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在线咨询服务, 立即咨询
中国文化研究杂志

杂志介绍

中国文化研究杂志是由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主管,北京语言大学主办的一本CSSCI南大期刊。

中国文化研究杂志创刊于1993,发行周期为季刊,杂志类别为文化类。

  • 要对话,不要对抗;要和平,不要战乱——澳大利亚第七届“20世纪中华文化世界论坛”开幕致辞

    关键词: 中华文化  文明对话  文化世界  澳大利亚  论坛  20世纪  对抗  和平  

    非常高兴,再次踏上澳大利亚的土地与多国学者在一起探讨"文明对话与中华文化精神"。这次论坛,是由中华炎黄文化研究会发起和主办或联合主办的第七届"21世纪中华文化世界论坛",也是首次在南太平洋地区和一间优秀的大学一起举办,其象征意义不同一般。前六届论坛的举办已经证明,就中华文化能不能在历史的新阶段为人类未来作出贡献,以及可以贡献...

  • 回归原点 寻求共识——对世界不同文明对话的思考

    关键词: 世界范围  文明对话  人类社会发展  原点  回归  建设和谐世界  人类文化  基督教文明  

    当前,人类社会发展进入了一个崭新历史阶段,全球化、科技革命和信息革命对文化产生了巨大的影响,人类文化面临新的时代和新的历史任务,通过加强世界范围内不同文明间的交流对话,共同构建适应未来发展的世界新文化,是人类走向各民族共生共荣,建设和谐世界的必然要求。一就当今世界文明的架构看,无论从世界几大主要文明例如基督教文明、东正教文明...

  • 中西跨文化交流理想之境

    关键词: 跨文化交流  理想  中西  西方文化  中国人  历史进程  认识自我  异质文化  

    在人类历史进程中,文化不断积淀,代代传承,日益博大精深,对任何一个民族或任何个体而言,认识自我尚且困难,认识异质文化更是不易。西方看待东方,认识中国和中国人如雾里看花;中国认识西方,了解西方文化同样困难重重。但是,在全球化的当下,文化交流势不可挡,它是团体、民族、国家之间合作交流的基础;文化交流和文化认同能缓解意识形态间的冲突,能...

  • 主持人语:中国思想何以进入西方的概念系统

    关键词: 中国思想  概念系统  主持人  西方  古代典籍  德里达  his  get  

    德里达(Jacques Derrida)的言辞一向耸人听闻。按照他的说法,一个生命从得到名字的那天起,"名字"就注定会更为长久,注定可以"无他而在"(the namebegins during his life to get along without him)。如果中国古代典籍的外译也意味着中国思想在其他概念系统中重新"命名",那么这一"名字"将与其原本的生命构成何种关系?如果"名字"真...

  • “有道”和“无道”——《论语》经传与理雅各的“辩经权译”

    关键词: 理雅各  经权  无道  统治者  专制主义  

    理雅各在《中国经典》第一卷《绪论》中这样评述孔子的政治观:“孔子教导的统治是改良后的专制主义。他不允许任何一位‘神授王权’(jus divinum)者免除个人美德和仁政的约束。孔子虽未明确谈及‘统治者与被统治者建立良好关系的基础何在’,但其实我们可以假设:他认同《书经》‘惟天地万物父母,惟人万物之灵。亶聪明,作元后,元后作民父母’...

  • 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晚清新教传教士的《论语》英译

    关键词: 晚清时期  新教传教士  英译  耶稣会士  法国巴黎  拉丁语  中国人  

    一晚清时期的《论语》英译第一部在西方刊印的《论语》译本,是由比利时耶稣会士柏应理(Philippe Couplet,1623-1693)等人用拉丁语完成的,其书名为《中国哲学家孔子,或以拉丁语表述中国人的智慧》(Confucius sinarum philosophus,sive Scientia sinensis latine exposita),1687年出版于法国巴黎。①除《论语》之外,

  • 论生态美学研究的方法论问题

    关键词: 生态美学  超循环  网络中和  

    行与思的逻辑,和生态规律与目的对应,形成了生态方法。行与思的逻辑,与超循环生态的大道与公理一致,形成了网络生态辩证法。网络生态辩证法,是中国传统的中和辩证法与马克思主义的唯物辩证法的融合与发展,它规约人类之思,提升生态文化;规约人类之行,发展生态文明;规约生态美学的研究,使之形成新的理论系统。

  • 唐代对官吏婚姻特权的法律规范

    关键词: 唐代  监临官  监临女  婚姻  法规  

    为保证国家机器的正常、有效运转,唐代统治者极其重视和加强对官吏的管理,其中包括对地方官吏婚姻的管理。为了防止官吏利用婚姻这一合法形式以权谋色、因色枉法,唐代专门设立了"监临官不得娶所监临女"这一法律规范。但法律同时也规定,若官吏娶民女的行为不具有以强暴弱的性质,则不予追究。史实表明,在实践过程中,唐代司法机关是非常重视维护...

