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在线咨询服务, 立即咨询
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杂志

杂志介绍

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杂志是由中国作家协会主管,中国现代文学馆主办的一本CSSCI南大期刊。

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杂志创刊于1979,发行周期为月刊,杂志类别为文学类。

  • 马克思主义批评话语与鲁迅杂文形式

    关键词: 鲁迅杂文  马克思主义批评  现代散文  现代文论  

    鲁迅与马克思主义批评话语之关节,学界多有抉发。本文拟在此基础上探析马克思主义批评话语与鲁迅杂文形式之间的曲折,试图说明鲁迅“拿来”马克思主义之后,其杂文写作及杂文形式在功能、主题、内容、修辞、语言语法等层面可能发生的变化。本文倾向于认为,马克思主义批评话语以论争的形态构成了鲁迅杂文生产的基本语境之一,帮助鲁迅获得了对...

  • 论鲁迅短篇小说中的反讽

    关键词: 鲁迅  短篇小说  反讽  

    文本以鲁迅小说《肥皂》为中心,旁及《高老夫子》《端午节》《幸福的家庭》等进行细读,试图全面勾勒鲁迅在短篇小说创作中对“反讽”手法的创造性使用。除去传统的性格反讽、情境反讽之外,鲁迅通过在小说结构上不断变换叙事视点的方式一层层揭示人物隐秘心理,进而揭示出文化转型过程中知识分子在面对自身欲望和儒教道德规训之间的分裂人格。

  • 重返中国革命话语?——论近年对《阿Q正传》的几种新解

    关键词: 鲁迅研究  革命文学  

    近年来出现了一些较有影响的重读《阿Q正传》的论文,如汪晖、张旭东、罗岗等的作品。在重返中国革命现场的研究趋向中,不仅反对“告别革命”说,在研究范式上也与“再解读”和“重写文学史”的态度迥异。文本试图对此进行评述,涉及新文化运动的危机,中国革命塑造“新人”的实践以及中国革命本身的历史形态等话题。

  • 鲁迅与早期“左联”关系考论

    关键词: 鲁迅  李立三  

    鲁迅与早期“左联”的关系问题,与中共文艺政策的调整和鲁迅思想的转变均密切相关。李立三在团结鲁迅、筹建“左联”的决策制定上发挥了关键作用,团结鲁迅既植根于其个人志趣,也植根于客观环境的变化。鲁迅虽然加入“左联”,且被隐然尊为领袖,但其与“左联”的关系一开始就不十分融洽。不少“左联”盟员对其发出或隐或显的嘲讽或警诫,甚至...

  • 章太炎的思想学术与鲁迅《故事新编》的写作

    关键词: 鲁迅  章太炎  诸子观  

    鲁迅与章太炎的直接接触,时间非常短暂,鲁迅自章氏那里获得的影响,体现在文章形式、现实关切与诸子观三个方面。本文以鲁迅1922年至1935年写作的《故事新编》集为中心,对照章太炎的诸子学说,理清《故事新编》中对儒、墨、道、侠几家的书写与章氏思想的异同,进而认为鲁迅对儒、墨、侠的演义,就思想内涵而言,并未脱出章氏的框架,而真正超...

  • 《壁下译丛》发微——再论鲁迅、有岛武郎、片上伸的革命文学立场问题

    关键词: 鲁迅  革命文学  有岛武郎  片上伸  

    《壁下译丛》是鲁迅在学习和研究日本无产阶级文学理论的过程中完成的一部译文集。由于它前后跨时三四年之久,又基本囊括了鲁迅革命文学理论及革命文学观形成的全过程,所以多年来备受学界关注。尤其是文集中所收录的有岛武郎和片上伸的争论文章,更是因其代表了新旧两派的革命文学观及立场而时常成为讨论的焦点。本文借助丸山升和中井政喜两人...

  • “只有一个何其芳”——“何其芳现象”的一种解读方式

    关键词: 何其芳现象  十七年文学  延安文学  

    现代文学史有关“两个何其芳”即“前期何其芳”与“后期何其芳”或“文学何其芳”与“政治何其芳”的描述其实并不为何其芳本人认可。在何其芳写作于1940年的两篇文章中,他坚称自己的早期作品与延安时期的创作存在一种内在的逻辑联系,也就是说“只有一个何其芳”。本文尝试回到何其芳未能充分展开的论述,讨论“何其芳现象”所凸显的发生在整...

  • 郭沫若对河上肇的接受和修改

    关键词: 郭沫若  河上肇  中国革命  

    郭沫若翻译河上肇的《社会组织与社会革命》并深受影响,但究竟接受了什么、修改了什么,又如何运用于理论与生活,却少有研究者加以辨析和追问。郭沫若得河上肇之助,摆脱“气节”、“纯文学”等观念的拘囿,获得了认识并突破自身困境的方法。反思河上肇的革命时机论,则成为他批判国家主义、推崇苏俄革命的源起。郭沫若接受、修改河上肇,进而...

  • 政治与文化的双重建构:论《茶馆》的经典化

    关键词: 老舍  话剧  经典化  

    重返《茶馆》的创作语境,可以看到老舍在明确提出“葬送三个时代”的政治目的之外,又暗含再现老北京的文化诉求。一方面,旧社会苦难史的一出政治葬歌赋予《茶馆》以意识形态的教化作用,却又在文化性的掩饰下少了一些说教意味;另一方面,关于老北京的文化记忆又使得《茶馆》兼具文化传播的功能,其中的政治表述和文化展示又共同参与了民族身...

