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在线咨询服务, 立即咨询
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杂志

杂志介绍

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杂志是由中国作家协会主管,中国现代文学馆主办的一本CSSCI南大期刊。

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杂志创刊于1979,发行周期为月刊,杂志类别为文学类。

  • 刊海寻书记——《于赓虞诗文辑存》编校纪历

    关键词: 现代文学研究  师陀  中国现代文学馆  现代作家  废名  老舍  诗文  编校  古典文献学  中文系  

  • 现代文本的文献学问题——有关《废名集》整理的文与言

    关键词: 废名  文本  创作生涯  笔名  文献学  书名  学问  年代  附录  名字  

    废名本名冯文炳,但他似乎很痛恨这个名字,以致在创作生涯的初期就早早地“废”了,有关情况可参看本书“附录”《笔名录》。不过50年代以后,他又把本名给恢复了,这一回他没做任何解释,我们也不好妄为猜测。本书书名选择“废名”,

  • 老舍资料研究与史料学

    关键词: 王瑶  老舍  现代文学  辑佚  古典文学  文献材料  史料学  辨伪  资料  版本  

    早在1980年,著名学者王瑶先生就说过:“在古典文学的研究中,我们有一套大家所熟知的整理和鉴别文献材料的学问,版本、目录、辨伪、辑佚,都是研究者必须掌握或进行的工作;其实这些工作在现代文学的研究中同样存在,不过还没有引起人们应有的重视罢了。”

  • 重视史料的“独立准备”

    关键词: 废名  现代文学  独立  史料  尝试  准备  关系  

    这次会议的召开和我有点关系,因此先说几句。这几年一直在与王风一起编《废名集》——主要工作都是他做的,我起一点与各方面协调的作用。从一开始我们就定了一个目标,即要为建立现代文学文献工作的某些原则做一些尝试。后来,

  • 建立现代文学的史料学

    关键词: 现代文学史  史著  厌倦  史料学  倾向  学术史  梁启超  汉学  学者  著作  

    上个世纪,为现代文献学、现代文学史料学的建构,很多前辈做出了可贵的努力。梁启超的几部学术史著作,总结清代汉学治学的基本经验,就是厌倦宋明理学的主观而倾向客观的考察,这基本经验对现代学者的一个启发,

  • 初版本的特别价值

    关键词: 底本  作者  校订  版本  著作  价值  意见  出版  

    我们整理出版前人的著作,应该以哪一个版本为底本呢?有一种意见认识,最好是以作者生前最后校订的那一版作为底本,这当然是有道理的,它可以视为作者最后的改定稿,反映了作者最后的意见。不过我以为决不可拘泥,

  • “未刊稿”及其他

    关键词: 小说史  作家  论衡  清末民初  学者  章太炎  理学  校点  资料  文献整理  

    文献整理工作,我也做过一点,比如编小说史资料以及校点章太炎的《国故论衡》等。我的体会是,编作家的集子好办些,整理学者的文献,尤其是清末民初的大学者,难度很大。

  • 积极倡导 努力落实

    关键词: 文学史  中国  文学研究  学风建设  

    讲三点意思。第一个意思,就是重视史料,重视文献,对现代文学研究者来讲,已经逐渐成为一种学术共识。这个小座谈会的召开与议论,可能会引起一点关注。但是,效果究竟如何,我还是怀疑的。积十多年甚至几十年的经验说明,

  • 编校经典作家文集应采用汇校的方法

    关键词: 汇校方法  文献整理工作  经典作家文集  中国  

    来参加这次座谈会,我是很高兴的。在我的印象里,北大清华的中文系,从教师到学生,都是搞“论”的高手,在文学研究的一些重要课题上都是领风气之先的。而在现代文学的文献整理上,虽也取得了不俗的成绩,但与“论”相比,

  • 我的意见

    关键词: 汇校方法  文学作品  文集  资料收集工作  

    我很赞赏这个会的开法。会前把要座谈的主题论文发给大家,都做准备,在会上讨论。这比每人来一篇论文,各讲十五分钟,再请一两位评点好。这样更能够集中问题,畅所欲言。这次发的解志熙几位先生的论文也好。

