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在线咨询服务, 立即咨询
中国京剧杂志

杂志介绍

中国京剧杂志是由中华人民共和国文化和旅游部主管,文化和旅游部人才中心主办的一本部级期刊。

中国京剧杂志创刊于1992,发行周期为月刊,杂志类别为艺术类。

中国京剧杂志

部级期刊

  • 主管单位:中华人民共和国文化和旅游部

  • 主办单位:文化和旅游部人才中心

  • 国际刊号:1004-3837

  • 国内刊号:11-2869/J

  • 发行周期:月刊

  • 全年订价:¥364.00

  • 玖叔走了

    关键词: 梅葆玖  离世  男旦艺术  京剧艺术  

    玖叔走了,没留下一句话就走了……2016年4月25日,玖叔离我们而去,他突然的离世,让我们家人无限的悲伤,让他的弟子们无限的思念,让喜爱他的戏迷观众无限的怜惜。

  • 上海思南路二三事

    关键词: 上海  艺术研究  梅兰芳  爱好者  演员  

    葆玖永远离开了我们,好人走了。2016年5月3日和葆玖遗体告别后,我即回了上海。第二天清早起来,我翻出了他几十年来给我的信件,整理好放在小箱子里,以后我走时,就交给梅兰芳艺术研究中心。这都是一些普通的信,没有什么深奥的学问,仅仅是对演员和梅派爱好者会有些用。

  • 我认识的葆玖先生

    关键词: 纪念馆  梅葆玖  梅兰芳  京剧  

    因为工作的关系,1994年,我与梅葆玖先生得以相识。而我们谈的最多的,就是工作。无论是因梅兰芳纪念馆的需要请他回忆一些他父亲的事情,或提供某些帮助和支持,还是邀请他参加纪念馆举办的“京剧之花”展览以及世纪名人万里行等活动,我们的合作都是非常愉快的。

  • 梅兰流芳“玖爷”弘扬

    关键词: 中国艺术研究院  梅兰芳  纪念馆  王文章  梅葆玖  馆长  

    梅兰芳纪念馆1986年10月正式成立后,聘请了梅兰芳先生的二子梅绍武先生为荣誉馆长,而绍武先生不幸于2005年仙逝。2011年4月,我被调入此馆。上任后,我向王文章院长建议,由中国艺术研究院聘请梅葆玖先生担任梅兰芳纪念馆荣誉馆长。由此,我与“玖爷”密切交往了近五年。

  • 阳光——纪念我的老师

    关键词: 阳光  老师  纪念  梅葆玖  风雨  

    2016年5月3日清早,阳光明媚,蓝天如洗,一扫前日的风雨如晦。走进和煦的阳光,我不禁想:这样的天气,多么像梅葆玖老师的风格,始终予人春风拂面之感,永远予人温暖,予人方便。

  • 花落春犹在——怀念我的恩师梅葆玖先生

    关键词: 梅葆玖  恩师  怀念  文化语境  中国传统  

    在中国传统文化语境中,“梅”意味着在寒冬之日绽放的清香,虽看似柔弱,却有着内敛的风骨与精神。在我的印象中,老师也像他的姓氏一样,用优雅温和的外表,包裹着铮铮的傲骨与尊严。

  • 在师父身边的日子

    关键词: 艺术人才  北京京剧院  资助项目  培训班  排演  

    2015年,在师父的授意下,我作为国家艺术资金资助项目“梅派艺术人才培训班”的助教先后赴沈阳、上海、天津为王艳、曹馨月、田慧、刘畅、王艺臻、王梓依以及北京京剧院的姜亦珊、白金等学员指导排演了《西施》这出戏。

  • 中和之美梨园永续

    关键词: 中和之美  梨园  中国艺术节  梅葆玖  印象  

    第一次见师父是在1992年,他受邀来昆明参加第三届中国艺术节,演出《贵妃醉酒》选段,我扮演宫女。这次合作让我印象深刻,拜师梅葆玖先生也成了我的人生夙愿。

  • 愧蒙青眼得亲炙依稀梦中拜天颜——忆与梅师二三事

    关键词: 京剧事业  老师  艺术  

    投身京剧事业至今,最让我庆幸和感激的,莫过于能受教于多位在业内颇有建树的老师。正是因为有了这些老师们无私的教导,才使得我的艺术逐渐走向成熟。

  • 恩师永远活在我们心中

    关键词: 恩师  梅派艺术  民族文化  责任感  训练班  老师  京剧  

    梅老师一生视京剧为生命,他对于弘扬民族文化,传承梅派艺术,培养梅派新人,具有强烈的责任感。1983年举办的全国首届梅派训练班,有来自全国各地的16名学生集中到上海进行学习与培训。期间,老师亲力亲为,耐心仔细,一招一式、一字一句地教我们,每天汗流浃背,不辞辛苦地为我们做示范。

  • 忆恩师点滴

    关键词: 恩师  老师  梅葆玖  录音带  

    2016年4月23日演完《梁山伯与祝英台》后,原准备赴京探望老师,没想到时隔两日却听到噩耗,一阵酸楚不禁由心而生。与梅葆玖老师结缘是在2004年,通过吴文疆、陈正薇老师的引荐,我在还未有机会向老师学艺,仅一心崇梅的情况下,竟有幸得到老师亲自整理复制的全套录音带。老师的慷慨、不藏私让我好不感动,也更激励我不断地精进技艺!

