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在线咨询服务, 立即咨询
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杂志

杂志介绍

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杂志是由中国作家协会主管,中国现代文学馆主办的一本CSSCI南大期刊。

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杂志创刊于1979,发行周期为月刊,杂志类别为文学类。

  • 新文学略说

    关键词: 新文学  文学革命  启蒙运动  前奏曲  新诗  

    序言 前奏曲 启蒙运动 一、《新青年》与文学革命 二、文学革命的展开 1.新旧之争 2.新诗的尝试 3.对于旧剧的攻击 三、《新潮》与

  • 元气淋漓的“新文学之当代史”——读林庚《新文学略说》

    关键词: 林庚  文学史观  诗人的文学史  

    近期新发现林庚先生1937年在国立北平师范大学的授课讲义《新文学略说》。这部讲义是对当时刚过去的文学阶段进行“现场”总结的“新文学之当代史”,呈现了抗战之前新文学简约而完整的发展图景,是中国新文学20年的一部反思录,提供了原生态的丰富文学图景,体现了林庚独特的文学史观,构成了新文学研究学术史的重要组成部分;讲义同时还彰显了...

  • 文学翻译如何进入文学革命——“Literature”概念的译介与文学革命的发生

    关键词: 翻译文学  literature  文学革命  

    在文学革命之初,胡适、陈独秀等人提出了以翻译为创造新文学的先导的主张。这一方案的产生,源于文学革命的指导思想,是西方的“literature”这一概念。自晚清以来,随着西方学术体系的输入,这一概念就开始传入中国,并最终形成了现代的“文学”观念。由于对这一观念有不同的认识,在新文学的建设方案上,新文学阵营内部存在着分歧。而后来出...

  • 奥登的翻译与中国现代诗歌

    关键词: 奥登  卞之琳  穆旦  王佐良  诗歌翻译  中国新诗  

    对奥登的翻译,一直伴随着中国现代诗歌的历程。卞之琳、穆旦、王佐良等诗人翻译家在不同时期对奥登的翻译,不仅深刻勾勒出奥登在中国的接受史,也扩展、刷新和深化了中国现当代诗人对诗和存在的感知,推动着新诗的艺术变革和发展。他们的这种翻译实践,本身已成为新诗“现代性”追求的重要一部分。他们对奥登的翻译,不仅留下了宝贵的遗产,也...

  • 从“冒险”鲁滨孙到“中庸”鲁滨孙——林纾译介《鲁滨孙飘流记》的文化改写与融通

    关键词: 林纾  鲁滨孙飘流记  中庸  林译小说  

    林译《鲁滨孙飘流记》与时人将主人公奉为冒险英雄的通常看法不同,他揭露其实为“行劫者”,“灭种者之盗”,并以“中庸”价值观去改写这一形象。通过译述,林纾用中国儒学的精神和术语去理解诠释西方人的宗教信仰,这既是对儒学之中庸理想的高越而又平凡、贤圣而又通常两面的融通,也是对西方宗教与儒家学说共同所具普世价值的融通。林纾之译...

  • 《人生颂》在晚清的又一汉译及其意义

    《中西教会报》1897年刊出的《大美龙飞罗先生爱惜光阴诗》,其价值长时间被忽视。其实,在钱钟书所考证出的威妥玛、董恂两译本之外,该诗为晚清时期朗费罗诗《人生颂》的第三个译本。其八言、七言错落的形式,带有方言色彩的韵律,对原诗意义的理解,浅白易懂的语言,及其包括传教士和教徒在内的译者构成,语言意识变化和教义宣传意图的结合,...

  • 鲁迅的翻译《死魂灵》与《故事新编》的“讽刺”

    关键词: 翻译  讽刺  

    本文通过记叙鲁迅翻译果戈理《死魂灵》的过程及其评论,探讨鲁迅对《死魂灵》作为文学文本的内在精神上的理解和认同,并结合社会环境和鲁迅当时心境,将之与同时期鲁迅集中创作的《故事新编》(最后四篇)作一互文探讨,指出他们内在精神上的一致性,从而部分地揭示鲁迅《故事新编》创作的内在机理和外缘环境。

  • 鲁迅与《药用植物》的翻译

    关键词: 药用植物  鲁迅中医观  鲁迅翻译  

    鲁迅在20世纪30年代翻译《药用植物》,体现了他对自然科学持续终身的重视。在鲁迅的翻译生涯中,《药用植物》并不突出,但却有助于我们更全面地理解鲁迅对中医及其整个传统文化的态度。同时,即便在这种药物学的翻译中,鲁迅特有的翻译理念和翻译方式,也有鲜明的表现。

  • 新书架

    关键词: 书架  课程研究  2010年  人民出版社  知识考古学  民国时期  文学课程  课程设置  

    《民国时期的大学新文学课程研究》,张传敏著,人民出版社2010年10月版。 该书共分四章:“学制变迁与‘新’‘旧’话语”、“‘新’派人物与新文学课程”、“新文学讲义”、“校园刊物与课程语境”,运用知识考古学式的研究方法,充分发掘史料,对中国现当代文学学科的史前阶段的课程设置、学科建设推动者、教材以及校园语境等等进行了比较细...

  • “农民”叙事与革命、国家和历史主体性建构——“十七年”文学的“农民”叙事话语及其意义

    关键词: 主体性建构  农村题材小说  

    本文考察“十七年”文学“农民”叙事话语及其在主体性建构方面的意义。这些“农民”叙事话语以对革命、国家和历史的叙述,将“农民”建构为“人民”的主体。这一主体性构成包含革命主体、民族国家主体和历史主体等三个层面,由此形成了一个“主体性”的想象与叙述结构。从革命阶级,到民族国家,再到历史,“农民”叙事将“农民”这一“自然”...

  • 传统非传统,现代非现代——论“十七年”农村题材小说中的时间意识

    关键词: 农村题材小说  时间意识  社会主义道路  

    “十七年”农村题材小说中两条道路的斗争实际上是“传统”和“现代”的时间观念之间的对话和斗争。现代的时间观要想战胜传统所代表的时间观,其采取了一系列的叙事策略,它通过对将来的美好前景的承诺来说服人们放弃旧有的自发的道路选择,但这种承诺是以否定“传统”和“现在”为前提的,因而在某种程度上又造成了对“传统”和“现在”的遮蔽...

  • 编后记

    关键词: 编后记  十七年文学研究  装帧设计  双月刊  当代  

    本刊由双月刊改为月刊,容量陡增一倍,可是这变动静悄悄的,没有什么张扬,呈现在大家面前的还是那付“持重”的样子,连装帧设计也不见多少变化。不过大家会首先看到前面的“改版”声明,其中特别提出要打通现、当代,这也许是大家所关心的。这一期专门开设了“十七年文学研究”栏目,收录两篇谈论当代的文章,

免责声明

若用户需要出版服务,请联系出版商,地址:北京市朝阳区文学馆路45号,邮编:1000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