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在线咨询服务, 立即咨询
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杂志

杂志介绍

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杂志是由中国作家协会主管,中国现代文学馆主办的一本CSSCI南大期刊。

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杂志创刊于1979,发行周期为月刊,杂志类别为文学类。

  • “本着内心的要求”的激情与困扰——创造社文学选择的特点与问题

    关键词: 文学选择  创造社  激情  内心  文学研究会  自我实现  思维逻辑  

    “本着内心的要求”选择文学之路,是创造社一代留日作家与鲁迅一代的重要区别,这里既有本能意义的文学的激情,也有自我实现欲望裹挟中的矛盾与困扰,由此形成的“为艺术”与“为人生”的独特的思维逻辑,与鲁迅一代留日作家、与文学研究会同人都颇有差异,需要我们重新清理与认识。

  • 大公报“文艺副刊”与京派散文

    关键词: 散文创作  文艺副刊  大公报  京派  文学史意义  作家群体  物质基础  文化精神  

    文学史意义上的京派散文是以沈从文、何其芳、李广田、萧乾、师陀、林徽因、吴伯箫等为代表的以纯散文创作为宗旨的作家群体。在它的发展史上,大公报“文艺副刊”起着拳足轻重的作用。“文艺副刊”不仅仅是京派散文的载体,而是一种共生共荣的关系。它不仅为京派散文提供了物质基础,更为京派散文的形成与发展提供了文化精神语境。更确切地说,...

  • 南社与日本的关系

    关键词: 南社  日本  近代文学史  政治改革  中国近代  外来文化  文学与政治  传统色彩  

    南社是中国近代文学史上一个既有传统色彩又有近代特点的社团,它的成立与中国近代的民族革命和政治改革密切相关,南社成员的政治文化活动与外来文化有极为密切的关系,尤与日本为最。南社文学在文学与政治的关系、接受外来文化影响等方面,都集中、突出地体现了近代文学从属于政治和实用化的特点,缺乏文学的独立品格,但这并不能掩盖南社文学...

  • 20世纪后期新马华文文学研究述评

    关键词: 华文文学研究  20世纪80年代初  述评  作家作品  文学史  方法论  综论  流派  

    新马华文文学的研究自20世纪80年代初发展到20世纪末,呈现出不断深化和拓展的态势。本文从以下三方面把握这一研究的历史脉络:作家作品的凭借和作家、思潮、流派的综论,类文学史/文学史专著的出版和辞典辞书的编写,研究视野的拓展和方法论的转换。

  • 周文论——纪念周文诞辰100周年

    关键词: 诞辰100周年  周文  纪念  文论  30年代  文学史地位  左翼作家  创作主题  

    选择30年代左翼作家周文为研究对象,以周文“革命家”与“文学家”的双重身份为脉络,从创作主题、创作方法、创作形式三个方面全面论述了周文文学创作的特点和不足,将其放入30年代的文学,特别是左翼文学的语境中,力图对周文的文学史地位做出一个客观、公允的评价。

  • 论周文小说中的野性魅力

    关键词: 小说创作  野性  周文  艺术描写  原汁原味  乡风民俗  自然环境  独特价值  

    周文早年在川康边境从军的经历成为他日后创作的重要素材和源泉,也使其小说创作呈现出悲凉冷峻的独特格调。其作品中所散发的野性的尤其是蛮荒的“原生态”描写更值得关注。那种野性的力量是原汁原味的,不掺杂任何矫揉造作的成分,是乡风民俗的自然表现。本文从自然环境、血腥战场、原始本能三个方面,论述周文小说中的野性魅力及其艺术描写,...

  • 周文小说中人性的坚忍

    关键词: 小说  周文  坚忍  人性  生命体验  存在状态  丰富性  苦难  

    周文的小说致力于还原各种阶层本真的存在状态,实现生命对于苦难复杂现实的赤裸裸的观察,凸显了人性中的坚忍质素,传达出作家生命体验中尤其是底层体验的丰富性。这使周文的小说拥有了深度追求币口思考的空间。周文的小说在透视人生的艰难与无奈时,难免也遮蔽了生命中原本应有的许多光环。

  • 论赵树理与“十七年”现实主义文学之关系

    关键词: 现实主义文学  赵树理  革命现实主义  文学创作  复杂关系  

    本文围绕赵树理“十七年”文学创作的现实主义倾向性与不断被“提升”“提纯”的理论的现实主义之间差异性,深入疏理、剖析了赵树理与“十七年文学”诸多变迁的复杂关系。赵树理对农村长期观察形成的农村经验以及“自成一个体系”的表达方式,使得他一直坚挺着“朴素的现实主义”立场。“朴素的现实主义”把“亲历”“经验”视为最重要的因素,...

