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在线咨询服务, 立即咨询
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杂志

杂志介绍

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杂志是由中国作家协会主管,中国现代文学馆主办的一本CSSCI南大期刊。

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杂志创刊于1979,发行周期为月刊,杂志类别为文学类。

  • 两个“晚明”在现代中国的复活——鲁迅与周作人在文学史观上的分野和冲突

    关键词: 文学史观  晚明  鲁迅  现代中国  周作人  分野  复活  性灵小品  

    “晚明”及小品的复兴在现代文学史上是一个显要话题,时此有过不少讨论和研究,但同是“晚明”,却有不同的叙述,而且两种叙述曾有过一场对话和交锋,这似乎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探究“晚明”如何进入文学史,对两种叙述同样给予足够的关注,并辨析这两种叙述及其冲突的诸多面相,也许有助于我们更确切深入地理解文学史复杂幽深的一面。两个“...

  • “重写”什么?如何“重写”?——从陈思和《试论“五四”新文学的先锋性》一文谈起

    关键词: 先锋性  陈思和  大容量  长篇  

    陈思和继1988年提出“重写文学史”的命题后,近期又发表题为《试论“五四”新文学的先锋性》的长篇论文,文中为“重写文学史”追加了“扩大容量”、“起点前移”和“去蔽还原”等三项重任,本文拟讨论要完成这些重任所应采取的对策。

  • “摩登”考辨——1930年代上海文化关键词之一

    关键词: 30年代  上海文化  关键词  考辨  左翼文学运动  新生活运动  实践过程  

    作为英文“modern”的音译词,汉语中的“摩登”一词出现于1920年代末期,到30年代,其逐渐偏向于“时髦”的意思,开始与“现代”分野。在左翼文学运动和新生活运动等强大的话语力量塑造下,“摩登”迅速被赋予了明显的负面意涵。通过考察“摩登”的词义及词性色彩的变迁,可以看到中国在现代化实践过程中不同力量之间复杂纠缠关系的一个侧面。

  • 论老舍小说中的戏剧性元素

    关键词: 老舍小说  戏剧性  元素  人物对话  当代作家  传奇色彩  戏剧创作  电视剧  

    在现当代作家中,老舍的小说被改编成戏剧、电影、电视剧之多是首屈一指的,这都源于他的小说中有戏剧性的元素,适合于改编。本文从情节的单纯与集中、故事的传奇色彩、通过冲突来刻划人物、善写人物对话等几个方面具体论述老舍小说中戏剧性的存在。在此基础上指出这种戏剧性元素对其小说和后来戏剧创作的价值,并进一步分析其成因。

  • 三点感想——在萧军百年诞辰纪念会上的发言

    关键词: 诞辰纪念会  萧军  实际出发  本来面目  阅读  

    我与萧军先生的接触不多。印象较深的一次,是1979年我到萧军后海的家里访问,想借他的《文学报》阅读。萧军先生热情接待了我。连续四五个小时的阅读,使我大吃一惊,如梦初醒,懂得1948年《生活报》对他的批判完全是个冤案,于是在1980年的《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上发表《从历史实际出发,还事物本来面目》一文为萧军翻案,并且对这位三十年...

  • 论萧军散文中的文艺思想和文化人格

    关键词: 散文作品  文化人格  文艺思想  萧军  主观战斗精神  现代文学史  现代作家  人格特征  

    萧军在现代文学史上无疑属于个性凸显的另类作家。与同时代的其他现代作家相比,他在文学刨作上凸显的主观战斗精神以及侠气的文化人格特征,在他的散文作品中表现得尤为明显。他的主观战斗精神与鲁迅的硬骨头精神有一脉相通之处.顺应了时代的需要,催生出许多笔锋犀利的杂文。他一反现代作家常有的儒雅,把“戎马”生涯的直接体验赤裸裸地带到...

