工作 博物馆理论 学术性 杂志定位
一、杂志定位《中国博物馆》以学术性为立刊之本,以“学术性、前瞻性、开放性”为宗旨,以服务于中国博协及其会员,服务于博物馆行业,服务于文博事业发展为目标,努力追求“学术性、思想性、文化性、信息性”的统一,成为开展博物馆学术研究的阵地、从事博物馆工作的帮手、学习博物馆理论方法与政策法规的园地,以及培育博物馆专业人才的摇篮...
关键词: 文化多样性 博物馆 人类生存 诺亚方舟 历史智慧 人类社会 创造者 新文化
博物馆是人类丰富多彩的文化多样性的记录者和守护者,也是人类文化多样性的创造者。博物馆是人类生存物证的收集者,因此,博物馆又被称为是人类生存及其文化多样性的避难所、诺亚方舟,但博物馆从来都拒绝成为物的坟墓,而竭力成为思想的摇篮、科学的殿堂、艺术与情感的源泉,以历史智慧为未来保驾护航,滋养新文化和人类社会的健康成长。
若用户需要出版服务,请联系出版商,地址:北京市东城区东直门内北小街2号楼(中国文物报社),邮编:1000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