  • 物质制约下的伦理诉求——以《孤独者》、《伤逝》、《弟兄》为中心

    关键词: 伦理诉求  物质  鲁迅小说  人的生存方式  性问题  

    本文认为鲁迅小说除了精神性问题,其物质性问题也应特别重视。鲁迅作于1925年10—11月的《孤独者》、《伤逝》、《弟兄》共同凸现了物质性问题,在这三篇小说中,鲁迅有意识地分别叙述了人的生存方式、情爱关系、血亲关系是如何在物质的制约下呈现出“虚弱”,并由此营构人物在自我悖论和自我诉讼过程中的伦理诉求,探究人物的道德心性和人性能...

  • 异质元素的“互观”——沈从文小说的叙事话语分析

    关键词: 沈从文小说  叙事话语  异质元素  话语分析  现代中国人  机制问题  文化情怀  

    沈从文小说“叙事话语”有两个基本特征:一是“互观”,一是“反复”。“互观”的实质是视点问题,同时也是叙事机制问题。通过“互观”,使“城/乡”、“中/外”、“古/今”等异质元素在文本空间内形成某种共时性的存在,从而显示出现代中国人矛盾的文化处境和复杂的文化情怀。“互观”可细分为“城乡互观”、“中外互观”与“古今互观”三...

  • 《多余的话》:“回家”之歌——论瞿秋白的诗性生命形式

    关键词: 生命形式  诗性  回家  瞿秋白  审美静观  精神家园  生命美学  

    本文从生命美学层面把握秋白特异的生命形式,由此理解《多余的话》的写作动机及其深刻内涵,指出:秋白生命的特异性表现在他始终保存两个“自我”,从而构成其诗性革命家的一生。《多余的话》是他以审美的人生态度写下的“回家”之歌。他返回家园的心路历程表现为“二元”心理结构的矛盾交织,最终因告别生命而统一。在对自己个体生命的历史反...

  • 论邵燕祥40年代后期的诗歌创作

    关键词: 诗歌创作  40年代  邵燕祥  现代文学史  英雄主义  50年代  青年诗人  政治服务  

    40年代后期的邵燕祥,为了理想而献身,把生命与诗歌融为一体,使他的诗歌显出了英雄主义的品格。同时,他这阶段的诗具有他后来的创作中很少见的那种心灵的自由感,没有矫情,没有造作,率意而为,不受羁绊。对邵燕祥40年代后期诗歌创作的研究,可以充实现代文学史对这阶段诗歌创作的叙述,并可与邵燕祥50年代的作品做一对照,从中发现一个有才...

  • 从古典的诗意到现代的诗性——试论中国新诗的“诗意”生成机制

    关键词: 中国新诗  诗意化  古典诗  历史转变  现代新诗  诗学实践  写作策略  

    从中国古典诗到现代新诗,对“诗意”的把握和呈现,是一部不断扩大、加深、修正和刷新的历史:“诗意”,这是一个在历史中不断更新的命题。本文通过对闻一多、穆旦、冯至以及海子等中国现当代诗人“逆诗意化”的写作策略以及重铸现代“诗性”的诗学实践的考察,试图从一个新的角度来描述“从古典的诗意到现代的诗性”这一深刻的历史转变进程....

  • 从德国浪漫派到存在主义——论冯至对德语文化的接受与消解

    关键词: 语文化  德国浪漫派  冯至  存在主义  消解  诗人  文本  

    冯至是我国著名的诗人、学者,一生深受德语文化的影响。本文逐次分析了德语作家对冯至思想的具体影响,同时分析了作为一个整体的德语文化对冯至思想的共性影响。在此基础上,本文借助文本探讨了冯至是如何消解德语文化的某些影响的。

  • 中国新诗传统与朦胧诗的起源

    关键词: 朦胧诗人  中国新诗  新诗传统  象征主义诗歌  新诗戏剧化  起源  人道主义批判  

    揭示“朦胧诗生成”与中国新诗传统“同中有异”的承续关系,是解读“朦胧诗发生”问题的重要诗学理路之一。朦胧诗人历经“革命式求索——命运式感伤——自我分裂式质疑、嘲弄、反叛或者逃逸——人道主义批判”四个生命体验流程,呈现出朦胧诗人对于中国新诗资源的选择:以何其芳诗集《预言》为代表的中国象征主义诗歌酝酿了朦胧诗风格的生发;...