  • 精神界的流浪汉——延安时期的萧军

    关键词: 延安时期  精神气质  流浪汉  萧军  言语行动  知识分子  特立独行  社会体制  

    在延安知识分子中,从言语行动到精神气质。萧军都算得上是一个特立独行的人,不过,与王实味“以文叫板”延安的社会体制不同,萧军虽然也言语卤莽,桀傲不群,但更多的是个体行为,他是文艺界的独行侠,精神界的流浪汉。

  • 《关于〈在医院中〉》(草稿)

    关键词: 草稿  小标题  内容编排  黑体字  笔记本  原稿  错别字  

    整理说明:这是丁玲关于《在医院中》的一份检讨与说明,大约为两部分草稿。一部分是钢笔稿,在横格笔记本纸上书写,正反两页共计4面;另一部分是铅笔稿,把粗糙的有格稿纸一折为二,左右书写,合计33面。由于年代久远,涂抹改动较多,大部分原稿又是用铅笔写成,所以许多地方字迹已经不清楚。加之这些草稿没有标注页码,上下页之间如何衔接也...

  • 读丁玲《关于〈在医院中〉(草稿)》

    关键词: 丁玲  草稿  医院  稿纸  书写  笔记本  笔迹  陈明  

    去年夏天,在整理陈明同志收存的一批旧物中,发现了一叠暗旧的落满灰尘的稿纸,纸张粗糙,呈深棕色,那是当年延安著名的马兰纸,纸上是丁玲的笔迹,用铅笔写成。稿纸16开,每页20行,每行20字,丁玲把它对折,变为32开大小,左右两面书写。这一叠稿纸有17张,一共书写了33面。后来又发现了两张21行横格纸,也是丁玲的笔迹,用钢笔正反面书写,...

  • 冬青文艺社及其史事辨正

    关键词: 文艺  史事  中国现当代文学  辨正  文学社团  西南联大  

    冬青文艺社是西南联大文学社团中历史最长,也是最具有代表性的社团,创办了《革命军诗刊》,即《冬青》、《文聚》、《中南报·中南文艺》三份文学刊物.发表了包括《赞美》、《诗八首》、《春》、《滇缅公路》、《夜莺曲》等优秀诗文在内的数百篇作品,为中国现当代文学做出了巨大贡献。本文阐述了冬青社的历史,并对一些史事进行了分析考辨。

  • “甲寅派”考辨

    关键词: 甲寅派  考辨  文学史叙述  天文学史  周刊  考证  

    本文通过对“甲寅派”的考证、辨析,指出今天文学史中“‘甲寅派’因《甲寅》周刊而得名”的流行说法是错误的;“甲寅派”曾有《甲寅》月刊、日刊时期的“甲寅派”和《甲寅》周刊时期的“甲寅派”两种提法,长期以来的文学史叙述强化了后者作为“反动派”的“甲寅派”,遮蔽了前者作为“进步派”的“甲寅派”;今天对于“甲寅派”的使用,应该...

  • 更正

  • 《绿波传》非章士钊所作

    关键词: 章士钊  现代文学史  文汇出版社  文学创作  小说  旧体诗  研究者  全集  

    在近现代文学史上,章士钊的政论和旧体诗自有其地位,小说则非其所长,且章士钊也说自己“夙不喜小说,红楼从未卒读”,可见他也志不在此。不过,十卷本《章士钊全集》(文汇出版社2000年)中还是收录了两篇小说《双枰记》与《绿波传》,虽然数量不多,但篇幅都甚长,很能增加章氏文学创作的分量,一些研究者也就据此展开论述。但是其中的《绿...