  • 回到当初

    关键词: 史料收集工作  文学作品  学术研究  文集  

    大家谈的史料收集与整理工作,当然是一个十分重要的工作,但我做不了这个工作,以后也不会做。“竭泽而渔”,我没有这种收集史料的耐心;“择善而从”,我又没有办法判断何为“善”、如何“择”。但是我十分尊重这种工作,

  • 删改,也可以作为一种史料

    关键词: 老舍  研究思想  趣味  补正  史料  文化意识  年代  资料  变迁  演变  

    《老舍全集补正》我觉得不仅是一部资料书,而且读起来是非常有趣味的一部奇书。我看了以后觉得这工作做得特别有意义,确实给我们研究思想文化的变迁提供了有效的、有益的资料。我一直关注50年代、60年代中国共产党文化意识形态的演变,

  • 民间收藏与史料整理

    关键词: 具象化  鲁迅  作家  学理化  文本  信札  读书人  器物  史料整理  人物传记  

    民国的人与事,在经院派的描述里常常被学理化了。但街巷里的读书人,却往往有另一种记忆。或因了作家的文本而被具象化,或据己藏的器物、信札而带血肉之感。有关民国的人物传记,谁也不敢说写得完整翔实,甚至像鲁迅这样的人,

  • 建立健全中国现代文学资料的目录索引体系及机制

    关键词: 中国现代文学  杨义  赵稀方  世界文学  文学理论  中国文学  外国文学  资料  书目  主编  

    近几年来,我一直在与周发祥、连燕堂、张中良、赵稀方、李宪瑜几位老师和学兄一起,从事杨义先生主编的“20世纪中国现代翻译文学史”的研究和写作,深感目录索引对于研究的重要。北京图书馆编,书目文献出版社1987年出版的《民国时期总书目》的“外国文学”和“中国文学·世界文学·文学理论”

  • 辑佚·版本·“全集不全”——读“中国现代文学的文献问题座谈会”论文随想

    关键词: 中国现代文学研究  辑佚  鲁迅  版本  文献  史料  河南大学  全集  座谈会  

    2003年12月20日至21日,北大、清华、河南大学、现代文学馆和鲁迅博物馆的同行们举行“中国现代文学的文献问题座谈会”,约我参加。对此,我非常高兴。原因有二:一是在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中,文献、史料问题,是一个较为冷僻、

  • “中国现代文学的文献问题座谈会”共识述要

    关键词: 中国现代文学  述要  指正  批评  文献整理  意义  座谈会  清华大学  

    “中国现代文学的文献问题座谈会”于2003年12月20~21日在清华大学召开。与会者围绕现代文学文献整理工作的意义和方法等话题,进行了充分的讨论和坦率的交流,最后在若干问题上达成了共识。现将这些共识公布于后,欢迎学界同行及相关方面批评指正。

  • 二十五年学科发展的历史缩影——百期《丛刊》几组数据的动态分析

    关键词: 中国现代文学研究  中国现代文学馆  具体  历史  学科发展  学科建设  成果  学术刊物  

    作为全国唯一的专门刊登中国现代文学研究成果的学术刊物,《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下称《丛刊》)到20D4年第3期出满整一百期,无论从学科建设,从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会和中国现代文学馆的工作,还是从现代文学的具体教学来说,

  • 《丛刊》往事——杨占升先生访谈录

    关键词: 中国现代文学研究  往事  风雨  空间  访谈录  集中  焦点  

    自《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以下简称《丛刊》)1979年11月创刊至今,它风雨兼程地迈向了第100期。《丛刊》不仅为中国现代文学研究提供了—个集中的平台,同时也为中国现代文学研究者提供了—个交流的空间,成为大家共同关注的焦点之一,

  • 愿《丛刊》在创新中永葆青春

    关键词: 中国现代文学研究  王瑶  创造社  青春  刊物  成立  主编  研究会  

    《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出版一百期了,我想起《丛刊》第一任主编王瑶先生在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会成立时,就非常重视办刊物。他曾说过,“五四”文学研究会接办《小说月报》,创造社创办《创造》季刊(后改出《创造周报》、《创造月刊》),从文

