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在线咨询服务, 立即咨询
中国记者杂志

杂志介绍

中国记者杂志是由新华通讯社主管,新华通讯社主办的一本部级期刊。

中国记者杂志创刊于1987,发行周期为月刊,杂志类别为新闻类。

中国记者杂志

部级期刊

  • 主管单位:新华通讯社

  • 主办单位:新华通讯社

  • 国际刊号:1003-1146

  • 国内刊号:11-1275/G2

  • 发行周期:月刊

  • 全年订价:¥244.00

  • 新闻并不都是易碎品

    关键词: 新闻人  语文课本  新闻作品  新中国成立  中小学生  共和国  神秘感  

    新闻是易碎品,这是业界的常识,也是记者的苦恼,但也是一种挑战。一个好的记者可以让本来易碎的作品定格下来,并进入语文课本,这是新闻人的一个特别境界。在新中国成立70周年之际,《中国记者》策划了这期"共和国语文课本里的新闻作品"别有深意。大约每个人在当中小学生时,都会对两种文字有神秘感,上了报纸的或者进了课本的。随着年龄稍长,也许还...

  • 欢迎订阅2020年《中国记者》杂志

    关键词: 杂志  新闻专业期刊  订阅  新华通讯社  新闻期刊  核心期刊  影响力  

    2020年中國记者CHINESE JOURNALIST全国新闻核心期刊双效新闻期刊《中国记者》杂志是新华通讯社主管主办的大型新闻专业期刊,拥有广泛读者,在业界、学界具有公认的权威性和影响力。《中国记者》"文字摄影并重、国内国际并重",与传媒同步,与记者同行。《中国记者》历年精装合订本(2006-2018),年册每套150元(因部分年册已售罄,购买前请致电010-630...

  • 笔下有雷声——新华社新闻研究所原所长成一眼中的渡江战报

    关键词: 新闻研究所  新华社  成一  所长  雷声  首席记者  

    《我三十万大军胜利南渡长江》《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这两篇渡江新闻一直是入选语文教科书的经典篇目。"新华社长江前线二十二日二时电",让一代代中国人记住了新华社,也记住了的一个特殊的身份——新华社"首席记者"。新华社新闻研究所原所长成一,曾参加过淮海战役和渡江战役报道,是《新闻作品集》和《新闻工作文选》第一版的编辑之一,...

  • 满怀豪情忆渡江

    关键词: 豪情  1949年  淮海战役  抗日战场  渡江战役  南京政府  台儿庄  

    1949年1月,淮海战役胜利后,我随军来到当年著名的抗日战场——台儿庄休整。当时我们都忙着准备即将到来的渡江战役的报道。大家畅谈战局,纵观天下风云,豪情风生。回想1946年冬天,我曾在这一带访问过守卫山东根据地南大门的我军一支部队。其时,几十万美械装备的蒋军,气焰嚣张地杀来,扬言要在六个月内全歼我军。时到如今,溜了,南京政府的文臣武将,...

  • 一线战士阎吾

    关键词: 军事记者  战士  解放战争  华东野战军  战斗性  战地报道  战役报道  局部战争  

    阎吾(1921—1996)是新华社老一辈军事记者的代表。他1938年参军,扛过枪,打过仗,负过伤。1946年解放战争打响后,正式调入新华社华东野战军前线分社当记者。自此以后,无论是炮火沙场、战地报道,还是和平军营、业务研究,他始终对军事记者这一行当矢志不渝,终生坚守,并创造了我国军事新闻史上三个"之最":参加的战斗最多,采写的战地新闻最多,在第一线...