  • 现当代文学“整体”观念在教学中的建构

    关键词: 中国现当代文学  教学资源  20世纪80年代  整体性研究  中国新文学  中国文学  研究成果  文学课程  

    肇始于20世纪80年代的中国现当代文学整体性研究(如陈平原、钱理群、黄子平提出的“二十世纪中国文学”、陈思和提出的“中国新文学整体观”等)迄今已成为学界的共识,且研究成果斐然,并已整合为高等院校本科基础课中国现当代文学课程的教学资源。

  • 让文学审美回归课堂

    关键词: 文学审美  高等教育大众化  课堂  回归  文化大众化  教学活动  人类文化  信息来源  

    对于师道,千百年来最为人称道者莫过于韩愈之言——“师者,传道授业解惑也”,教师似乎总是应当掌握教学活动的绝对话语权,牵引莘莘学子漫游于知识的海洋,摄取人类文化之精华。然事易时移,由于网络的迅猛发展和普及、高等教育大众化以及“全民创作”时代文化大众化等多种因素的影响,这种在信息来源单一、知识传播途径狭窄的社会条件下形成...

  • 周作人与松枝茂夫通信(1943—1956)

    关键词: 周作人  通信  松枝茂夫  档案  历史资料  

    (1943.2.17) 拜启日前寄上近作小文小册子想已蒙收入顷见思痛记尊译有一二处就鄙见所及略加说明今附呈亦希 察览前三次译文匆匆阅过未及留意未知其中有无些小疑问如蒙下问当竭所知奉答也草草不尽即上 松枝先生座右

  • 构建独立的中国现代通俗文学史体系——评范伯群的《中国现代通俗文学史》

    关键词: 中国现代  北京大学出版社  研究成果  二期工程  退休后  贾植芳  插图  

    2007年1月,北京大学出版社出版了范伯群先生78万字的《中国现代通俗文学史》插图本,这是范先生自退休后费时5年的重要研究成果。贾植芳先生在序言中说:“如果说这部新著与5年前的《中国近现代通俗文学史》相比,我只想说一句话:‘这是设计精巧、施工精心的优质二期工程。’”

  • 文笔化做木兰桡——李岫《岁月、命运、人——李广田传》读后

    关键词: 李广田  人民文学出版社  木兰  文笔  诞辰一百周年  百年诞辰  散文家  李少群  

    2006年10月是我国现代著名散文家李广田诞辰一百周年、逝世三十八周年的日子。在继张维《李广田传》、李少群《李广田传论》、秦林芳《李广田评传》后,人民文学出版社在李广田百年诞辰之际,于2006年1月出版了李岫《岁月、命运、人——李广田传》。和上述传记相比,传记的作者就是传主之女的特点使该传从根本上不同于一般的自传、评传。

  • 从城南走来的纯文学“守望者”——评周玉宁的《林海音评传》

    关键词: 林海音  纯文学  评传  守望  中国大陆  中篇小说  文学界  

    作为台湾文学界“祖母级人物”的林海音女士,真正为中国大陆所熟知,还是由于1982年根据她的中篇小说《城南旧事》改编的同名电影,“淡淡的哀愁,浓浓的相思”的基调、行云流水般的叙述和电影中女主角小英子的眼神,都深深地镌刻在人们的心上。随后,读者和批评家对林海音的关注渐多,林海音逐渐进入大陆“台湾文学史”的书写视野之中。

  • 编后记

    关键词: 编后记  学术观点  知名学者  吴思敬  李怡  

    本期稿件除了李怡、席扬、吴思敬等几位知名学者之外,多数作者是年轻和相对陌生的“新手”。这或许是本期的一个特点吧,这些学术新人提出了一些新的学术观点,虽然可能还存在某些不足,但展示了一种“新手”的朝气和锐气,无疑是值得肯定的。

免责声明

若用户需要出版服务,请联系出版商,地址:北京市朝阳区文学馆路45号,邮编:1000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