  • 评价昌耀诗歌的三个误区

    关键词: 昌耀  诗歌  评价  误区  

    昌耀早期诗歌存在深度改写、重写的现象,不能通过他在诗末标注的写作日期得出他“超出时代”的结论,他真正的特出之处是可以不断自我更新;昌耀诗歌的黄金时代开始于1980年代中后期,写于1980年代早期的《慈航》不宜作为昌耀的代表作;对于昌耀诗歌的“散文化”和音乐性问题,应结合具体作品辨析得失,不应笼统地褒扬或贬斥。

  • 中国现代(百年)文学研究现状的统计与简析(2015.8—2016.7)

    关键词: 统计  分析  

    继对2014年1月至2015年7月间的中国现代(百年)文学研究现状的考察之后,我们今年又统计了2015年8月至2016年7月之间的研究文献。基于统计,2015年8月至2016年7月之间的中国现代(百年)文学研究体现出某些特点和新变。一年中,中国现当代文学研究既有收获、实绩,也不乏偏失和缺憾。在延续2015年统计思路的基础上,针对变化着的研究状况,本文...

  • “两京”沦陷区清遗民的“位置”——以《雅言》《同声月刊》杂志为中心

    关键词: 沦陷区  清遗民  

    沦陷时期的北京和南京依旧是文人聚居之地。随着1940年汪伪国民政府的成立,沦陷区进入了“(伪)秩序重建”时期。《雅言》《同声月刊》两种旧文学杂志应运而生,供稿者以旧文人群体为主。其中,清遗民作为一种政治主体,势必在沦陷区重构自己的位置。“局外观棋”成为他们一个想象的观世维度,而“螺蛳壳里做道场”则表征了他们在现实世界里的...

  • 《大沪晚报》署名“鲁迅”及“鲁逊”的文章考辨

    关键词: 晚报  文章  鲁迅  考辨  副刊版  第三版  创刊  停刊  

    2015年4月,笔者在1936年的《大沪晚报》上发现两篇署名“鲁迅”的文章,一是9月15日的《非常参观》,二是10月2日的《强硬的拳头》。《大沪晚报》于1936年5月创刊,“八·一三事变”后停刊。每日四版,第三版常为副刊版。

  • 李健吾建国前剧作版本丛考——兼对《李健吾文集》的一点补正

    关键词: 李健吾  剧作  版本  

    本文结合原始文献、《李健吾文集》与相关工具书,对李健吾建国前所有剧作的版本做了系统的梳理。一方面介绍其原貌,一方面勘定其源流,力图为李健吾研究的深化提供一个初步的史料基础。

  • 论刘醒龙的小说创作道路

    关键词: 刘醒龙  创作道路  茅盾文学奖  

    刘醒龙小说创作道路大概可以划分为三个历史阶段。“大别山之谜”系列是第一个阶段,刘醒龙以表现中国传统伦理道德的价值和意义为旨归。在以《村支书》《凤凰琴》等为代表作的第二个历史阶段,刘醒龙的小说注重发掘现实社会生活中所蕴含的传统伦理道德。以《圣天门口》《蟠虺》为代表作的第三个阶段,刘醒龙找到中华民族的文化密码“仁”“慈”...

  • 论《分享艰难》的自然主义叙事策略

    关键词: 刘醒龙  自然主义  叙事策略  

    《分享艰难》一直以来被当作“现实主义冲击波”的典型文本而被广泛误读,其自然主义的叙事策略则被人为忽视。进城后的刘醒龙,以其回看乡土中国的独特视点,有意设置“迷你王八”作为故事叙事的中心线索,真实还原了人因受动物本能、生存环境和文化遗传等多重因素的影响制约而丧失自由意志、迷失自我的荒诞图景,小说重提国民性改造的迫切话题...

  • 走出“大别山之谜”的三重奏——论刘醒龙早期小说创作的文学史意义

    关键词: 刘醒龙  文学史意义  

    本文以刘醒龙早期小说为研究对象,论述其文学观与创作实践的起源性问题,并尝试从刘醒龙与80年代文学主潮的关联与背离中,攫取他可为90年代以来文学争鸣提供的启示。从“大别山之谜”系列到1994年第一部长篇小说《威风凛凛》出版,刘醒龙的早期创作完成了三次突破:同样关照改革时代的现代化焦虑,以对“自然之根”的敬畏突破1980年代寻根思潮...

  • 《圣天门口》:“恢复现实主义”的启蒙写作

    关键词: 刘醒龙  启蒙写作  

    《圣天门口》是刘醒龙的一部力作,皇皇百万言之巨,在学界亦广获赞誉。本文深入到被轻视、被忽略的物象与细节,开启与小说的深层对话,由此发现:《圣天门口》是作者“真与诚”的写作,臻至自我写作的新高度;以说唱文本《黑暗传》楔入小说,意在批判暴力革命的合法性;用气象预报喻示政治环境;用变化莫测的白云意象,喻示着人的发现与救赎。

  • 编后记

    关键词: 期刊  编辑工作  发行工作  

    去年编讫曾感慨世界“新旧交替之义无往而不待的进行”,今年尤其如此,不仅本刊编委会有了新变化,学界新生力量也在喜人地一茬茬冒出来。雾霾虽时有加重,生命的艳阳却依旧普照。

免责声明

若用户需要出版服务,请联系出版商,地址:北京市朝阳区文学馆路45号,邮编:100029。