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世纪50年代上海工人家庭生活水平的实证研究

林超超 上海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 上海200235

关键词:上海工人家庭 生活水平 工资收入 非工资性收入 供养人口 

摘要: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之后,工人阶级在获得较高政治地位的同时,也获得了较稳定的工作岗位和制度化的工资福利收入。对1949年后工人家庭生活水平的考量,需要综合考虑货币工资收入及购买力、非工资性收入、供养人口等因素。本文认为,20世纪50年代受工资标准调整、供养人口增长、物价上涨等因素的影响,上海工人家庭的生活水平并没有实现与工业生产的同步发展。原本工资水平较高的上海,在历次政策性的工资调整中,工人的先天优势不断丧失。虽然各项福利保障体系的建立,体现了社会主义国家对工人阶级的政策倾斜,但面对不断膨胀的工人阶级队伍和高额的成本负担,这一国家供给对于提高工人家庭的生活水平终归是有限的。不论是工资标准的制定,还是福利保障的供给,国家都更趋向于采取低标准和平均化。

注:因版权方要求,不能公开全文,如需全文,请咨询杂志社

中国经济史研究

CSSCI南大期刊
1-3个月下单

关注 1人评论|0人关注
相关期刊
  • 画刊
    省级期刊 1个月内下单
    江苏凤凰美术出版社;江苏教育报刊总社
  • 莽原
    省级期刊 1个月内下单
    河南省文学艺术界联合会
  • 国有资产管理
    部级期刊 1个月内下单
    中国财经出版传媒集团经济科学出版社
  • 江苏调味副食品
    省级期刊 1个月内下单
    江苏省调味副食品行业协会
服务与支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