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在线咨询服务, 立即咨询
中国文化研究杂志

杂志介绍

中国文化研究杂志是由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主管,北京语言大学主办的一本CSSCI南大期刊。

中国文化研究杂志创刊于1993,发行周期为季刊,杂志类别为文化类。

  • “晚明社会与文化变迁研究”笔谈

    关键词: 明朝末年  文化变迁  思辩性  表达模式  

    冬寒之日,由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所明史研究室与《中国文化研究》编辑部在北京语言文化大学召开了一场名为“晚明社会与文化变迁”的研讨会,聚集了京津地区从事明代研究的文史哲各路专家。筹措这样一次会议,其一般性的意义应当是很明确的,即借此际会,对这几年来晚明研究的进展与得失做一学理的反顾,及让原来分割在不同专业区域的学者能有机...

  • 晚明社会变迁:研究视角的转换

    关键词: 社会变迁  明朝末年  非文本资源  农业经济结构  社会价值观念  多元社会结构  

    晚明社会变迁这一课题,是一个颇具魅力的课题,究其原因,就在于晚明社会的深具魅力。从20世纪二、三十年代中国封建社会长期延续问题正式提出,到50年代以后中国资本主义萌芽的持续探讨;从中国社会明清停滞论,到中国近代化、现代化问题;半个多世

  • 晚明社会变迁与农村人口流动

    关键词: 社会变迁  农村  人口流动  明朝末年  赋役制度  社会生产力  

    社会变迁引发人口流动,人口流动促进社会变迁,两者互动。在晚明也不例外。

  • “晚明”与“明清之际”

    关键词: 文学作品  文学艺术  学术训练  

    关于自己所研究的时段,我通常使用的说法是“明清之际”、“明末清初”而非“晚明”。在我看来,“晚明”与“明清之际”,不仅所指时段不尽重叠,且论说者的“问题意识”往往也有不同。“一个朝代的终结”与“易代”、“鼎革”,确也是不同的“历史画卷”。易代、鼎革过程中的故事,往往并非就是此前故事的简单延伸。易代引发的社会、政治动荡...

  • 对泰州学派的研究亟待加强

    关键词: 泰州学派  明代  思想史  思想宗旨  文学创作  

    近几年,明代特别是晚明思想的研究十分活跃,出现了一批涵盖各个学科的研究成果,我们对明代社会的广阔画面有了越来越清晰的认识。但目前的研究仍多是各个学科分门别类地进行,学科间的壁垒没有打破,联合不同学科攻克大题目的机制尚未形成,存在一些研究上的薄弱环节。比如,我们对泰州学派的认识和研究就很不够。

  • 多维视野与心态研究

    关键词: 明代  文学研究  文学史  文学批评史  哲学  审美意识  文学思想  

    明代文学研究也像中国的其他现代学术领域一样,经过约一个世纪左右的历程,在研究方式上似乎走了一条由综合到分科并再到综合的发展模式。中国的传统学术是强调文史不分家的,所以谈文学总离不开历史、哲学等领域,王阳明是著名的哲学家,但在早期的几部明代文学史著作中,却很少有人不谈到他的,从明代的王世贞到现代的钱基博都是如此。可是到...

  • 新名词与新生活——晚明社会生活的“活力”与“多样性”

    关键词: 明朝末年  社会生活  文化样本  美学意识  物质需求  艺术化  

    明朝人生活在一个社会转型时期,尤其是明代中期以后的社会,是以极具变化为其特征的。若将其置诸“社会流动”与“都市化”等范畴下进行考察,其时代的特殊性就更容易显现出来。换言之,晚明社会是一个转变过程,举凡人口的持续增长,经济的货币化和多样化(诸如农村的商业化,定期集市和小镇的激增,作物的专门化,手工业的发展,以及国内地区...

  • 构建全方位的晚明社会图景

    关键词: 明朝  社会生活  文学史  文学研究  城市风尚  社会结构  

    晚明研究正全方位展开,但将有关研究自觉整合成全方位的晚明社会图景,还有很多工作要做。在最近的历史研究、尤其是文学史研究中,“晚明”越来越清晰地被描述成一个转型的历史时期。提到晚明,人们想到的关键词是商品经济的繁荣,是好货好色、逾礼越制、以情反理、个性解放,以及《金瓶梅》、小品文,等等。毫无疑问,这些景象在晚明社会确

  • 晚明民间力量的壮大和活跃

    关键词: 明朝末年  国家权力  社会权力结构  民间组织  公民权利  

    晚明时代,中国社会和文化曾发生深刻的变化,对此学术界已基本达成共识。民间力量的壮大和活跃,就是晚明社会变迁的重要表现之一。当时民间力量增强的迹象在许多地区都可以发现,但以江南地区表现得最为显著和强劲。

  • 晚明社会:中心与周边,变化与构造

    关键词: 明朝末年  集权体制  社会阶层  国家权力  社会秩序  社会控制力  

    中国在公元前3世纪建立了中央集权的皇帝统治制度,此后保持了强大而又长期持续的集权体制,把各地的多样性、异质性等因素统一起来。结果是中国历史上社会与文化的统一性和持续性在世界历史上似乎是很独特的。

