珠江口夏季海陆源有机碳的模拟研究——分布特征、贡献比重及其迁移转化过程

刘广州; 胡嘉镗; 李适宇 中山大学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 广东广州510275; 广东省环境污染控制与修复技术重点实验室; 广东广州510275; 南方海洋科学与工程广东省实验室(珠海); 广东珠海519000

关键词:珠江口 海陆源有机碳 分布特征 贡献比重 通量过程 

摘要:基于经过验证的三维水动力-水质模型,对珠江口夏季有机碳进行海陆源区分,并对海陆源有机碳的分布特征、贡献比重及其通量过程进行研究.结果表明,水平方向上,珠江口夏季陆源(海源)有机碳浓度从口门到外海逐渐降低(升高),在表、底层海水中平均浓度分别为1.45和0.87mg/L(0.97和1.05mg/L);垂直方向上,在层化水域陆源(海源)有机碳浓度从上到下逐渐递减(升高),在非层化水域海陆源有机碳浓度垂向分布较为均匀.珠江口夏季海源有机碳贡献率表层海水低于底层海水,平均贡献率为48.26%,沿向海方向海源有机碳贡献率逐渐增加——从内伶仃洋水域的4.43%逐渐提升到外伶仃洋东侧水域的81.20%.珠江口水动力条件复杂,在径流、潮汐、季风等因素的作用下陆源有机碳向海输送且向海输送量逐渐递减;海源有机碳在不同水域动力输送特征不同,西南水域向海输送,向海输送量逐渐递增;东北水域向岸输送,向岸输送量逐渐递减.陆源有机碳生化反应活性较弱,只有小部分被生化过程消耗,其迁移转化主要由沉降过程控制,而海源有机碳的迁移转化,则由口门的动力输送过程主控向外海的生化耗碳过程主控过渡.此外,海源有机碳沉降作用明显低于陆源有机碳,生化作用明显高于陆源有机碳.

中国环境科学杂志要求:

{1}文章正文的标题、表格,插图必须分别连续编号。

{2}请勿一稿两投;请遵循学术规范,如出现剽窃,文责自负。

{3}参考文献:将参考文献按正文中出现的先后顺序排列编号,并用数字加方括号标注并集中排列在注释后。

{4}摘要300字左右。摘要与正文对等,不以第一人称表述,不对正文评论,不要写成提纲形式。避免使用“本人”“本文”“我”等字眼。

{5}属于课题基金项目的成果或论文,请在首页注明基金项目类别、课题项目名称及编号。如有鸣谢文字请附于文末。

注:因版权方要求,不能公开全文,如需全文,请咨询杂志社

中国环境科学

北大期刊
1-3个月下单

关注 13人评论|2人关注
相关期刊
  • 珠江论丛
    省级期刊 1个月内下单
    吉林大学珠海学院
  • 人民珠江
    部级期刊 1-3个月下单
    水利部珠江水利委员会
  • 珠江经济
    省级期刊 1个月内下单
    广州市社会科学院
  • 珠江水运
    部级期刊 1个月内下单
    珠江航务管理局
服务与支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