  • 忆恩师对我的叮嘱

    关键词: 恩师  中国戏曲学院  艺术研究  梅葆玖  老师  梅兰芳  排练  傅谨  

    回忆起师父梅葆玖先生对我的教导,印象最深的一次是在校园里。天色已晚,师父和吴迎老师结束了一天的《梅兰霓裳》的排练,由我送他们凹家。路上师父认真地和我说:“在中国戏曲学院梅兰芳艺术研究中心做事要用心,踏踏实实地向傅谨老师学习,他是有观点、有学问的,吴老师把他前几年那八篇文章都给我看过了。”

  • 鸣岩咏春李韵常新——李鸣岩艺术研讨会发言摘录

    关键词: 艺术研讨会  李鸣  摘录  编辑部主任  艺术研究  杂志社  韵  

    封杰(《中国京剧》杂志社编辑部主任):诸位老师好!欢迎出席由《中国京剧》杂志社主办,李鸣岩艺术研究会承办,假座北京护国寺宾馆举办的“李鸣岩艺术研讨会”。

  • 尚长荣京剧表演艺术人才培养开班仪式举行

    关键词: 艺术人才培养  京剧表演  尚长荣  仪式  中国戏剧家协会  上海京剧院  上海市  基金资助  

    2016年5月16日,由国家艺术基金资助的尚长荣京剧表演艺术人才培养(研习班)开班仪式在上海京剧院举行。中共上海市委宣传部副部长、上海市文广局局长胡劲军,上海市文广局艺术总监吴孝明,上海市戏剧家协会主席杨绍林,上海京剧院院长单跃进,中国戏剧家协会、上海戏剧家协会名誉主席、上海京剧院艺术指导尚长荣等出席开班仪式。

  • 追忆少年京剧团的伙伴们(八)

    关键词: 京剧团  少年  伙伴  追忆  上海戏剧学校  50年代  

    李正芷是上世纪50年代初少年京剧团的“四大名旦”之一,她的母亲刘秀英曾是领衔主演的女老生。李正芷六岁考入上海戏剧学校“正”字科,因为年龄太小,一位教文化的老师说:“名字就叫‘正止’吧,再小的咱也不能收了,到此为止。”后来因为学旦角,就在“止”字上加了个草字头。

  • 与时俱进的袁派艺术

    关键词: 袁派艺术  与时俱进  中国京剧院  艰苦创业  奠基者  袁世海  杜近芳  张云溪  

    袁世海先生是中国京剧院的奠基者之一,他和李少春、叶盛兰、杜近芳、李和曾、张云溪、张春华等老师们一起艰苦创业,使中国京剧院享誉国内外。

  • 女子京剧社奎德社

    关键词: 女子  京剧  男女平等  妇女  男旦  

    旧时妇女是不能上台唱戏的,像“四大名旦”“四小名旦”,都是男旦。随着时代的变迁,男女平等,解放妇女,慢慢地女子也可以登台唱戏了,实现了男女同台。

  • 国粹育童心——中国戏曲学院参与中小学美育发展工作实践与探索

    关键词: 中国戏曲学院  中小学  美育  实践  北京市教委  童心  国粹  艺术教育  

    2014年初,中国戏曲学院受北京市教委的委派,开始着手实施“北京市高等学校参与小学美育发展工作”(简称“高参小”)。经过两年来的实践、探索与不断总结,该项工作取得了令人可喜的成绩:引导并推动了基地校民族艺术教育的有序发展,切实改进了各基地校的美育教学水平,提高了广大学生的审美与人文素养,在一定范围内提升了各基地校素喷教育...

  • 记东高地第一小学“京剧进校园”活动

    关键词: 校园  京剧  小学  司马懿  诸葛亮  锣鼓  

    这边厢,小木箱搭成城楼,大扫帚用作兵器,小“诸葛”和小“仲达”就来了出《空城计》。而在他们身后,一位“老爷爷”满头是汗地忙前忙后,一会儿给“司马懿”打着锣鼓点,一会儿又给“诸葛亮”指点着眼神、手势;那边厢,几个女生并排站在台上,身披斗篷,走着《霸王别姬》中“看大王”的身段。

  • “京剧进课堂”的另一途径

    关键词: 进课堂  京剧  戏曲表演  专业人士  唱名  

    近几年,随着“京剧进课堂”的深入,不少从事戏曲表演、教学的专业人士相继来到学校进行示范、讲座、培训、指导,学唱名段、表演名剧等活动渐渐开展起来,京剧也着实在校园中“火”了一把!