  • 开国大典的消息是如何采写的

    关键词: 开国大典  中华人民共和国  采写  消息  新华社记者  1949年  天安门城楼  国家领导人  

    开国大典掀开了新中国70年历程的第一页。作为亲身经历了开国大典报道的新华社记者,在1949年10月1日那天下午,李普曾随等国家领导人一起登上天安门城楼,亲耳听到向全世界宣布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成立的声音,亲眼见到第一面五星红旗在新中国的首都徐徐升起,并且向全世界报道了这一光辉的场面。

  • 巧用舆论武器,发动宣传攻势——新华社新闻研究所原所长成一评《别了,司徒雷登》

    关键词: 司徒雷登  新华社  新闻研究所  武器  舆论  巧用  成一  所长  

    1949年在新华社发表的评论《别了,司徒雷登》入选中学语文课本,让司徒雷登几乎成为那个年代中国人最熟悉的美国人。而作为"美国侵略政策彻底失败的象征",司徒雷登的形象也在一代代学生的脑海中被定了型。其实,《别了,司徒雷登》是一夜挥就的,并非完全针对司徒雷登,而是批评白宫的对华政策。

  • 女英雄刘胡兰报道回顾

    关键词: 刘胡兰  女英雄  共产党员  英雄事迹  宣传报道  新华社  国内外  解放区  

    15岁的女共产党员刘胡兰面对敌人屠刀、慷概就义的英雄事迹,之所以能够传遍全国全世界,引起强烈反响,这同新华社长期系统地向国内外大量宣传报道是分不开的。最早报道刘胡兰慷慨就义刘胡兰壮烈牺牲的消息,最早是新华社吕梁分社记者李宏森采写,以《17岁(指虚岁)的女共产党员刘胡兰慷慨赴义》为题,用"新华社吕梁4日电",发往全国各解放区报纸的。

  • 追忆穿越世代的似水年华——魏巍儿媳王曼曼访谈

    关键词: 世代  儿媳  魏巍  追忆  

    什么样的故事,爷爷在睡前一遍遍讲给我听?什么样的感动,让我们紧攥着这年华里的梦?当经年的往事逐渐沧桑,当战火的青春记忆再次叩问我们的心灵,是否还有一种精神,能够引起穿越世代的共鸣?我拿着泛黄的《谁是最可爱的人》,听着王曼曼的回忆,触摸这段可歌可泣的时光。

  • 老记者李耐因这样写出《不朽的友谊》

    关键词: 友谊  记者  语文课本  志愿军  采访  老师  

    距离《不朽的友谊》入选中学语文课本,已经过去了近60年。老记者李耐因在谈起这篇报道时,其中字句点滴仍然记忆犹新。他还记得朴老汉把纸条放进小木盒时,连声说"志愿军,好"。两次采访李老师,采访的由头不同,但诸如《不朽的友谊》等作品,他还会时不时提起。每次采访结束时,还觉"不解渴",对李老师笑着说"下次再向您请教",他说"随时欢迎"。

  • 《人民英雄永垂不朽》采写回忆

    关键词: 采写  北京出版社  回忆  复习参考资料  语文课文  五十年代  教材编写  

    《人民英雄永垂不朽》一文,是我在五十年代采写的一篇作品,自感"嫩得很"。也许是沾了题材重要的光,侥幸被多次选为中学语文课文,随后又被北京出版社编入《北京在前进》和《语文复习参考资料》两本书中。这些年来,我常收到一些语文教师和教材编写组的来信与邀请,要我介绍这篇说明文的采写经过和体会。面对这种情况,我既感激这些同志的垂爱和鼓励,...

  • 我是怎样采写人民大会堂建筑的?

    关键词: 人民大会堂  建筑工程  采写  天安门广场  1959年  新华社  建筑史  

    每当我来到天安门广场,望见西侧雄伟壮观的人民大会堂,就会情不自禁地回忆起40多年前采访这一巨大建筑工程的情景。那是在1959年国庆十周年前一个多月,全国人民瞩目的北京十大建筑之一的人民大会堂快要落成的时候,新华社派我去采写一篇介绍这个建筑的报道。这一个著名的建筑从破士动工到建成只有10个月的时间,当时在我国建筑史上创造了一个奇迹...