  • 学术与情感的双重升华兼谈《丛刊》的学术品位和特点

    关键词: 文学史  五四  眼光  情感  升华  报刊  学术品位  晚清  专家学者  近代  

    报刊媒介在文学史上的作用和价值,正是眼下学术界探讨的热门话题,不过大家的眼光都很“历史”,都关注着五四乃至近代晚清那些时段有关文学报刊的价值与地位。近几年来,不少专家学者尤其是众多的博士和硕士研究生,

  • 我与《丛刊》及中国现代文学

    关键词: 中国现代文学研究  特写  纪念  

    人如百岁,刊如百期,都是不易之事,因而也就值得庆贺、纪念。今年正值《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满一百期,特写此文以示纪念或庆贺。

  • 意志化之路上的梁宗岱诗歌与诗论

    关键词: 梁宗岱  诗歌  诗学  诗论  主流话语  白话新诗  诗坛  年代  贡献  意志  

    今天我们讨论梁宗岱的诗歌与诗学贡献,大都离不开“中西交融”的基本判断,这固然符合了梁宗岱本人的艺术履历与诗学趣味,但问题在于,当对初期白话新诗的不满已经成为了20年代以后中国诗坛的一种主流话语,

  • 话语与结构:言说的双主体——论《狂人日记》的内结构及其叙事策略

    关键词: 言说  话语  藏头诗  叙事策略  读者  表层  意思  

    英文中有一种离合诗,中文里有一种藏头诗,这两种诗都有表里两层意思。表层意思针对普通读者而设计,它通过话语本身言说,或者说,其言说的主体是话语,这是普通读者习惯的表达方式;深层意思针对非普通读者或者说特别设定的读者而精心设计,

  • 废名小说的“文字禅”——《桥》与《莫须有先生传》语言研究

    关键词: 废名  小说  凝练  写作状态  语言风格  相对  十年  时期  文字  

    1932年,废名的小说《桥》与《莫须有先生传》相继出版。与“十年造《桥》”不同,《莫须有先生传》乃是一个短时期的产物。①相对于各自的写作状态,二者的语言风格也迥然有别。《桥》是凝练的,“能在节制中见出可以说是悭吝文字的习气,

  • 周作人的文学观与功利主义

    关键词: 人的文学  周作人  中国现代文学  纯文学  功利  美学思想  晚清  承担  

    晚清以降,国势陵夷,内忧外患频仍,中国现代文学从一开始就承担着建立现代民族国家的沉重的道义责任,这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现代文学观念的功利主义性质。同时,又由于受到西方现代知识制度上的纯文学观念和“非功利”美学思想的影响,

  • 大陆文学史上的梁实秋身份问题

    关键词: 大陆文学  作家  梁实秋  身份问题  文学史叙述  当代文学  中国  台湾省  年代  政治问题  

    二十世纪四十年代末,一批作家从大陆迁往台湾。如何评价赴台作家,对于大陆文学史来说,不只是政治问题,也是文化、文学问题;不单是文学史叙述与评价问题,也同当代文学的发展脉络密切相关。在赴台作家中,梁实秋的身份问题颇具代表性,

  • 王蒙《组织部来了个年轻人》的精神现象学阐释

    关键词: 王蒙  刘世吾  小说  阐释  倾向  发表  立论  生活  肯定  

    王蒙的小说《组织部来了个年轻人》发表于1956年9月号的《人民文学》上。发表以后,读者与批评界的反应非常热烈。尽管存在着肯定的与批评的两种评价倾向,但基本都是从“干预生活”、揭露生活中的矛盾的角度进行立论的;作品被关注的焦点是刘世吾、

  • 传统叙事方法的重现与再造——关于50年代的革命历史题材小说

    关键词: 小说创作  革命历史题材小说  叙事方法  文学  热潮  繁荣  传统  年代  胜利  建国后  

    反右斗争扩大化阴影犹在,却出现了建国后小说创作和出版的热潮。小说曲折发展的过程与政治形势的关系错综复杂,并不像当时人所解释的那样:反右斗争的胜利促进了小说创作的繁荣。任何时代的文学都不会处于真空状态,

  • 2003年7—9月中国现代文学研究论文索引

  • 编后记

免责声明

若用户需要出版服务,请联系出版商,地址:北京市朝阳区文学馆路45号,邮编:1000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