  • 刘长瑜收徒李晨

    关键词: 京剧表演艺术家  京剧院  相关人  

    2016年5月20日,著名京剧表演艺术家刘长瑜收徒李晨仪式在国家京剧院畅和园实验剧场举行,知名艺术家、刘长瑜老师的徒弟与学生以及社会各界相关人士百余人共同见证了这一喜悦时刻。

  • 何顺信先生教琴笔录(六)

    关键词: 笔录  琴  手臂  

    今天,何先生肯定了我拉转弓的“范”,说方法基本找对了,但是有很多毛病需要纠正。一是在拉弓时,右手臂抬得过高了。右手臂抬得过高,马尾就不能充分和弦摩擦。他形象地比喻说,拉弓要像拔剑一样,要向右前方用力,绝不能往后,往后就拔不出剑了。

  • 听戏琐忆二则

    关键词: 听戏琐忆  表演  招乐  艺术创作者  

    我听戏很少被演员的表演招乐过,记得真叫我乐得前仰后合的有两次。上世纪50年代,在中和戏园听《十八扯》,小花脸唱【娃娃调]“手提着这没毛的笔修书文”这句词时,右手拿着道具笔摇晃,还用左手指着唱出“这没有毛的笔”。台下观众哄地笑了,我也乐了,且是越咂摸这句词越乐,用嘴咬着手背痴痴地乐得止不住了,咬着手背是怕乐出声影响旁边人...

  • 一出行将绝响的《桑园寄子》

    关键词: 五六十年代  新中国成立  京剧  

    京剧《桑园寄子》是一出唱做俱佳的谭派名剧,从清末到新中国成立后的上世纪五六十年代,该剧经常在舞台上露演,颇受观众喜爱。但“”结束恢复传统老戏后,特别是近些年,这出“桑园寄子》却很少露面,几成绝响。是因为这出戏内容不健康,主题不积极吗?否!

  • 浅析《审头刺汤》的艺术与表演(三)

    关键词: 表演  艺术  假问题  

    两人的交锋继续。“老大人说哪里话来,我与那莫大老爷,一不沾亲,二不带故,他罪犯皇家,自作自受,我替他担的什么忧哇?”“你既然一口咬定人头是假,难道说这莫怀古的人头还有什么质对不成?”在人头真假问题上面,应当说是汤勤占了上风,陆炳并没有汤勤知情啊,所以他好像是在进攻,实际上也在退守。“难道有什么质对不成?”

  • 2016“炫彩青春”天津上演

    关键词: 天津市  青春  京剧院  广播影视  青年演员  戏剧家  联合会  艺术界  

    2016年5月1日至8日,由天津市文化广播影视局、天津市文学艺术界联合会主办,天津市戏剧家协会、天津京剧院承办的2016“炫彩青春”全国京剧院团优秀青年演员交流展演在天津滨湖剧院上演,来自全国20家京剧院团、戏剧机构的76位选手进行了展演、交流。

  • 重庆市京剧团举办建团60周年庆典

    关键词: 周年庆典  京剧团  重庆市  艺术工作者  尚长荣  孙毓敏  燕守平  演出  

    千里江畔绿映红,艺赫山城旌旗风。2016年5月6日,重庆市京剧团建团60周年暨厉家班建班80周年庆典演出在巴渝剧院拉开序幕。京剧名家尚长荣、孙毓敏、燕守平、马小曼、李宏图、李莉、苏德贵等汇聚重庆,共襄这一盛举,并与重庆市京剧团沈福存、厉慧森、孙志芳、张军强、程联群、周利、张立、崔英、刘柱、刘丹丹、白梦飞、刘晓剑等老、中、青六代...

  • 青年演员介绍:林永娜

    关键词: 青年演员  孙悟空  武旦  剧目  

    师承情况:谯翠蓉、张毓文、王晓燕等老师,武旦名家宋丹菊先生入室弟子。擅演剧目:《改容战父》《女杀四门》《红桃山》《竹林记》《穆柯寨》《扈家庄》《孙悟空借扇》《擂鼓战金山》《廉锦枫》《银空山》《虹桥赠珠》《昭君出塞》《天女散花》《杨门女将》《通天犀》等。座右铭:努力是人生的一种态度。

  • 感恩京剧

    关键词: 江苏省京剧院  感恩  老师  老生  

    2015年12月27日对我来说是一个幸福而难忘的好日子,这一天由江苏省京剧院院长王群出面带我到天津拜著名文武老生王平为师,完成了我多年的夙愿。我恭恭敬敬地向老师行礼,不由得充满了感恩之心,脑海中回想起与老师交往十八年中的件件往事。

  • 《刘曾复说戏剧本集》的价值

    关键词: 剧本  价值  旁听生  

    《刘曾复说戏剧本集》的出版,带给我们很多对刘曾复先生的思念。在追思刘先生之际,回想往事感慨良多。十多年前,每周五下午刘先生会与许孔时先生、林瑞平先生谈话聊戏,由林瑞平先生引荐,我以旁听生的身份每周必到,期间接受了刘先生系统的教导,受益极大。

  • 《女起解》幼年梅葆玖饰苏三

免责声明

若用户需要出版服务,请联系出版商,地址:北京朝阳区东土城路15号404室,邮编:1000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