  • 田流谈屑

    关键词: 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  优秀新闻工作者  新中国成立  人民日报社  革命根据地  杂志编辑  

    新中国成立七十周年前夕,《中国记者》杂志编辑来电询问多位老记者近况。其中包括我1978年至1981年在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新闻系学习时的导师——人民日报社原记者部主任、高级记者田流。田老师本名张丙蔚,河北完县人,1918年出生,1938年入党,1945年任《晋察冀日报》记者,是我们党和军队自己培养的、从革命根据地走来的、老一辈优秀新闻工作者...

  • 关于《英雄登上地球之巅》——专访新华社记者多吉占堆、薛文献

    关键词: 新华社记者  地球  英雄  多吉  专访  文献  珠穆朗玛峰  体育活动  

    巍峨高耸的珠穆朗玛峰已经存在了亿万年,而一句"因为它在那里"成为无数登山者踏上漫漫险途的精神图腾。攀登珠峰已不仅仅是一项体育活动,它所代表的,是人类挑战极限、永不屈服的精神象征。《英雄登上地球之巅》是一篇通讯。它真实、准确、及时地报道了人类登山史上的一件大事。

  • 《为了的嘱托》写作背景与经历

    关键词: 写作背景  经历  人物通讯  语文教材  教学工作  采写体会  作者介绍  

    《为了的嘱托》是新华社于1978年3月发表的一篇人物通讯,后来,获全国优秀报告文学奖,并被收入语文教材。一些从事教学工作的同志,希望作者介绍这篇通讯的采写体会,以便帮助他们了解作品的立意,这又使我回忆起当年写作和发表这篇文章的情景。1978年初,"十年动乱"虽已结束,但历史的惰性力量,仍在阻碍中国人民前进。

  • 历史揭开了新的一页——专访人民教育出版社原中学语文室主任顾振彪

    关键词: 人民教育出版社  中学语文  真理标准大讨论  中国新闻史  主任  专访  历史  

    "无论反对、赞成还是怀疑,《为了的嘱托》这篇在中国新闻史上被称为‘最早公开发表的对""持否定态度的人物通讯’,促使人们对‘’进行了思索和诘辩,‘大一统’的思想被冲破了。它预示了一个思想解放运动将在中国的土地上不可阻挡地到来。就像后来没有多久,一场‘真理标准大讨论’,使‘’由‘禁止亵渎’的‘神器’成为‘内部争鸣’的‘怪物’。

  • “改”出来的“短”新闻——专访李耐因

    关键词: 短新闻  专访  长篇通讯  编辑  

    编辑《"飞蝗蔽日"的时代一去不返》这条短新闻是在1977年,那年李耐因已经工作21年。在谈起《"飞蝗蔽日"的时代一去不返》时,他时常会提到编辑的能力和修养,并对自己当年从4000多字的长篇通讯中提炼出千字有余的短新闻,表示"还是很满意的"。

  • 《一件珍贵的衬衫》的写作

    关键词: 写作  衬衫  北京工人体育馆  青年工人  公安机关  哭  

    写作《一件珍贵的衬衫》,是四十几年前的事情了。一九七一年秋,震惊世界的"九·一三"事件发生后不久的一天,我熟识的一位青年工人,突然被公安机关拘留了。说起来令人哭笑不得:那天,他和女朋友一起到北京工人体育馆参加一个大会——"批林批孔"大会。""中"指挥一切"的"中央"几个头头驾临了大会。

  • 《生命的支柱》采写体会

    关键词: 采写体会  支柱  生命  中国青年报  读者来信  出版社  编辑部  张海迪  

    《生命的支柱》于1983年3月1日在中国青年报上刊登后,在读者中引起了强烈反响,编辑部和我本人收到几万封读者来信,张海迪的事迹震撼了一代青年的心。这篇通讯被许多报刊和出版社转载和出版,并被评为1983年全国好新闻。这里,仅从广大老师讲课和同学们学习这篇课文的需要出发,谈谈我在采访、写作这篇通讯中的一些体会,供老师和同学们参考。