  • 晚明研究中的学科跨越与学科本位

    关键词: 学科跨越  学科本位  明朝末年  文学研究  文学创作  

    “晚明”作为一个时间概念,尽管还有不同的体认,但这并不影响学者将其视为一个整体的学术概念。在学术分工日益细密的今天,再提或关注“晚明”,这本身就说明学术界已经认识到了单学科在晚明研究中的局限性,而希望多学科共同构建“晚明图景”。本次会

  • 清代考据学的分期和派别

    关键词: 清代  考据学  分期  文学派别  古文献学史  刘师培  

    本文首先对考据学的内涵作了界定,然后讨论清代考据学的分期和派别。作者认为前人关于清代学术或经学的分期、派别的意见,只能作为探讨清代考据学分期、派别的参考,而不能简单套用。关于分期,作者认为应分四期:第一期为清初期,包括顺、康两朝,特点是“汉宋兼采”。第二期为清中期,主要包括乾、嘉两朝,作为过渡,雍正朝亦可划入,此期为...

  • “毛公独标兴体”析论

    关键词: 兴体  兴句  兴义  诗序  诗经学  兴体理念  

    关于毛公所标兴体的意义是否与诗序相联系,古今诗经学者虽然看法不同,但几乎一致认为毛传“兴义”都与喻义有关。本文采取将诗序与毛传分开,仅以毛传文本为准的统计方法,在逐篇分析毛传“兴句”和“兴义”之间各种思理联系方式的基础上,归纳出毛公标示的三类兴体。认为其中至少有23首与喻义无关;其余80多首含有喻义的兴体中,有38首并无附...

  • 试论陶渊明的“四皓”情结

    关键词: 陶渊明  四皓精神  诗文  文学评论  隐居者  

    人们熟知的“商山四皓”从汉代起就可以叫做“南山四皓”,陶渊明诗文中的“南山”、“南岭”、“南阜”都是在暗用“四皓”的故事。“四皓”精神大致可用“避乱隐居,不仕修身,待机出山”来概括。陶渊明具有浓厚的“四皓”情结,他归隐的主要原因是为躲避当时政治风云可能造成的祸患,同时也在等待着出山的机会。陶渊明的“四皓”情结对我国传...

  • “百年歌自苦”——论杜甫诗歌创作中“歌”的意识

    关键词: 杜甫  诗歌创作  歌者意识  歌行  语言艺术  文学评论  

    本文从杜甫大量使用“歌”、“行歌”、“长歌”、“高歌”、“浩歌”、“放歌”、“狂歌”、“放歌”、“悲歌”、“哀歌”之类词来自述其创作行为入手,研究向来被学者忽略的杜诗与“歌”及古老的乐歌传统的深厚关系。提出杜甫以诗为歌、具有歌者意识等重要结论。文章认为,杜甫的诗歌创作,在高度的文人化、语言艺术高度发展的同时,又有着向...

  • 李贺诗歌的历代接受现象及理论思考

    关键词: 李贺  诗歌  社会心理  文学批评  文学创作  主体意识  

    主要从接受史角度寻绎历代对李贺诗作接受的演进历程,探究其中的若干特征,诸如接受过程中既表现出一种较有规律的起伏乃至反复,又呈现某种鉴赏和批评上的稳定性和一致性;它既反映时代思潮和文学主流意识在接受过程中的导向作用,也反映了文学鉴赏和批评中的主体意识一旦形成,就会产生一种颇具影响力的历史积淀;文学创作中的“流行”可以转...

  • 也谈辛延年《羽林郎》中的“金吾子”

    关键词: 辛延年  诗歌  文学评论  汉代  乐府  

    汉代辛延年《羽林郎》一诗中,把一位“冯子都”称为“金吾子”。对此以往学者众说纷纭,或认为这位冯子都是缇骑,或认为他是执金吾丞;或认为冯子都称“金吾子”,是他以“执金吾”自称或冒称,或他人的敬称。本文认为,“金吾”是大棒,木制者则称木吾;而汉代官僚权贵的骑从和仆从中有手执大棒、承担仪仗侍从的情况。“金吾子”就是这类骑从...

  • 汉代外交使团的组成

    关键词: 汉代  外交使团  组成结构  正使  副使  随员  

    汉代进入中国古典外交的新时代,外交使节往还盛况空前。但关于其时外交使团内部的组成情况史籍没有系统、明确的记载,学术界亦未见这方面的论述,故鸠集零散史料试论述之。汉代外交使团一般由正使、副使、官属、吏士、译者及斥候士、御者等各色人员组成,大体可以将他们分为使团负责人、随员和服务人员等三类。随员以上为官员层级人员。汉代外...

