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蒙古玉米秸秆还田土壤细菌多样性特征

萨如拉; 杨恒山; 高聚林; 宋桂云; 李媛媛 内蒙古民族大学农学院; 内蒙古饲用作物工程技术研究中心; 内蒙古通辽028000; 内蒙古农业大学农学院; 内蒙古呼和浩特010018

关键词:玉米秸秆还田 土壤有机质 细菌多样性 半干旱冷凉地区 基因文库 

摘要:通过内蒙古半干旱冷凉地区玉米秸秆还田定位试验,结合常规分析手段和变性梯度凝胶电泳(DGGE)技术初步研究了玉米秸秆深翻还田后土壤有机质、纤维素酶活性及土壤细菌多样性变化。结果表明,随着玉米生育期的推进,土壤有机质含量呈先增加后下降趋势,拔节期和大喇叭口期含量较高。玉米秸秆深翻还田一年(SF-Ⅰ)和连续两年玉米秸秆深翻还田(SF-Ⅱ)0~20 cm土层有机质含量除了播种期差异显著外,其余生育期均无显著差异,但均与常规旋耕秸秆不还田(CK)有显著差异;20~40 cm土层SF-Ⅰ、SF-Ⅱ和CK有机质含量除了播种期差异显著外,其余生育期均无显著差异;玉米成熟期土壤有机质含量为SF-Ⅱ>SF-Ⅰ>CK;随着土层的下移土壤有机质含量呈逐渐降低的趋势。秸秆深翻还田后土壤纤维素酶活性明显增强,表现为SF-Ⅱ>SF-Ⅰ>CK;拔节期和大喇叭口期土壤纤维素酶活性增幅较高,与CK差异达到显著水平;纤维素酶活性随土层的下移逐渐下降,0~20 cm土层中,播种期至大喇叭口期秸秆还田土壤纤维素酶活性与CK间差异显著,其余时期无显著差异;20~40 cm土层中,仅播种期秸秆还田土壤纤维素酶活性与CK间差异显著。16S rDNA-PCR-DGGE分析可知,秸秆还田后拔节期至灌浆期土壤细菌群落发生较大的变化,拔节期变化最大。SF-Ⅱ、SF-Ⅰ、CK土壤菌属不同,细菌多样性指数SF-Ⅱ>SF-Ⅰ>CK;秸秆深翻还田增加了土壤细菌多样性,尤其是土壤中纤维素分解菌和有机污染物降解菌群。半干旱冷凉地区两年秸秆还田的土壤细菌多样性比一年秸秆还田的效果更为明显。

中国土壤与肥料杂志要求:

{1}正文:文章论点明确,内容充实,文字简练。

{2}作者要严格遵守著作权法,引用、参考他人观点应注明出处,文责自负。

{3}文章题目要确切地反映本文的特定内容。所有稿件均应附英文文题,中英文题目必须一致。

{4}参考文献应用方括号按顺序标注在正文引用处右上角,在文末按文中出现的先后顺手依次编码。

{5}多位作者的署名之间用逗号隔开;不同单位的作者,应在姓名右上角加注不同的阿拉伯数字序号,并在其单位名之前加注相应的数字;作者单位之间连排时以分号隔开。

注:因版权方要求,不能公开全文,如需全文,请咨询杂志社

中国土壤与肥料

北大期刊
1-3个月下单

关注 7人评论|0人关注
相关期刊
  • 内蒙古财会
    省级期刊 1个月内下单
    内蒙古财会杂志社
  • 内蒙古保险
    省级期刊 1个月内下单
    内蒙古新华报业中心
  • 内蒙古艺术
    省级期刊 1个月内下单
    内蒙古自治区文化厅
  • 内蒙古气象
    省级期刊 1个月内下单
    内蒙古气象局;内蒙古气象学会
服务与支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