  • 有关炎帝研究的几个问题

    关键词: 炎帝  神农氏  古代文明  

    炎帝是中华文明史上重要的历史人物,正确评价和认识炎帝的历史贡献,具有重要的学术价值。本论文对炎帝的有道无道问题,炎帝对中国农业文明和商业文明的贡献,炎帝与火正火德,炎帝的圣人之德等问题,进行了辨析。

  • 19世纪中国报业与新型知识分子

    关键词: 在华外报  传统文人  新型知识分子  

    本文从大众传媒与社会结构互动关系的视角,考察19世纪在华外报和国人报刊对中国知识阶层的影响,通过具体材料和典型个案,揭示中国社会转型过程中最活跃的社会细胞——新型知识分子的生成问题。19世纪的在华外报是一部分传统文人转化为新型知识分子的基点,外报为新型知识分子告别传统政治体制、保持人格独立提供了现实基础;外报传播的西方文化具...

  • 北洋政府时期新疆文化政策的调适

    关键词: 杨增新  文化  政策  

    北洋政府时期,主政新疆的杨增新出于对新疆的稳定考虑,不仅倡导和利用汉族传统文化,更尊崇和利用新疆伊斯兰教文化经典及其他少数民族传统文化,同时又对新疆文化中的一些不良现象进行调整,并在新疆进行了一些文化建设;在对待外来文化上,杨增新则多实行抵制政策。

  • 中国早期文本散文的文统与道统

    关键词: 早期散文  文统  道统  

    就文本而言,中国最早成熟的是散文,其艺术形式及表现手段对后世各体文学都有较大的渗透力与影响力。散文缺少诗歌、小说、戏剧那样的抒情娱性功能,更偏重于实用,强调"文以载道",更宜于便捷地表述中华民族一贯特有的以仁德为核心的民本主义与人道精神。如果说中国散文存在着偏重于文章系统与格局的文统和偏重于传承仁德思想传统与系统的道统的...

  • 盛唐县尉诗人的文化心态及其诗歌创作

    关键词: 盛唐  县尉诗人  心态  诗歌创作  

    盛唐诗人群体中有不少诗人都担任过县尉一职,这种共同的生活经历对他们的心态与诗歌创作颇具影响。县尉职位、经历、交游等对这一群体的诗歌创作,尤其是东南之地的县尉诗人山水诗成就突出,彰显出明显的地域特点,而"神仙尉"称号的深入人心,也透出这一群体共通的心理内容。

  • 周必大翰苑诗歌与南宋词臣文化心态

    关键词: 南宋  周必大  诗歌  交游  

    周必大在翰苑期间所作诗歌数量不少,是了解南宋孝宗朝翰林学士以及翰苑文化、文学的极佳素材。周必大翰苑诗歌主要包括自陈心声的翰苑宿值诗、歌颂南宋中兴的应制诗、与三馆、六部文臣的唱和诗及至交好友的唱和诗,鲜明生动的展现了其作为翰林学士的文化生活、交游状况和文学发展情况。

  • 清初政治文化生态与桐城派文风转型

    关键词: 清前期  治道合一  桐城派  批判理念  

    作为异族统治者,清廷必然寻求文统与道统的合一性,最终证明其治统的合法性。桐城派因此契机而生发兴起,它将文章、道统和王朝的治国需求结合起来,借助朝廷的力量确立了其古文一代正宗的地位,对有清一代的文章理论和创作均产生了较强的导向作用。而发生于康熙五十年的《南山集》案,对桐城派产生重要影响。戴名世、方苞等人的遭遇,促使桐城文风趋...

  • “乐教”释义

    关键词: 乐教  诗教  礼教  儒家  美育  

    "乐教"是中国礼乐教化传统的重要组成部分,也凝聚着中国美学、美育思想的"基因"。它起源于原始宗教巫术,发展为"以宗教为主"实现宗教、政治、伦理、审美等功能的教化传统。儒家"乐教"继承、发展了西周以来的"乐教"传统,追求建立在艺术审美之上而又超越艺术审美的政治、伦理乃至宇宙整体和谐的境界。

  • 论新文化运动语境中梁启超“新文化”观的形成

    关键词: 梁启超  文明论  文化  新文化  新文化运动  

    梁启超早年接受源自西方、并经日本改造的"文明"论话语体系时期,已体现出他修正"文明"论中欧洲中心主义的自觉。1920年前后,梁启超在克服早年的"文明"论话语的同时,形成了与新文化运动的主流话语明显有别的"新文化"建设思路。

  • “五四”白话文运动的语言源流

    关键词: 五四  白话文  运动  写作  

    "五四"白话文运动是中国语言发展的一个关节点,它具有语言的历史性和当下性。晚清以白话报为主要阵营的白话文写作作为语文改革运动,在推动言文合一、扩大白话的使用范围方面,为"五四"新文学提供了语言基础。在白话文作为一种新的语言规则崛起的背后,蕴含了陈独秀、胡适、鲁迅、周作人等人对中国语言现代性进程所作的一系列理论建构和规范表...

免责声明

若用户需要出版服务,请联系出版商,地址:中国北京海淀区学院路15号,邮编:1000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