  • 突破“禁区”采访邓稼先

    关键词: 邓稼先  采访  禁区  核武器  设计院  故事  感人  记者  

    1986年,在邓稼先去世前的数月里,我作为第一个进入核武器研究"禁区"采访的记者,曾多次和邓稼先接触,对他进行访谈,并专程到他工作的核武器研究设计院采访他的事迹,从而知道了关于邓稼先许多鲜为人知的感人故事。这些故事感人至深,至今仍清晰如昨,现整理如下,以表达我对邓稼先的怀念。

  • 大时代的亲情与悲情

    关键词: 悲情  亲情  1949年  军事管制  国民党  中国人  大陆  军政  

    1949年,国民党兵败如山倒,溃退台湾,数以百万计的大陆籍军政人员离开大陆。他们统称为"去台人员",都是地地道道的中国人,因时代剧变才从神州各地到了台岛,尝遍了骨肉分离之苦,演绎了多少离散故事,怀乡思亲之情自然与日俱增。"孤苦无依汉,夜夜梦神州",很多人想家想得快疯了,但长期处于"戒严时期"的军事管制之下,30多年里几乎无人实现探亲梦。

  • 谈怎样发现美、表现美

    关键词: 发现美  表现美  文学的价值  中学教材  艺术手法  社会美  自然美  艺术美  

    偶为报纸写了一篇介绍山西名胜晋祠的文章,想不到竟被收入中学教材。现就一些随想随感如实写出,也只能是仅供参考。一、关于美的发现文学的价值就在于揭示生活中的美。美的内容一般分为三类:社会美、自然美、艺术美。山水说明文的主要任务则是通过艺术手法来表现自然风物之美。

  • 秘诀在于勤奋——专访文有仁

    关键词: 新华社记者  专访  勤奋  专家型记者  资料查询  规定动作  语文课本  

    无法采访,没有现代的资料查询手段,一个配合"规定动作"的应景之作,一篇科普人物综述……这对大多数记者多多少少有些棘手的"难题",在任务下达后的半天时间内,就被新华社记者文有仁一一化解,稿件写得活灵活现,生动有趣,第二天即走上了《人民日报》显著位置,此后被列入初级中学语文课本,被无数中学生广为阅读……这个看似简单的采写故事背后反映的...

  • 谱写时代英雄的赞歌

    关键词: 英雄  赞歌  领导干部  孔繁森  长篇通讯  感人事迹  崇高精神  新华社  

    每一个时代总有一个时代的英雄。正是因为有了他们,一个民族才不会变得平庸,一部历史才显得辉煌。孔繁森就是我们这个时代的英雄。1995年4月6日,由新华社播发的长篇通讯《领导干部的楷模——孔繁森》在社会上引起强烈反响,人们为孔繁森的感人事迹而落泪,为他的崇高精神所震撼,为我们党有这样优秀的领导干部而自豪。

  • 历史的定格和新闻的生命力

    关键词: 新闻作品  历史  中学语文教材  人民教育出版社  生命  高中语文教材  独特魅力  新闻写作  

    当2019年度的新生入学时,我们看到,《别了,不列颠尼亚》再一次出现在高中语文教材中。"大浪淘沙,持续这么多年一直保留在教科书中,说明这篇文章是经得起时间和历史检验的,也显示了它作为一篇新闻作品的独特魅力。"当年参与将《别了,不列颠尼亚》选入中学语文教材的人民教育出版社中学语文室副主任朱于国,对"别了"一文的这个概括性评价,既给作为...

  • 直面社会提问推出具有强烈时代精神的新闻人物——《希望,就在这代青年身上》采写回顾

    关键词: 新闻人物  时代精神  社会  提问  采写  青年  中学语文教材  

    新中国的新闻人物报道具有鲜明的特色,即直面当时社会重大时政提问,推出具有强烈时代精神的新闻人物,以真实动人的故事和鲜活独特的典型形象,感染启发读者,推动社会前进。新中国的新闻人物作品进入中学语文教材的,首篇是魏巍1951年4月11日发表于人民日报的战地采访《谁是最可爱的人》。在抗美援朝战争最为激烈之时,"最可爱的人"的生动事迹使中国...