  • 曾巩的儒释人才观

    关键词: 曾巩  儒教  释教  人才观  人才选拔任用制度  人才危机  人才素质  

    《曾巩集》收录之佛门题记,虽于佛教不乏针砭,但独于释门人才之盛叹赏不已,并因之惋惜儒道之中,缺乏如此既高度敬业,又具备较高素质的人才队伍。曾巩对比儒释两教人才之现状,以及人才选拔和储备情况,得出人才危机是儒道振兴的最大障碍的结论。本文透过作品,时其儒释人才观进行分析,认为曾巩对佛徒之赞叹,实际是对儒道门庭冷落之哀叹。...

  • 明代“通鉴”类史书之普及与通俗历史教育之风行

    关键词: 明代  通俗历史教育  教化功能  历史知识教育  

    明代“通鉴”类史书相当普及,它既是对宋元两代推崇、研习《通鉴》之风气的承续与发扬.同时又与明代统治者的重视与提倡密不可分。“通鉴”类史书之普及,直接导致了通俗历史教育的风行,其主要标志是“通鉴”类史书的不断简约化和通俗化,以及“按鉴”通俗演义的兴起,它们有效地推动了历史知识的民间化,产生了广泛的社会影响。

  • 禅与基督教本体论的对话——道、言与空、心

    关键词: 禅  基督教  本体论  道  佛教  民族心理  佛法  

    本文通过比较研究认为,无论是基督教的神本体与道本体,还是禅的非本体的性本体论与心本体实相论,都反映出了它们在理论上的相通之处,及存在着现实对话的可能性与必要性。

  • 萨满、羡门与沙门:佛教入华时间新释

    关键词: 佛教  入华时间  萨满主义  沙门思想  羡门  中国  印度  萨满教  

    本文对于佛教入华时间提出新的见解,通过梵文典籍及《史记》《汉书》中关于羡门记栽的考证与分析,确认这就是早期的佛教沙门的音译。对于传统佛教入华时间的确定提出疑义。并且追根溯源,研究了佛陀时代“沙门”思想与萨满教之间的历史关联,证明古代世界文明之间就已经存在着互相促进的关系。

  • 从基、儒关系看明清时期基督教的中国化趋向

    关键词: 基督教  儒学  耶稣会士  中国化  文化环境  明朝  清朝  

    本文拟从明清时期基督教和儒学的关系来考查基督教对中国社会的适应程度。笔者认为,尽管基儒之间的巨大差异与矛盾大大限制了基督教对中国文化环境的适应,但两者之间的相通与互融之处也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了基督教的中国化趋向。

  • 论20世纪末的“现代主义”群落的先锋创作

    关键词: 20世纪末  现代主义  莫言  残雪  苏童  余华  马原  小说创作  文学评论  艺术创作  

    在20世纪末的中国文坛,现代主义思潮演化出来的“先锋文学”,是20世纪中国文学史上一个重要的现象和收获。现代主义的“先锋文学”,为中国本土文学创作的多元发展提供了借鉴。残雪、莫言、苏童、余华及马原等作家的创作实践,有坚守,有变异,有回归,现代主义虽然具有某些“中国化”的特征,但要想完全融入中国本土文学并成为一个组成部分。...

  • 逃禅与脱俗:也谈苏曼殊的“宗教信仰”

    关键词: 苏曼殊  宗教信仰  浪漫主义  文学研究  文学评论  文学家  

    发掘文学中的宗教价值,已然成为近几年中国现代文学研究的一个热点。但中国现代文学,事实上是缺乏宗教的信仰与热诚的——即使是具有宗教信仰倾向的作家及其作品。本文从现代文学浪漫派先驱苏曼殊这一个案入手,透过苏曼殊人生与艺术作品的表象,揭示其宗教信仰的功利性与表象性。本文认为,苏曼殊只是一个以袈裟芒鞋为道具的浪漫主义者,其作...

  • 论林语堂对幽默的解读

    关键词: 林语堂  人生论  幽默观  文化批判  人生态度  

    林语堂将幽默作为一种泛人生与文化的概念来推崇。他认为这种人生态度与美学观集中了中国文化中一些好的东西,比如对于真诚的推崇,对于宽容的提倡,对于人类的同情与仁爱等。林语堂在对中国传统美学与哲学的反思中,体现出深邃的反思目光.他既对儒家的森严礼教导致中国人缺乏幽默感的现象十分反感,同时也对道家的一味嘻笑怒骂持批评的态度。

  • 六朝书法的文化解释——王元军《六朝书法与文化》读后

    关键词: 王元军  六朝书法  书法史  文化素质  士人书法  

    要真正地了解中国的书法,文化的研究是必要的,并且很多重大问题必须借助于文化的研究才能获得可靠的答案。继《唐人书法与文化》之后,首都师范大学中国书法文化研究所副教授王元军博士的新著《六朝书法与文化》(2002年12月上海书画出版社出版)是这方面的又一尝试之作。本书从艺术社会学的角度出发,论述了六朝这一重要历史时期的士人书法的社...

免责声明

若用户需要出版服务,请联系出版商,地址:中国北京海淀区学院路15号,邮编:1000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