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郭沫若 剧作阅读 诗剧 历史剧
摘要:郭沫若的《屈原》等历史剧自问世之初便存在两极阅读与评价问题,左翼右翼的两极阅读与评价后来演变成了中国大陆与海外的内源与外源阅读与评价问题。郭沫若剧作阅读应该减少伪阅读,全面深入地认识其可演性与可读性。此外,要充分认识和肯定郭沫若戏剧创作中的文类选择、融汇及演变问题,以开放的戏剧视野阅读和接受郭沫若的剧作,而不是以某种特定的狭义的剧作体裁观对郭沫若的剧作指三道四。作为现代历史剧的开拓者,郭沫若的剧作曾被视为“骸骨”之迷恋,后来又被视为“时代的传声筒”,这些偏于否定性的阅读与评价,其实正指出了郭沫若剧作的重要价值与意义,即剧作家应该如何挖掘传统文化所蕴涵的时代精神,或者说如何通过历史的重新书写建构时代文化自信。
中国文学批评杂志要求:
{1}计量单位以国家法定计量单位为准。统计学符号按国家标准《统计学名词及符号》的规定书写。
{2}首字母缩写字时,应在首次出现时说明,给以明确的定义。无论是中文缩略词,还是外文缩略词,全文应当统一。
{3}文献说明放在文末,整篇文章顺序编码;同一文献多次引用需并置,原著名称只出现一次。外文参考文献按照国际通告的著录格式标注。
{4}来稿应提供作者真实姓名、性别、出生年月、民族、籍贯、职务、职称和工作单位、研究方向、通讯地址、邮政编码、电话和电子信箱等信息,并用单独一页纸打印,以便匿名审稿。
{5}如论文涉及的是有关基金项目的研究内容,请写明:基金或资助机构的名称,项目编号。
注:因版权方要求,不能公开全文,如需全文,请咨询杂志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