  • 定价值抓细节写人生

    关键词: 国家科技进步奖  北京人民大会堂  人生  价值  奖励大会  国家科委  科技奖  

    1989年12月,当时的国家科委要在北京人民大会堂召开"国家科技奖励大会",表彰和奖励"国家科技进步奖""国家发明奖"和"国家星火科技奖"的获奖者。当时,各路记者纷纷去追寻那些重大成果的发明家、教授和科技界名人。我作为《科技日报》记者,事先也拿到了一大摞材料。经过翻阅,我选择了只有几页纸、用最简易的油印方法印就的一份材料—"星火科技奖获...

  • 向年轻一代传递改革开放精神——专访陈锡添

    关键词: 改革开放精神  陈锡添  专访  南方谈话  90年代  80年代  苏联解体  姓社姓资  

    《东方风来满眼春》这篇报道的背景和意义是什么?上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东欧蜕变、苏联解体,国内"姓社姓资"的争论甚嚣尘上,严重束缚人们的头脑,改革开放在这个时期基本上处于停滞不前的状况。这些情况,使得改革开放的总设计师邓小平非常忧虑,他88岁高龄来到南方视察,发表了高瞻远瞩的南方谈话,改变了国家的命运,掀起了改革开放的新高潮。

  • “教育明星”宗庆后采访札记

    关键词: 宗庆后  人物报道  札记  采访  明星  教育  新闻工作  

    从事新闻工作31年,我一直比较喜欢写人物,这一兴趣一直保持到退休。我对人物报道的偏爱与我从业的《光明日报》有关,与我从业的那个时代有关。人物报道的辉煌期在《光明日报》的办报历程中,上世纪80年代是一个辉煌的时代,也是这张知识分子报纸人物报道最出彩的时代。

  • 托出世界峡谷之最——我与世界第一大峡谷的发现

    关键词: 雅鲁藏布大峡谷  世界  新华社记者  雅鲁藏布江  中国科学院  科学发现  20世纪  新闻价值  

    雅鲁藏布大峡谷是迄今世界上发现的最深最长峡谷。这一发现,是20世纪末世界上一次重大的地理科学发现。新华社记者张继民采写的《我国科学家首次确认雅鲁藏布江大峡谷为世界第一大峡谷》,把这个"世界第一"推到了世人面前,由于具有极其重大的新闻价值,此稿被评为1994年新华社好稿和中国科学院"科星"奖一等奖。

  • 他们的未来不是梦

    关键词: 年轻记者  人民日报  语文教材  中小学  儿子  文书  

    应该是1994年的一个秋日,大中小学开学的日子。"小李,我儿子发了新的语文书,我一翻,居然有你的两篇文章!"与我同在教科文部的老记者陈祖甲,在人民日报5号楼三楼走廊里碰到我,笑着说。我很诧异,老陈的儿子读初中,能入选语文教材的,那得是鲁迅啊茅盾啊,我这么个年轻记者,怎么配。

  • 我为什么要采写《数学——撬起未来的杠杆》?

    关键词: 数学学科  人文社会科学研究  杠杆  采写  传统文化研究  北京大学  1998年  北大  

    一、缘起于介绍北大数学学科1998年是北京大学成立一百周年。1997年上半年,我就想写一篇介绍北大的报道。我在1994年曾发表过《国学,在燕园又悄然兴起——北京大学中国传统文化研究散记》一文,比较详细地介绍了北大哲学、人文社会科学研究的近况。再介绍北大,就写北大的理科吧。我也不想再全面地介绍北大的理科,而是选择了北大理科最有代表性的...