  • 新月社若干史实考辨

    关键词: 新月社  史实考辨  中国现代文学  文学流派  文学社团  缘起  文艺  

    出现于1920年代的新月社,不论从其始末、缘起、创始人和成员,还是既无明确文学宗旨也无社刊,在当时的文坛没有什么作为、对中国现代文学谈不上有多少影响来看,该社只能是文艺沙龙,而不是文学社团或者文学流派。

  • 钱钟书两篇英文文章所引起的论争

    关键词: 钱钟书  文章  英文  爱国诗人  the  美国学者  克拉拉  

    本文介绍了1946-1947年钱钟书在《书林季刊》(Philobiblon)上发表的对克拉拉·M.凯德琳·扬(Clara M.Candlin Young)翻译并作传的The Rapier of Lu,Patriot Poet of China(《中国的爱国诗人——陆游的剑诗》)一书的书评和论文《还乡》(“The Return of The Native”)两篇英文文章及由此引发的与美国学者鲍尔·埃·博楠德(Paul E.Burnan...

  • 胡风书信隐语考

    关键词: 书信  胡风  隐语  抗战后期  青年作者  用语  发泄  作家  

    1977年12月胡风在《简述收获》中写道:“本来,在抗战后期和战后,和我有关的青年作者在通信中或口头上就对个别左翼大作家发泄过不满,我自己甚至对党员作家也偶尔发泄过。到了这时候在通信(“密信”)中就信口打诨了起来,用语和口吻竞达到了轻薄和恶劣的地步。”。 笔者对已公开发表的胡风书信中若干用语(“隐语”)作了一点考证,鉴于私...

  • 新文学书刊广告类书话刍议

    关键词: 书刊广告  新文学  书话  文化内蕴  文学史研究  报刊传媒  广告主体  文学意味  

    新文学书刊广告是与现代报刊传媒的兴起发展和新文学的市场化、商品化相伴而生的。很多新文学家都注重书刊广告的写作。由于新文学家的介入,广告主体品味的提升,于是新文学书刊广告的文学意味、文化内蕴大大增强,成为新文学书刊广告类书话。新文学书刊广告书话具备迥异于其他商业广告的内在特征:文化内蕴、书卷气息。新文学书刊广告书话具有...

  • 茅盾不愿编进文集的两本书

    关键词: 茅盾  文集  30年代  40年代  圣彼得堡  苏联  莫斯科  高加索  

    力主《苏联见闻录》、《杂谈苏联》不入文集 茅盾一生出国颇多。20年代后期去日本流亡一年多,30年代抗战中赴新疆途中曾经越南,并停留数日,40年代应邀赴苏联考察四个月,走了苏联莫斯科、第比利斯、圣彼得堡等城市,去了高加索、中亚细亚等地。建国之后,茅盾担任新中国的文化部长,出国便成为行政公务的一部分,来去匆匆,讲话、参观、讨论...

  • 巴金生命中的重要一日

    关键词: 生命史  巴金  鲁迅  

    巴金一生崇敬鲁迅,但与鲁迅见面的次数却不多。在巴金的生命史上,第一次会见鲁迅是一个非常重要的日子。然而,巴金第一次见鲁迅在哪一天,后来连巴金自己也记不清楚了。

  • 严文井谈老舍(访谈)

    关键词: 老舍  严文井  国民党政府  合作社  延安  代表团  个人  

    庞:您是在1957年最早见到老舍的吗? 严:最早是在1940年前后,老舍是那一年去的延安,延安一行里边有个大人物叫张继,是国民党里的一个名人。在延安一个叫“机关合作社”的地方请客,“机关合作社”这个名字起得很怪。在那儿请国民党政府方面一个代表团,有十几个人。我们这边大概有30人左右。我当时是个小伙子,居然也被邀请去了。我们“鲁...

  • 周作人与松枝茂夫通信(1957—1964)

    关键词: 周作人  人民文学出版社  通信  供不应求  新华书店  全集  鲁迅  诗  

    拜启.国内近来书籍供不应求.蒐求为难.尊需各书未能齐备.容再寻找。报载上海有诗词曲语辞汇释张相上下二册.似颇丰富.不久当可到京中乎?鲁迅全集闻将加印二万册.而是用报纸印者.且市面上恐亦不易入手.曾向新华书店登记.亦无消息。日前函告人民文学出版社鲁编室之友人.昨晚来访.带来大本全集第一至三.嘱为寄奉.今日以二册付邮.明...

  • “民间”研究的当代意义——读王光东等著《20世纪中国文学与民间文化》

    关键词: 民间文化  中国文学  外来文化  本土文化  文化背景  民族文化  文学个性  强势文化  

    在日益全球化的文化背景之下,各民族之间的文化在不断跨越彼此之间的鸿沟,发生着相互之间的交流。这种交流对于一个民族文化与文学的影响是非常深刻的,它常常向本土文化提供很多外来文化、文学的异质性因素,同时也会不断催生本土文化、文学生长的新的动力。在这样的交流过程中,一个民族既有的文化、文学个性,在外来文化的影响下或多或少地...

  • “现代性”批评话语的反思与重构——兼评李怡《现代性:批判的批判》

    关键词: 批评话语  中国现当代文学研究  批判  中国学术界  李怡  西方世界  文化思潮  

    新时期以来,中国学术界以中国现当代文学研究最为活跃,也最引人关注。造成这一情势的原因,一方面固然因为中国现当代文学的研究对象和言说话题与当下中国的社会发展实际,有着直接的意义关系,另一方面还在于,由于从事此方面研究的学者对当代世界思想和文化思潮反应敏锐、接受力强,来自西方世界的许多文学批评话语得以最先在这一领域受到启...

  • 历史视野下的文学思潮——读张大明著《中国象征主义百年史》

    关键词: 象征主义  文学思潮  历史视野  中国  现代文学  文学流派  19世纪  

    象征主义不仅是西方19世纪以来一种重要的文学流派与思潮,在中国新文学史上也曾产生过极为广泛而深远的影响。在现代文学的诗歌、小说、戏剧等领域及许多重要作家身上,都能或多或少地察觉到一些象征主义的痕迹。从时间跨度上说,象征主义的影响则几乎贯穿现代文学三十年的始终。虽然它在当代文学的“十七年”期间被强烈排斥,但是到改革开放的...

  • 文本细读、个体价值与历史重构——评王辉、李军《穿越文本:20世纪中国文学的两极阅读》

    关键词: 中国文学史  文本细读  历史重构  个体价值  王辉  阅读  李军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文学史能够也可以有各种不同的“写法”,如“思想史”、文体史、形式史、题材史、思潮史、编年史、以作家作品为中心的历史叙述等,当然也可以基于特定的文学观与文学史观,选取相关的文学活动现象与文本,通过细读,获得特定的情感体验与感悟,进而穿越历史时空,达成对某一特定时代文学史现象的整体性观照与建构。王辉、李军所著《穿越文本:...

  • 田仲济百年诞辰纪念会

    关键词: 诞辰纪念会  田仲济  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  中国现代文学馆  南京师范大学  中国作家协会  新闻出版总署  北京大学  

    田仲济先生(1907—2002)诞辰百年纪念会、《田仲济文集》出版座谈会暨田仲济藏书捐赠仪式,2007年8月17日上午在北京中国现代文学馆隆重举行。此次会议由中国现代文学馆、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倡导发起和主办。会议由中国现代文学馆李荣胜常务副馆长主持,中国作家协会副主席、书记处书记高洪波,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会会长、北京大学中文系主任温...

  • 老舍《茶馆》问世50周年座谈会

    关键词: 老舍研究  座谈会  中国社会科学院  民族文学研究  人民艺术家  纪念馆  中国电影  

    2007年8月24日,是作家老舍先生逝世41周年的日子。为缅怀这位杰出的人民艺术家,并纪念老舍剧作《茶馆》问世50周年,中国老舍研究会、北京老舍纪念馆、中国电影基金会和中国社会科学院《民族文学研究》编辑部联合举办了纪念座谈会。

  • 编后记

免责声明

若用户需要出版服务,请联系出版商,地址:北京市朝阳区文学馆路45号,邮编:1000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