  • 虽然梦碎雅典,奥蒂何尝不英雄

    关键词: 雅典  世界田径锦标赛  英雄  奥蒂  语文课本  写作体会  体育记者  

    《梦碎雅典》是我在1997年8月3日采访世界田径锦标赛时写的一篇稿件,距今已经将近20年了,没想到现在还有人记得。前几日,《中国记者》编辑部突然电联我,说我有一篇曾被收入语文课本的文章,让我配篇写作体会。说实话,我有点晕。退休后,33年的体育记者生涯已挥手作别,采访过13届世界田径锦标赛的经历也依稀如烟了。

  • 见证飞天梦圆的历史时刻

    关键词: 历史  飞天  人造卫星  人类  哈萨克  好奇  地球  

    从走出山洞到将目光投向大海、投向天空,千百年来,好奇的人类在不断开辟着新的疆域。1957年10月4日,在哈萨克大荒原一个小小的角落,一枚头顶载有一个铝制圆球的火箭,梦幻般地升上了星空。这是人类第一颗人造卫星。也正是从这一天起,人类开始了走出地球、挺进太空的时代。

  • 一次难忘的人生经历

    关键词: 人生经历  2001年  天安门广场  北京  奥运会  长安街  潮湿  

    记者的责任与幸运我们相信,时间永远无法冲淡我们对2001年7月13日的记忆。当北京申办奥运会成功的消息传来,长安街顷刻成为一条狂欢奔腾的河!"北京万岁!北京万岁!北京万岁!……"一群青年高举横幅,出现在南长街口,向天安门广场迈进。这冲天呐喊使我们的双眼变得潮湿。

  • 我是如何采写中国国际救援队赴阿尔及利亚抢险救援的

    关键词: 阿尔及利亚  国际救援队  抢险救援  中国  人民教育出版社  采写  救援行动  地震灾害  

    2003年5月21日,阿尔及利亚发生强烈地震后,受阿尔及利亚政府邀请,中国国际救援队首次参加国际地震灾害抢险救援行动,我和在新华社北京军区支社学习新闻写作的部队宣传干事贾建林,参加了这次采访报道活动。6月4日,新华社通稿《为了祖国的荣誉——中国国际救援队赴阿尔及利亚抢险救援纪实》发出后,被全国50多家媒体采用,后来还被收入人民教育出版...

  • 怎样做好科技报道

    关键词: 科技报道  科技新闻工作者  国家最高科技奖  高中语文教材  袁隆平  总书记  

    2019年9月初我欣喜地得知,18年前撰写的一篇通讯《喜看稻菽千重浪——记首届国家最高科技奖获得者袁隆平》,入选国家统编普通高中语文教材。这是一件值得高兴的事。结合从事新闻工作的实践,回顾从事新闻工作三十多年的经历,作为一名资深科技新闻工作者,深深感到提出的"四力"——脚力、眼力、脑力、笔力,是一名科技新闻工作者应有的禀赋。

  • 在书山上朝圣

    关键词: 人民教育出版社  九年制义务教育  朝圣  新闻作品  九年一贯制  语文教材  共和国  数据库  

    拟定以"共和国语文教材里的新闻作品"出版特刊,虽然对搜集课文里的新闻作品之艰难有充分的估计,但是真正做起来,才发现工程之浩繁远远超过了我们的想象。在人民教育出版社的数据库里,建国后的中小学语文科类图书共收藏了近2000本,有全日制十年制、九年一贯制、九年制义务教育等多种版本,每种版本又有多次修订版,有时一年就修订4次。

  • “共和国语文课本里的新闻作品”篇目

    关键词: 语文课本  新闻作品  共和国  语文第四册  篇目  中学课本  语文第二册  

    20世纪40年代《我三十万大军胜利南渡长江》,,初中课本(试用本)语文第四册1979年版《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初级中学课本语文第四册1982年版、初级中学课本语文第二册1988年版《解放北平》,胡乔木撰写,修改,语文(试用本)第六册1961年版《劳动英雄赵占魁》,高级小学国语课本第四册1950年版。

免责声明

若用户需要出版服务,请联系出版商,地址:北京石景山区京原路8号,邮编:1000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